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主要針對涉入的定義與意涵、休閒涉入的定義與意涵、休閒涉入的衡量及休閒 涉入的相關研究,共四個部分進行敘述。

一、涉入的定義與意涵

涉入 (Involvement) 的概念最初源自於社會心理學之中 (葉晉嘉,2012),是由 Sherif 與 Cantril (1947) 根據社會判斷理論為基底,隨之提出「自我涉入」(Ego Involvement) 一 詞。而自我涉入意旨,當涉入程度越高時,相反意見的接受空間就越會小,反之,對於 相同意見的接受空間則會提升,同時也表示對該事物越重視 (林柏孝,2015)。

而涉入的概念最早是被運用在消費者行為領域之中 (劉淑瑜,2012),由 Krugman (1965) 首度應用於其中,並予以套用在電視廣告,藉此探討涉入程度與電視廣告效果兩 者之間的關係。同時 Krugman (1965) 亦指出,高涉入者比起低涉入者,對於廣告內容有

14

著更高的聯想程度,表示消費者涉入程度的高低會是影響購買意願的一項重要因素。這 樣的論點漸漸於行銷學領域中的學者所注意,而後便成為消費者行為的熱門研究議題之 一 (林晏新,2008)。

涉入是為一種多元的概念,並由不同領域觀點所建立,除了最初的消費者行為外,

後期於政治、行銷、廣告等領域亦是如此,說明了涉入的多方面觀念 (方怡堯,2002;

王偉琴、吳崇旗,2009;侯嘉政、傅柏霖,2008)。國內外學者亦對涉入的定義有不同觀 點,以下針對各學者對涉入的定義進行彙整,呈現於下表 2-1 所示:

表 2-1

涉入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涉入定義

Krugman (1965)

每分鐘訊息接收者,於說服性刺激 (Persuasive stimulus) 內 容與自我生活建立連結之次數。

Hupfer & Gardner (1971)

指個體對於某事物保持一定的興趣與關注程度,無需考慮其 他立場。

Rothschild (1984)

一種看不見之動機、擾動或在意狀態,因特殊之刺激或情境 所激發而成。

Zaichkowsky (1985)

個體對於自身的需求、興趣、價值觀等,進一步影響對某件 事物與自身相關性。

Mittal & Lee (1989)

指個體基於任何事物或活動所關心的心理動機狀態,顯示其 在意程度。

Swinyard (1993) 涉入係指與本身的相關程度,進而影響其接受與處理訊息。

林靈宏(1994)

涉入係指個體於特定的情境中,藉由特定的刺激進而引發之 興趣。

Havitz & Dimanche (1997)

指個體對於特定之活動或產品產生情感上的投入、動機等心 理狀態。

15

研究者 (年代) 涉入定義

張良漢 (2007) 涉入係指個體於特別的活動或情形下所投入的程度。

葉晉嘉 (2012)

涉入為某種心理狀態,是事物與個人需求、價值觀及追尋目 標,於特定情境中的相關程度。

游志青、王子駿 (2013) 透過本身與事物的評估,了解對事物的興趣與重視程度。

王學中 (2015)

個體基於原本的需求、價值觀與興趣等因素,以對應其本身 與產品之間的相關程度。

沈嘉雯 (2015)

涉入程度屬社會心理層面,指個體參與遊憩活動的原因,及 驅動個體參與的特質為何之內在心理歷程。

孫嘉億 (2016)

個體基於內在所需、價值及興趣,進而產生對客觀所知覺的 攸關程度。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依年排序)。

綜觀國內外學者對於涉入的看法眾說紛紜,然而,從上述說法可以了解,涉入基本 上是個體內心的心理狀態,是自身的需求、價值及興趣,與外在的情境或刺激之間的相 關程度。若兩者的相關程度越高,則涉入程度亦會越高,進而影響後續事件的發展情形。

二、休閒涉入的定義與意涵

自 1980 年代開始,涉入陸陸續續的被運用在休閒、遊憩的領域之中,最早是由 Selin 與 Howard (1988) 將自我涉入與休閒兩個面向進行整合,而後產生出休閒涉入的概念。

McIntyre (1989) 提出涉入的概念應用於休閒遊憩領域是可以被接受的,並指出當人 們參與某項活動的過程中,若內心感到愉悅,亦將該活動當作是自我意涵、重要的,且 成為個人休閒生活中心時,參與者對活動的涉入則漸漸產生。Havitz 與 Dimanche (1990) 定義休閒涉入是個體與該遊憩活動、旅遊地點或是相關遊憩裝備之間,無法被察覺到的 刺激、興趣、動機或覺醒的一種心理狀態。休閒涉入亦可分為行為涉入 (Behavioral involvement) 與社會心理涉入 (ocial psychological involvement) 兩種不同類型 (Kim, Scott & Crompton, 1997)。行為涉入係指個體於某項活動中,所投入的時間、精力、頻率、

16

技巧等行為面向 (Kim, Scott & Crompton, 1997; Stone, 1984),屬外在可被觀察到的具體 行為。而社會心理涉入係指個體與遊憩活動或相關產品間的認知、興趣之狀態,透過其 活動或產品以達到愉悅感受和自我表現,屬內在所展現出的模式 (Beatty & Smith, 1987;

Havitz & Dimanche, 1999; Selin & Howard, 1988)。

休閒涉入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對其解釋有所不同,有些學者偏向行為的角度進行定 義,亦有些學者透過心理層面的方向加以解釋。下表針對休閒涉入的定義進行彙整,呈 現於表 2-2 所示:

表 2-2

休閒涉入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休閒涉入定義

Stone (1984) 指個體參與某一特定活動所投入的時間與精力。

Selin & Howard (1988)

指存在於個體及休閒運動間的狀態,透過該活動以獲得愉 悅感及自我表現之程度。

Mitchell (1989)

指某一情境下經由刺激,引起個體對於休閒活動感受到重 要及興趣的程度。

Havitz & Dimanche (1990)

指個體與該遊憩活動、旅遊地點或是相關遊憩裝備之間,

無法被察覺到的刺激、興趣、動機或覺醒的一種心理狀態。

Wiley, Shaw & Havitz (2000)

指個體從事某一特定休閒活動之投入程度,亦被視為對休 閒活動的態度。

方怡堯 (2002) 指個體從事某一休閒活動時,對行動與意識的知覺程度。

沈進成、曾慈慧、

林映秀 (2008)

指個體對休閒活動產生興趣,並知覺其價值與重要性,進 而對該休閒活動產生參與的意願。

林安庭 (2011) 指行為的參與,亦表心理的一種重視、感興趣、投入程度。

劉淑瑜 (2012) 指個體對參與某一休閒活動的心理狀態與關心程度。

孫淑芬 (2016) 指個體從事喜愛的活動或事物,對其所投入心力的程度。

17

研究者 (年代) 休閒涉入定義

許寶文 (2017) 指個體參與休閒活動時,其社會心理狀態及行為。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依年排序)。

綜觀上述國內外學者對休閒涉入的定義,不難發現,較多偏向心理層面進行定義,

僅 Stone (1984) 透過行為的角度加以定義。休閒涉入存在於個體與休閒活動之間,對該 活動的理解、重要、興趣等程度的不同,導致個體涉入的程度也會不同。因此,本研究 針對休閒涉入的定義為,個體從事飛鏢運動時,對其所投入心力的程度,若個體投入在 飛鏢的心力程度越高,涉入的程度則相對越高。

三、休閒涉入的衡量

涉入根據 Kim, Scott 與 Crompton (1997) 的研究表示,大致可分為行為涉入及社會 心理涉入兩種層面。

Csikszentmihayi (1975) 藉由比賽參與的次數、所花時間、擁有的相關書籍等,以衡 量西洋棋參與者涉入程度。Stone (1984) 表示評估行為涉入的方法具以下幾種,包含從 事頻率、開支金額、能力或技巧等。Engel, Blackwell 與 Miniard (1995) 認為涉入程度,

是透過所花的時間或資金、經歷、替代方案、決策過程等以進行衡量。Kim, Scott 與 Crompton (1997) 則以行為涉入與社會心理涉入兩種層面對遊客進行涉入程度的衡量,

行為涉入的衡量項目包含活動參與的次數、相關產品裝備、書籍、同伴數量和旅途里程 數;社會心理涉入的衡量項目包含重要性、愉悅價值、象徵價值以及風險。上述學者,

皆偏重在行為涉入作為主要衡量層面。

然而,社會心理涉入方面,目前較多以 Kapferer 與 Laurent (1985) 所發展的消費者 涉入剖面量表 CIP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 以及 Zaichkowsky (1985) 所提出的個 人涉入量表 PII (Personal Involvement Inventory) 為休閒領域中,最主要的兩種量表。

CIP 量表認為,並無個別單一的涉入指標,可以完整詮釋涉入的情形,必須透過其 他構面,包括重要性、誤購風險、風險可能性、愉悅性及象徵性等構面評估,才能完整 的敘述消費者與產品間關係的本質 (Kapferer & Laurent, 1985);而就 PII 量表來說,認為

18

沒有任何獨立測量變項可以充分的測量出涉入的概念,因此,需建構其購買決策、產品 決策與廣告決策的概念性量表 (Zaichkowsky, 1985)。

就休閒涉入的構面發展,可從 1992 年時,McIntyre 與 Pigram 透過 Little (1976) 及 Bryan (1977) 所敘述遊憩專業化之觀點提出,發展遊憩專業化的過程中,是由認知系統 (Cognitive system)、情感系統 (Affective system) 與行為系統 (Behavioral system) 等三大 系統所組合而成,並彼此相互影響。其中,情感系統亦稱之為持續性涉入 (Enduring involvement),是由 Kapferer 與 Laurent (1985) 所提到,一個構念是具多元性的概念所延 伸而來。持續性涉入包含了重要性 (Importance)、愉悅性 (Enjoyment)、自我表現 (Self-expression) 及中心性 (Centrality),經反覆驗證,當中的重要性與愉悅性常合併為一個構 面,並命名為吸引力 (Attraction)。而吸引力、自我表現與中心性,便進而組成為休閒涉 入之構面,並廣泛的於休閒遊憩相關研究中,予以運用 (蕭祐詠,2016)。

四、休閒涉入的相關研究

茲將國內外協力作用運動項目與休閒涉入之相關研究,整理如表 2-3 所表示:

表 2-3

協力作用運動項目與休閒涉入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題目 構面內容 研究結果

蔡苡澂 (2006)

高 爾 夫 假 期 參 與 者之內在動機、涉 入 程 度 與 心 流 體 驗之研究

1. 吸引力 2. 象徵價值 3. 冒險的結果 4. 冒險的可能性

1. 大學及專科畢業之參 與者,涉入程度較為 顯著。

2. 參與經驗越多,涉入 程度則越高。

蔡聰智 (2009)

撞 球 場 館 消 費 者 參與行為、涉入程 度、滿意度與忠誠 度之研究

1. 吸引力 2. 中心性 3. 自我表現

1. 涉入程度之高低,能 有效預測每週打球次 數,及是否有會員卡。

19

研究者 (年代) 研究題目 構面內容 研究結果

Chang &

Gibson (2011)

Physically active leisure and tourism connection:Leisure involvement and choice of tourism activities among paddlers.

1. 吸引力

20

Sato, Yoshida, Wakayoshi, &

Shonk (2017)

Event satisfaction,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t a walking event: The mediating role of life domain satisfaction.

1. 吸引力 中心性居多 (林禹伶,2015;林柏孝,2015;湯斯凱,2015;劉淑瑜,2012;蔡志昇,

2015;蔡聰智,2009;Chang & Gibson, 2011;Sato, Yoshida, Wakayoshi, & Shonk, 2017)。

並且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年資、運動次數、居住地、有無經驗等,皆具有顯著差 異 (林禹伶,2015;林柏孝,2015;湯斯凱,2015;蔡志昇,2015;蔡苡澂,2006)。參 與動機及認真休閒特質亦會對涉入程度產生正向影響 (周庭竹,2016;郭秉寬,2015;

湯斯凱,2015;蔡志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