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主要針對休閒效益的定義、休閒效益的衡量及休閒效益的相關研究,共分三個 部分進行敘述。

一、 休閒效益的定義

「效益」被視為一種益處,是當個人、組織、社會、經濟及實質環境或是其他情境 中,現況有所改善之狀態 (Driver, 1997)。休閒效益係指參與者從休閒行為過程中,滿 足其需求或改善身心狀況的個人主觀感受 (Driver, Brown, & Peterson, 1991)。個體可以 從此體驗中滿足自身生理、心理、教育和社交的需求,也可改善其身心狀態 (高俊雄,

1995;黃任閔、趙嘉裕、林國義,2012)。

Mannel 與 Stynes (1991) 認為個體在參與休閒活動時,會受到活動本身、自身心 境、時間及環境刺激,產生心理、生理、經濟、環境及社會之影響,這些影響經由個體 主觀的評價後產生休閒效益。Driver, Brown, 與 Peterson (1991) 提出休閒效益是指個體 從事休閒活動後,在於社交、心理、生理等不同層面的改善。Tinsley 與 Tinsley (1986) 指出休閒效益並非受到活動本身的影響,而是個體對於活動的主觀感受。因此,個體內 在心理感受到滿足的程度,是影響休閒效益的主要原因。

吳怡靜與林房儹 (2006) 認為休閒效益是個體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及結束後,其需求 被滿足及身心狀態被改善的現象。張少熙 (2002) 認為休閒效益是休閒參與者對某項運 動的需求與渴望。藉由參與而獲得滿足後所得到的利益,此利益主要為心靈上的滿足。

在體驗休閒活動的過程中,個體對於休閒效益的感受是主觀的概念,每個人不盡相同。

個體主觀評估參與休閒活動的體驗與感受,產生不一樣的休閒效益 (林欣慧,2002)。林 柏孝 (2015) 亦指出從事休閒活動的過程中及參與後的體驗感受,藉由主觀評估而產生 身心狀態與社交正向的改變,亦獲得自我成長的機會,是主觀且正向的價值。本研究彙 整出,國內外學者對休閒效益相關之定義,整理如表 2-6:

表 2-6

國內外學者對休閒效益之定義

學者 年代 休閒效益之定義

Bammel

& Burrus 1982 為個體經由參與休閒活動後的經驗,所得到的益處。

Wankel &

Berger 1990 認為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非客觀評估,個人所獲得的休閒效益

得的益處非客觀觀察而來,而是來自其對於休閒經驗的主觀感受。個體的主觀感受和評 價成為影響休閒效益的主要因素,而休閒效益的多寡程度,也是由個體所感受體會的滿 足程度所決定。故本研究將休閒效益定義為運動酒吧消費者於運動酒吧從事休閒活動的 過程中,主觀感受對於自身身心狀態及個人需求的改善狀況。

二、 休閒效益的衡量

休閒效益是一種相當主觀性的個人經驗感受,至今已有多位專家學者針對休閒效益 的內涵進行探討。休閒效益之衡量方法最早可追朔到 Bammel 與 Burrus-Bammel (1982) 所提出的六種構面,包含生理、心理、社交、放鬆、教育及美學效益。

(一) 社交效益 (social benefits):指透過參與休閒活動,和同好培養感情、交誼,並增加 朋友和家人間相互了解的機會與情誼。

(二) 放鬆效益 (relaxation benefits):透過參與休閒活動,讓參與者紓解壓力、減緩憂慮、

恢復體力、體驗新鮮的事物,來達到放鬆身心的目的,亦能透過精神或實際上的身 體活動放鬆肌肉和關節,以保持個人身體心靈和精神的平衡發展。

(三) 教育效益 (education benefits):休閒活動提供多元豐富的發展領域,透過正式或非 正式的參與,滿足個人求知、創作慾、並透過人與人間的交流拓展知識領域。

(四) 心理效益 (psychological benefits):個人可以經由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中得到肯定和 認同感,也可透過情境角色的轉換獲得成就感。

(五) 生理效益 (physiological benefits):透過參與休閒活動來活動身體,以維持個人體 能、減少心血管疾病。

(六) 美學效益 (aesthetic benefits):為容易被忽略的效益。透過休閒活動學習欣賞美的事 物,充實心靈、情感及精神和獲得滿足,並可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念。

Bright (2000) 針對休閒效益為建構生活方式的全方面觀點,提出休閒活動對人類生 活的五種效益;包括心理、生理、社會、經濟以及環境效益,敘述如下:

(一) 心理效益:提升自我、展現自我價值、提供高峰經驗。

(二) 生理效益:維持心血管健康、控制疾病、恢復心理與生理。

(三) 社交效益:促進家庭團結、社會穩定及認同文化。

(四) 經濟效益:提供工作的機會、增加收入、減少社會負擔的成本。

(五) 環境效益:環境的保護、維持與保存。

高俊雄 (1995) 指出休閒效益可以改善不同面向的身心狀態和滿足各種需求。個體 透過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中改善了自身的身心狀態、滿足部份需求,稱之為休閒效益。

高俊雄整理歸納出三個構面分別為:

(一) 均衡生活體驗:紓解壓力、豐富體驗、調劑情緒和精神。

(二) 健全生活內涵:維持健康的身體適能、啟發心智、增進家庭關係、促進社會人際關 係、關懷生活品質。

(三) 提升生命品質:欣賞及創造真善美、肯定自我能力、實踐自我理想。

陳中雲 (2001) 綜整國內外學者觀點,將休閒效益分心理、生理、社交及教育效益 等四個層面,其內容分別是:

(一) 心理效益:包含肯定與得到成就感、紓解壓力與消除緊張、愉悅心情與發洩情緒、

增添樂趣與舒暢身心、欣賞與創造美及獲得特殊經驗等。

(二) 生理效益:保持體能與健康、消除疲勞、改善及控制疾病、調劑與恢復精力等。

(三) 教育效益:包含增加知識和行為技能、啟發創意、刺激心智、激發潛能、培養多元 興趣及促進活動技巧等。

(四) 社交效益:增進家人感情及促進朋友情誼及拓展自己的社交圈等。

綜整國內外學者對於休閒效益的構面均有不同討論及分類,但大部分還是環繞於生 理、心理及社交效益等構面上 (林志鈞、王建智,2016;孫嘉億,2016;馬蘇惠,2011;

張少熙,2002;劉淑瑜,2012)。本研究綜整學者們所提出的不同構面,整理如下表 2-7:

國內外學者對休閒效益的衡量構面

學者 年代 研究題目 衡量構面

Bammel &

Burrus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1.生理 2.心理 3.社交 4.教育 5.美學 6.放鬆 Verduin &

McEwen 1984 Adults and their leisure: The need for life-long learning.

1.生理 2.心理 3.社交 4.教育 5.美學 6.放鬆 Mannel &

Stynes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表 2-7

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彙整 (續) 主 (馬蘇惠,2011;劉淑瑜,2012;林柏孝,2015;郭秉寬,2015;蔡宜靜,2017)。在 性別、年齡、年資、運動次數、居住地、有無經驗等,皆具有顯著差異 (林禹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