•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主要針對休閒效益的定義與意涵、休閒效益的衡量及休閒效益的相關研究,共 三個部分進行敘述。

一、休閒效益的定義與意涵

「休閒」來自內在自發性,能獲得愉悅的自我認可所從事之活動,亦不受外在情境

33

的約束與強制,從自我選擇中獲得經驗的過程 (孫嘉億,2016)。「效益」則被視為一種 好處、益處,是當個人、組織、社會、經濟、實質環境或是其他情境中,有所改善之狀 態 (Driver, 1997)。然而,就休閒效益來說,任何休閒活動參與所獲得的好處,可以是一 種目標的達成,亦可以是目標達成的幫助 (顏建賢、黃有傑、陳晉彥,2010)。

Bammel 與 Burrus (1982) 認為休閒效益為個體經由參與休閒活動後的經驗,所得到 的好處,參與過程中受到環境、活動、時間、心境的刺激,後續於生理、心理、環境、

經濟、社會等方面帶來影響,而這些影響經由個體主觀評價後便產生休閒效益。Driver, Brown 與 Peterson (1991) 亦認為休閒效益是指從事某項休閒活動後,個體於生理、心理、

社交等不同層面的改善。Tinsley 與 Tinsley (1986) 指出休閒效益的影響並非受到活動本 身,而是個體對於活動的主觀感受,因此,個體內在的心理滿足程度,是影響休閒效益 的主要因素。然而,Wankel 與 Berger (1991) 表示休閒效益的評估,最重要的是該休閒 活動是否能有助於達成目標,而非客觀的觀察其過程。

休閒效益係指個體透過參與或體驗某活動的過程,從中幫助個體改善身心方面的情 況,或滿足自我各方面需求的現象 (高俊雄,1995;吳怡靜,2006)。張少熙 (2002) 認 為休閒效益是休閒參與者對某項運動的需求與渴望,藉由參與得到滿足時,所得到的利 益,而這樣的利益主要為心靈上的滿足。此外,亦可再細分成個人效益與社會效益。個 人效益有體能的增加、同儕的認識、壓力的紓解以及自我的實現等;社會效益則是促進 經濟上的成長、社會風氣的改善與安撫人心等。余玥林 (2004) 指出休閒效益必須藉助 休閒活動的參與,使其具有不同刺激,這些刺激再經由個體主觀的評估,而後產生不同 的影響。黃守謙 (2013) 亦指出休閒效益乃係指參與某活動後,所得到需求上的滿足,

或身心層面之改善的個人主觀感受。

本研究彙整出,國內外學者對休閒效益相關之定義,整理如表 2-7:

34

表 2-7

休閒效益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休閒效益定義

Bammel & Burrus (1982) 為個體經由參與休閒活動後的經驗,所得到的益處。

Ajzen (1991)

休閒效益即為休閒目標的達成,使參與者相信休閒能幫助 他們達成目標並獲得某些益處。

Driver, Brown & Peterson (1991)

係指從事某項休閒活動後,個體於生理、心理、社交等不 同層面的改善。

高俊雄 (1995)

係指個體透過參與某活動的過程,從中幫助個體改善身心 方面的情況,或滿足自我需求的現象。

Driver (1997)

被視為一種好處、益處,是當個人、組織、社會、經濟、

實質環境或是其他情境中,有所改善之狀態。

陳中雲 (2001)

休閒活動的參與過程中與結束後,個體主觀評估有助其改 善生、心理的情況或滿足個人需求的主觀感受。

張少熙 (2002)

係指參與者對某項運動的需求與渴望,藉由參與所得到滿 足時所得到的利益,而這樣的利益主要為心靈上的滿足。

黃守謙 (2013)

係指參與某活動後,所得到需求上的滿足,或身心層面之 改善的個人主觀感受。

林柏孝 (2015)

從事休閒活動的過程中及參與後的體驗感受,藉由主觀評 估進而產生身心狀態與社交正向的改變,亦獲得自我成長 的機會,是主觀且正向的價值。

林志鈞、

王建智 (2016)

係指個體於自由時間,參與休閒活動之過程與活動後,經 由自身主觀感受認定,帶來其生理或心理上的滿足,進而 提高社交上的感受與益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依年排序)。

35

綜觀國內外學者對休閒效益的定義,可以發現休閒效益是為個體主觀的感受,而非 客觀觀察而來。而休閒效益的多寡,全來自於個體內在心理的滿足程度所決定。休閒效 益非貨幣效益,無法藉由價格與以衡量,評估重點著重於個體休閒目標的達成與否,並 在參與過程中,得到不同益處 (黃守謙,2013)。故本研究將休閒效益定義為,飛鏢參與 者於參與飛鏢的過程中,主觀感受對於自身身心狀態及個人需求的改善狀況。

二、休閒效益的衡量

休閒效益的構面,最早可追朔到 Bammel 與 Burrus (1982) 所提出的生理效益、社交 效益、放鬆效益、教育效益、心理效益與美學效益等六個構面。Verduin 與 McEwen (1984) 從休閒參與所得到的經驗,從中獲得六項不同的效益,分別為:

(一) 社交效益:藉由休閒活動的參與,使其興趣相當的愛好者,彼此分享喜悅與交流,

進而培養情誼,達到社交之效益。

(二) 放鬆效益:休閒活動可使參與者消除疲勞、緩解壓力,使其身心方面達到絕對放鬆 的狀態。

(三) 教育效益:休閒提供了各式各樣不同領域的體驗,使參與者學習到多元的知識,提 高自己的生活品質。

(四) 心理效益:休閒提供參與者獲得他人認同、肯定的機會,藉以達到自我實現的層次,

得到精神與心理的效益。

(五) 美學效益:藝術休閒的參與,有助於參與者對於美感與審美意識的提升,以獲得美 學的效益。

(六) 生理效益:運動相關的休閒參與,可使參與者在身體適能上得到強化,以保持自己 的身體健康。

Mannel 與 Stynes (1991) 則將休閒效益統整為一個系統模式,認為個體於參與休閒 活動時,皆會受外在情境、活動、時間、心境等因素的刺激,進而對生理、心理、環境、

經濟、社會等方面產生影響,這些影響再透過個體的主觀評估後,便產生休閒效益。高 俊雄 (1995) 認為休閒效益是透過參與某活動的過程,從中幫助個體改善身心方面的情 況,或滿足自我需求的現象。因此將休閒效益構面分為三個層面:均衡生活體驗、健全

36

生活內涵以及提升生命品質。而陳中雲 (2001) 將國內外學者對休閒效益的觀點進行歸 納,認為休閒效益大致可分為四個構面,分別為:

(一) 生理效益:具有保持體能狀態、健康的維持、充分休息、減緩疲勞、改善及抑制疾 病、精神調劑和精力的恢復等效益。

(二) 心理效益:具有自我肯定、取得成就感、自我滿足、自我實現、消除緊張、減緩壓 力、愉悅心情、增加樂趣、抒發情緒、獲取特殊體驗等效益。

(三) 教育效益:具有技巧的增進、拓展多元知識、心智強化、創意激發、刺激潛能、培 養不同興趣及促進活動之技巧等效益。

(四) 社交效益:具有理解身旁人事物、增進和諧關係、拓展情誼、與他人分享內心想法、

站在他人角度了解其感受等效益。

國內外學者對於休閒效益的構面具有不同想法及分類,但多數的構面還是環繞於生 理、心理及社交效益上面 (林志鈞、王建智,2016;孫嘉億,2016;馬蘇惠,2011;張 少熙,2002;劉淑瑜,2012),依據學者們所提出的不同構面,本研究進行相關整理,整 理如下表 2-8:

表 2-8

休閒效益構面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構面

Bammel &

Burrus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1. 生理 2. 心理 3. 社交 4. 教育 5. 美學 6. 放鬆 Verduin &

McEwen (1984)

Adults and their leisure: The need for life long learning.

1. 生理 2. 心理 3. 社交 4. 教育 5. 美學 6. 放鬆 Mannel &

Stynes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1. 生理 2. 心理 3. 環境 4. 經濟 5. 社會

高俊雄 (1995) 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

1. 均衡生活體驗 2. 健全生活內涵 3. 提升生命品質 Bright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1. 生理 2. 心理 3. 社會 4. 經濟 5. 環境

37

38 交效益上 (馬蘇惠,2011;劉淑瑜,2012;林柏孝,2015;郭秉寬,2015;蔡志昇,2015;

吳家平,2016)。並且在性別、年齡、年資、運動次數、居住地、有無經驗等,皆具有顯 著差異 (林禹伶,2015;林柏孝,2015;蔡志昇,2015)。參與動機與認真性休閒亦會對 休閒效益產生正向影響 (吳家平,2016;郭秉寬,2015)。

39

Csikszentmihalyi, 1999),換言之,要進入這樣的境界,任一活動的涉入是先決條件之一。

流暢體驗的產生,仰賴於個體內在價值及樂趣上的感知,且必須專注在該活動上,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