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佛教與天主教臨終關懷對比之討論

第二節 佛教與天主教的死亡觀

一、佛教的死亡觀

死亡學專家傅偉勳認為印度教的極端厭世論調、出世主義、生死輪迴等等所 帶來的棘手問題,他說佛教所面臨的同樣問題:

「我在這裡所說的傳統佛教,指謂印度佛教(包括原始佛教、小乘部派佛教與 印度大乘佛教)、南傳(小乘)佛教,以及未能徹底超克印度佛教的厭世論調與 出世主義偏差的,一大半傳統的東亞大乘佛教宗派。傳統佛教基本上有如印 度教,視世界為玄,為苦患,深信業報輪迴:明分此岸與彼岸,此岸(生死輪 迴)充滿憂苦,必須厭離,彼岸(涅槃解脫)則為極樂世界(佛土或淨土),應該 欣求。」112

雖然在不同的傳統佛教對生死輪迴與涅槃寂滅的偏差,口頭上信奉「生死即 涅槃」的突破性說法,但在宗教實踐與人生態度上也表示大同小異,一切都為了 能幫助眾生瞭知生死的真理及意義。在論文的本章節,研究者整理幾個要點。

(一)、死亡是生命的轉變

在本章的第一節,研究者已提到「生死無常輪迴」,因此有生必有死,生的當 下就已經蘊含著死亡的因素。由於生、老、病、死,是生命現象的輪替,並不代 表生命的結束,因此佛教稱「死」為「往生」,認為這一生的死亡,是進入另一新 生的開始,如楊克平所說:「死亡不是一種結束或終止,而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113 死亡並不可怕,死亡之後的下個歸宿才重要。

所以,佛教認為生命之輪迴流轉全由因果關係決定,而非命運或天主的安排。

112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正中書局,頁:140。

113 楊克平等。2001。《安寧與緩和療護學—概念與實務》。臺北:偉華書局有限公司,頁:340。

62

在未覺悟成佛而跳脫生死流轉之前,生命將在六道之中輪迴,並由這一生造業的 因來決定不同的歸宿,而投身到另外一種新的生命。因此人死後受生的去向,投 入到哪種的生命狀態要跟日常生活中的留下業力有巨大的關係。例如一個人平日 已將「阿彌陀佛」唸得習慣了,則瀕臨彌留剎那的「阿彌陀佛」念頭自然升起,

而將順利的往生西方淨土。

(二)、死亡是四大元素的瓦解

西藏佛教對死亡的議題有特別的看法:以身心及四大元素消融來說明死亡,

這是無上瑜伽密瀆的獨特看法,他認為:「在受孕之後的形成過程,是由微細到粗 糙,但在死亡時,消融過程則是由粗糙到微細。消融的現象包含了四大元素,也 就是地(身上堅固的物質),水(流質)、火(熱),以及風(能量、運動)。」114不論活到 幾年的生命必須要經過四大分解的的過程。在突然的死亡中,也許無法意識到身 體分解的過程,或在漫長的疾病,就有可能認出並利用這些不同的階段。

達賴喇嘛認為,一般來說,比較粗糙的元素消融至較微細的元素。當前者支 援意識的能力衰退時,後者就變得更顯著。以下四個分解階段的說明:

第一階段:地元素退化,消融至水元素。身體的堅硬面,像是骨骼,再也無 法做為意識的基礎或乘騎物,它堅實面向的能力消融至或轉入身體的流質,

像是血液或黏液。現在水元素做為支撐意識的能力變為顯著。我們的身體變 得非常瘦,四肢乏力,身體無力,身體的光澤和活力徹底減退,一直到全部 消失為止。

第二階段:水元素退化,消融至火元素,也就是讓我們身體保持溫暖,這時,

火元素做為意識基礎的能力增強。我們不再感受到快樂或痛苦,甚至連中立 感都沒有,一切與感覺及心理意識相關的都停止。口、舌及喉因為沒有唾液 和齒渣而乾燥。其他的液體,像尿液、血、再生液及汗水全部都乾了。我們 再也聽不到聲音,而耳朵裡通常聽到的「唔」聲也終止了。

第三階段:火元素退化,消融至風元素,也就是氣或能量流動,這些氣或能

114 達賴喇嘛。2015。《達賴生死書》。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頁:96-97。

63

量的流動引導各種身體的作用,像吸氣、呼氣、打嗝、吐口水、說話、吞嚥、

彎曲關節、伸直及收縮四肢、張嘴閉嘴、開闔眼瞼、消化、排尿、排便、月 經、射精等。身體的溫暖減退,結果是無法消化食物。如果一生很少行善,

身體的溫暖會先從頭頂集中往下到心臟,上半身先變冷;但如果一生主要都 在行善,那麼身體的溫暖會從腳掌開始向上到心臟,下半身會先變冷。嗅覺 停止。不再注意周遭親友的活動和願望,甚至不記得他們的名字。會感到呼 吸困難,呼出的氣變得愈來愈長,吸入的氣愈來愈短;喉嚨發出嘎嘎聲及氣 喘聲。心中所見就像螢火蟲,也許在煙當中,或者像鍋底煤垢的火花。

第四階段:比較粗糙的風元素退化,消融入意識。舌頭變厚和變短,舌根轉 成帶有青色。不再感覺身體的觸感,也不再有身體的行動。鼻中的呼吸停止,但 比較微細的呼吸或風尚在,因此,鼻內的呼吸停止並不表示死亡過程完成。115

在這所有的階段中,我們需要一種無礙的善德態度,也就是班禪喇嘛在上述 詩文中所表達的願望。一般有情眾生在出生及死亡的影響下,必然有著由過去世 善惡業所建立的習性,而它的果報尚未顯現。只要受到無明的影響而有所行動時,

人們就更陷入輪迴。非常強大的行,不只會驅使我們陷入輪迴一世,而是許多世。

在接近死亡時,這所有健全或不健全的業力習性,其中一同會彼培育,然後成為 整個下一世的基礎;很多其他的業則建立生命的品質,像是健康、食糧和才智。

因此,在臨終時,人的念頭和精神狀態都很重要。

總之,為了不讓自己在死亡過程中感到意外,感到害怕,要積極學習上述四 大元素消融的各個階段與伴隨的外在徵兆。每個人都必須看顧好臨終的時刻,同 時盡可能達到善德的態度,甚至在幫助身邊的臨終者,應儘量締造祥和的氣氛,

為使他們安詳地接受死亡、得善終。

二、天主教的死亡觀

「死亡」對天主教的信仰,是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事件;可從不同的角度 來說明死亡。首先,從一般的醫學上的說法,將一切生理作用停止視為死亡,但

115 參閱達賴喇嘛,同上,頁:100-102。

64

人不該衹接受生命,而拒絕接受死亡。(https://zh.wikipedia.org/wiki/馬丁·海德格,檢索日期:

2016.11.10)。

117 【原文】: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 負責、務實的態度。(http://big5.zhengjian.org/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檢索日期:2016.11.10)。

118 鄭曉江。2004。《宗教生死書》。臺北:華成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209。

65

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的生物。」119 天主又在 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樂園,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天主認為亞當一個人單獨居 不好,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於是:「上主天主遂使人熟睡,當他睡著了,就 取出了他的一根肋骨,再用肉補滿原處。然後上主天主用那由人取來的肋骨,形 成了一個女人,引她到人前,遂說:這才真是我的親骨肉,她應稱為『女人』,

因為是由男人取出的。當時,男女二人都赤身露體,並不害羞。」120天主吩咐他 們不能吃伊甸園中能一知善惡之樹上的果實,可是由於受到蛇的誘惑,亞當、夏 娃違背了天主的命令,偷吃了禁果,而被趕出伊甸園,讓他們在世間受苦贖罪。

從此,人類也犯了不可原諒的罪孽—原罪。

因為人有原罪,所以人不完美。因為不完美,所以到最後一定會死。人類在 世間遭受一切的苦難,必須要等到天主的救贖,才能脫離一切痛苦、擺脫死亡,

與天主重新建立了關係。為此,「原罪」也就成為了天主教談生死的基本因素。

鄭曉江寫道:「因為眾人都犯了罪,所以每個人都要死。於是死也就領導統治著 所有人類,人類無法擺脫他的原罪,也就無法擺脫死亡的命運。死亡是對人原罪 的懲罰,這懲罰加在人身上是為抵償他的罪過。」121只有死亡才能消除人類所犯 下的罪過,因此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接受上帝嚴厲的懲罰。無論任何人,是高 貴的,還是卑微的,是善人,還是惡人,都要死,都要喪失他的生命。

(二)、與耶穌同死也與耶穌重生

根據《聖經.瑪竇福音》的記載,在審判的日子,天主會把善人和惡人分開,

並對良善的人說:「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吧!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了的國 度吧……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122,又對惡 人說:「可咒罵的,離開我,到那給魔鬼和他的使者預備的永火裏去吧!……凡你們 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的。」123 天主是正義的天主,賞 罰分明,但是天主是仁慈的天主,祂總希望所有人都能得救,所以派遣聖子耶穌

119《聖經‧創世紀》:二 7。

120《聖經‧創世紀》:二 21~25。

121 鄭曉江。2004。《宗教生死書》。臺北:華成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211。

122《聖經‧瑪竇福音》:廿五 34、40。

123《聖經‧瑪竇福音》:廿五 41、45。

66

來到人間,把人類從死亡中拯救出來。《瑪竇福音》第四章地十六節也寫道:「那 些坐在死亡陰影之地的人,為他們出現了光明。」那麼,耶穌是天主派來拯救那 些坐在黑暗中的神。福音中聖人們描述耶穌因他的慈悲治癒了眾多在受苦的人,

特別的是,耶穌使死人復活的奇跡裡,很清楚地指出耶穌是掌管生命和死亡權柄 的那一位。124 正如鄭曉江說:

耶穌基督為拯救世人,毫無畏懼地被釘上十字架,犧牲自己的生命,用最悲 壯的死亡,洗刷世人的罪。他奉獻了自己的生令,使所有的猶太人和外邦人 都能得救;他喪失了自己的生命,使世人獲得了永生。耶穌死了,卻又活了,

成為死者和活人的主……。如果我們是為基督而死,雖然在罪上死,卻能在 基督裡活著。125

關於這個道理,聖保祿在對他所建立的教會所寫的信中,講論出死亡的意義,

他指出死亡是罪的後果:「就如罪惡藉著一人進入了世界,死亡藉著罪惡也進入了

他指出死亡是罪的後果:「就如罪惡藉著一人進入了世界,死亡藉著罪惡也進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