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休閒活動探討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從休閒活動探討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師範學院 休閒事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蔡進士 博士

從休閒活動探討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 以小學生觀賞宮崎駿動畫電影為例

研究生:陳冠銘 撰

中華民國一○四年七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師範學院 休閒事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蔡進士 博士

從休閒活動探討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 以小學生觀賞宮崎駿動畫電影為例

研究生:陳冠銘 撰

中華民國一○四年七月

(4)
(5)
(6)
(7)
(8)
(9)

謝誌

論文,求學路上的最大夢魘,卻也在此時被我所攻克,成功完成。

早在就讀大學時,即己嘗試過論文寫作。當時懵懂無知,隨便湊合出來的東 西,不值一看,但卻己讓我體悟這個任務的困難。在決定攻讀研究所之後,便每 天擔心著這天的來臨。所幸在認真思考過後,選到了一位好的指導教授,方能渡 過此難關。

蔡進士教授安排了一次又一次的時程,督促著我們一步一步的往前邁進,縱 使多次未能如期完成該完成的部分,也僅是不斷的鼓勵著我,引導我向前。寫作 過程中所碰到的難題,在問完蔡進士教授後,總能一一解惑,讓我能順利往下一 個階段進展。萬分慶幸能納入蔡進士教授的門下。

這個奮鬥的過程中,同組的同學彼此相互扶持,彼此加油打氣。一個再怎麼 無力的人,在大家的推拉下,也能奮勇向前。感謝藍順興、張昭元及葉鎮華三位 同學的陪伴,互吐苦水之際,不忘關心彼此的進度,給予我支持的力量,因而對 完成論文更具信心。

這篇論文得以完成,學校同事及學生們的鼎力協助不可或缺。多次有些問題 難以啟齒詢問指導教授時,許琬菡、李蒨蒨及倪思穎三位同事總能播冗,給予許 多好的建議,更多是滿滿的鼓勵,同時亦感謝三位同事忙中抽空,前來觀課、接 受訪談。此外也要感謝班上學生們的配合,讓論文資料得以收集齊全。

最後,感謝江昱仁及吳毓麒二位口試委員給予的建議,讓我的論文能更臻完 善。

論文,這個最大的夢魘,終也在眾人的支持幫助下,被淬鍊成甜美的果實。

冠銘 謹誌 2015 年 7 月 台東

(10)
(11)

從休閒活動探討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 以小學生觀賞宮崎駿動畫電影為例

作者:陳冠銘

國立臺東大學 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摘要

本研究試圖透過行動研究,以觀賞宮崎駿動畫電影此休閒活動探 討小學生在環境教育方面的增長。研究對象為國小四年級學生,男生

12 人,女生 12 人,共 24 人。本研究採行動研究,透過訪談、觀察、

研究日誌、學習單及問卷等所得的資料,以進行反省及分析,探討研 究過程中的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法,以提升老師的專業。研究結果如 下:

一、動畫電影融入環境教育教學的上課方式值得推廣。

二、動畫電影融入教學的上課方式能有效提昇學生的環境素養。

三、教師的教學及課程設計能力在此行動研究過程中獲得成長。

關鍵詞:休閒活動、環境教育、行動研究、宮崎駿

(12)
(13)

Action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Leisure Activities- A Case from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eeing Hayao Miyazaki Animated Film

Chen, Kuan-Mi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an action research by seeing Hayao Miyazaki animated films. A total of 24 fourth grade students (12boys, 12girls) were successfully invited in this study. This study used an action research based on interviews, observation, research diary, learning record, and questionnaires to collect data for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to improve teaching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in summary, suggested that: (1)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seeing an animated film is worth promoting, (2).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through seeing an animated film could be effectively enhanced, and (3) teachers’ competencies for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designing through this action research could be growing.

Keywords:leisure activiti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Hayao Miyazaki

(14)
(15)

目次

摘要 ... i

Abstract ... iii

目次 ... v

表次 ... vii

圖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2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2

第五節 研究貢獻 ... 3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3

第七節 研究流程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休閒活動 ... 5

第三節 宮崎駿動畫電影 ... 17

第四節 電影應用於教學 ... 19

第五節 行動研究 ...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2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27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2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31

第一節 風之谷 ... 31

第二節 魔法公主 ... 35

第三節 神隱少女 ... 42

第四節 崖上的波妞 ... 51

第五節 學生資料結果分析 ... 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7

第一節 結論 ... 67

第二節 建議 ... 68

參考文獻 ... 69

(一)中文部分 ... 69

(二)英文部分 ... 72

(16)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 74

附錄二 風之谷教案 ... 75

附錄三 魔法公主教案 ... 77

附錄四 神隱少女教案 ... 79

附錄五 崖上的波妞教案 ... 81

附錄七 崖上的波妞學習單 ... 83

附錄八 問卷 ... 84

附錄九 學生訪談大綱 ... 86

附錄十 教師訪談大綱 ... 87

(17)

表次

表 1 休閒與休閒活動比較分析表 ... 5

表 2 能力指標對照表 ... 10

表 3 五大內涵說明表 ... 11

表 4 宮崎駿動畫電影作品相關研究彙整表 ... 17

表 5 電影融入教學相關研究彙整表 ... 20

表 6 行動研究具體工作說明 ... 25

表 7 資料編碼說明表 ... 29

表 8 風之谷修正對照表 ... 35

表 9 魔法公主修正對照表 ... 42

表 10 神隱少女修正對照表 ... 51

表 11 問卷統計表 ... 60

(18)
(19)

圖次

圖 1 研究流程圖 ... 4

圖 2 環境教育課程之目標概念 ... 16

圖 3 Lewin 行動研究模式 ... 24

圖 4 Lewin 行動研究循環歷程圖 ... 25

(2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開始大量的採用地球上的能源與天然資源,

數億年來所累積的能源與天然資源,卻在短短的一、二百年間,已被用去泰半。

使用這些能源的同時,又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天然資源如樹林、漁業資源 等,亦面臨枯竭的危機(吳瓊治,2010;柳中明、李國忠、林俊成、劉育慈,

2001)。在科學家致力於研究替代能源的當下,聯合國也體悟到保護地球的重 要,因而制定許多憲章與會議(王鑫,1999),期望喚醒全球人類對於此議題的 重視。

臺灣面積為 36,009 平方公里,人口 23,373,517 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645.8 人。與世界各國相較之下,台灣人民可利用的土地面積相當小,代表著臺 灣的自然資源沒有隨意揮霍的本錢。然而仔細觀察臺灣現行土地利用開發之狀 況,不難發現還是不少財團只圖獲利,不顧自然環境之承載力,因而任意大興土 木,顯見臺灣人民在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上,還有需要提升的空間。

陳念慈(2003)認為要解決環境問題,環境教育是根本之道,而且在所有的 人生學習歷程中,小學教育扮演著啟蒙的重要角色。在配合全球風氣,並欲提升 國人對自然環境愛護意識下,教育部亦在九年一貫課程中規定,需在九年一貫課 程的七大領域中融入七大議題,環境教育即為其中之一議題(教育部,2013)。

然而就研究者在教學現場中觀察之所得,多數老師並未時常在領域中融入環境教 育議題,大多是待所教之內容明顯可與環境教育相結合時,才會與學生們討論。

如此少量的教學,難以有效提升學生對環境的正面態度。除此之外,教師們採用 的教學方式多為講述教學法(didactic instruction)。房振謙、林美惠、李慧珍、

陳靜歆與薛雅惠(2008)認為講述教學法(didactic instruction)對於提升學生的 認知知識具有一定的成果,但若目標為提升學生的情意態度的話,則討論教學法

(discussion instruction)對學生較有啟發。李源順與林福來(2000)認為現今知 識豐富多元,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中心,講述教學法(didactic instruction)則已不 合用。

電影作為第八藝術,休閒產業的一環,結合了音樂、畫面與電腦特效,能讓 觀賞者身歷其境、感同身受,且易於普羅大眾接受理解。許多老師在學校亦常常 播放電影給孩童欣賞。因此,若能將電影融入環境教育的教學中,以創新教學方 式,應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帶來較佳的學習成效。房振謙等人(2008)

即指出透過影片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絕對有其效果。吳宜玲(2007)也 認為,透過電影來進行教學,學生所得到的訊息不僅止於文字,還包含了影音資 訊,而且還能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使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依據相關研究(马有斌,2006;李金梅,2007)指出,小學生因其身心條

(21)

件,因此普遍對於動畫影片較為喜愛。日本導演-宮崎駿先生所拍攝的電影皆為 動畫電影,且常與環境議題相關。因此若要將電影融入環境教育的課程中,選用 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是相當合適的。

雖然將電影應用於教學有其好處,但在這方面的研究甚少。若以關鍵字「電 影」及「教學」查詢「華藝線上圖書館」此期刊索引,可得 268 筆資料,但若進 一步將檢索結果再查詢關鍵字「國小」,竟只得 1 筆資料;若改以關鍵字「應 用」將檢索結果再查詢,也僅有 91 筆資料(華藝線上圖書館,2014)。以上查 詢結果顯見,將電影融入教學應用的研究不足,因此本研究即希冀能改善這方面 研究的闕如。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三:

一、探討將休閒活動融入教學的情形。

二、探討實施宮崎駿動畫電影的環境教育活動過程中,學生在環境素養方面的改 變。

三、探討在實施宮崎駿動畫電影的環境教育過程中,教師有何成長。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提出以下四點研究問題:

一、將休閒活動融入教學的優缺點為何?

二、探討實施宮崎駿動畫電影的環境教育活動過程中,學生在環境知識、環境態 度、環境行為的改變為何?

三、探討實施宮崎駿動畫電影的環境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在教學方面的成長為 何?

四、探討實施宮崎駿動畫電影的環境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課程設計方面的成長 為何?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休閒活動(Rereation Activities):

本研究所指的休閒活動,泛指一切能帶來身心愉快、抒解壓力的活動。

二、環境教育(Environment Education):

本研究所指的環境教育,仍教育部於九年一貫課程中所列,七大議題之一的 環境教育,目的為提升學生的環境知識,改變學生的環境態度,並能進行一些環 境行為以參與改善環境。

三、動畫電影(The Animated Film):

本研究所指的動畫電影,是指由繪畫而出的場景及人物所演出的電影。

四、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22)

行動研究是工作者為了解決自身在工作場域中所遇之問題,所進行之一種持 持續性實務型研究,研究者可有彈性的運用多種方法來進行。

第五節 研究貢獻

本研希望能為其他欲深耕環境教育的老師,提供不同上課方式的參考,以激 發老師們的教學創意。同時希望能補足將電影融入教學此區塊研究的不足。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台東縣國立台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四年級學生,

共 26 人。

(二)、研究內容

將宮崎駿的動畫電影與環境教育課程相結合,透過行動研究不斷進行省思及 改進,使課程及教學臻於完善,進而從中探討此教學方式的成效以及休閒活動與 教學活動結合的情形。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1.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有情感關係,因此可能會影響本研究之結果的 推論。

2.因本研究採立意抽樣,因此其結果不適合推論至其他國小及其他年 段。

(二)、研究方法的限制

1.研究對象或許有些已觀賞過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此因素可能會影響本 研究之結果。

2.雖然電影確為一種休閒活動,然學生在校時間非工作之餘的自由時 間,因此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之推論。

(23)

第七節 研究流程

圖 1 研究流程圖

研究結果討論 實施環境教育課程

課後省思與分析

尋求解決策略 或

修正課程

分析宮崎駿動畫電影 分析環境教育的內涵

設計環境教育課程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休閒活動

一、休閒活動的意涵

休閒(leisure)跟休閒活動(recreation)這兩個字面相似的詞彙,人們經常混合使 用,肇因於這兩個詞定義不清、概念混淆之故。李明宗(1988)、薛銘卿

(1992、1994)、王傳銘(1996)、李炳昭與陳秋曇(2009)曾就休閒(leisure)跟 休閒活動(recreation)此二字進行分析論述,詳如下表:

表 1

休閒與休閒活動比較分析表

中文 休閒 休閒活動、遊憩

英文 leisure recreation 字源 希臘語 schole

拉丁語 licere

拉丁語 recreare

原意 不受壓迫,樂於從事之活動 被允許

創新、使清新

李 明 宗

(1988)

從三個向度去探討:

‧時間:可譯為閒暇,意指自 由時間

‧活動:可譯為休閒,意指樂 於全心從事之活動

‧心理狀態:可譯為閒逸,意 指不躁急的、平和的、愉悅 的、昇華的、澄寧的心理狀 態

從三個特點去探討:

‧令人感到自由又愉悅

‧具有遊樂性

‧閒暇時依其興趣及需要追求滿 足感的自然表現

(接下頁)

(25)

薛 銘 卿

( 1992 )

(1994)

從五種觀點去探討:

‧字義:允許,無拘無束

‧時間:生存和生活必需時間 之外的自由時間

‧活動:個人自由從事之活動

‧ 心 理 : 一 種 自 由 舒 暢 的 心 境,一種全心忘我的投入

‧綜合:由許多要素構成,例 如:與工作相對、自由的活 動、愉快的期望或回憶

從二種觀點去探討:

‧字義:創新、重新創出

‧意義:人於閒暇時,從事令人 自由且愉悅的活動,以滿足或 享受遊樂性的體驗。

王 傳 銘

(1996)

三個誤解:

‧不一定是自由時間

‧不一定是工作的相反

‧並非無所事事

四項特色:

‧自己的時間

‧自願去做的活動

‧為工作所必須的準備

‧工作報酬,非天生權利 李 炳昭 、

陳秋曇

(2009)

所下之定義:

不事勞動的閒暇時間,以閒逸 的態度休養止息。

所下之定義:

休閒活動是閒暇時所從事的活 動、是一種生活方式,個體可藉 由所從事有興趣的活動中得到愉 悅及滿足,更可從參與不同型態 的活動裡累積不同經驗,進而使 人生更為美好的方式,它是無論 男女老幼在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 項活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上表可以發現,休閒(leisure)跟休閒活動(recreation)的字源及原意不同,但 時至今日,概念內涵多有所重覆。我們亦可發現,不同的研究者對於這個詞的主 張有些許不同,李明宗(1988)及薛銘卿(1992,1994)皆認為休閒(leisure)有自 由的要素,且是工作的相反,但王傳銘(1996)卻沒有完全認同。此外,不論是 休閒(leisure)或是休閒活動(recreation),都含有在自由或閒暇時間自願去從事某項 可以為個體帶來快樂滿足的活動之意。以上論述顯見,雖然休閒(leisure)跟休閒活 動(recreation)的概念無法下一明確定義,但其實都有相同的涵意在內。誠如薛銘 卿(1994)所言,對於一般人而言,某個活動是不是休閒活動端看個人感受而 言,無法概一而論;至於在學術研究上,只要研究者能自己定義清楚,知其所云 即可。

基於上述,本研究將不區分休閒(leisure)跟休閒活動(recreation),只詳分休閒

(26)

與非休閒之不同。Susan M. Shaw (2009)認為休閒與非休閒之間最重要的差別因素 為享受(enjoyment)、自由的選擇權(freedom of choice)、放鬆(relaxation)、內在動 機(intrinsic motivation)、非評價的(lack of evaluation),且這些因素如僅單一一個並 無法符合休閒的意涵,需綜合二或三個因素才較能貼切的呈現休閒的意義。方彥 博與袁小雄(2008)綜合多人研究後,指出休閒具有心靈層面、自由時間、自我 意願及無義務性的特質。万小龙、曾晓丽與赖欣(2010)認為休閒具有閒暇性、

身心愉悅性和選擇自主性等屬性。本研究所指的休閒活動,將定義為一切能帶來 身心愉快、抒解壓力的活動。

二、休閒活動的類別

休閒活動類型非常廣泛,從靜態活動到動態活動都有,可以是讓身心寧靜 的,也可以是感官刺激的。劉佳蕙(2011)將休閒活動分類成下列三個面向:

(一)以休閒目的區分:

1.逃避性活動:目的為逃避日常生活的壓力或枯燥而從事的活動,如閱讀、

運動、看電影或電視及打牌等。

2.鑑賞性及教育性活動:希望在閒暇時間也能提升個人涵養的活動,如觀賞 音樂、戲劇演出、參觀博物館、參觀畫展及學習特定技能等。

3.創造性活動:從事某種具創造或創作的活動,如作曲、寫作、繪畫、陶 藝、編織、雕刻等。

4.服務性活動:例如擔任義工或是社區服務等。

(二)以休閒性質區分:

1.知識性:通常以增加個人知識為主要目的,可以分為閱讀及藝文活動,其 中閱讀性又可以分為進修類與休閒類。這類休閒的活動範圍較廣,可以在 家中,也可以到公共場所。

2.健康性:泛指一般各類運動,從登山健行到在家中的體操或瑜珈等皆屬 之。

3.嗜好性:這類活動與上述活動有多有重疊,涵蓋了戶外活動、特殊技藝或 專長,例如攝影、繪畫、書法、樂器演奏等,此外諸如蒐集骨董、藝術 品、集郵等也涵括在內。

4.服務性:社會性活動,例如定期參加某種環保活動或是到公私立機構擔任 義工等,以助人為主的活動皆屬之。

(三)以休閒時間長短區分:

1.片刻休閒:在工作者進行短暫的休息,例如進行短時間的體操、散步等。

2.日常休閒:通常是指在平常生活環境中利用半天時間從事的活動,例如逛 街、看電影、烤肉、野餐等。

3.周末休閒:通常是指遠離生活環境的活動,例如到較遠的城市、海邊或山 上的休閒活動。

(27)

4.長假休閒:通常指為期一周以上的出國觀光、定點度假,必須在較長的假 期中進行之。

另外,洪升呈與辛麗華(2010)將休閒項目分為六大構面,分別為「個人嗜 好」、「社交活動」、「運動」、「文化活動」、「戶外活動」、「大眾媒 體」,以調查學生最近三個月內所從事過之休閒活動,其詳細調查項目如下:

(一)大眾媒體:1.聽廣播;2.看電視;3.看影碟;4.看現場運動比賽;5.參觀文 藝展、電腦展;6.看演唱會;7.閱讀雜誌、書報、小說;8.上網打電玩或電 視遊樂器。

(二)文化活動:1.聽演講;2.欣賞戲劇表演;3.參加研習;4.到圖書館;5.學習 各種語言;6.國內旅遊;7.國外旅遊;8.參觀名勝古蹟。

(三)運動活動:1.高爾夫;2.保齡球;3.桌球;4.有氧舞蹈;5.羽球;6.社交 舞;7.土風舞;8.網球;9.慢跑;10.撞球;11.打棒、壘球;12.游泳(水上 活動);13.健身中心(房);14.練氣功、打太極拳、練拳;15.籃球。

(四)社交活動:1.逛花市;2.朋友餐敘;3.逛夜市;4.朋友聯誼;5.社會服務活 動;6.逛街購物;7.宗教活動;8.電話聊天;9.棋藝、玩撲克牌活動;

10.KTV 歌唱;11.駕車兜風。

(五)戶外活動:1.沙灘活動;2.登山健行;3.騎單車;4.玩飛盤;5.放風箏;6.

散步;7.騎馬;8.攀岩;9.海釣、溪釣;10.郊外烤肉、露營;11.參觀主題 樂園、花園。

(六)個人嗜好:1.吃零食;2.園藝活動;3.美容護膚;4.音樂欣賞;5.品茶、喝 咖啡;6.攝影;7.繪畫書法;8.飼養寵物;9.賞鳥;10.逛書店;11.嗜好蒐 集;12.泡溫泉、SPA;13.玩樂器;14.做手工藝品(雕刻、揑陶、雕塑 等);15.打麻將;16.家政活動(編織、烹飪、裁縫等)。

從以上論述可以得知,電影觀賞為大眾媒體的一種,以休閒目的來區分的 話,是逃避性活動;以休閒時間來區分的話,是日常休閒。但不論屬於何者,電 影觀賞確為休閒活動的一種。

第二節 環境教育

一、環境境育的源起

歐美環境保護的思潮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但環境教育系統化的推動,則待 到一九七二年聯合國的國際環境會議,提出「人類環境宣言」才開始潮流。而我 國環境教育的推行,最早可推及民國七十六年成立了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核定

「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綱領」,宣示「推重環境教育宣導,提昇國民環境教育意 識……」(第二章策略七)。之後於民國八十一年,行政院通過了「環境教育要 項」,此為系統化環境教育推動機制的開始,其中所規劃的措施包括:建立完整

(28)

之環境教育專業人才、加強各級學校環境教育、積極推動社會環境教育、培養環 境保護及環境教育專業人才、加強環境教育研究、推動國際環境教育合作、與輔 導及獎勵推動環境教育之個人或社團(張子超,2007)。

二、環境教育的意涵

環境教育是一種為了環境保育而實施的教育,以教導人類關愛環境、善用自 然資源、維護自然生態與文化、並妥善處理相關的環境問題。西元一九七○年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環境教育下了一個定義,即「環境教育是一種辦識價值和澄 清概念的過程,為的是要去發展必要之技巧與態度以瞭解和欣賞人、文化、生物 物理環境間之相互關聯性」,此定義在環境教育界中彼喻為經典之作(吳忠宏,

1999)。

人類因為意識到環境的問題而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此宣言曾稱「為了 現在及將來的世代,維護和改進環境已成為人類的主要目標。」並認為發展環境 教育是解決世界環境危機的最佳工具之一(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的最主要 目的在導引人們思考及瞭解人在社會與自然環境中的角色與互動關係,提升相關 的倫理、技能與環境知識,以期望能有共識的參與環境保育工作,並保護人類社 會的生活環境,進而維護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汪靜明,2000)。

97 課綱(教育部,2013)提到環境教育的融入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大特色:

就教學的內涵而言,環境保護議題是國內外所關注的焦點,學校的課程與教學應 作適度的回應,九年一貫課程中保留環境教育融入的空間與彈性,正可以表現此 課程的國際觀與現代性;對學生的認知學習而言,環境教育除了具獨特的概念架 構,更具跨科際連結的知識體系,擁有一個整體性與豐富性的內涵;對學生的情 意學習而言,藉由對環境的關心,關懷社會中的弱勢族群與自然環境中的弱勢物 種,進而關懷整個地球環境生態,可成全高尚的人格情操;對學生的行為學習而 言,環境教育重視日常生活中具體呈現的現象或問題,經由生活中議題的探討與 解決,達成生活能力的落實與實踐;最後對學校與教師而言,環境教育為新興的 領域,其內涵概念仍持續發展,需要學校與教師主動關切與合作學習,因而可藉 由科際整合與教學自主,提升教育體制內的活力。

三、環境教育的課程目標

為落實環境教育,教育部將環境教育納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裡,使其成為其 中一個重要議題。97 課綱(教育部,2013)將環境教育課程目標分成五點,並提 供能力指標以供教師設計課程的依據。

(一)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推 論、預測、分析與詮釋),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汙染的覺知,以及對 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二)環境概念知識

教導學生瞭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全球暖化、河川汙染、

核汙染、空氣汙染、土石流等)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永續發展、生物

(29)

多樣性);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如:溫室氣體減量、資源節約 與再利用、簡樸生活、綠色消費等)。

(三)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藉由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使 學生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 群,進而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四)環境行動技能

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蒐集資料、建議可能解決方 法、評估可能解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五)環境行動經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處理 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學校及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

表 2

能力指標對照表

內涵 對應的能力指標

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1-2-1 覺知環境與個人身心健康的關係。

1-2-2 能藉由感官接觸環境中的動、植物和景觀,欣賞自然 之美,並能以多元的方式表達內心感受。

1-2-3 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1-2-4 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環境概念知識 2-2-1 瞭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 影響。

2-2-2 認識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並探究可能的 改善方法。

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3-2-1 思考生物與非生物在環境中存在的價值。

3-2-2 培養對自然環境的熱愛與對戶外活動的興趣,建立個 人對自然環境的責任感。

3-2-3 尊重不同族群與文化背景對環境的態度及行為。

環境行動技能 4-2-1 能操作基本科學技能與運用網路資訊蒐集環境資料。

4-2-2 能具體提出改善周遭環境問題的措施。

4-2-3 能表達自己對生活環境的意見,並傾聽他人對環境的 想法。

4-2-4 能辨識與執行符合環境保護概念之綠色消費行為。

環境行動經驗 5-2-1 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關懷弱勢族群等永續發展相 關議題之活動經驗。

5-2-2 具有參與調查生活周遭環境問題的經驗。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3)

(30)

為使教師能更瞭解這些內容,97課綱裡面再對這五個內涵作進一步的闡釋說 明。

表 3

五大內涵說明表

內涵 學習目標 學習主題 建議融入之 學習領域

內容說明

(1)環境覺知與 敏感度

經 由 感 官 覺 知 能 力 的 訓 練 , 培 養 學 生 對 自 然 環 境 與 人 為 環 境 美 的 欣 賞 與敏感度

經 由 實 際 體 驗,培養學生 對各種環境破 壞及污染的覺 知

自 然 環 境 體 驗

欣 賞 自 然 之 美

環境污染、

破壞與人的 關係

各學習領域 體 驗 生 活 周 遭環境問題

啟 發 欣 賞 自 然 之 美 的 情 操

以 藝 文 創 作 表 達 對 自 然 和人文關懷

覺 知 生 活 型 態 對 環 境 的 影響

覺 知 環 境 汙 染 對 生 態 的 影響

觀 察 環 境 變 遷 對 生 態 環 境影響

體會人類社會 與生態系統相 互依存關係

(接下頁)

(31)

(2)環境概念知 識

認 識 環 境 與 瞭 解 生 態 學 基本概念

瞭 解 環 境 問 題 現 況 及 其 對 人 類 社 會 文化的影響

瞭 解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環 保 行 動 與 永 續 發展的內涵

認識環境與 經濟關係、

環境法規與 政策、國際 環境公約及 環保組織

認 識 環 境 與 生 態 學 的 基 本概念

探 索 環 境 問 題(學校、社 區 、 國 內 、 全球性)

生活環保(能源 節約、資源保 育 、 簡 樸 生 活 、 綠 色 消 費、廢棄物減 量、核污染等)

環 境 正 義 與 世 代 公 平 永 續發展

環 境 與 經 濟 環 境 基 本 法 、 環 保 政 策 、 京 都 議 定 書 、 環 保 公 約 等 、 政 府 環 保 組 織 與 NGO 等

語文、社會、

自然與生活科 技、綜合活 動、健康與體 育

觀 察 與 探 究 周 遭 環 境 , 瞭 解 基 本 的 生態學概念

瞭 解 生 活 周 遭 和 全 球 性 的 環 境 議 題 的 內 涵 , 並 深 入 探 究 對 人 類 社 會 與 發展的影響

生 活 中 可 以 力 行 的 環 保 工作與做法

認 知 經 濟 發 展 與 環 境 保 護 之 間 的 關 係 , 「 生 活 品 質 」 不 僅 是 物 質 消 費 , 而 是 永 續發展

瞭解環境法 規與政策、

環保組織及 國際環境公 約,並瞭解 公民行動如 何能影響環 境決策、改 善環境品質

(接下頁)

(32)

(3)環境價值觀 與態度

培 養 正 面 積 極 環 境 態 度 , 感 恩 大 自 然 及 其 運 作系統

欣賞並接納不 同文化,關懷 弱勢族群與未 來世代的生存 發展

環 境 倫 理 : 人 類 中 心 倫 理 、 生 命 中 心 倫 理 與 生 態中心倫理

環 境 正 義 與 代間正義

環境權

動物權、動物 福利

語文、社會、

自然與生活科 技、藝術與人 文 、 綜 合 活 動、生活

能 瞭 解 人 與 環 境 互 動 互 依 關 係 , 尊 重 環 境 中 各 類 生 物 的 生 存 價 值 , 及 人 與 生 物 間 的倫理關係

瞭 解 並 尊 重 不 同 族 群 文 化 , 學 習 關 懷 弱 勢 團 體 和周遭環境

願 意 改 變 生 活 型 態 關 心 永 續 發 展 議 題

(接下頁)

(33)

(4)環境行動技 能

運用科學方 法歸納不同 區域性環境 問題的原因 與研析可能 解決方式,

並採取環境 行動

能規劃、執 行個人和集 體的校園清 潔活動,或 組織學校及 社區的環境 保護、關懷 弱勢族群活 動

環境問題調 查

環境行動技 能(例如:環 境議題之說 服與協商、

環境生態之 管理與消 費、環境行 動之法律與 政治手段、

分析與評估 行動策略成 效)

規劃環境行 動計畫

執行環境行 動計畫

各學習領域 學習簡單的 日常生活科 技,如:運 用數位相 機、DV 等影 音媒材進行 記錄

運用科學方 法收集資料 瞭解社區環 境問題,並 能善用問題 解決策略,

解決環境問 題

學習環境行 動技能演練

規劃執行校 園與社區環 境保護行動 相關活動,

強調「服務 學習」與

「社區參 與」之精神

(接下頁)

(34)

(5)環境行動經 驗

具 備 環 境 友 善 的 素 養 與 處 理 生 活 周 遭 環 境 問 題 的能力

具 有 參 與 國 際 合 作 的 經 驗

經 由 關 懷 、 參 與 、 組 織 、 規 劃 、 執 行 , 逐 步 建 構 學 生 環 境行動經驗

經 由 參 與 活 動 建 立 社 區 意 識 , 培 養 學 生 地 方 感 與參與感

環 境 友 善 的 行動經驗(例 如 : 生 態 旅 遊 、 棲 地 保 育 、 綠 建 築 、 永 續 農 業 、 永 續 林 業 、 生 態 工 法 、 生 態 社 區 營 造 、 生 態 城 市 、 綠 色消費等)

參 與 居 家 、 校 園 與 社 區 環 境 問 題 解 決行動經驗

參 與 探 究 全 球 性 環 境 問 題經驗

建立基本的 公民參與機 制和落實伙 伴合作經驗

各學習領域 具 體 提 出 環 境 友 善 的 行 動 經 驗 , 並 能 草 擬 一 份 環 境 友 善 行 動計畫

參與學校社團 和 NGO 的環 境保護活動

瞭 解 國 際 性 的 環 境 議 題 , 並 能 參 與 調 查 研 究 與環境行動

環 境 素 養 外 顯 表 現 於 願 意 主 動 付 諸 行 動 以 改 善 或 提 升 環 境 系統的健康

瞭解國際性或 全球性的環境 議題,並能合 作、分享、參 與、調查、研 究與環境行動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3)

賀雅蓉(2014)將課綱資料進行分析,將環境教育的內涵繪成如圖2。

(35)

圖 2 環境教育課程之目標概念 資料來源:賀雅蓉(2014)

依上圖 2 所示,其實環境教育課程仍不離一般教學的三大目標:知識、情意 及技能,只是將情意及技能的部分再劃分的更細項。

綜上所述,環境教育是欲培養學生成為具環境素養的公民,而一位具環境素 養的公民須擁有正確的環境知識(環境概念知識)與良好環境態度(環境覺知與 敏感度、環境價值觀與態度),且能表現出正確的環境行為(環境行動技能、環 境行動經驗)。

張郁雯與沈少文(2012)認為實施環境教育課程能有效提升學生對環境認知 方面的增長,且學生再上完課後,對於環境的相關問題會持正面積極的態度,也 會更加重視環境保護的措施。但目前國內的課程大部分著重在知識的提升,環境 態度、環境技能、心理建設及人文關懷等方面的課程較為缺乏。有鑑於此,本研 究將著重討論學生環境態度的改變情形。

環境態度是個人的信念和價值觀對於一些與環境有關的事務持反對或贊成、

喜愛或討厭的程度(Hines, Hungerford, & Tomera,1987)。在環境態度的內涵方面,

毛群欽(2003)的研究將環境態度之內涵分為資源回收、環境倫理、污染防治與 自然生態保育等四大向度。黃慧貞(2006)的研究將環境態度之內涵分成環境敏 感度、價值觀、環境倫理、環境信念四個部份。而劉美玲與王佩蓮(2000)的研 究則將環境態度之內涵分成人類開發活動、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生活品質、環境

環境教育課程目標

具環境素養公民

環境行動 經驗 環境行動

技能 環境價值觀與

態度 環境覺知與

敏感度 環境概念

知識

實踐體驗(技能)

省思(情意)

瞭解(認知)

(36)

責任四個向度。謝佩靜(2000)的研究則根據國內外文獻探討,將環境概念內涵 歸納為生態平衡、自然資源、公害污染、環境倫理等四類目,做為環境態度之內 涵。

第三節 宮崎駿動畫電影

马有斌(2006)認為宮崎駿對大自然有著深厚的感情可以被譽為環保主義教 父。因此若要透過電影來探討環境教育議題,首推宮崎駿的作品。

兹將宮崎駿的十一部作的相關文獻整理如下表:

表 4 宮崎駿動畫電影作品相關研究彙整表

電影名稱 作者 篇名 環境教育相關論述

魯 邦 三 世 卡 里 奧 斯 特 羅 之城

(1979)

杨晓林(2010) 宫 崎 骏 反 战 思 想 的成因及表现

風之谷

(1984)

马有斌(2006) 浅 议 《 风 之 谷 》 主 题 内 容 及 其 现 实意义

人類的高科技對大自然 的 破 壞 產 生 了 「 腐 海」,反而威脅了自己 的生活環境。

大自然的淨化系統代表 大自然的以德報怨。

周恬弘(1993) “風之谷”所透露的 生態和宗教意涵

透過主角的故事,探討 大自然被破壞的成因,

並思考人類面對生態危 機時的態度。

杨晓林(2010) 宫 崎 骏 反 战 思 想 的成因及表现

人 類 科 技 發 展 到 極 致 後,為自己及大自然帶 來毀滅,最終人類需承 受大自然的反撲。

天空之城

(1986)

周独奇(2010) 从 《 天 空 之 城 》 看 宫 崎 骏 对 日 本 二战罪行的反思

李金梅(2007) 宫 崎 骏 动 画 的 生 态 意 识 - 兼 论 现 代 社 会 语 境 中 人 与自然的关系

人 類 的 科 技 再 怎 麼 發 展,都不應離開大地,

背離大自然。

(接下頁)

(37)

龍貓

(1988)

宗金伟、段朝霞

(2009)

《 龙 猫 》 的 文 化 意义

魔女宅急便

(1989)

童巧平(2008) 宫 崎 骏 作 品 中 的 主 题 叙 事 与 儿 童 认同

紅豬

(1992)

江少明、孙英莉

(2010)

宫 崎 骏 动 画 的 独 特 情 结 及 其 文 化 分析

魔法公主

(1997)

庹丽珍(2011) 浅 析 《 幽 灵 公 主 》 中 的 自 然 观 及现实寓意

人類應當尊重大自然,

努 力 與 大 自 然 和 平 公 處,如果姿意妄為,終 會遭到大自然的報負。

神隱少女

(2001)

林麗娟(2007) 宮 崎 駿 日 本 動 畫 作品賞析-以“神 隱少女”為例

以腐爛神隱喻人類對大 自然的破壞,最終人與 環境求得和解,並藉這 整個過程來強調保護大 自然的重要。

盧詩韻、盧詩青

(2012)

日 本 版 的 《 愛 麗 絲 夢 遊 仙 境 》 - 析 論 宮 崎 駿 動 畫

《 神 隱 少 女 》 的 視覺創作意涵

河神遭受人類的污染而 需接受洗滌。

袁琤琤(2010) 从 宫 崎 骏 作 品 看 卡 通 对 现 代 性 问 题 的 回 应 ― 以

《 千 与 千 寻 》 为 例

到 湯 屋 洗 澡 的 惡 臭 河 神,象徵人類對環境的 污染及破壞。

人 類 所 造 成 的 自 然 破 壞 , 終 需 由 人 類 來 改 善。

霍 爾 的 移 動 城堡

(2004)

葉秀香、吳正仲

(2013)

奇 幻 小 說 改 編 電 影 動 畫 之 角 色 造 型 探 討 - 以 《 霍 爾 的 移 動 城 堡 》 為例

(接下頁)

(38)

崖上的波妞

(2008)

許婉禎(2012) 宮 崎 駿 動 畫 中 的 環 境 教 育 意 涵 - 國 小 三 年 級 學 生 對 動 畫 《 崖 上 的 波妞》中 隱含環 境 教 育 之 認 知 研 究

可與生物多樣性、全球 暖化、海洋汙染、綠色 消費等環境教育議題結 合。

風起

(2013)

尚未有相關文獻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上表中可以發現大部分的期刊文獻來自中國大陸地區,臺灣地區的期刊較 為稀少。臺灣目前大部分的文獻來自於學位論文,可見宮崎駿先生的電影還未被 廣泛研究。另外,在宮崎駿先生的十一部作品中,有五部(風之谷、天空之城、

魔法公主、神隱少女、崖上的波妞)是直接與環境議題相關,可直接融入於教學 中。本研究也將聚焦於這五部電影,利用這五部電影來設計相關環境教育課程。

第四節 電影應用於教學

一、電影融入教學〈movie-integrated instruction)的意涵

本研究採用陳建榮(2004)的「電影融入教學」,為運用電影實施教學之定 義。「電影融入教學」是指運用電影媒材,配合特定的教學重點,結合討論、分 享等多元教學活動,所進行的一種有意義的學習,目的在透過電影使學生習得認 知、情意、技能層面的教育目標。

二、電影融入教學的實施原則

方志華(2004)在「關懷倫理與教育」一書中,提出影片欣賞教學的注意原 則:1.依照師生的共同需求來選擇內容:教師選擇對學生當前生活處境或所遇困 境有所啟示的影片,如此,在安排討論時較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安排舒適 且無壓力的觀賞環境:影片觀賞時間應要完整,且應讓學生坐定有心理準備後再 開始播放影片,有良好的視聽效果才能讓學生與影片內容有情感共鳴。3.關懷、

接納且開放的討論:道德討論應導向關懷,而非批判。對於學生的表達,老師要 以肯定的態度回應他們發表的熱忱和勇氣。4.提供完整的實踐經驗:在欣賞和討 論之後,教師如果能提供相關事物讓學生有實踐經驗,學生將會更有道德上的長 進。5.排除時空環境的困難:因為影片欣賞的教學需花較長時間,跟後續的討論 或其他活動的間隔時間不宜拉太長,以免感受消逝而沒有討論的氛圍。

雖然該書中的原則是供予關懷倫理、道德方面的教學所參考,但亦可做為實 施本研究的參考原則。研究者在運用電影融入環境教育教學之前,將參酌上述原 則選定合適的電影為媒材來實施教學。除兼顧軟硬體規劃,並將於電影觀賞後,

(39)

盡快進行共同討論,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電影融入教學的相關研究

雖然電影為老師時常使用的媒體,但將電影融入教學的相關研究卻不多。研 究者從「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及「華藝線上圖書館」等兩大資料庫著手搜 查相關的研究,但所得篇目著實過少,因而再轉往「google」、「yahoo 奇摩」此 二搜尋引擎,所得資料共十筆。茲將所搜羅的研究整理如下表:

表 5

電影融入教學相關研究彙整表

類別 作者、年份 篇名 重要結論

論 文

蘇志翰(2013) 電影融入教學增 進國中生同理心 成效之行動研究

電影融入教學實施後,國中生的 同理心有增進成效。

張如萍(2012) 一名國小教師的 發現之旅─透過 電影融入教學反 思專業發展與自 我成長

透過電影可以反思教師自我成長 與自我實現。

羅鴻雁(2008) 電影融入教學對 中學生世界史認 知學習之教學設 計與實施歷程─

希臘、羅馬史之 教學個案研究

學生對於「電影融入歷史教學」

實施的歷程、在認知方面的學習 成就等,均給予中上程度的評 價。

陳建榮(2004) 電影融入教學於 國小生命教育課 程教學模式之設 計與應用

學生對於「電影融入教學」實施 的歷程、播放電影的喜好程度、

對生命教育的收穫等,均給予中 上程度的評價。

劉盛年(2011) 經由閱讀電影提 昇學生說話能力 的行動研究─以

「看電影,學說 話」教學方案為 例

「看電影,學說話」說話教學方 案,顯著提升學生在說話內容、

流暢及條理的表現。

(接下頁)

(40)

期 刊

曾惠卿、陳玉婷

(2012)

動畫電影應用於 國小二年級品格 教育之行動研究

品格教學的實施成效,學生在相 關品格上的表現多有進步,但仍 有成長的空間。課程及教學方 面,研究者皆遭遇選用及長度等 問題,但在與教授及同事的對話 中得到解決因應的方式。

曾惠卿(2010) 動畫電影融入國 小課堂情意教學 初探

動畫電影融入融入低年級課堂進 行情意教學具有可行性,因能提 昇學童的電影媒體素養,亦能使 學生理解相關情意內涵。

王靖婷(2010) 電影在主題式國 文課程之運用:

以〈金法尤物〉

〈活著〉〈濃情 巧克力〉為例

將影片運用在大學國文課程中,

可藉由影片為媒介,卸下學生對 文學字句抗拒的心防,化解他們 對嚴肅課題的焦慮緊繃;透過畫 面構圖、視覺影像、及配樂音 效,展現情境氛圍,傳達隱喻的 象徵意涵。

廖羽晨(2012) 國中生影視教學 課程設計與實踐

─以《愛在波蘭 戰火時》為例。

影視教學在完善的規畫設計下,

確實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 學習成效,並且引導學生思考、

發展歷史思維能力,可見影視教 學對國中歷史教學具有正面效 益。

張淑雯(2007) 上課了,一起看 電影─談電影融 入生命教育課程

對於電影融入教學的課程,學 生、家長皆有正面的肯定,且學 生還能在生活中實踐所看到的內 容。

洪葦倉(2010) 電影融入教學的 應用策略─從

「費城」談性別 平等

電影劇情能補足學生的人生經 驗,使其更能夠想像或融入探討 議題的情境,另外,電影情境中 的價值衝突、兩難抉擇的論理困 境,是引導學生討論思辯的良好 媒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表 5 得知,不論是論文或者期刊,電影融入教學的成果皆是正面的,學生 們透過電影,可獲得與個人有所共鳴的情感聯結,因而能做更深入的討論,因此

(41)

不論是何種課程內容,凡透過電影融入方式進行,都能有良好的成效。

第五節 行動研究

一、行動研究的定義

陳惠邦(1998)提及行動研究的起緣甚早,大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於美 國發展,50 年代盛極爾後衰退,60 年代遠播歐洲,結合當時歐洲教育改革運 動,因而成為主要的教師進修與課程發展模式。80 年代以後,英、澳的教育行動 研究又融入省思取向,轉而著重教師自我反省及自我發展的精神。行動研究不論 對於教師的進修成長或教育的革新進步來說,其重要性與普遍性已經越來越不言 可喻了。

大部份的研究者認為 Kurt Lewin 是行動研究法的創始者。Lewin 是一位美國 的社會心理學家,他最早可溯及 1944 年開始使用此一名詞(Hart, 1996)。Lewin 對 於 行 動 研 究 法 的 最 初 概 念 是 「 社 會 行 動 的 一 系 列 螺 旋 式 決 策 (spiralling decision),基本研究步驟是針對問題進行重複循環的分析、監測、再概念化、計 畫、執行及評估成效等過程」(Rolfe, 1998)。行動研究法創造了實務工作研究者 (practitioner-researcher)的此一角色,是與傳統科學性研究的最大不同,這代表從 實務的探討與應用過程中可以建立專家化(professionalization)並發展理論(Rolfe, 1998)。Meyer (1993) 認為除了解釋性(interpretative) 科學方法或應用傳統的實證 性(positivist)外,行動研究法被當作實務學門中,用以發展理論的第三種方式。

Lewin(1946)在〈行動研究與少數民族問題〉一文中指出,行動研究對於社會科學 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種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方法,是實務工作者的實際行動和 研究的結合。行動研究強調研究的實務層面,較無涉及理論依據 (吳明清,

1991;王文科,1999;陳惠邦,1998;吳明隆,2001;Atweh, Kemmis, & Weeks, 1998) 。Kemmis & McTaggart 在 1988 年提出行動研究是集體和自我批判的探 索,由實務工作者在社會文化背景中執行,目的是為改善中的社會公平正義與理 智性。為了使行動研究有效,在研究過程中必須掌控合作、內省、辯證、批判、

多元化解釋、理論與實務的反省等原則(林素卿,2002)。蔡清田(2000)則從 四點來加以說明行動研究的意義,即實務觀點、實務反思觀點、專業觀點與專業 團體點。他認為行動研究是一種「實務工作者所進行的行動研究」(practitioner action-research),也就是說行動研究是由實務工作者自己著手進行,努力對與專 業工作有關的實務進行改進,並促使專業理解的加深加廣與專業發展。

Grundy (1987)指出,為什麼行動研究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主要是因為教師 在此一計畫-行動-研究-反省的行動研究過程中,持續循環,進行詮釋性理 解。在此過程中,理論和實務之間不斷的循環辯證,與此同時,教師的知識也持 續不斷的建構和再建構。在這種雙向的辯證關係中,教師漸漸知覺自己的理論,

將理論與實際的關係縫合,發展出自己的教育哲學而這就是行動研究的精義所 在。王素華(2008)提到藉由觀察、訪談資料、檔案資料分析的合作等方法來探

(42)

討正向行為支持,有助於提升個案正向行為表現,也可藉由正向方案加以改變教 師教學態度。

針對將行動研究運用於教育實務現場上的基本理念,林素卿(2002)提出以 下三點:

(一)教師即研究者

教師是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能知悉學生的需求以及教學實務所需要解決的 問題。因此,教師對現場教育問題的判斷是無可取代的(黃政傑,1999),教師 最清楚教學困難與需求,教師能立刻察覺問題,也是最佳的專業探究者。因此,

鼓勵教師從事自己工作場域的研究,透過探究、自我反省與批判,產生屬於自我 的知識,建構一套專業的情境教學理論,進而改進實務與教學技巧(歐用生,

1994)。綜上所述,代表本研究者即為教學者的立場。

(二)對自然情境與實務的洞悉

教師最清楚自己在學校文化中所被期許的行為模式和角色,外來的研究者無 法深入問題核心。因此,行動研究的其中一個主要前提,就是行為必須在場域中 研究而且是從業者自身進行研究。

(三)質的研究技術是主要蒐集資料的方法

場域研究最適合採用質的研究法,因為行動研究必須在場域中進行研究,而 且是身歷其境的從業者所進行的研究,旨在描述和瞭解所經歷的一切,強調啟 發、寫實與關聯,而不是對某種結果的測量與預測。基此特質,行動研究以質的 研究方法為主。

二、行動研究法的特色

作為用以發展理論的第三種研究方式,行動研究法具有許多特色。 Rolfe (1998)對於行動研究法應具備的特質,提出以下四點:

(一)研究的開始是基於實務工作者(practitioner)感受到自己的實務上出現問題。

(二)透過研究來直接改善現狀。

(三)實務工作研究者(practitionerresearcher)的研究型式,對於個人的學識或理論 有增進作用。

(四)以螺旋式(spiral)或循環(cyclical)的過程,從一個循環導引到下一個循環。

歐用生(1994)列舉了行動研究的六大項特色,分別為:

(一)行動研究重視現場研究的程序,旨在處理現實情境中的具體問題。

(二)行動研究結果的應用是立即的,短程的。

(三)行動研究注重團體的交互作用。

(四)行動研究具彈性和適應性,是最適合用於學校和教室的研究方法。

(五)行動研究主要依賴觀察和行為資料,因此是實徵性的。

(六)行動研究是質的研究,其科學性較不嚴謹,這也是反對行動研究者最常批 評的地方。

(43)

蔡清田(2000)認為行動研究特色有以下九點:

(一)重視實務工作者的研究參與。

(二)從事行動研究的人員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員。

(三)行動研究的情境就是實務工作環境。

(四)行動研究的過程強調協同合作。

(五)強調解決問題的立即性。

(六)問題或對象具有特定性。

(七)發展具有反省彈性的行動計畫。

(八)結論只適用於該實務工作情境。

(九)成果可以是現狀的批判與改進,並促進專業成長。

三、行動研究的歷程

行動研究的整個歷程是由許多問題組成的一個迴圈,每一個迴圈都會有計 畫、事實的發現、行動和結果的偵查等步驟所組成(如圖 3)。每一個迴圈會導 引致另一個迴圈的進行,構成一個連續不斷的循環歷程(Lewin, 1948)。圖 4 則 清楚呈現行動研究的循環重複性。

圖 3 Lewin 行動研究模式 資料來源:林素卿(2002)

(44)

圖 4 Lewin 行動研究循環歷程圖 資料來源:劉亭妤(2014)

「行動研究是具有程序性的探究活動」,這意味行動研究者可以透過適當程 序,一邊透過行動解決問題,一邊透過反省進行探究,茲將其具體工作說明如表 6 所示:

表 6

行動研究具體工作說明

步驟 具體工作說明

尋得研究起點 用批判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看似平常的問題,並進行探究分 析,可以透過反省性的訪談或分析性的對話,一方面增加從 業間的互動與溝通機會,瞭解彼此所關注的感興趣的議題與 所遭逢的問題。

釐清情境 一、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務求做到各抒己見與集思 廣益。有關人員應組成研究小組,討論的結果可作為擬 定總體行動計劃的重要意見。

二、由於重視批判和反省,有關的文獻蒐集和閱讀,是不可 少的。這樣有助辨別和批判問題,也對釐清目的和研究 範圍有幫助。

發展行動策略 集思廣益:重視全盤的設計,強調靈活性和開放性,以適應 不可預計的變數。同時又強調行動中的反思,對 整體計畫的修定和完善。

具體計畫:集中在解決實際問題而安排的各種行動策略。

規劃

行動

觀察 反省

重新規劃

(接下頁)

(45)

付諸行動

落實行動研究策略

這階段是行動研究成敗的關鍵。不單是對實際情境的干預,

還包括對整個計畫的掌控;重視每一步行動的評價和對整個 計畫的影響。如果有需要,可以對整體計畫做出修訂,一切 干預的行動均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依歸。

評鑑後繼續行動 或

公開知識

行動計劃的總結

一、對所研究的問題做結論,即分析行動研究是否達成目 標。

二、對整個行動研究的計畫、策略、步驟等進行分析、反思 和批判,為下一個(循環)計畫做準備。

第一部份,是有關行動研究目標成效的檢討。第二部份,則 是有關行動研究本身做評價。兩部分各有不同的目標和標 準;兩者卻又互相影響,互為因果,不可分割。

經過評鑑後若問題未解決,則分析與反省後,未下一個(循 環)計畫做準備;若有問題有效獲得改善,則應透過發表或 討論的方式,分享研究的過程、心得與所建構的教學理論和 知識。

資料來源:鄧書華(2007)

在從事行動研究時需要解決的難題,秦麗花(2001)將之歸納成三大難題,

分述如下:

(一)行動研究的第一個難題,是必須使用多方資料來源以作為證據。質性研究 一向被認為過於主觀,同一筆資料會因詮釋者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解釋,所 以應講求使用多種方法,或收集多種資料,或以多位研究者的向度來增強 資料間的相互效度檢驗(吳芝儀、李奉儒,1995),由此論述可知質性研 究為避免過於主觀認定研究結果,需使用大量交叉資料作為分析研究結 果,這也造成行動研究法在資料收集上較為繁複。

(二)行動研究的第二個難題,是研究者的須冒自我表露的風險,因為研究者進 行反省時,必須公開自己隱含其內的意圖,甚至在與他人共同研究時,必 須經由他人的回饋,而公開自己的盲點及不足之處。這不僅需要勇氣,更 需要有開闊的心胸。研究伙伴最好是自願參與的,以免產生不必要的紛 爭。由以上論述可知道,研究者在慎選研究團隊的重要性及回饋資料撰寫 時的正當性。

(三)行動研究的第三個難題,是「信譽階層」的隱憂。「信譽階層」指的是協 同研究小組中,某些人格外具有某方面的社會地位或學術權威,致使其他 人放棄自己原有的想法或感覺,而以這些具有某方面的社會地位或學術權 威者的意見和感覺為主要考量,如此一來,很容易失去彼此「平等」對 話、意見「交流」的本質,此將會忽略事實的原貌。研究者應重視本身的 行動知識與實踐知識,只有公佈正確的結果方能確保研究的重要性。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將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應用於環境教育的課程中,並探討 將此休閒活動融入課程的情形,以及釐清在實施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問題,並進而 尋找可能的解決策略。本章節共分四節,將分說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研究工 具、資料蒐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

行動研究的目的在於解決實際問題,以改善實務工作,而行動研究者在整個 過程中,可透過創新以發展專業能力(蔡清田,2011)。本研究之作者為國小現 場老師,教學現場常碰上許多實務問題,且近年來政府有意推行國小教師專業發 展評鑑。基於此等理由,本篇研究將採用行動研究,除解決研究者在教學實務上 的所遭遇之問題,也希冀同時可從中提升自我專業能力。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研究場域

研究者任教於國立台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學校位在台東市市中心,且 為國立小學,與一般縣小本質上並無太大差異,但可獲得的資源較多。此外,身 為實驗國民小學,因此在教學及課程上會努力嘗試創新,學校也因此常會申請許 多特色課程,例如:外師入校的水芙蓉計畫,與國際接軌的中國大陸交流團、日 本交流團、澳洲遊學團,與台東在地相結合的種稻計畫、旗魚計畫等。因此本校 學生所能接觸到的事物,較其他一般學校的學生來得多元。此外,本校學生家 長,的社經地位,較一般其他台東地區的縣小來的高,這些家長中有為數不少的 教授、教師、公務員。

二、參與研究的班級學生

本研究所參與之學生,為研究者任教班級之全體學生,男生14人,女生12 人,合計共26人。經發放家長同意書後,共有24位家長同意,2位不同意,所以 實際參與研究的學生為男生12人,女生12人,合計共24人。學生之中並無新住 民,但有二位具有原住民身份。家長的社經背景沒有特別集中於某種類別,士、

農、工、商皆有之,且無清寒貧困者。

三、研究者

本研究的課程設計及教學實施皆為研究者本人。除此之外,將邀請研究者的 同事來擔任協同觀察者,但其人員不固定。

第三節 研究工具

蔡清田(2011)認為行動研究是一種累積經驗,以從中獲得知識的求知過

(47)

程,為此,實務工作者應持續利用日記與行動日誌紀錄。本研究也將利用下列多 種方法紀錄整個研究,除供研究者得以反省以獲得成長外,亦可藉由多方資料來 源以檢式整個研究的可信度。現分述本研究工具如下:

一、宮崎駿動畫電影光碟

研究過程中將完整播放四部電影給全體學生欣賞。電影將按照內容與環境議 題關聯性的多寡進行播放,亦即影片主軸為環境議題或者內容具有許多可以探討 環境教育的電影將先行播放。四部電影的播放依序分別為:風之谷、魔法公主、

神隱少女、崖上的波妞。

二、電子設備

利用數位攝影機紀錄上課及訪談過程,以便進行後續研究結果探討,錄影資 料可補足上課觀察及訪談時所遺漏之資訊。

三、研究日誌

在研究過程當中,研究者將持續撰寫研究日誌,將工作情形、遭遇的困難及 解決策略翔實紀錄,以供研究探討及進行個人省思。

四、問卷

研究者將自行設計問卷,以收集全班學生的資料。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質性研究為主要方法。本研究將以觀察、訪談與 文件等方法蒐集資料。本節將針對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來加以說明:

一、資料的蒐集 (一)觀察

研究者在課室上扮演教學者,同時在研究上扮演觀察者的角色。為了避免顧 此失彼的困境,更為了使本研究的觀察資料能更為客觀中立,除了研究者本身進 行觀察之外,亦會邀請同事進行協同觀察。另外,研究者將設計觀察表格以利自 己及協同觀察者進行觀察,將觀察到的重點紀錄下來。觀察的重點將擺放在老師 的提問及學生的回應,以瞭解學生對環境教育的情意態度。

(二)訪談

學生們在校時間可分為上課時間及課餘時間,上課時間基本上學生們都有許 多課程需參與,因此不可能接受訪談,故本研究將利用學生們的課餘時間來進行 訪談。本研究以半結構式問卷進行訪談,訪談之前將先擬好訪談大綱,並根據實 際訪談狀況,調整訪談問題。訪談採一對一方式進行。根據第二章第四節文獻探 討的結果,本研究以風之谷、天空之城、魔法公主、神隱少女、崖上的波妞這五 部電影來設計課,而班上學生共 26 人,因此會把學生分成五組,每組五~六 人,每部電影所設計之課程,將挑選一組進行訪談。

(三)文件

(48)

文件包括研究者的研究日誌及學生的學習單。說明如下:

1.研究日誌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持續撰寫研究日誌,記錄整個研究過程、遭遇 的問題、解決的策略、與協同觀察者的討論等。

2.學習單

研究者透過兒童填寫的學習單,來瞭解兒童的學習情況,並作為課程 及教學調整的依據。

二、資料分析

本研究透過觀察、訪談和文件等方法取得的資料進行分析,可分成三大部 分:

(一)形成描述

研究者將所有觀察與訪談的資料進行閱覽後,再做反思,分類比較,排除自 身偏見,忠實描述脈絡,以形成初步描述。根據此初步描述,再比對相關資料或 新的發現,調整描述架構,經過不斷的反省、調整,使描述更加完整。

(二)編碼

研究過程中透過研究日誌、省思札記、參與觀察記錄表、學習單、訪談記錄 所蒐集到的資料屬於質性資料,首先將質性資料整理成逐字搞,閱讀蒐集來的資 料之後,再依據研究主題挑出重要的對話內容,將資料依表7說明作編碼:

表 7

資料編碼說明表

編碼代號 代表的意義

R 研究者

T 教師(研究者本人)

T2 第二位協同觀察教師 S03 座號三號的學生

20150318 誌 研究者在 2015 年 3 月 18 日所寫的研究日誌內容 T2-20150427 訪 2015 年 4 月 27 日對第二位協同觀察教師訪談的內容 風-20150320 課 2015 年 3 月 20 號進行風之谷課程的師生對話逐字稿 S12-20150617 訪 2015 年 6 月 7 日對座號 12 號學生訪談的內容

S22-20150529 單 2015 年 5 月 29 號座號 2 號學生所寫的學習單 資料來源:研究者編製

(三)歸納分析

研究者將初步分析資料,轉譯、編碼、分類後整理成文字稿,再將所蒐集的 資料依本研究三大研究目:「探討將休閒活動融入教學的情形。」、「探討教師 在實施宮崎駿動畫電影的環境教育活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探討實施宮崎駿動畫電影的環境教育活動過程中,學生在環境教育意識方面的 改變。」進行歸類。再對歸屬同類的資料做對照解釋及交叉分析比較,形成更高 一層的類屬,並持續檢核原始資料,統整後呈現研究結果,再依據蒐集的質性資 料採用三角測定(教師、學生、觀察者)、(訪談、觀察、相關文件)的方式進

(49)

行同一情境中質性資料的比對,找出是否有一致或矛盾差距的說法,使資料有一 個較真實性的詮釋。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透過休閒活動─電影觀賞的方式進行環境教 育的情形。本章將按照全部四堂上課流程進行分析及探討,並於最後一節進行學 生總結性的分析。

第一節 風之谷

一、電影播放

.

今天播放風之谷,學生們的反應良好,幾乎全部的學生都能專注觀賞,而且 學生能與影片中的角色情感結合,為劇中的人物擔心等。除此之外,有一位平時 對上課內容總是興趣缺缺的學生,在放學時,主動來詢問這部影片可以在哪個地 方買到,他似乎非常喜觀這部電影,應該是因為電影中的事務切中他的興趣之 故。

(20150318-誌)

第一次播放電影時,學生們的反應普遍良好,觀看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學生 覺得無聊,或是分心做其他事,顯見學生們大都喜愛上課時觀看電影。而從學生 們觀看電影時的反應來看,學生們都能與電影共鳴,因此才會隨著電影劇情時而 發笑,時而為主角發出感嘆。而最讓研究者高興者,莫過於成功吸引班上那些原 本對於上課內容不感興趣的人,當課程內容勾起學習者興趣時,即代表著「有效 教學」會大大發生。

二、課堂討論

為忠實呈現上課過程,研究者將上課對話內容繕打如下。部分學生的發言僅 以 S 表示,而未加上座號,部分是指全班學生的回答,部分是因為電子設備不夠 精良,因而未能得知是哪位學生發言之故。

回顧影片。

T:你們現在小組討論,你們看到了幾件事情跟保護環境有關。

S13:不要去傷害王蟲,也不會去攻擊你。

T:不要去傷害王蟲,也不會攻擊你,為什麼跟保護環境有關?

S13:就是叫我們要保護小動物。

T:所以你把珍惜生命跟環境,覺得是一樣的事情。

S06:女王想把腐海燒掉。

T:女王想把腐海燒掉,這跟環境有什麼關係?

S06:就是跟我們講不要亂破壞環境。

T:女王想把腐海燒掉,跟不要亂破壞環境為什麼有關係?

S06:(…)

T:不知道,想不出來。

S18:就是你如果土地有污染,有一些植物會排放毒氣。

S25:就是那個女王要把腐海燒掉,那個時候她不知道腐海是在幫她們淨化空氣

數據

圖 2  環境教育課程之目標概念  資料來源:賀雅蓉(2014)  依上圖 2 所示,其實環境教育課程仍不離一般教學的三大目標:知識、情意 及技能,只是將情意及技能的部分再劃分的更細項。  綜上所述,環境教育是欲培養學生成為具環境素養的公民,而一位具環境素 養的公民須擁有正確的環境知識(環境概念知識)與良好環境態度(環境覺知與 敏感度、環境價值觀與態度),且能表現出正確的環境行為(環境行動技能、環 境行動經驗)。  張郁雯與沈少文(2012)認為實施環境教育課程能有效提升學生對環境認知 方面的增長,且學生再
圖 4  Lewin 行動研究循環歷程圖  資料來源:劉亭妤(2014)  「行動研究是具有程序性的探究活動」,這意味行動研究者可以透過適當程 序,一邊透過行動解決問題,一邊透過反省進行探究,茲將其具體工作說明如表 6 所示:  表 6    行動研究具體工作說明  步驟  具體工作說明  尋得研究起點  用批判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看似平常的問題,並進行探究分 析,可以透過反省性的訪談或分析性的對話,一方面增加從 業間的互動與溝通機會,瞭解彼此所關注的感興趣的議題與 所遭逢的問題。  釐清情境  一、對發現的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lie in the effects of real situated mobile learning on local cultur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ethodologically speaking, 23 student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