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宗教臨終關懷應用於大學生命教育教學之探討—以佛教與天主教對比的討論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宗教臨終關懷應用於大學生命教育教學之探討—以佛教與天主教對比的討論為例"

Copied!
1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宗教臨終關懷應用於大學生命教育教學之探討

—以佛教與天主教對比的討論為例

A study on the Inclusion of Religious Hospice Care

in the Life Education Cours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 Case study of Comparing between Buddhist and Catholic Approaches

研究生:范重光

指導教授:黃國清 博士

(2)
(3)

I

致 謝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轉眼間兩年半的研究所生涯即將進入尾聲,驀然回首 竟有如釋重負之感,心中亦帶著滿滿不捨。進入研究所進修一直是我生涯目標中 重要的一環,能夠再次回歸學術殿堂充實自我,必須深深感謝慈愛的天主,因祂 賞賜的德能與智慧讓我有力量及勇氣去實現理想。 此篇論文的完成首先感謝我的修會聖言會,感謝會長 柏殿宏神父暨所有會士 的慷慨應允,不論是時間、經費抑或是靈性上的支持,都是讓我能專心致志於完 成學業的重要支柱。 感謝指導教授 黃國清博士,在論文撰寫期間給予我的督促與指導,我亦從跟 隨教授的過程中學習到對於研究嚴謹、鍥而不捨的態度。感謝口試委員 紀潔芳 教授以及周文祥教授,在論文口試期間給予我寶貴意見與指正,讓此篇碩士論文 更臻完善,在此表示深摯的謝忱。 此外,感謝幫我潤飾論文的呂慈涵老師、謝昌仁老師、邱瑞鈱老師、孫淑寬 秘書。因為有你們不辭辛勞地幫助,才能讓我的研究透過文字流暢地展現。感謝 南華宗教所的所有教師及研究室成員們,為我研究所生涯中添增了豐富的色彩, 彼此的情誼是這段研究生涯最值得回憶的歷程。 最後,感謝關心我的家人和所有教友,在彌撒、守聖時誠摯地為我祈禱,在 我低潮喪失動力之時帶給我無窮盡的鼓勵,總是給予我心靈上的滋潤,洗滌我疲 憊的身心。我深信我並沒有讓你們失望!在此分享這份喜悅給所有的人,我是幸 福平安的,因為有你們!

(4)

II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瞭解台灣近幾年推動生命教育的概況。因為生命教育的範 圍很廣大,所以,第一部分先談到生命教育中的臨終關懷的三個幅度,內容包含 了「生命教育理念與內涵」、「死亡取向的生命教育」及「臨終關懷的理念與內涵」。 第二部分,以不同的角度探討臨終關懷,本研究選擇以佛教與天主教的信仰角度 去探討,具體地探討在這兩個宗教的教義以及儀式內容對臨終關懷的探討,特別 以對照方式探討兩個宗教之間的相同之處。同時為兩種宗教尋找出最好的合作方 式,以能在教育的領域上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學生。第三部分,本論文也將探討 如何將生命教育的理論、天主教與佛教的臨終關懷的理論,應用於大學生的生死 教育上,甚至是臨終關懷教育上。 一般觀念,認為死亡教育或臨終關懷的對象大多是老人,因為人老了才會生 病,才會死亡;但事實上,今日年輕人死於癌症也非常普遍。因此,本論文計畫 擬定一套宗教臨終關懷教學課程,為能引導年輕人談論死亡的意義、了解臨終關 懷的知識與經驗。課程的目標期望幫助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個人或親人、近 人在遭遇死亡事件時,他能有更好的面對態度。 關鍵詞:生命教育、死亡教育、臨終關懷、佛教、天主教

(5)

III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aiwan in recent years to promote life education situation. First, because of the huge range of life education, so this paper first comes to life education in hospice section, including “the ideas and contents of life education", “Death oriented of life education” and "the ideas and content of the religious hospice care" . The second part, hospice care but also to explor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each of said even every therefore this study to explo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atholicism and Buddhism, in particular explore the contents of the two religious doctrine and ritual which comes to how hospice of this issue, in particular, the method of dialogue will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hile looking for the best ways of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help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themore needy students. The third part, the paper will also be able to discuss how these theories of life education, Catholic and Buddhist hospice theory can be applied to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bout life and death, and even hospice education.

In general, death education or hospice care for most of the elderly, because the old people will get sick before they die, but in fact, today, young people die of cancer is also very common. Therefore, this paper plans to develop a set of religious hospice courses, to guide young people to talk about the meaning of death, to understand the hospic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he goal of the course is to help young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such as encounter death, or their own or friends, he can have a better attitude to face.

(6)

IV

目錄

致謝 ... I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錄 ... IV 表次 ... VII 圖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一、研究動機 ... 1 二、研究目的 ...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討論 ... 4 一、有關生命教育 ... 5 二、有關宗教臨終關懷 ...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 16 一、研究方法 ... 17 二、研究範圍 ... 19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說明 ... 20 第二章 生命教育中的臨終關懷概念 ... 23 第一節 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推動困境 ... 23 一、生命教育的定義 ... 24 二、生命教育推動的現況 ... 28 三、生命教育的內涵 ... 30 四、生命教育推動之困境 ... 31

(7)

V 第二節 死亡取向的生命教育 ... 34 一、死亡教育之重要性 ... 34 二、死亡教育的內容 ... 36 三、死亡教育的目標 ... 37 四、死亡教育的成效 ... 37 第三節 臨終關懷的概念與內涵 ... 37 一、臨終的概念 ... 38 二、安寧照護的概念 ... 39 三、臨終者的心路歷程 ... 41 四、宗教信仰對臨終關懷的意義 ... 43 第四節 小結 ... 47 第三章 佛教與天主教臨終關懷對比之討論 ... 49 第一節 佛教與天主教的現世生命觀 ... 49 一、佛教對現世生命觀 ... 49 二、天主教的現世生命觀 ... 57 第二節 佛教與天主教的死亡觀 ... 61 一、佛教的死亡觀 ... 61 二、天主教的死亡觀 ... 63 第三節 佛教與天主教的來世觀 ... 68 一、佛教的來世觀 ... 68 二、天主教死亡後的世界 ... 72 第四節 臨終關懷的實施:「使患者得善終」 ... 78 一、佛教臨終關懷的理念與實施 ... 78 二、天主教對臨終者的靈性照顧 ... 83 第五節 小結 ... 90 第四章 宗教臨終關懷應用於大學生命教育教學 ... 93 第一節 大學生命教育的概念 ... 93

(8)

VI 一、大學生命教育推動的現況 ... 93 二、大學生命教育推動的內涵 ... 96 三、大學生命教育推動的困境 ... 101 第二節 大學生命教育中的死亡教育 ... 103 一、大學死亡教育的理念 ... 104 二、大學死亡教育的教學設計 ... 107 第三節 大學死亡教育中的宗教臨終關懷教育 ... 112 一、佛教與天主教臨終關懷教學課程理論 ... 114 二、佛教與天主教臨終關懷教學課程設計 ... 118 三、佛教與天主教臨終關懷的教學課程內容的擬定 ... 124 第四節 小結 ... 131 第五章 結論 ... 13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33 一、宗教對臨終關懷的意義 ... 134 二、佛教與天主教的臨終關懷 ... 135 三、大學宗教臨終關懷課程教學 ... 13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37 一、給學校的建議 ... 137 二、給教師的建議 ... 13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計畫 ... 138 一、研究限制 ... 138 二、未來研究方向 ... 138 參考書目 ... 141 一、中文專書 ... 141 二、中文譯作 ... 145 三、期刊論文 ... 147 四、學位論文 ... 151

(9)

VII 五、專題學術研討會 ... 152 六、視聽媒體 ... 153 七、網路相關資料 ... 154 八、西文文獻 ... 156 附錄 ... 159 附錄一:Verbatim ... 159 附錄二:【面對死亡之主張】 ... 162 附錄三:【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 ... 163 附錄四:【生生不息】 ... 164 附錄五:【心心相應】 ... 165 表次 表(一):生命教育的架構 ... 20 表(二):生命教育三大領域 ... 30 表(三):佛教與天主教臨終關懷對比內容 ... 90 圖次 圖(一) 宗教臨終關懷的範圍 ... 38 圖(二):在李伯伯住在安寧病房時,家人天天都來陪伴她 ... 88 圖(三):本論文研究的內容與架構 ... 113

(10)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研究者自從 2011 年在台灣正式開始教育工作。因大學主修英文師範教育,所 以來台接受神學培訓晉鐸1成為神父後被派到嘉義市主教座堂與天主教輔仁中學 教書。教會辦學的理念,除了強調學生的知識,也十分重視學生倫理道德的教育: 以基督仁愛精神去培養學生「熱愛生命、尊重關懷、感恩惜福、負責服務、創新 卓越、放眼世界的青年」(輔仁中學願景2 )。因此學校在課程安排上,一直以來都 有生命倫理課程。近二十年來,因教育部對生命教育有系統的推動,輔仁中學也 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本中心包含「校牧室3「宗教輔導組」及「心理輔導組」 專門負責輔導學生工作,如升學、心理及宗教輔導。關於課程的安排,生命教育 中心也負責設計及實施國中、高中部所有的生命教育的課程。研究者有幸曾經擔 任學校校牧一職,並兼任生命教育中心的主任,所以對生命教育課程有實際的教 學與輔導經驗。 關於台灣的生命教育,是從 1997 年起才開始倡議與推動。前省教育廳廳長陳 英豪先生任內,因面對社會各種嚴重的問題,例如:自殺人數增加以及青少年犯 罪問題頻傳,「社會快速變動、多元價值普遍、極易迷失自我、導致人心疏離、道 德淪喪、違法亂紀的行為不斷增加」,體會到教育特別需要「提升人文素養、注意 心靈改革、推動倫理教育」(臺灣省教育廳,1997)。遂由前省教育廳開始推動生命 1 Ordination: 神學辭典譯為「授聖秩禮」或「授聖職禮」,俗稱祝聖,基督新教稱「封牧」。授聖秩 禮一詞,源自拉丁字「ordo,秩序」、拉丁動詞「ordinare,祝聖、安排、命令」以及延伸的拉丁 名詞「ordinatio,祝聖、始有秩序、授聖職禮」。因此,授聖職禮在有制度的宗教用法上,意指在 宗教團體中「祝聖」某人為司鐸(神父),使他擔任某神聖職務或發揮某種作用的行為或儀式。(輔 仁神學著作編議會,2012)。 2 http://www.fjsh.cy.edu.tw/01in02.php (檢索日期:2016.03.19) 3 校牧室:因文譯為Chaplaincy: 教會學校特立的辦公室,專門負責校內有關宗教的課程及活動, 甚至培育有基督宗教信念,對師生之身心靈的守護、陪伴、照顧、祈禱之等工作。

(11)

2 教育,該年全臺灣省的國民中學都推展生命教育的實施計畫。因計畫進行相當順 利,各級學校已有不少成果。所以,在 2001 年由教育部宣佈該年為「生命教育年」, 並公佈「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成立「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做 為推動生命教育的諮詢單位,生命教育自此成為臺灣教育改革的主軸之一。影響 所及,教育部在 2000 年公佈九年一貫課程時,在綜合領域中將生命教育列為指定 單元;在 2006 年公佈《高中課程暫行綱要》時,首次將生命教育列為選修科目, 並在 2010 年《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正式實施時將「生命教育類」科的學分設 為必選一學分。透過這些努力,生命教育進入中小學場域成為正式課程的一部分, 相關的政策推動、師資培育與校園活動也開始蓬勃發展。4 有關生命教育課程的內涵,的確存在多元化的價值。在這個紛擾的社會中, 生命教育課能引導學生思考安身立命之道實在值得肯定;由其教學目標觀之,生 命教育主要目標在於「探索生命之根本課題,並引領學生在生命實踐上知行合一」 5。其核心課題包含「生命教育概論」「哲學與人生」「宗教與人生」、「道德思考 與抉擇」、「生死關懷」、「性愛婚姻倫理」、「生命與科技倫理」、「人格統整與靈性 發展」等議題。 在教學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在以上架構,教育部也出版了一些教案與參考 書籍,但這些生命教育的資料比較偏於知識的導向,而忽略了學生各個發展階段 的實際狀況。另外,教育部提供的這些生命教育資料主要參考國外的書籍,因此 也還沒有對本土文化的哲學思考。 對於論文另一個部分—「宗教臨終關懷」,源自於研究者在 2006 年在臺北馬 偕醫院參加 CPE6的課程培訓。課程共有四百個小時時間,探討有關醫療和牧靈的 議題,包含醫療簡介、宗教與心理學、心靈諮商輔導、探訪病人的技巧等。除了 研習課程之外,也做了一些實際的輔導。進入病房關心病人及其家屬,與他們對 話,並提供病人及其家屬心靈上的輔導。 4 參閱孫效智。2015。〈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建構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發展〉《教育資料期刊》,第 251 期:49。 5 教育部。2009a。file:///C:/Users/chaplain/Downloads/pdf。(檢索日期:2016.05.20) 6

(12)

3 進入安寧病房對病人做關懷工作,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因為對象都是癌症末 期的病人。癌末患者本人與其家屬在情緒上的變化是非常地大。因此和他們談話 都要非常小心,怕說錯話傷害到他們。幸好,「醫院牧靈工作教育」是一個十分專 業的課程,且有專業的醫師及牧靈人員指導,所以研究者很快就學習到如何去關 心、陪伴患者與家屬;特別是能撫慰他們的心靈,甚至當患者面對死亡之時,研 究者都會陪在他們身邊支持他們、安慰他們,並不斷地為他們祈禱。令人感動的 是,十數位患者都是在研究者的陪伴之下安然離世。 基於以上背景,又研究者是個神職人員,所以對生命教育課程中的宗教臨終 關懷部分非常重視。因緣際會之下,研究者進入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就讀,有 幸學習不少佛學課程,慢慢地瞭解佛教對生命的觀點、佛經對臨終關懷的濃厚關 注。希望在對論文內容的探討與對話中,本研究能提共給讀者具深入有意義的知 識及關懷的方向。

二、研究目的

研究者選擇研究宗教臨終關懷之原因,因為研究者在教學的過程,每當要講 授臨終關懷議題時,雖然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備課,但也常常遇到不少尷尬的情況, 比如同學對生死議題不感興趣、有時他們會表達還不需要談到那麼沉重的議題。 也許因為現在他們所關心的是課業、人際關係、愛情、有趣活動等;甚至因為他 們都還很年輕,不常生病,傳統又認為人老的時候才會生病、才會面臨死亡,討 論死亡是給那些生重病的人。不過,根據「台灣安寧照護之母」趙可式的研究, 台灣近幾年十大死亡原因中,癌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排名第一。趙教授提到說:「臺 灣每七分多鐘就出現一個癌症病人,每三十分鐘多就有一個癌症病人死亡……台 灣每年死亡人數中死於癌症的比率是 28.1%。也就是說每 3.5 個死者中,就有一人 死於癌症。」7 此統計使得全民對此議題都十分關心,而且,得癌症的人年齡越來 越年輕。因此,研究者非常希望能研究出一些新的方法,引導青少年認真地去看 待臨終與安寧的議題。在他成長過程中,如碰到死亡事情,或自己或親友,他能 7 參閱趙可式。2014。《安寧伴行》,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頁:188。

(13)

4 有更好的態度去面對。 宗教在臨終關懷上擔當了非常重要的任務,當醫療只能提供身體上的服務而 無法幫助癌末患者解決心靈上的痛苦時,宗教信仰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換言之, 宗教信仰也許無法讓癌症患者得到身體的痊癒,但會讓患者與家屬獲得心靈的平 靜、病人得以安祥地離世。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方法與儀式去幫助患者及家屬, 在研究者自己的能力希望要從佛教與天主教的角度去研究,特別有意的瞭解這兩 種宗教的教義與儀式對臨終關懷之教導與運作。 總之,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如下列幾個重點: (一)、探討生命教育中的臨終關懷教學之單元,包含理論與實務。 (二)、瞭解在大學生命教育的課程安排中,臨終關懷的重性與特色。 (三)、宗教領域,特別強調在佛教與天主教的教義與儀式實施中,對臨終患 者有適切助益的臨終關懷的教導與做法。 (四)、最後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希望能找出最好的教育的理念與方法,超越宗 教的範圍,為了能幫助更多非佛教信仰或基督宗教信仰的學生們。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討論

本研究的目的將要說明台灣推動生命教育的經過,包含生命教育的概念、推 動生命教育的情況與困難、生命教育的內涵。生命教育的內容又是十分廣泛,因 此本論文只選擇討論有關天主教與佛教的宗教臨終關懷,經過討論和應用在於大 專生的生命教育。在搜集本範圍資料的過程研究者也把握到三百多筆,分別為「中 文文獻」、「中譯文獻」、「西文文獻」、「學位論文」、「期刊論文」、「演討會論文」 等。從這些文獻裡,針對生命教育及宗教臨終關懷的議題進一步的討論與回顧。

(14)

5

一、有關生命教育

(一)、何福田等作(2006),《生命教育》。 一本對生命教育探討非常完整的書,由何福田主篇,其他作者也都是台灣生 命教育的專家,如:孫效智、紀潔芳、張淑美等;內容總共有十二章,介紹「推 動生命教育的必要與認識」、「生命教育推動的現況與展望」、「生命教育的內涵與 教學」、「生命教育之困境推動策略」等教學議題。 書中特別說明:「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從 1991 年開始在學校推廣,繼而擴 至中學,2001 年更由時任教育部長的曾志朗博士宣佈為「生命教育年」(主編序言)。 經過相當多年的努力,從最簡單的推論方式,慢慢地已形成為必修的一門課,甚 至也幫助了大部分的學生珍惜生命 書中的另有一處,由吳榮鎮特別指出:「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使人類生命永續 發展與提昇。但是台灣教育的發展,雖然多了學校自主、校園民主及文憑的追求, 其結果卻使學生失去了諸如健康、整潔、倫理、道德、尊重、關懷等主要生命元 素,導致為人處事失去分際、自我迷失,生活於恣意妄行的價值錯亂中。8」因此 學生慢慢地缺乏對人的關懷、體力脆弱、專業素養不足、工作能力差、忽視團隊 精神等問題。所以,在教育上,生命教育肯定非常重要,教師應該透過生命教育 課程幫助學生如何思考人生意義、積極去生活,並願意為社會服務。 如果積極努力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如孫效智所言:「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幾 年來的生命教育推動,大概連質疑生命教育的人也必須承認,是種子撤了,不管 撒在什麼地方,總比不撒的好。」9 種子以撒下去希望能順利的發芽成長,為種子 的永續發展更需要做出打算,穩固的計畫。 總之,何福田所策劃與主編的《生命教育》這本書,除了堤共有關生命教育 的各種介紹與理論,也具體的介紹生命教育的各種教學方式及主題,並作相當多 8 吳榮鎮。2006。〈生命教育推動的現況與展望〉《生命教育》(何福田總編)。臺北:心理出版社股 份有限公司,頁:9。 9 同上,頁:52。

(15)

6 的深入討論。其實,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基礎、教學方法與教材內容和一般教育無 異,只是在「生命經營」這一塊更為深化與重視而已。本書由一群在生命教育領 域研究與教學多年的學者和教師共同寫成,目的在幫助教師與關心子女幸福的家 長,能感到無憾與欣慰。 (二)、黎建球 (2001),〈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期刊》 本文獻是一本屬於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期刊,是台灣生命教育中最早集 刊、已是最重要的研究工程,包含:「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生命教育的倫理基 礎」、「生命教育的宗教基礎初探」,甚至,從道教、基督宗教、佛教等宗教談生命 教育的思想與理念。 首先,從哲學基礎說起。台灣近幾年提倡生命教育是一種整合性的教育,目 的是關注整個教育體系要有生命力。此作法要求不但在制度上、教育的歷程上、 且在教學者及受教者的內涵上,都必須把受教者當一個有知情意位格的主體予以 尊重,同時在教學的效果上,必須達到受教者對於生命的學習,從暸解生命、尊 重生命、愛護生命到發展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使個人成為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 懷抱理想、能實踐愛心的人。因此,「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是建立在對生命意義與 價值的探索與體會上;而生命教育的實踐,則在利用各種教學工具,營造各種環境, 使受教者能有效的去實踐生命的精神,以培養具有社會實踐力習慣的國民。」10 (二)、孫效智 (2001),〈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期刊》。 從倫理的角度,作者提供有心從事生命教育的中小學教師有關倫理學知識的 基本素養。文章花了比較長的篇幅說明「倫理」與「道德」這兩個概念的內涵、 定義、以為討論兩者之間的差異。在倫理學的體系中,指出倫理學所包含的三大 問題領域。首先,「是「what」問題,這個問題涵蓋了後設倫理學,基本倫理學及 應用倫理學三大領域。其次是「why」問題,探討的問題是「人為何應該道德」。 最後一個問題是關於如何內化或落實道德的「how」問題。」11 10 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期刊》,第 26 期:1。 11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資料期刊》,第 26 期:27。

(16)

7 (三)、陳德光(2001),〈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期刊》。 因為生命教育是教育界最近流行的議題,生命象徵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 能表達生命教育無所不包容,無所不感通,無處不整合的理想。作者認為「生命 教育可以從生命深度、生命廣度與生命階段三個角度探討;本文的特色是從宗教 學觀點切入與發揮,宗教與生命教育的深度、廣度、階段都有密切的關係。生命 三個層次的深度(身、口、靈)講求兼蓄與並容,生命六個層面的廣度(信仰、認知、 規範、表現、社會、自然)講求感應與互通;生命教育階段的兩個時期(身、情、意 與思考)講求「生活」與「知識」兩個重點的整合。」12按照以上的描述,宗教學 的生命教育可以幫助人開發生命深度、廣度與階段重點的潛能,塑造一個平衡發 展的人生。 (四)、陳木子(2001),〈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期刊》。 從佛教的角度探討生命教育。佛教是佛陀的教育,為西元前六世紀,古印度 釋迦磨摩尼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傳授給世人正智正覺的教育,於東漢明帝 永平元年,(西元 67 年),傳入我國,而成為我國儒釋道三教合一傳統文化的淵源 之一。佛教對於生命有四生、六根、八識、五蘊、十法界、十二因緣等理念,生 命教育為吾人身口意在日常生活中,經由五戒十善、六和敬、八正道、皈依三寶、 三學齊修、淨業三福、四弘誓願、六度萬行等的生活規範與修行,來實踐淨化生 命,免於污染沉淪,進而提昇生命的品質,慈悲智慧,自度度人,以發揮生命的 意義,來達成和諧平等的人間淨土。佛教為生命教育的根本,也是最究竟、最幸 福、最圓滿的生命教育,正規學校教育應與之結合,佛教不但為世人所必須,更 是救世之光。13 (五)、林思伶主編(200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 從時間的角度去看,林思玲教授所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算是台灣生 12 陳德光。2001。〈生命教育的宗教學基礎初探〉。《教育資料期刊》,第 26 期:59。 13 陳木子。2001。〈佛教的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資料期刊》,第 26 期:153。

(17)

8 命教育的領域最早、最完整的一本書。面對二十年前臺灣社會亂象,在學校中我 們常常聽到學生因學業成績不如預期理想而傷害自己,學生因感情失敗而選擇了 解的生命,甚至缺法人際關係的經驗而自我封閉或與別人處不好。面對年輕人的 種種問題,台灣教育界,有心幫助年輕人改善他們生活的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努力 思考,並希望能盡快努力解決教育相關的問題。但在努力的過程,教育界發現一 個重點:「如果孩子們就這樣輕易的可以傷害自己,麻醉自己,甚至放棄生存,那 我們致力的教育改革,提倡的各種方案到底如何讓孩子們受益了呢?生命的保有 不是孩子們最根本的存在嗎?而教育的功能不是應該幫助他們在「成」人的這條 路上,發揮潛能,成為自己嗎?在知能上發展自己,在特質上成為自己,熱愛生 活嗎?」(序) 因此,「生命教育」在一開始就提出,立意明確單純,希望在學校教育中,從 內涵與校園環境著手,希望能導向學生們對升學主義的過度崇尚而忽略思考生命 的意義,過分注重智育而忽視了該學習探索生命意義的意願;本書也強調,生命 教育也「培養理想情操,珍惜自己也關愛他人的機會與環境。」14 為了能達成此 目標,或者說生命教育的實施與其他各種方案一樣,最先要幫助教師對課程的認 同,唯有教師們的努力生命教育課程才能有效能。 師資培育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由於老師們培育的過程有不同的領域,甚至大 部分的老師並非對倫理、哲學或心理輔導、甚至宗教心靈教育有理解,因此這在 推動生命教育的工作上,師資培育成了非常關鍵的工作之一。生命教育的內含範 圍很廣,幾乎包涵了倫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領域,又涵蓋了人際關係、 環境教育、宗教教育及所謂的人文教育等範疇。 本書《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是由八十九年三月間輔仁大學所主辦的學術 研討會所發表的論文經所有發表人一致同意,由林恩伶教授主編,修改並增添論 文集之內容,整理集結成書。除了理論、由孫效智教授討論「生命教育的內涵與 哲學基礎」、陳福濱介紹「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等議題之外,還能幫助讀者瞭解 學校生命教育實務運作的情況及規劃,更是學校相關人員關切的範圍,分為大學 14 參閱陳英豪的序言。

(18)

9 生命教育(總共三篇)、中學生命教育佔最大的內容共五篇、另有三篇介紹國小校園 經營的討論。猶如林思伶在編者序也提到: 由於本校於研討會結束後仍收到各方索取論文集的需求,又獲悉教教育部正 式宣佈民國九十年為全國「生命教育」年,為了配合此大量的師資培育需要及回 應對教育部長期此政策的重視與支持,我們特別商請該研討會中所有次發表論文 之專家學者,同意將該論文集的內容作局部的修正與補充,出版了《生命教育的 理論與實務》一書。15希望台灣在推動生命教育的工作上能越來越有系統化,並透 過大家的努力生命教育能有長期及永續的發展,更希望會有更多夥伴投入生命教 育這個非常重要的行列。 (六)、張新仁等 (2006),〈大專校院推動生命教育現況及特色之調查研究〉。《高雄 師大學報》。 本文獻由張新仁、張淑美、魏慧美及丘愛鈴進行調查研究,主要為了要瞭解 大專校院推動生命教育的現況、特色與遭遇困境,並分享各校推動生命教育的寶 貴經驗。總歸成三個大目標:首先,為瞭解全國大專校院推動生命教育的現況及 特色;再來,要瞭解各大專校院推動生命教育遭遇的困境,另外,將根據研究結 果,提供大專校院推廣生命教育的參考模式。 本研究主要採取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包含行政組織經費環境方面、目標及 推動人力方面、活動方面、課程與教學方面及實施特色、困境及建議方面等情形。 以全國 165 所公私立大專校院為研究對象,調查資料次數分配及百分比統計並歸 納開放問題的填答資料。研究發現大專校院除了已開設生命教育相關系所以及某 些宗教傳統學校所辦理的生命教育活動較具特色外,大部分學校所填答的生命教 育活動,雖看似豐富,仍有和訓輔工作重疊之處。 整體而言,大專校院生命教育的推廣仍有許多發展空間,根據研究結果與發 現,提出若干建議;例如,對教育行政機關生命教育政策方面,應該鼓勵與協助 15 林思伶編者序。

(19)

10 學校成立「生命教育研究或推廣單位」,包括生命教育師資培育學程,進一步獎助 各大專校院設置生命教育區域網路課程、規劃生命教育創意校園環境設計、出版 生命教育專業期刊,以促進生命教育的永續推動;推動的同時也應該把生命教育 推動成效納入大專校院校務評鑑項目。16 (七)、孫效智 (2015),〈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建構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發展〉。《教 育研究月刊》。 本文旨在探討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發 展的影響,期盼從生命教育的觀點來導正我國高中以下教育過度以競爭與人才教 育傾斜的現象。首先,本文將探討如何界定生命教育內涵的定義問題,以及生命 教育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正式課程中應扮演的角色;其次本文說明生命教育的 內涵與核心素養;最後,則探討生命教育如何影響《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 要總綱》的研發,終極目標則是期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在人的培育與人才教育 之間能達於平衡,向全人教育的理想邁進。

二、有關宗教臨終關懷

(一)、John P. Miller (2007),《生命教育—推動學校的靈性課程》(張淑美譯)。 本書指出一個教育工作者不是只有拼命的給學生重要的資訊與知識,更需要 幫助他們瞭解自己心靈的世界,以及具有穩定的內心、憐憫的心、並對社會付出 有價值的服務。Thomas Morre 說:「假如我們想像一個孩子是一個完整的人,以完 整的靈性和才能降生於世,這些原本就存在他裡面,只需要被引導出來,這樣我 們才有可能來教育他」(推薦序)。因此,教育者需要引導學子們活出真正有活力的 人生,並豐富他們的生命。教育不完全等同於教導,它是透過對每個孩子靈魂的 愛和信心所完成的,相信這些站在我們面前的孩子們充滿著潛在的天賦。 本書的內容總共有九章,它適合作為「生命教育」、「全人教育」、「靈性教育」、 16 參閱張新仁等。2006。〈大專校院推動生命教育現況及特色之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 21 期:20。

(20)

11 「環境教育」、「學校組織與行政」、「當代教育思潮」、「課程與教學」等相關課程 之教材,對於學校行政領導者及教師之實務自修也深有啟發,更是家長與社會大 眾瞭解生命與教育的好書。17 對學生作靈性教育,我們會被一種神祕的空間與感覺包圍,它需要一種信心、 自由自在而不被任何事物控制,它是一種完全投入現在的喜悅,而非焦慮或害怕 的感覺。首先,教師也需要有一種美好德行來帶領學生,正如傑克米勒所說的:「我 們也需要關心教師的靈性,教師的靈性同樣也在神秘的迷團裡,靈性會在那裡面 運作,而創意的工具則是愛,並非是善變的愛,而是用心靈投入的堅強、穩固的 愛。」(推薦序) (二)、紀潔芳.張淑美等 (2014),《生死關懷與生命教育》。 本書由紀潔芳、張淑美領銜主編,並邀請前國立臺中護理專科學校周守民加 入作者陣容。他們不僅是臺灣生命教育的開拓者,更是老師們的老師,直接或間 接地培育了無數生命教育與生死關懷的專業工作者。這三位學者也特別見證了台 灣生命教育與生死關懷的發展,因此,進過他們的努力而能讓這本書的內容非常 豐富,「每一章除正文所述之教學案例之外,延伸之參考貨源是本書的特色,也是 本書與其他生命教育書籍最大差異之處」(推薦序)。 本書除了上述三位生命教育的前輩之外,又有一群對生命教育熱心投入的老 師們,一起參與寫作。羅瑞玉、李昱平、鄧明宇、許素玉、陳慧姿、許玉容、鄭 璿宜等幾位老師,分別具有教育、心理諮商或輔導、生死學、哲學、老人服務事 業等專業背景。他們將生命不同的學問與經驗畫作為文字,讓本書更有活力,甚 至涵蓋了不同的宗教、倫理、哲學、生死及悲傷的議題,在生命與靈性關懷的背 景裡做討論。 周守民說:「本書架構完整,敦聘各校專家,從探討中外生到死之意義,同時 17 參閱 John P. Miller。2007。《生命教育—推動學校的靈性課程》(張淑美譯)。臺北:學富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頁:10。

(21)

12 論及人生各階段的自我認知與生命關懷,並融合生命倫理、心理性別、宗教哲學、 醫護專業、教育等領域知識彙集成冊,雖盡力旁徵博引,多次閱讀校正,仍難免 有所疏漏,尚祈讀者不吝指導斧正,以期能再為臺灣生命教育多出版一本真正影 響人心,並值得一讀的教材。」(序)對於研究者而言,本書剛好符合論文研究的範 圍,特別在第一章,本書展開生死意義的探討與生命意義的追尋,省思如何活出 生命的積極意義、引領我們探索生命意義與價值等相關課題、生命教育的發展與 推動等議題。另外,在第八章,提到〈生死兩相安〉,探討如何正確照護、關懷陪 伴並滿足臨終者的身心靈需求、協助病人、家屬順利無憾地經歷生命的逐漸消失 與悲傷的歷程,也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對舊情的懷念、對恩義的回報。 (三)、趙可式 (2014),《安寧伴行》。 趙可式末期病人的安寧療護領域,被譽為「台灣安寧療護之母」,對社會貢獻 無數的研究文獻及著作。在本論文的範圍研究者選擇討論她 2014 年出版的《安寧 伴行》。這本書的內容所集結的是與趙教授本身在臨床上結緣的人生故事,教授果 然不喜歡用數字,更不喜歡用統計學的平均值來教導教們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 她所經過不同的「人生」事件,並用活生生的故事來教誨我們,要「以崇敬的心 看待死亡、準備死亡、面對死亡」18,她也特別提供有尊嚴且能使身體平安、心理 平安、思想平安的安寧療護服務。在這護理的領域,趙可式教授也是專家,透過 這本書他告訴讀者對人生、對療護體制、對護理教育多方面的經驗。 針對死亡的議題,面對死亡的難關人人都會害怕,不願意談起,因此本書的 作者認為:「對死亡健康的態度需要從小開始培養,家庭、學校與社會都有責任。 從小沒有健康的死教育,即長大後接受到高等教育,仍然會對死亡有莫名的恐懼 與非理性的觀念,雖然有近距離接觸死亡的機會,卻未能掌握,使成為死亡教育 的契機,極為可惜。國內整體教育層級不斷在提升,但死亡教育仍為待開發的領 域。」19 生死教育是需要經過具體的規劃,但一般來說,台灣的醫學系、學校、 家庭、社會、甚至宗教團體,學生都沒有受到健康的生死教育,因此大家對死亡 18 趙可式。2014。《安寧伴行》。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社,頁:5。 19 同上,頁:26。

(22)

13 這件事會有很多誤會。 本書對臨終與安寧照護也花了兩章來探討,首先,針對安寧照護,趙可式說: 「安寧療護是藉著對病人的四金照顧: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照顧,而使病人 達到三平安:身體平安、心理平安、思想平安。」20 許多人以為神父、修女、牧 師、法師等「宗教人」跟一般人不一樣,面對死亡時他們不會懼怕而坦然接受。 這是錯誤的想法,宗教人也是人,面對臨終還是會害怕,我們還是需要用四全照 顧來協助才使他們獲得三平安。 《安寧伴行》這書中有一處提到當家裡有親人因癌症過世,孩子會受到非常 大的打擊,甚至,如果是父母過世,孩子的功課一定會容易受影響,甚至他們也 會逃避上學、不跟別人互相往來、開始流連在網咖一直到深夜等問題。我們都認 為他們不懂事、是個壞孩子,但其實,父母去世後,孩子常有強烈的哀傷反應, 包括極深的罪惡感,對家裡的人也充滿憤怒。趙可式提醒:「青少年會悲傷,會愛, 但是表現出來的態度可能正相反,讓人以為他們不在乎、沒感情。他們會口非心 是,或表裡不一,讓人捉摸不定。他們需要溫情,需要被懷抱撫慰,但大人們常 被他們的態度推得遠遠地。若是在母親臨終前,有人能協助小明打破偽裝的外表, 與母親真心相擁,互訴衷情,日後的哀傷就能順利且健康地度過。」21 (四)、古倫 (2010),《生命終點的盼望》。 古倫神父出生於 1945 年,他是德國聖本篤修道院的理家神父,負責管理修道 院所屬二十多家公司行號與三百多名員工。神父具有神學博士和企管碩士的學位, 是德國最受歡迎、最暢銷的基督教書籍作者。同時也是備受尊敬的心理友愛修輔 導。中文翻譯的著作包括:《(天天經歷復活喜悅)、《領導就是喚醒生命》、《活 出十誡的真自由》、《擁抱老年心生活》及《生命終點的盼望》等書籍。 《生命終點的盼望》這本書特別從天主教的角度談死亡與死亡後的概念,書 中提到:「死亡是一生最重要的事。我們整個人生都是在為這個決定性的日子做 20 同上,頁:141。 21 同上,頁:163。

(23)

14 調整與準備。我們的心靈是否健康、堅強,就在於我們用什麼價值觀來衡量死亡, 定位死亡」22。死亡不是終結,而在終點時我們存有什麼盼望?當我們用積極的態 度去面對死亡,結果就會不一樣。 本書的第四章特別從神學的角度去談死後的的盼望。天主教信仰相信耶穌基 督是人類「肉身」與「靈魂」之救主。對於人類「靈魂」死後歸宿之信仰,深具 倫理特色。人類的關係如同父親與兒女一樣,天主家裡的兒女因具備善惡之行為, 為此當然影響到來世之幸福的與否。若人過著正善的生活,又能夠因公義與真理 而犧牲殉道的人,必給他「天堂」與天主同在;相反的,一個若生活充滿罪惡、 不願意按正義去生活,死後必下到「地獄」受永罰。然而天主是愛我們的天主, 祂也為罪人預備一處「煉獄」,使死者鍛鍊自己的靈魂、淨化他們的小罪,才能 升入「天堂」。因此,古倫神父說:「我們的生命終點就不再是一種恐懼,而是 一條走向天主的通道。這個通道是什麼樣子—是否要經過極大的痛苦、經過孤獨、 經過良心不安、經過面對自己和天主真相的恐懼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在我死後, 那道光會等著我們,天主慈愛的雙手會擁抱著我們。而且我們能夠在自己的無力 和軟弱中順服在天主的愛裡。這會拿走我恐懼中的困境和絕望。死亡只是一條通 道,不是終點。」23 (五)、星雲大師(2005),〈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普門學報》。 佛教本來對於人生的生、老、病、死的議題是非常重視,從教義上或實際的 儀式上,都有巨大的說明與指導,佛教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生命的本質、生命的實 相、生命的意義、生命的輪迴;希望從認識生死,進而坦然面對生光。另外,近 幾十年,在實務應用方面,台灣的佛教除了有內容詳實的醫學經典,有醫術造詣 精深的醫僧,各種醫療服務的慈善事業,為現實人生提供實質的幫助,達到從生 到死、從身到心的範圍、積極之關懷。特別在學術方面也對臨終關懷進行非常多 研究,甚至為讀者製作成非常多有價值的書籍、論文等。 22 古倫。2010。《生命終點的盼望》(鄭玉英譯)。臺北:南與北,頁:2。 23 同上,頁:170。

(24)

15 在〈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本文章,關於佛教臨終關懷,星雲大師回答了 十幾個重要的問題,如:臨終關懷的意義是什麼?如何才能幫助老人安度晚年的生 活?如何幫助病人藉助信仰來安定身心?怎麼知道有前生與來世?佛教講「十法界」, 法界之中真有天堂地獄嗎?天堂地獄到底在哪裡?最關鍵的議題,目前社會上有不少 醫療機構或慈善團體,都針對臨終關懷而設立「安寧病房」,大師如何有何看法? 大師說:臨終關懷」主要日的是幫助病人有尊嚴地走人生最後的旅程,因此在處 理的時候應注意以下的事項:24 1. 認識臨終者的心理變化 星雲大師認為,每個臨終患者得知自己得癌症心裡會感到恐懼與憤怒,他們 無法接受或不能瞭解為何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不論如何,事實還是事實,病情越 來越糟糕,臨終者開始感覺罪惡感,對財物、家人、事業等的不安與擔心,可是 他無法做任何事情,自陷於無助、孤獨與沮喪中。臨終者即將離世時,若有沮喪、 無奈,應給予適當的安慰,告訴他將到清淨安樂幸福的國土,讓他知道未來有無 限的希望。25 2. 正視臨終者的需求 傳統一個人生病,甚至連在他病危時家屬不願意告訴他病情,因為害怕他知 道後會難過與沮喪。其實,每位臨終者都希望明白他的病情,醫生及家屬有責任 告訴他好讓他好好地準備。在臨終時,患者也會回想他過去的生活,若跟某某人 有些傷害,他希望獲得別人寬恕,甚至他也需要被鼓勵勇敢去寬恕他人。在臨終 的期間,患者常覺得孤單,因此他希望別人對他的關懷、總會親友在身邊,想見 久不常見的親人與朋友。當有適當的時間,陪伴者也需要跟臨終者談論有關生命 與宗教的議題,特別後事的安排。26 24 參閱星雲。2005。〈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弟子滿義紀錄)。《普門學報》,第 25 期:24-25。 25 參閱同上,頁:24。 26 參閱同上,頁:25。

(25)

16 3. 給予臨終者的協助 給予臨終者的協助,大師特別提出十一點,列如: (1) 以關心的態度專心傾聽他訴說。 (2) 讓他所愛的人適時給予關懷,並陪伴身旁。 (3) 尊重臨終者的宗教信仰。 (4) 講說懺悔得救的故事及道理。 (5) 安排法師或宗教人士與其談話,或為其開示說法。 (6) 儘可能滿足他心裡的希望。 (7) 共同討論他心中的願望。 (8) 告知醫師,減輕病者肉體痛苦,保持神職清明。 (9) 幫助臨終者及其家屬維持正常生活型態,以及預備後事。 (10) 保持病人心理的平和。 (11) 為他助念,使之提起正念,安然離去。 總而言之,星雲大師認為,從事臨終關懷者,應有高度的慈悲、耐心,以及 具備各種能力、常識,協助病人無感的走完人生,為人生畫下完美的句點。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如同在「研究的動機」的部分有提過,研究者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甚至有四 年在中學教生命教育課程,本身又對宗教對話有興趣、非常願意跟其他宗教做交 流學習。研究者在南華學習兩年的過程中,接受了很多老師的教導後,開始對宗 教生命臨終關懷展生了巨大的興趣,並想要深入的研究。經過思考及與老師們請 教與討論後,決定訂出畢業論文的題目為:「宗教臨終關懷應用於大學生命教育之 探討—以佛教與天主教對比的討論」。相信本題目已顯示出創新,除了點出整篇論 文的精神之外,也能令人耳目一新,吸引人們閱讀、對學術界更有貢獻的價值。 本小節介紹論文的研究方法及言教範圍。

(26)

17

一、研究方法

首先,研究者開始想瞭解相關台灣推動生命教育的過程,包括它起源、推動 的過程、推動生命教育所遇到的困難,我們對台灣生命教育的未來會產生怎麼樣 的導向與發展?為了達到此研究的結果,本論文應該要使用什麼研究方法?在學 術領域中,每一門學問或一個課題都有符合它自己的研究方式;重要的是,若選 對方法其他的步驟就容易多了。而且,吳汝鈞於《佛學研究方法論》一書中說:「現 代中國佛學研究不外乎文獻學與哲學研究方法,若更進一步細分,則又可分為文 獻學方法、考據學方法、思想史方法、哲學方法。」27 本論文又是從佛教與天主 教兩個大宗教的角度去探討「大學生命教育中的臨終關懷」,所以很適合使用「文 獻探討方法」與「思想分析方法」;另外研究者也會使用實際參訪的方法去搜集一 些關於臨終者與家屬在面對死亡的經驗,相信會使論文內容更為豐富、更有價值。 (一)、文獻研究法 關於文獻探討研究法,周彥文在〈一個新生成的學術空間—文獻學〉的論文 中說:「文獻學的研究方法,重點在於探究文獻是如何構成的,進而對文獻進行有 意義的詮釋。」28 本文的目的是瞭解生命教育從不同的專家學者所提供資料,進 而「取得的文獻資料將以原典為核心、精讀、熟讀這些原典」29。文獻探討研究的 目的就很清楚的了,文獻本身並不等同於知識,要去解讀它、詮釋它、運用它, 才能成為知識。所以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文獻探討的工作,就是以對目前所掌握 到文獻的認知為基礎,進而探討怎麼去研究與應用這些文獻。 換言之,論文中學到了文獻研究方法後,在這些關於生命教育中的臨終關懷 的文獻,應以原典書寫為核心、精讀、熟讀原典,並以期刊論文、研討論文及報 紙文章資料為輔;其二,本論文,對生命教育、死亡觀、宗教關懷、大學宗教教 育等相關議題點宜加以「思索、分析、詮釋、探源索本、瞭解其長處、檢討其理 27 吳汝鈞。1996。《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頁:94。 28 周彥文。2014。〈一個新生成的學術空間—文獻學〉。《文獻學業刊》,第 15 卷 4 期:119。 29 何建興。2007。〈學位論文寫作要領—兼談宗教哲學方法〉。《世界宗教學刊》,第 9 期:160。

(27)

18 據或推證過程、質疑、批判、抉擇優劣」30;大抵先同情共感地「入乎其內」,再 客觀批判地「出乎其外」最後,諸論點之間可以連繫、比較、排列與綜合等。因 此,「文獻學所做的事情,可簡易分成文獻的蒐集、管理、整理、和加工運用」31 蔡耀明在《正觀雜誌》的〈文獻學方法及其在佛教研究的若干成果興反思〉文章 中所說。 (二)、思想研究法 思想研究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闡釋佛教的生死關懷和天主教死後生活的義理 意涵。佛教,從解脫眾生的苦難為出發點。普渡眾生為宗旨,佛陀所證悟的四聖 諦、八正道、便是為人生的解脫而設施。對於天主教信仰,死亡是人類大事,如 果沒有天主啟示,人類單憑自己的智慧不夠理解,「聖經」在天主的啟示給眾先知 與聖人們寫成,不然聖經的內容只是一部描述人類的歷史。且耶穌被釘在十字架 上、死而復活、戰勝死亡,因此,死亡有全新的意義和詮釋。 這一切信仰概念較適合引用思想的方式去分析,從不同學術研究的的果,試 著探究與詮釋,好能幫助臨終患者獲得善終,例如:解釋什麼是臨終?是麼是善 終?如何幫助臨終者得到善終?佛教以《佛書阿陀經》的內容如何解釋「極樂國 土」、「發願往生極樂國土」、「善終與往生淨土」等信仰概念;對於天主教信仰的 角度,如何從聖經與神學的角度去解釋人死後的生活,特別是「審判」、「煉獄」、 「地域」、「天堂」、「肉體與靈魂同被接納到天堂」等概念。 (三)、實際訪談方法 雖然本論文注重文獻研究與思想研究方法,但研究者也將會進行一些實際訪 談的方法,因為本人曾接受過安寧牧靈的專業教育,也常被邀請到醫院的安寧病 房去關心及照顧臨終患者,因此有相當多實際的經驗,曾經陪伴與輔導過不少悲 傷者、臨終者以及他們的家屬。 30 同上,頁:160。 31 蔡耀明。2005。〈文獻學方法及其在佛教研究的若干成果興反思〉。《正觀雜誌》,第 34 期:117。

(28)

19 訪談過程中程序的第一步,首先透過醫院的報告有關患者的背景,包含姓名、 年齡、婚姻狀況、宗教信仰、住院日期、患者的病況等。瞭解患者情況後,研究 者可直接進入病房開始探訪;探訪後進行記錄,記錄內容包含:與病人的詳細對 話、病人的感受、話題替換等。(詳細內容參考附件一:Verbatim)。 最後,「論文寫作」方面,研究者應回到本研究的目的與範圍,找到連結段 落,且容入論文的論點、故事穿插,進一步地分析,使論文更能貼近實際情況, 讓論文內容更豐富。

二、研究範圍

本論文的研究範圍,如前文所言,研究目的已提出了幾個問題意識:首先, 從教育的角度去研究台灣推動生命教育的歷史發展;其二,在生命教育的領域, 又把範圍縮小,只要研究死亡教育與宗教臨終關懷的部分;其三,特別從佛教與 天主教的教義與儀式研究宗教對臨終關懷的說法,因為宗教信仰很多,每個宗教 對臨終安寧照顧都有自己的說法,無法逐一盡述,而要選擇對研究者最熟悉的佛 教與天主教。最後,生命教育的對象與課程範圍只限定於大學生,因為據研究瞭 解,學術文獻到目前沒有多少人研究,特別大學教育中的臨終關懷更需要我們的 努力。此外,研究者個人規劃將來在大學教書,所以選擇研究大學生命教育,以 此為將來教書工作預做準備。 回到論文的範圍介紹,研究者要藉一位專家學著,對台灣生命教育的內涵與 核心素養架構的看法做說明及定位:台灣生命教育專家,孫效智教授認為,生命 教育的內涵與核心素養架構應該以「哲學人學」的深探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在 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參考目前由教育部指導各學校在進行的高中課綱,及探討各 教育界的專家的看法,用來架構生命教育的課程,以「人生三問」:人為何而活? 應如何生活?要如何才能活出應該活的生命?此生命教育之內涵與核心素養在架 構上包含了「方法與七處」以及「人生三問」兩大層面,共有五大項,十五個細 目的內容。孫效智教授對生命教育核心素養架構,具體說明如下

(29)

20 表(一):生命教育的架構32 層面 項目 細目 方法與基礎 1. 哲學思想 1. 思考知識與技能 2. 思考情意與態度 3. 後設思考 2. 人學圖像 1. 人是什麼? 2. 我是誰? 3. 在關係中的人 人生問題 3. 終極關懷 1. 人生目的與意義 2. 生死關懷與實踐 3. 終極信念與宗教 4. 價值思辨 1. 道德哲學 2. 道德思辨及其應用 3. 美感素養與生活美學 5. 靈性修養 1. 至善與幸福 2. 人格統整與修養 3. 靈性自覺與發展 因此,本論文的範圍只能以「生死關懷與實踐」為主要研究範圍,生死關懷 又相當廣,研究者只希望能夠把範圍濃縮成「宗教臨終關懷」而只以大學生的生 命教育為研究對象。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說明

本論文架構分成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與討論、 32 孫效智。2015。〈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建構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發展〉。《教育研究月刊》,第 251 期:54。

(30)

21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及論文架構與說明。第二章介紹台灣生命教育中的臨終關懷 的概念。第三章論述佛教與天主教臨終關懷對比。第四章考察應用於大學生生命 教育。最後一章是論文的結論。 第一章〈緒論〉,共有四節: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簡述研究者多年來 教育的經驗,對生命教育本議題產生研究的興趣,並設計出一些具體要達成的研 究目的。第二節「文獻回顧與討論」收集目前學術界與教育界對大學生命教育, 特別是宗教臨終關懷議題已有的相關研究,並選擇最重要的十多筆資料來探討與 回顧。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說明本論文引用三種研究方法:文獻學方 法、思想學方法及實際訪談方法。第四節「論文架構與說明」簡述。 第二章〈生命教育中臨終關懷的概念〉,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生命教育的內 涵與推動困境」包含台灣多年來推動生命教育的基本認識、生命教育課程內容及 教育策略、推動生命教育的現況、困境與展望。第二節「死亡取向的生命教育」, 因生命教育的課程領域相當廣泛,本節選擇介紹其中一個部分來介紹:生命教育 的死亡,包含,死亡教育之重要性、死亡教育的內容、死亡教育的目標及效果。 第三節「臨終關懷的概念與內涵」,內容包括臨終的概念、安寧照護的概念、臨終 患者的心路歷程、宗教信仰對臨終關懷的意義。第四節為「小結」。 臨終是一個人在面對死亡的階段,甚至癌末患者,他要面臨到的壓力、身體 疼痛、心裡害怕與恐懼。另外,隨著患者的痛苦還有他的家屬在面對親人的患病 的種種壓力,很需要安寧的團隊來協助,包括醫護人員、社工、宗教師等。這是 本節所要發展的內涵。 第三章〈佛教與天主教臨終關懷對比〉,共分五節進行討論:首先,第一節整 理「佛教與天主教教義的現世生命觀」、第二節介紹與討論「佛教與天主教死亡觀」、 第三節討論「佛教與天主教來世觀」,這節略述天主教的聖經與教會教理,佛教的 經、論、律中含對生死的重要思想。特別在第四節要討論「佛教與天主教臨終關 懷的禮儀實施」、在實施中幫助臨終者得到善終需求的效用等。從討論中找出雙方 教義與儀式在靈性照顧上的相同之處,進而提出另一種共通的思想及對臨終關懷 的實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臨終者及家屬,不分信仰任何宗教的人都能願意接

(31)

22 受。最後第五節則是小結論。 第四章〈應用於大學生命教育〉,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大學生命教育概念」 討論大學階段的課程,並在原有的課程中如何加入生命教育的課程,在討論的過 程必然談到大學生命教育推動所遇到的困境。第二節「大學生命教育中的死亡教 育」,本節著重死亡教育議題、死亡教學理念與課程設計概論和架構。第三節「大 學生命教育中的宗教臨終關懷的內容與教學方式」,以佛教與天主教對臨終關懷的 精神為基礎,提共課程的意涵與教育方向,為了能幫助學生瞭解「臨終的現象」、 「臨終的經驗」及「安寧照顧的概念」,使他們懂得如何生活時要有尊嚴,死亡也 有尊嚴。特別,在這節也會提出一套有關宗教臨終關懷的教學內容。 第五章〈結論〉,共三節:第一節「研究結論」、第二節「研究建議」及第三 節「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計畫」。

(32)

23

第二章 生命教育中的臨終關懷概念

論文第二章直接探討生命教育中的臨終關懷,首先,要去討論幾個重要問題: 何謂生命教育的定義?台灣推動生命教育的現況,我們所推動的生命教育課程有 什麼樣的內容?在推動生命教育課程中存在哪種困境?其二,本論文一步一步的 深入生命教育的內容,選擇從「死亡取向的生命教育」去討論,為符合本論文的 研究範圍,因生命教育的課程的領域相當廣泛,所以必須要把範圍濃縮,計劃只 談及生命教育中以臨終關懷為主要議題的生死教育。 生命教育的死亡教育,包含,死亡教育之重要性、死亡教育的內容、死亡教 育的目標及效果。最後,在死亡教育的範圍,研究者認為,臨終關懷是最關鍵的 議題,所以,有意的去解決幾個基本問題,如:什麼是臨終?安寧照護又是什麼? 對於那些得了癌症末期,他們所遇到的苦,或說他們的心路歷程會有何表現?甚 至宗教信仰對臨終關懷有什麼意義?身為一個陪伴者要如何去協助他們?

第一節 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推動困境

從歷史的角度看,不論國內外的教育領域,生命教育完全是一門新的學科。 「生命教育」,英文則「life education」,拉丁文的名詞 educatio 及動詞 educare 或 educere,原意為「養育或引出」。33 不但歐美與台灣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有相當大的 出入,而且,國內推動者在這個概念的詮釋上,也還沒有進行充分的討論並獲得 共識。34 事實上,對於生命教育本課題,台灣教育界與國外在理解上的出入,按照孫 效智教授認為,主要原因在於文化與社會情境的不同。西方國家明確標舉「生命 教育」概念 (Life education),大概是 1972 年在澳洲雪梨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 (Life educational center LEC)。此中心今天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有國際性的機構 (Life

33

紀潔芳.張淑美等。2014。《生死關懷與生命教育》。臺北:新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1-15。

34

(33)

24 Education International),甚至已列入在「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的系統裡。國 際生命教育中心所推動的「生命教育」可以由其設立宗旨看出,那就是致力於「藥 物濫用、暴力與愛滋病」的防制。35 對於這則關係,孫效智說: 台灣生命教育的提倡背景與暴力有某些關係,但與毒品或愛滋病的關係則還 不太大。這是因為台灣社會的藥物濫用與愛滋病問題還不像西方社會那樣猖 獗的緣故。當然,與愛滋病息息相關的課題如性關係方面的混亂,在台灣也 早就到了日趨嚴重而不容忽視的地步。更令人憂心的是暴力問題,以台灣現 況言,所謂暴力包含兩方面,一是不尊重與傷害他人生命的暴力;一是青少 年的自我傷害或自殺。這兩類戕害生命的暴力事件在近幾年來層出不窮,而 且年齡層也逐漸下降,這是國內倡議生命教育的主要社會背景。36 台灣的教育者一般都很肯定「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自 1997 年底前臺灣省教 育廳、推動中等學校「生命教育實施計畫」以來,「生命教育」獲得台灣省各級中 等學校的熱烈回應與積極參與。事實上,生命教育確實也要被給予一種確切而適 當的內涵,為了能夠順利的落實於學校教育之中,在以下的內容本論文繼續仔細 的說明。

一、生命教育的定義

有不少人對生命教育批評,認為生命教育沒有清楚的定義,或者生命教育的 定義太過籠統。但事實上,生命教育不是沒有清楚的定義,而是定義要清楚適切, 需要有系統化,要有具體的教育目標。也有不少的教育家把生命教育理解為「如 何獲得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大自然和諧關係的教育」37。生命教 育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認識。 35 LEC 在英美等國均有所設立,每年教育或影響青少年超過一百五十萬人,參閱 http://www.lec.org/lei2.html。(檢索日期:2016.05.22) 36 孫效智。同上,頁:4。 37 孫效智。2015。〈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建構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發展〉《教育研究月刊》,第 251 期:49。

(34)

25 (一)、廣義的生命教育 教育部(2000)指示各級學校實施生命教育,「目的在於透過全國性校園生命教 育的推動,以落實全人教育與終身學習的教育願景。而校園生命教育的實施目標 在預期使學生能達到:發展深化人生觀,內化價值觀之生命修養,並培養整合知 情意行,與發展多元智慧與潛能之能力」,且指示,生命教育的內涵包括:「人與 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人與宇宙的四個向度。」關注教育部所指示的生命 教育目標,顯然是一種廣義的生命教育。為能達到此廣義的目標,生命教育需要 被融入到整個校園、包括學校的行政系統、課程設計、校園環境等;而且這是一 個非常崇高的計畫,所以需要長期的努力並提出具體的實施方案。針對此崇高目 標,吳秀碧教授,在《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提供相當完整的系統如下: 1、 在生理與物質層面: 生命教育課程的目標,在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獲取生存的知能作 為最基本的目標,同時也協助學生們達到最終目標,能瞭解自己生存的意義。所 以: 主要教學任務在協助個人生理與身體的成長和健康,增進充分發展與致力完 美的呈現;並學習對物質適度的運用、感受與期待,以及獲得物質性適當滿 足的知能。使個人得以減少對於物質過度沉迷與使用,方能使有限的人生時 光與精力,不至於耗損在追逐個人感官的享受與無限的物慾迷戀,而能投注 較多時間與精力在心理與靈性層面的成長與發展,以便發展出兼具個人獨特 性與社會性的生命意義,提升個人的人生境界與生命的價值。38 總之,在生理與物質層面的生命教育目標,最主要給予學生對個人生存的豐 富意義,為能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別人的生命價值。 2、在心理層面: 生命教育的目標則以協助學生發展積極正向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認同為核心, 38 吳秀碧。2006。《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頁:37。

(35)

26 進而發展有效的人際關係的知識與能力,為了對自己的價值產生一種喜愛,並對 自己產生自我肯定,同時也對人的同理、互相理解、互相協助等類似經驗。由此: 發展出對社會人群福祉的關懷,經由對社會有價值活動的參與和貢獻,促進 個人自尊的提升。心理層面的生命教育最終目標,則在協助個人尋求自在圓 滿的生活,也就是追求自我實現的生活,以期個人愈有餘力和意願追求靈性 的充實,減少靈性的空虛與存在的虛無感。39 因此,在心理層面的生命教育最主要目標,正要協助學生對自己與對人際關 係及團體關係的經驗賦予更豐富的意義。 3. 在靈性層面: 生命教育的主要目標與任務,最終是要協助學生提升人生的追求。換言之, 便是促進個人人生觀的建立和不斷的提升,減少現代人虛無感的產生。「這個過程 必須經由協助個人發現其自我生命存在的意義為起點,也就是至少能體驗個人生 命的價值和意義,才能發展出對其他生命存在意義的體驗,而以頓悟人與自然(包 括環境或宇宙)之間關係的意義為終極點。」40這裡的領悟指能瞭解自己個人與自 然或宇宙之間的關係,也就是中國哲學家所謂領悟天人合一的道理。人的生活關 係不是只有與自己、與他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甚至還與超自然、與宇宙創造者 的關係。這就是在靈性層面的生命教育目標,幫助學生提升生活的目標,並看到 超越自己生存的另外一層意義。 總之,生命教育廣義的目標與任務,便是提供個人在生理、心理、靈性三個 層面的範疇,有充分的活動與機會,能體驗與覺察,並教導必要的知識與技巧, 促進各個層面生命意義的產生與提升,並增進身、心、靈整合的健全人格發展。 就如陳德光所說,人必須要進入「生命深度,要用身(body)、心(soul,mind )、靈(spirit) 三層模式講述,於宗教學與心理學都可以找到相應的依據。」41人要不斷精進自己, 以便帶動別人不斷對自己地提升。消極方面,則可以減少個人追求存在意義的挫 39 吳秀碧,同上,頁:37。 40 同上,頁:38。 41 陳德光。2001。〈生命教育的宗教學基礎初探〉。《教育資料期刊》,第 26 期:61。

(36)

27 折,甚至發生失落存在意義的危機,以達成預防現代人各種生活與心理問題之發 生。 (二)、狹義的生命教育 根據吳秀碧的研究,狹義的生命教育可定義為:生命教育在瞭解人類的生命 與死亡的意義,發展個人面對生命與死亡的適當態度,並學習面對生活中有關生 命與死亡情境的因應技巧,進而探討人類生命與其他生命存在的意義,最終目的 在協助個人發展適切的人生觀。因此,具體的生命教育課程目標可包括下列五項 42 1. 探討與瞭解生命與死亡對於人類的意義與影響。 2. 學習面對生活中有關生命與死亡情境的因應方式與技術。 3. 探討生命與死亡的權利,培養適當的對待生命與死亡的態度。 4. 瞭解生命和死亡與人類創作的關係,促進個人善用生命與死亡所體驗以 昇華為創作的動力。 5. 探索與發現生命的存在意義,建構適切的個人人生觀。 根據以上生命教育狹義的定義與目標,生命教育課程的教學主題和內容為何? 美國死亡教育學者 Gibson、Robert 和 Buttery ( 1982)建議,中小學階段死亡教育的 內容有十項: 1. 自然的生命循環,植物和動物的生命循環。 2. 人類的生命循環,出生成長、老化和死亡。 3. 生物層面,死因、死亡的界定。 4. 社會和文化的層面,喪葬的風俗和死亡有關的用語。 5. 經濟和法律的層面,保險、遺囑、葬禮安排事宜。 42 參閱吳秀碧。2006。《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頁:38。

(37)

28 6. 有關哀傷、喪禮、守喪等方面。 7. 有關兒童文學、音樂和藝術中的死亡描述。 8. 死亡的宗教觀。 9. 道德與倫理的議題,自殺與安樂死等。 10. 生命與死亡的個人價值觀。 有關生命教育的定義,若從廣義角度來討論實在範圍非常的廣,因為它先從 哲學的角度去探討「人生的三問」:我從哪裡來?我為什麼活著?我要往哪裡去? 生命教育也可以從社會學的角度去探討人與他人、與社會、與團體的關係,在這 些關係中我存在的價值為何?從道德的角度去看,我對社會有什麼責任;甚至生 命教育也可以從宗教的角度去探討,人如何追求終極真理等。研究者認為若從狹 義的定義去瞭解生命教育其實會比較清楚,因為生命是跟死亡互相連結。死亡是 核心議題,可從此議題慢慢的發展出去。死亡教育議題是最重要的,然後可從哲 學、社會學、甚至宗教的角度去談死亡。

二、生命教育推動的現況

輔仁大學的陳德光(2001)表達,在台灣推動生命教育始自 1997 年底,由當時 台灣省教育廳長陳英豪先生提倡,在學校獲得師生與家長們熱烈的回應;歐、美 的生命教育約於 1970 年代開始,各具特色,英國的生命教育富宗教教育色彩,美 國的生命教育則與社區教育相整合。43 對於生命教育歷史,何福田教授補充,台 灣民間團體於 1976 年從日本引進生命教育。日本鹿昭景楊先生曾出版《生命教育 法》,於 1976 年來台參加「日華合同研究會」,在大會上發表〈由比較教育學來看 生命教育的世界地位〉,此後,生命教育被財團法人慈訊文教基金會於其開辦之「幸 福家庭教室」親子教育中推廣。44 何福田(2006)又強調:「雖然台灣民間團體早於一九七六年從日本引進生命教 43 參閱陳德光。2001。〈生命教育的宗教學基礎初探〉。《教育資料期刊》,第 26 期:60。 44 參閱何福田等作。2006。《生命教育》。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頁:1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ducation blueprint for the 21st century: Learning for life, learning through life: Reform proposals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Hong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

另外關於前現代的 西藏醫學發展與佛教關係的探討,參考 Gyatso (2015), Being human in a Buddhist worl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edicine in early modern Tibet,

This study will base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logical education to discuss 788 characters that were commonly us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early Tang era, for highlighting

The relief fresco "Stories of the Buddha's Life" embody the advancement of life education: a profound outlook on life, religion and life and death, ultimate care, life

files Controller Controller Parser Parser.

prevent cruelty and alleviate suffering, and through education to cultivate a deep respect for life in the community so that all living creatures may live.. together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HKBUAS Wong Kam Fai 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 教育局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