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如同在「研究的動機」的部分有提過,研究者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甚至有四 年在中學教生命教育課程,本身又對宗教對話有興趣、非常願意跟其他宗教做交 流學習。研究者在南華學習兩年的過程中,接受了很多老師的教導後,開始對宗 教生命臨終關懷展生了巨大的興趣,並想要深入的研究。經過思考及與老師們請 教與討論後,決定訂出畢業論文的題目為:「宗教臨終關懷應用於大學生命教育之 探討—以佛教與天主教對比的討論」。相信本題目已顯示出創新,除了點出整篇論 文的精神之外,也能令人耳目一新,吸引人們閱讀、對學術界更有貢獻的價值。

本小節介紹論文的研究方法及言教範圍。

17

一、研究方法

首先,研究者開始想瞭解相關台灣推動生命教育的過程,包括它起源、推動 的過程、推動生命教育所遇到的困難,我們對台灣生命教育的未來會產生怎麼樣 的導向與發展?為了達到此研究的結果,本論文應該要使用什麼研究方法?在學 術領域中,每一門學問或一個課題都有符合它自己的研究方式;重要的是,若選 對方法其他的步驟就容易多了。而且,吳汝鈞於《佛學研究方法論》一書中說:「現 代中國佛學研究不外乎文獻學與哲學研究方法,若更進一步細分,則又可分為文 獻學方法、考據學方法、思想史方法、哲學方法。」27 本論文又是從佛教與天主 教兩個大宗教的角度去探討「大學生命教育中的臨終關懷」,所以很適合使用「文 獻探討方法」與「思想分析方法」;另外研究者也會使用實際參訪的方法去搜集一 些關於臨終者與家屬在面對死亡的經驗,相信會使論文內容更為豐富、更有價值。

(一)、文獻研究法

關於文獻探討研究法,周彥文在〈一個新生成的學術空間—文獻學〉的論文 中說:「文獻學的研究方法,重點在於探究文獻是如何構成的,進而對文獻進行有 意義的詮釋。」28 本文的目的是瞭解生命教育從不同的專家學者所提供資料,進 而「取得的文獻資料將以原典為核心、精讀、熟讀這些原典」29。文獻探討研究的 目的就很清楚的了,文獻本身並不等同於知識,要去解讀它、詮釋它、運用它,

才能成為知識。所以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文獻探討的工作,就是以對目前所掌握 到文獻的認知為基礎,進而探討怎麼去研究與應用這些文獻。

換言之,論文中學到了文獻研究方法後,在這些關於生命教育中的臨終關懷 的文獻,應以原典書寫為核心、精讀、熟讀原典,並以期刊論文、研討論文及報 紙文章資料為輔;其二,本論文,對生命教育、死亡觀、宗教關懷、大學宗教教 育等相關議題點宜加以「思索、分析、詮釋、探源索本、瞭解其長處、檢討其理

27 吳汝鈞。1996。《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頁:94。

28 周彥文。2014。〈一個新生成的學術空間—文獻學〉。《文獻學業刊》,第 15 卷 4 期:119。

29 何建興。2007。〈學位論文寫作要領—兼談宗教哲學方法〉。《世界宗教學刊》,第 9 期:160。

18

據或推證過程、質疑、批判、抉擇優劣」30;大抵先同情共感地「入乎其內」,再 客觀批判地「出乎其外」最後,諸論點之間可以連繫、比較、排列與綜合等。因 此,「文獻學所做的事情,可簡易分成文獻的蒐集、管理、整理、和加工運用」31, 蔡耀明在《正觀雜誌》的〈文獻學方法及其在佛教研究的若干成果興反思〉文章 中所說。

(二)、思想研究法

思想研究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闡釋佛教的生死關懷和天主教死後生活的義理 意涵。佛教,從解脫眾生的苦難為出發點。普渡眾生為宗旨,佛陀所證悟的四聖 諦、八正道、便是為人生的解脫而設施。對於天主教信仰,死亡是人類大事,如 果沒有天主啟示,人類單憑自己的智慧不夠理解,「聖經」在天主的啟示給眾先知 與聖人們寫成,不然聖經的內容只是一部描述人類的歷史。且耶穌被釘在十字架 上、死而復活、戰勝死亡,因此,死亡有全新的意義和詮釋。

這一切信仰概念較適合引用思想的方式去分析,從不同學術研究的的果,試 著探究與詮釋,好能幫助臨終患者獲得善終,例如:解釋什麼是臨終?是麼是善 終?如何幫助臨終者得到善終?佛教以《佛書阿陀經》的內容如何解釋「極樂國 土」、「發願往生極樂國土」、「善終與往生淨土」等信仰概念;對於天主教信仰的 角度,如何從聖經與神學的角度去解釋人死後的生活,特別是「審判」、「煉獄」、

「地域」、「天堂」、「肉體與靈魂同被接納到天堂」等概念。

(三)、實際訪談方法

雖然本論文注重文獻研究與思想研究方法,但研究者也將會進行一些實際訪 談的方法,因為本人曾接受過安寧牧靈的專業教育,也常被邀請到醫院的安寧病 房去關心及照顧臨終患者,因此有相當多實際的經驗,曾經陪伴與輔導過不少悲 傷者、臨終者以及他們的家屬。

30 同上,頁:160。

31 蔡耀明。2005。〈文獻學方法及其在佛教研究的若干成果興反思〉。《正觀雜誌》,第 34 期:117。

19

訪談過程中程序的第一步,首先透過醫院的報告有關患者的背景,包含姓名、

年齡、婚姻狀況、宗教信仰、住院日期、患者的病況等。瞭解患者情況後,研究 者可直接進入病房開始探訪;探訪後進行記錄,記錄內容包含:與病人的詳細對 話、病人的感受、話題替換等。(詳細內容參考附件一:Verbatim)。

最後,「論文寫作」方面,研究者應回到本研究的目的與範圍,找到連結段 落,且容入論文的論點、故事穿插,進一步地分析,使論文更能貼近實際情況,

讓論文內容更豐富。

二、研究範圍

本論文的研究範圍,如前文所言,研究目的已提出了幾個問題意識:首先,

從教育的角度去研究台灣推動生命教育的歷史發展;其二,在生命教育的領域,

又把範圍縮小,只要研究死亡教育與宗教臨終關懷的部分;其三,特別從佛教與 天主教的教義與儀式研究宗教對臨終關懷的說法,因為宗教信仰很多,每個宗教 對臨終安寧照顧都有自己的說法,無法逐一盡述,而要選擇對研究者最熟悉的佛 教與天主教。最後,生命教育的對象與課程範圍只限定於大學生,因為據研究瞭 解,學術文獻到目前沒有多少人研究,特別大學教育中的臨終關懷更需要我們的 努力。此外,研究者個人規劃將來在大學教書,所以選擇研究大學生命教育,以 此為將來教書工作預做準備。

回到論文的範圍介紹,研究者要藉一位專家學著,對台灣生命教育的內涵與 核心素養架構的看法做說明及定位:台灣生命教育專家,孫效智教授認為,生命 教育的內涵與核心素養架構應該以「哲學人學」的深探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在 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參考目前由教育部指導各學校在進行的高中課綱,及探討各 教育界的專家的看法,用來架構生命教育的課程,以「人生三問」:人為何而活?

應如何生活?要如何才能活出應該活的生命?此生命教育之內涵與核心素養在架 構上包含了「方法與七處」以及「人生三問」兩大層面,共有五大項,十五個細 目的內容。孫效智教授對生命教育核心素養架構,具體說明如下

20

表(一):生命教育的架構32

層面 項目 細目

方法與基礎

1. 哲學思想 1. 思考知識與技能 2. 思考情意與態度 3. 後設思考

2. 人學圖像 1. 人是什麼?

2. 我是誰?

3. 在關係中的人

人生問題

3. 終極關懷 1. 人生目的與意義

2. 生死關懷與實踐

3. 終極信念與宗教 4. 價值思辨 1. 道德哲學

2. 道德思辨及其應用 3. 美感素養與生活美學 5. 靈性修養 1. 至善與幸福

2. 人格統整與修養 3. 靈性自覺與發展

因此,本論文的範圍只能以「生死關懷與實踐」為主要研究範圍,生死關懷 又相當廣,研究者只希望能夠把範圍濃縮成「宗教臨終關懷」而只以大學生的生 命教育為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