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休閒活動

休閒(leisure)跟休閒活動(recreation)這兩個字面相似的詞彙,人們經常混合使 用,肇因於這兩個詞定義不清、概念混淆之故。李明宗(1988)、薛銘卿

(1992、1994)、王傳銘(1996)、李炳昭與陳秋曇(2009)曾就休閒(leisure)跟 休閒活動(recreation)此二字進行分析論述,詳如下表:

表 1

休閒與休閒活動比較分析表

中文 休閒 休閒活動、遊憩

英文 leisure recreation 字源 希臘語 schole

拉丁語 licere

拉丁語 recreare

原意 不受壓迫,樂於從事之活動 被允許

創新、使清新

李 明 宗

(1988)

從三個向度去探討:

‧時間:可譯為閒暇,意指自 由時間

‧活動:可譯為休閒,意指樂 於全心從事之活動

‧心理狀態:可譯為閒逸,意 指不躁急的、平和的、愉悅 的、昇華的、澄寧的心理狀 態

從三個特點去探討:

‧令人感到自由又愉悅

‧具有遊樂性

‧閒暇時依其興趣及需要追求滿 足感的自然表現

(接下頁)

薛 銘 卿

與非休閒之不同。Susan M. Shaw (2009)認為休閒與非休閒之間最重要的差別因素 為享受(enjoyment)、自由的選擇權(freedom of choice)、放鬆(relaxation)、內在動 機(intrinsic motivation)、非評價的(lack of evaluation),且這些因素如僅單一一個並 無法符合休閒的意涵,需綜合二或三個因素才較能貼切的呈現休閒的意義。方彥 博與袁小雄(2008)綜合多人研究後,指出休閒具有心靈層面、自由時間、自我 意願及無義務性的特質。万小龙、曾晓丽與赖欣(2010)認為休閒具有閒暇性、

身心愉悅性和選擇自主性等屬性。本研究所指的休閒活動,將定義為一切能帶來 身心愉快、抒解壓力的活動。

二、休閒活動的類別

休閒活動類型非常廣泛,從靜態活動到動態活動都有,可以是讓身心寧靜 的,也可以是感官刺激的。劉佳蕙(2011)將休閒活動分類成下列三個面向:

(一)以休閒目的區分:

1.逃避性活動:目的為逃避日常生活的壓力或枯燥而從事的活動,如閱讀、

運動、看電影或電視及打牌等。

2.鑑賞性及教育性活動:希望在閒暇時間也能提升個人涵養的活動,如觀賞 音樂、戲劇演出、參觀博物館、參觀畫展及學習特定技能等。

3.創造性活動:從事某種具創造或創作的活動,如作曲、寫作、繪畫、陶 藝、編織、雕刻等。

4.服務性活動:例如擔任義工或是社區服務等。

(二)以休閒性質區分:

1.知識性:通常以增加個人知識為主要目的,可以分為閱讀及藝文活動,其 中閱讀性又可以分為進修類與休閒類。這類休閒的活動範圍較廣,可以在 家中,也可以到公共場所。

2.健康性:泛指一般各類運動,從登山健行到在家中的體操或瑜珈等皆屬 之。

3.嗜好性:這類活動與上述活動有多有重疊,涵蓋了戶外活動、特殊技藝或 專長,例如攝影、繪畫、書法、樂器演奏等,此外諸如蒐集骨董、藝術 品、集郵等也涵括在內。

4.服務性:社會性活動,例如定期參加某種環保活動或是到公私立機構擔任 義工等,以助人為主的活動皆屬之。

(三)以休閒時間長短區分:

1.片刻休閒:在工作者進行短暫的休息,例如進行短時間的體操、散步等。

2.日常休閒:通常是指在平常生活環境中利用半天時間從事的活動,例如逛 街、看電影、烤肉、野餐等。

3.周末休閒:通常是指遠離生活環境的活動,例如到較遠的城市、海邊或山 上的休閒活動。

4.長假休閒:通常指為期一周以上的出國觀光、定點度假,必須在較長的假 期中進行之。

另外,洪升呈與辛麗華(2010)將休閒項目分為六大構面,分別為「個人嗜 好」、「社交活動」、「運動」、「文化活動」、「戶外活動」、「大眾媒 體」,以調查學生最近三個月內所從事過之休閒活動,其詳細調查項目如下:

(一)大眾媒體:1.聽廣播;2.看電視;3.看影碟;4.看現場運動比賽;5.參觀文 藝展、電腦展;6.看演唱會;7.閱讀雜誌、書報、小說;8.上網打電玩或電 視遊樂器。

(二)文化活動:1.聽演講;2.欣賞戲劇表演;3.參加研習;4.到圖書館;5.學習 各種語言;6.國內旅遊;7.國外旅遊;8.參觀名勝古蹟。

(三)運動活動:1.高爾夫;2.保齡球;3.桌球;4.有氧舞蹈;5.羽球;6.社交 舞;7.土風舞;8.網球;9.慢跑;10.撞球;11.打棒、壘球;12.游泳(水上 活動);13.健身中心(房);14.練氣功、打太極拳、練拳;15.籃球。

(四)社交活動:1.逛花市;2.朋友餐敘;3.逛夜市;4.朋友聯誼;5.社會服務活 動;6.逛街購物;7.宗教活動;8.電話聊天;9.棋藝、玩撲克牌活動;

10.KTV 歌唱;11.駕車兜風。

(五)戶外活動:1.沙灘活動;2.登山健行;3.騎單車;4.玩飛盤;5.放風箏;6.

散步;7.騎馬;8.攀岩;9.海釣、溪釣;10.郊外烤肉、露營;11.參觀主題 樂園、花園。

(六)個人嗜好:1.吃零食;2.園藝活動;3.美容護膚;4.音樂欣賞;5.品茶、喝 咖啡;6.攝影;7.繪畫書法;8.飼養寵物;9.賞鳥;10.逛書店;11.嗜好蒐 集;12.泡溫泉、SPA;13.玩樂器;14.做手工藝品(雕刻、揑陶、雕塑 等);15.打麻將;16.家政活動(編織、烹飪、裁縫等)。

從以上論述可以得知,電影觀賞為大眾媒體的一種,以休閒目的來區分的 話,是逃避性活動;以休閒時間來區分的話,是日常休閒。但不論屬於何者,電 影觀賞確為休閒活動的一種。

第二節 環境教育

一、環境境育的源起

歐美環境保護的思潮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但環境教育系統化的推動,則待 到一九七二年聯合國的國際環境會議,提出「人類環境宣言」才開始潮流。而我 國環境教育的推行,最早可推及民國七十六年成立了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核定

「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綱領」,宣示「推重環境教育宣導,提昇國民環境教育意 識……」(第二章策略七)。之後於民國八十一年,行政院通過了「環境教育要 項」,此為系統化環境教育推動機制的開始,其中所規劃的措施包括:建立完整

之環境教育專業人才、加強各級學校環境教育、積極推動社會環境教育、培養環 境保護及環境教育專業人才、加強環境教育研究、推動國際環境教育合作、與輔 導及獎勵推動環境教育之個人或社團(張子超,2007)。

二、環境教育的意涵

環境教育是一種為了環境保育而實施的教育,以教導人類關愛環境、善用自 然資源、維護自然生態與文化、並妥善處理相關的環境問題。西元一九七○年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環境教育下了一個定義,即「環境教育是一種辦識價值和澄 清概念的過程,為的是要去發展必要之技巧與態度以瞭解和欣賞人、文化、生物 物理環境間之相互關聯性」,此定義在環境教育界中彼喻為經典之作(吳忠宏,

1999)。

人類因為意識到環境的問題而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此宣言曾稱「為了 現在及將來的世代,維護和改進環境已成為人類的主要目標。」並認為發展環境 教育是解決世界環境危機的最佳工具之一(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的最主要 目的在導引人們思考及瞭解人在社會與自然環境中的角色與互動關係,提升相關 的倫理、技能與環境知識,以期望能有共識的參與環境保育工作,並保護人類社 會的生活環境,進而維護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汪靜明,2000)。

97 課綱(教育部,2013)提到環境教育的融入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大特色:

就教學的內涵而言,環境保護議題是國內外所關注的焦點,學校的課程與教學應 作適度的回應,九年一貫課程中保留環境教育融入的空間與彈性,正可以表現此 課程的國際觀與現代性;對學生的認知學習而言,環境教育除了具獨特的概念架 構,更具跨科際連結的知識體系,擁有一個整體性與豐富性的內涵;對學生的情 意學習而言,藉由對環境的關心,關懷社會中的弱勢族群與自然環境中的弱勢物 種,進而關懷整個地球環境生態,可成全高尚的人格情操;對學生的行為學習而 言,環境教育重視日常生活中具體呈現的現象或問題,經由生活中議題的探討與 解決,達成生活能力的落實與實踐;最後對學校與教師而言,環境教育為新興的 領域,其內涵概念仍持續發展,需要學校與教師主動關切與合作學習,因而可藉 由科際整合與教學自主,提升教育體制內的活力。

三、環境教育的課程目標

為落實環境教育,教育部將環境教育納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裡,使其成為其 中一個重要議題。97 課綱(教育部,2013)將環境教育課程目標分成五點,並提 供能力指標以供教師設計課程的依據。

(一)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推 論、預測、分析與詮釋),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汙染的覺知,以及對 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二)環境概念知識

教導學生瞭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全球暖化、河川汙染、

核汙染、空氣汙染、土石流等)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永續發展、生物

多樣性);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如:溫室氣體減量、資源節約 與再利用、簡樸生活、綠色消費等)。

(三)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藉由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使 學生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 群,進而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四)環境行動技能

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蒐集資料、建議可能解決方 法、評估可能解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五)環境行動經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處理 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學校及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

表 2

能力指標對照表

內涵 對應的能力指標

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1-2-1 覺知環境與個人身心健康的關係。

1-2-2 能藉由感官接觸環境中的動、植物和景觀,欣賞自然 之美,並能以多元的方式表達內心感受。

1-2-3 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1-2-3 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