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行動研究

陳惠邦(1998)提及行動研究的起緣甚早,大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於美 國發展,50 年代盛極爾後衰退,60 年代遠播歐洲,結合當時歐洲教育改革運 動,因而成為主要的教師進修與課程發展模式。80 年代以後,英、澳的教育行動 研究又融入省思取向,轉而著重教師自我反省及自我發展的精神。行動研究不論 對於教師的進修成長或教育的革新進步來說,其重要性與普遍性已經越來越不言 可喻了。

大部份的研究者認為 Kurt Lewin 是行動研究法的創始者。Lewin 是一位美國 的社會心理學家,他最早可溯及 1944 年開始使用此一名詞(Hart, 1996)。Lewin 對 於 行 動 研 究 法 的 最 初 概 念 是 「 社 會 行 動 的 一 系 列 螺 旋 式 決 策 (spiralling decision),基本研究步驟是針對問題進行重複循環的分析、監測、再概念化、計 畫、執行及評估成效等過程」(Rolfe, 1998)。行動研究法創造了實務工作研究者 (practitioner-researcher)的此一角色,是與傳統科學性研究的最大不同,這代表從 實務的探討與應用過程中可以建立專家化(professionalization)並發展理論(Rolfe, 1998)。Meyer (1993) 認為除了解釋性(interpretative) 科學方法或應用傳統的實證 性(positivist)外,行動研究法被當作實務學門中,用以發展理論的第三種方式。

Lewin(1946)在〈行動研究與少數民族問題〉一文中指出,行動研究對於社會科學 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種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方法,是實務工作者的實際行動和 研究的結合。行動研究強調研究的實務層面,較無涉及理論依據 (吳明清,

1991;王文科,1999;陳惠邦,1998;吳明隆,2001;Atweh, Kemmis, & Weeks, 1998) 。Kemmis & McTaggart 在 1988 年提出行動研究是集體和自我批判的探 索,由實務工作者在社會文化背景中執行,目的是為改善中的社會公平正義與理 智性。為了使行動研究有效,在研究過程中必須掌控合作、內省、辯證、批判、

多元化解釋、理論與實務的反省等原則(林素卿,2002)。蔡清田(2000)則從 四點來加以說明行動研究的意義,即實務觀點、實務反思觀點、專業觀點與專業 團體點。他認為行動研究是一種「實務工作者所進行的行動研究」(practitioner action-research),也就是說行動研究是由實務工作者自己著手進行,努力對與專 業工作有關的實務進行改進,並促使專業理解的加深加廣與專業發展。

Grundy (1987)指出,為什麼行動研究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主要是因為教師 在此一計畫-行動-研究-反省的行動研究過程中,持續循環,進行詮釋性理 解。在此過程中,理論和實務之間不斷的循環辯證,與此同時,教師的知識也持 續不斷的建構和再建構。在這種雙向的辯證關係中,教師漸漸知覺自己的理論,

將理論與實際的關係縫合,發展出自己的教育哲學而這就是行動研究的精義所 在。王素華(2008)提到藉由觀察、訪談資料、檔案資料分析的合作等方法來探

討正向行為支持,有助於提升個案正向行為表現,也可藉由正向方案加以改變教 師教學態度。

針對將行動研究運用於教育實務現場上的基本理念,林素卿(2002)提出以 下三點:

(一)教師即研究者

教師是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能知悉學生的需求以及教學實務所需要解決的 問題。因此,教師對現場教育問題的判斷是無可取代的(黃政傑,1999),教師 最清楚教學困難與需求,教師能立刻察覺問題,也是最佳的專業探究者。因此,

鼓勵教師從事自己工作場域的研究,透過探究、自我反省與批判,產生屬於自我 的知識,建構一套專業的情境教學理論,進而改進實務與教學技巧(歐用生,

1994)。綜上所述,代表本研究者即為教學者的立場。

(二)對自然情境與實務的洞悉

教師最清楚自己在學校文化中所被期許的行為模式和角色,外來的研究者無 法深入問題核心。因此,行動研究的其中一個主要前提,就是行為必須在場域中 研究而且是從業者自身進行研究。

(三)質的研究技術是主要蒐集資料的方法

場域研究最適合採用質的研究法,因為行動研究必須在場域中進行研究,而 且是身歷其境的從業者所進行的研究,旨在描述和瞭解所經歷的一切,強調啟 發、寫實與關聯,而不是對某種結果的測量與預測。基此特質,行動研究以質的 研究方法為主。

二、行動研究法的特色

作為用以發展理論的第三種研究方式,行動研究法具有許多特色。 Rolfe (1998)對於行動研究法應具備的特質,提出以下四點:

(一)研究的開始是基於實務工作者(practitioner)感受到自己的實務上出現問題。

(二)透過研究來直接改善現狀。

(三)實務工作研究者(practitionerresearcher)的研究型式,對於個人的學識或理論 有增進作用。

(四)以螺旋式(spiral)或循環(cyclical)的過程,從一個循環導引到下一個循環。

歐用生(1994)列舉了行動研究的六大項特色,分別為:

(一)行動研究重視現場研究的程序,旨在處理現實情境中的具體問題。

(二)行動研究結果的應用是立即的,短程的。

(三)行動研究注重團體的交互作用。

(四)行動研究具彈性和適應性,是最適合用於學校和教室的研究方法。

(五)行動研究主要依賴觀察和行為資料,因此是實徵性的。

(六)行動研究是質的研究,其科學性較不嚴謹,這也是反對行動研究者最常批 評的地方。

蔡清田(2000)認為行動研究特色有以下九點:

(一)重視實務工作者的研究參與。

(二)從事行動研究的人員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員。

(三)行動研究的情境就是實務工作環境。

(四)行動研究的過程強調協同合作。

(五)強調解決問題的立即性。

(六)問題或對象具有特定性。

(七)發展具有反省彈性的行動計畫。

(八)結論只適用於該實務工作情境。

(九)成果可以是現狀的批判與改進,並促進專業成長。

三、行動研究的歷程

行動研究的整個歷程是由許多問題組成的一個迴圈,每一個迴圈都會有計 畫、事實的發現、行動和結果的偵查等步驟所組成(如圖 3)。每一個迴圈會導 引致另一個迴圈的進行,構成一個連續不斷的循環歷程(Lewin, 1948)。圖 4 則 清楚呈現行動研究的循環重複性。

圖 3 Lewin 行動研究模式 資料來源:林素卿(2002)

圖 4 Lewin 行動研究循環歷程圖 資料來源:劉亭妤(2014)

「行動研究是具有程序性的探究活動」,這意味行動研究者可以透過適當程 序,一邊透過行動解決問題,一邊透過反省進行探究,茲將其具體工作說明如表 6 所示:

表 6

行動研究具體工作說明

步驟 具體工作說明

尋得研究起點 用批判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看似平常的問題,並進行探究分 析,可以透過反省性的訪談或分析性的對話,一方面增加從 業間的互動與溝通機會,瞭解彼此所關注的感興趣的議題與 所遭逢的問題。

釐清情境 一、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務求做到各抒己見與集思 廣益。有關人員應組成研究小組,討論的結果可作為擬 定總體行動計劃的重要意見。

二、由於重視批判和反省,有關的文獻蒐集和閱讀,是不可 少的。這樣有助辨別和批判問題,也對釐清目的和研究 範圍有幫助。

發展行動策略 集思廣益:重視全盤的設計,強調靈活性和開放性,以適應 不可預計的變數。同時又強調行動中的反思,對 整體計畫的修定和完善。

具體計畫:集中在解決實際問題而安排的各種行動策略。

規劃

行動

觀察 反省

重新規劃

(接下頁)

付諸行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