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開始大量的採用地球上的能源與天然資源,

數億年來所累積的能源與天然資源,卻在短短的一、二百年間,已被用去泰半。

使用這些能源的同時,又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天然資源如樹林、漁業資源 等,亦面臨枯竭的危機(吳瓊治,2010;柳中明、李國忠、林俊成、劉育慈,

2001)。在科學家致力於研究替代能源的當下,聯合國也體悟到保護地球的重 要,因而制定許多憲章與會議(王鑫,1999),期望喚醒全球人類對於此議題的 重視。

臺灣面積為 36,009 平方公里,人口 23,373,517 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645.8 人。與世界各國相較之下,台灣人民可利用的土地面積相當小,代表著臺 灣的自然資源沒有隨意揮霍的本錢。然而仔細觀察臺灣現行土地利用開發之狀 況,不難發現還是不少財團只圖獲利,不顧自然環境之承載力,因而任意大興土 木,顯見臺灣人民在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上,還有需要提升的空間。

陳念慈(2003)認為要解決環境問題,環境教育是根本之道,而且在所有的 人生學習歷程中,小學教育扮演著啟蒙的重要角色。在配合全球風氣,並欲提升 國人對自然環境愛護意識下,教育部亦在九年一貫課程中規定,需在九年一貫課 程的七大領域中融入七大議題,環境教育即為其中之一議題(教育部,2013)。

然而就研究者在教學現場中觀察之所得,多數老師並未時常在領域中融入環境教 育議題,大多是待所教之內容明顯可與環境教育相結合時,才會與學生們討論。

如此少量的教學,難以有效提升學生對環境的正面態度。除此之外,教師們採用 的教學方式多為講述教學法(didactic instruction)。房振謙、林美惠、李慧珍、

陳靜歆與薛雅惠(2008)認為講述教學法(didactic instruction)對於提升學生的 認知知識具有一定的成果,但若目標為提升學生的情意態度的話,則討論教學法

(discussion instruction)對學生較有啟發。李源順與林福來(2000)認為現今知 識豐富多元,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中心,講述教學法(didactic instruction)則已不 合用。

電影作為第八藝術,休閒產業的一環,結合了音樂、畫面與電腦特效,能讓 觀賞者身歷其境、感同身受,且易於普羅大眾接受理解。許多老師在學校亦常常 播放電影給孩童欣賞。因此,若能將電影融入環境教育的教學中,以創新教學方 式,應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帶來較佳的學習成效。房振謙等人(2008)

即指出透過影片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絕對有其效果。吳宜玲(2007)也 認為,透過電影來進行教學,學生所得到的訊息不僅止於文字,還包含了影音資 訊,而且還能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使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依據相關研究(马有斌,2006;李金梅,2007)指出,小學生因其身心條

件,因此普遍對於動畫影片較為喜愛。日本導演-宮崎駿先生所拍攝的電影皆為 動畫電影,且常與環境議題相關。因此若要將電影融入環境教育的課程中,選用 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是相當合適的。

雖然將電影應用於教學有其好處,但在這方面的研究甚少。若以關鍵字「電 影」及「教學」查詢「華藝線上圖書館」此期刊索引,可得 268 筆資料,但若進 一步將檢索結果再查詢關鍵字「國小」,竟只得 1 筆資料;若改以關鍵字「應 用」將檢索結果再查詢,也僅有 91 筆資料(華藝線上圖書館,2014)。以上查 詢結果顯見,將電影融入教學應用的研究不足,因此本研究即希冀能改善這方面 研究的闕如。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三:

一、探討將休閒活動融入教學的情形。

二、探討實施宮崎駿動畫電影的環境教育活動過程中,學生在環境素養方面的改 變。

三、探討在實施宮崎駿動畫電影的環境教育過程中,教師有何成長。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提出以下四點研究問題:

一、將休閒活動融入教學的優缺點為何?

二、探討實施宮崎駿動畫電影的環境教育活動過程中,學生在環境知識、環境態 度、環境行為的改變為何?

三、探討實施宮崎駿動畫電影的環境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在教學方面的成長為 何?

四、探討實施宮崎駿動畫電影的環境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課程設計方面的成長 為何?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休閒活動(Rereation Activities):

本研究所指的休閒活動,泛指一切能帶來身心愉快、抒解壓力的活動。

二、環境教育(Environment Education):

本研究所指的環境教育,仍教育部於九年一貫課程中所列,七大議題之一的 環境教育,目的為提升學生的環境知識,改變學生的環境態度,並能進行一些環 境行為以參與改善環境。

三、動畫電影(The Animated Film):

本研究所指的動畫電影,是指由繪畫而出的場景及人物所演出的電影。

四、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行動研究是工作者為了解決自身在工作場域中所遇之問題,所進行之一種持 持續性實務型研究,研究者可有彈性的運用多種方法來進行。

第五節 研究貢獻

本研希望能為其他欲深耕環境教育的老師,提供不同上課方式的參考,以激 發老師們的教學創意。同時希望能補足將電影融入教學此區塊研究的不足。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台東縣國立台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四年級學生,

共 26 人。

(二)、研究內容

將宮崎駿的動畫電影與環境教育課程相結合,透過行動研究不斷進行省思及 改進,使課程及教學臻於完善,進而從中探討此教學方式的成效以及休閒活動與 教學活動結合的情形。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1.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有情感關係,因此可能會影響本研究之結果的 推論。

2.因本研究採立意抽樣,因此其結果不適合推論至其他國小及其他年 段。

(二)、研究方法的限制

1.研究對象或許有些已觀賞過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此因素可能會影響本 研究之結果。

2.雖然電影確為一種休閒活動,然學生在校時間非工作之餘的自由時 間,因此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之推論。

第七節 研究流程

圖 1 研究流程圖

研究結果討論 實施環境教育課程

課後省思與分析

尋求解決策略 或

修正課程

分析宮崎駿動畫電影 分析環境教育的內涵

設計環境教育課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