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休閒阻礙之探討

本節旨在探討休閒阻礙的定義、類型及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 。

一、休閒阻礙的定義

休閒阻礙的研究是近幾年才受到重視,起源是由美國戶外休閒資源 審查委員會 (Outdoor Recreation Resources Review Commission, ORRRC) 於 1960 年代為了調查一項全國性的戶外遊憩活動外在阻礙因素而開始

(賴家馨,2002)。近年來國內因休閒意識的抬頭,國人從事休閒的活動 也隨著增加,所以許多休閒阻礙議題也被廣泛地提出來探討( 傅巧芸,

2009)。目前研究休閒阻礙之學者眾多,但對休閒阻礙的定義也各有其不 同的看法,如表 4 所示:

表 4

休閒阻礙定義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休閒阻礙定義

Crawford

& Godbey

1987 個人在休閒運動所表現的興趣和涉入程度受許多因 素所影響,其中若有因素會限制或抑制休閒的參 與,以致於此休閒偏好無法實現或參與,則此相關 因素即為阻礙。

Jackson 1988 偏好一項活動,但受到干擾以致於無法參與此項活 動的任何因子,皆視為阻礙。並將阻礙因素分為前 置阻礙因素和中介阻礙因素。

王禎祥 2003 自己有意願從事休閒活動,然後受到外在或內在的 因素影響,導致無法或很少去參與該項休閒活動。

王薰禾 2004 任何抑制或降低參與休閒運動時間、次數、需求、

品質的影響因素。

鄭味玲 2007 個人從事休閒活動時所遇到的阻撓因素,舉凡個人 內在、外在、生理、心理、環境等,而造成干擾個 人無法盡情從事休閒活動,皆稱為休閒阻礙。

(續下頁)

21

研究者 年代 休閒阻礙定義

丁家輝 2008 原本可在自由時間內從事休閒運動,卻因某種因素 抑制或減少其休閒運動參與次數和愉悅感,此皆為 休閒阻礙。

林金松 2009 使人們因為某些理由而無法參與或停止參與活動,

這些理由皆為休閒阻礙。

楊豫如 2011 凡個人有意願參與一項休閒活動,但受到種種因素 影響,導致無法或很少參與以致於中斷參與休閒活 動的各種因素,皆稱為休閒阻礙。

張家和 2012 抑制或減少參與休閒活動的機會、次數或愉悅感的 種種因素,也就是參與休閒活動行為過程中,阻止 或限制個人參與的頻率、持續性及參與品質的因子。

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休閒阻礙是指,個人在參與某些活動時,受 到個人內在或外在環境的影響,以至於減少甚至沒有參與這些活動,而 影響個體行為改變的這些因素統稱為休閒阻礙。

二、休閒阻礙的類型

Crawford 與 Godbey在1991年將這三類型阻礙進一步修正,認為休 閒阻礙是從個體內在的阻礙延伸到人際間形成阻礙,個體在克服上述兩 項阻礙後,最後才會面對結構性的阻礙;個體如果能克服結構性的阻礙 就有可能參與休閒活動,反之則可能不會參加。張孝銘、高俊雄(2001)

等人引述Crawford 與 Godbey休閒阻礙之研究,將阻礙個體休閒喜好與 休閒活動參與的影響因素分別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個體內在阻礙 (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

指個人內在的心理狀態或態度,影響個體對休閒之喜好或休閒活動 之參與,其主觀因素如信仰、焦慮、沮喪、壓力、自覺能力及對參與休 閒活動之主觀評價等。是指個人的心理狀態以及歸因與休閒偏好的相互 影響,進而在偏好與參與之間形成了阻礙。

22

(二)人際間阻礙 (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

指人際互動或是個人特質之間互相影的結果。這種阻礙可能會相互 影響個體偏好與繼續參與,也可能影響穩定參與的休閒活動。

(三)結構性阻礙 (structural constraints)

指介入休閒偏好與阻礙之間的因素。即是除個人內在心理層面、個 人與他人之互動因素外,能影響個體對休閒之喜好或休閒活動之參與的 外在因素如氣候、時間、交通工具、金錢、設備等。但此類的休閒阻礙 不是絕對的,它是視個人對休閒活動之慾望與需求強度而定。

Godbey (2003) 指出這三類型阻礙是以階層方式來運作的,是有先 後順序的。亦即,個體必須先克服個人心理的內在阻礙後,才能考慮人 際間的阻礙,等到人際阻礙被排除之後,再思索結構性阻礙部分,其關 係如圖 1 所示(王偉琴、葉怡矜譯,2005)。

圖 1 休閒阻礙階層模式圖

賴家馨(2002)從心理學觀點切入編制的休閒阻礙量表,將影響因 素分為七類:

1.覺知自由:強調個人在休閒參與中對環境、選擇的控制感。

2.需求理論:對於金錢、環境、休閒伴侶之需求的不滿足而產生阻 礙因素。

休閒喜好 人際統合與協調 參與或不參與 個人阻礙 人際阻礙 結構性阻礙

資料來源:楊登雅(2002)。休閒阻礙階層模式之驗證-以 Crawford

& Godbey 之休閒阻礙三因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頁 2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23

3.特質論:一開始參與休閒所遭受到的困難。

4.動機論:休閒環境與休閒活動性質對個人休閒阻礙的影響。

5.刺激與反應理論:探討個人社會角色的扮演與社會期待對休閒參與的 影響。

6.社會支持:強調社會網路對於休閒阻礙的影響。

7.誘因論:外在環境的誘因對選擇休閒參與的影響。

尹邦智(2005)研究空服員的休閒參與與阻礙,其將阻礙因素分為:

空間設備限制、個人能力不足、親友牽制、繁忙無暇四個類別。

林雅文(2007)在青少年桌球選手參與休閒活動與阻礙之研究中,

其將阻礙因素分為支持性阻礙、人際與環境阻礙、態度性阻礙、時間性 阻礙、個人外在阻礙五個類別。

胡信吉(2003)在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 研究中將休閒阻礙因素分為個人因素、外在因素、課業壓力、休閒資源、

師長因素五個類別。

戴千木(2010)在台東縣國民小學高年級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阻礙 研究中,將休閒阻礙分為個人條件因素、環境因素、參與機會因素三個 類別。

周清鶴(2012)及傅巧芸(2009)提到目前國內研究者大多採用國 外學者 Crawford 與 Godbey 於 1987 年所提出的休閒阻礙分類模式,以 做為個人參與休閒活動之阻礙因素。因此,本研究將高雄市國小高年級 學童的休閒阻礙分類為:個人內在阻礙、人際間阻礙以及結構性阻礙。

三、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

目前學者從事休閒阻礙之研究極多,研究者依研究目的僅就研究對 象為國小學童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彙整,以作為本研究之參考依據。

劉有駿(2003)在台北縣蘆洲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之調查研 究中發現,休閒運動阻礙在不同背景變項上,在性別方面未達顯著差異。

24

年級方面六年級休閒運動阻礙大於五年級。在父母管教態度方面,「個 人阻礙」中嚴格組的大於關懷組,「外在環境」阻礙中嚴格組和關懷組 皆大於放任組。在成績方面,成績中等學童「運動阻礙」大於成績較差 的學童。在課業壓力方面,「個人阻礙」、「運動阻礙」和「場地設施 阻礙」層面中,課業負擔辛苦的學童,阻礙都大於課業負擔還好和輕鬆 的學童。

廖建盛(2003)在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阻礙因素之 研究中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參與休閒運動的阻礙程度均不高。但 相較之下,其中又以「結構性阻礙」的影響程度最高,沒有時間、場所 設施欠缺和環境衛生不佳等,成為影響高年級參與休閒運動的主要原 因。在性別方面,女生在整體及「個體內在阻礙」較男生高。在不同年 級方面,五年級學童在「社會性阻礙」高於六年級學童,其餘結構性和 個體內在阻礙均無差異存在。

王禎祥(2003)台北市國小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 究中發現,在不同背景變項上,不同性別在「個人因素」、「休閒資源」、

「親友因素」和外在因素「」的阻礙方面皆無顯著差異。中年級學生在

「親友因素」、「外在因素」層面的阻礙高於高年級。普通班學生在「個 人因素」、「休閒資源因素」、「外在因素」層面的阻礙高於校運動代 表隊員;資優班學生在「休閒資源因素」、「外在因素」層面的阻礙高 於校運動代表隊員。

王薰禾(2004)在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 阻礙之研究中發現,在不同背景變項上,不同居住區域學童的休閒阻礙 無顯著差異;不同年級的休閒阻礙無顯著差異;不同性別的休閒阻礙無 顯著差異;低家庭社經地位學童的休閒阻礙顯著大於中家庭社經地位學 童。

李枝樺(2004)在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休閒參與、休閒阻 礙與休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中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整體的休閒阻礙偏

25

低,其中阻礙來源又以「外在資源」、「設施與環境」的層面最多。國 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阻礙會因性別、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丁家輝(2008)在台北縣、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險 況及阻礙因素中發現,在不同背景變項上,在性別方面,女生休閒運動 參與阻礙較高;在年級方面,六年級休閒參與阻礙高於五年級;在居住 區域方面,台北市學童之休閒運動參與阻礙較高;在家庭社經地位方面,

低社經地位者休閒參與阻礙較低。

林文漢(2009)在高雄市國小高年級體育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及阻 礙因素之研究中發現,高年級體育班學生休閒阻礙前三項為:天氣因素、

設備太少、環境不安全;阻礙因素最低的前三項為老師、我的朋友、家 人等不喜歡我參與休閒運動。休閒阻礙層面強弱度依序為:「結構性阻 礙」、「人際間阻礙」、「個人內在阻礙」。在不同背景變項上,男生 在「內在阻礙」上高於女生;五年級在人際間阻礙「」高於六年級;不 同家庭類型在整體阻礙上均無顯著差異。不同運動專長的體育班學生,

在「人際間阻礙」層面上達到顯著差異,且團體球類的學生高於個人競 技類學生。

陳青雲(2009)在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

陳青雲(2009)在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