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討論

有更好的態度去面對。

宗教在臨終關懷上擔當了非常重要的任務,當醫療只能提供身體上的服務而 無法幫助癌末患者解決心靈上的痛苦時,宗教信仰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換言之,

宗教信仰也許無法讓癌症患者得到身體的痊癒,但會讓患者與家屬獲得心靈的平 靜、病人得以安祥地離世。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方法與儀式去幫助患者及家屬,

在研究者自己的能力希望要從佛教與天主教的角度去研究,特別有意的瞭解這兩 種宗教的教義與儀式對臨終關懷之教導與運作。

總之,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如下列幾個重點:

(一)、探討生命教育中的臨終關懷教學之單元,包含理論與實務。

(二)、瞭解在大學生命教育的課程安排中,臨終關懷的重性與特色。

(三)、宗教領域,特別強調在佛教與天主教的教義與儀式實施中,對臨終患 者有適切助益的臨終關懷的教導與做法。

(四)、最後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希望能找出最好的教育的理念與方法,超越宗 教的範圍,為了能幫助更多非佛教信仰或基督宗教信仰的學生們。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討論

本研究的目的將要說明台灣推動生命教育的經過,包含生命教育的概念、推 動生命教育的情況與困難、生命教育的內涵。生命教育的內容又是十分廣泛,因 此本論文只選擇討論有關天主教與佛教的宗教臨終關懷,經過討論和應用在於大 專生的生命教育。在搜集本範圍資料的過程研究者也把握到三百多筆,分別為「中 文文獻」、「中譯文獻」、「西文文獻」、「學位論文」、「期刊論文」、「演討會論文」

等。從這些文獻裡,針對生命教育及宗教臨終關懷的議題進一步的討論與回顧。

5

一、有關生命教育

(一)、何福田等作(2006),《生命教育》

一本對生命教育探討非常完整的書,由何福田主篇,其他作者也都是台灣生 命教育的專家,如:孫效智、紀潔芳、張淑美等;內容總共有十二章,介紹「推 動生命教育的必要與認識」、「生命教育推動的現況與展望」、「生命教育的內涵與 教學」、「生命教育之困境推動策略」等教學議題。

書中特別說明:「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從 1991 年開始在學校推廣,繼而擴 至中學,2001 年更由時任教育部長的曾志朗博士宣佈為「生命教育年」(主編序言)。

經過相當多年的努力,從最簡單的推論方式,慢慢地已形成為必修的一門課,甚 至也幫助了大部分的學生珍惜生命

書中的另有一處,由吳榮鎮特別指出:「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使人類生命永續 發展與提昇。但是台灣教育的發展,雖然多了學校自主、校園民主及文憑的追求,

其結果卻使學生失去了諸如健康、整潔、倫理、道德、尊重、關懷等主要生命元 素,導致為人處事失去分際、自我迷失,生活於恣意妄行的價值錯亂中。8」因此 學生慢慢地缺乏對人的關懷、體力脆弱、專業素養不足、工作能力差、忽視團隊 精神等問題。所以,在教育上,生命教育肯定非常重要,教師應該透過生命教育 課程幫助學生如何思考人生意義、積極去生活,並願意為社會服務。

如果積極努力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如孫效智所言:「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幾 年來的生命教育推動,大概連質疑生命教育的人也必須承認,是種子撤了,不管 撒在什麼地方,總比不撒的好。」9 種子以撒下去希望能順利的發芽成長,為種子 的永續發展更需要做出打算,穩固的計畫。

總之,何福田所策劃與主編的《生命教育》這本書,除了堤共有關生命教育 的各種介紹與理論,也具體的介紹生命教育的各種教學方式及主題,並作相當多

8 吳榮鎮。2006。〈生命教育推動的現況與展望〉《生命教育》(何福田總編)。臺北:心理出版社股 份有限公司,頁:9。

9 同上,頁:52。

6

的深入討論。其實,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基礎、教學方法與教材內容和一般教育無 異,只是在「生命經營」這一塊更為深化與重視而已。本書由一群在生命教育領 域研究與教學多年的學者和教師共同寫成,目的在幫助教師與關心子女幸福的家 長,能感到無憾與欣慰。

(二)、黎建球 (2001),

〈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期刊》

本文獻是一本屬於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期刊,是台灣生命教育中最早集 刊、已是最重要的研究工程,包含:「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生命教育的倫理基 礎」、「生命教育的宗教基礎初探」,甚至,從道教、基督宗教、佛教等宗教談生命 教育的思想與理念。

首先,從哲學基礎說起。台灣近幾年提倡生命教育是一種整合性的教育,目 的是關注整個教育體系要有生命力。此作法要求不但在制度上、教育的歷程上、

且在教學者及受教者的內涵上,都必須把受教者當一個有知情意位格的主體予以 尊重,同時在教學的效果上,必須達到受教者對於生命的學習,從暸解生命、尊 重生命、愛護生命到發展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使個人成為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

懷抱理想、能實踐愛心的人。因此,「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是建立在對生命意義與 價值的探索與體會上;而生命教育的實踐,則在利用各種教學工具,營造各種環境,

使受教者能有效的去實踐生命的精神,以培養具有社會實踐力習慣的國民。」10

(二)、孫效智 (2001),

〈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期刊》。

從倫理的角度,作者提供有心從事生命教育的中小學教師有關倫理學知識的 基本素養。文章花了比較長的篇幅說明「倫理」與「道德」這兩個概念的內涵、

定義、以為討論兩者之間的差異。在倫理學的體系中,指出倫理學所包含的三大 問題領域。首先,「是「what」問題,這個問題涵蓋了後設倫理學,基本倫理學及 應用倫理學三大領域。其次是「why」問題,探討的問題是「人為何應該道德」。

最後一個問題是關於如何內化或落實道德的「how」問題。」11

10 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期刊》,第 26 期:1。

11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資料期刊》,第 26 期:27。

7

(三)、陳德光(2001),

〈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期刊》。

因為生命教育是教育界最近流行的議題,生命象徵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

能表達生命教育無所不包容,無所不感通,無處不整合的理想。作者認為「生命 教育可以從生命深度、生命廣度與生命階段三個角度探討;本文的特色是從宗教 學觀點切入與發揮,宗教與生命教育的深度、廣度、階段都有密切的關係。生命 三個層次的深度(身、口、靈)講求兼蓄與並容,生命六個層面的廣度(信仰、認知、

規範、表現、社會、自然)講求感應與互通;生命教育階段的兩個時期(身、情、意 與思考)講求「生活」與「知識」兩個重點的整合。」12按照以上的描述,宗教學 的生命教育可以幫助人開發生命深度、廣度與階段重點的潛能,塑造一個平衡發 展的人生。

(四)、陳木子(2001),

〈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期刊》。

從佛教的角度探討生命教育。佛教是佛陀的教育,為西元前六世紀,古印度 釋迦磨摩尼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傳授給世人正智正覺的教育,於東漢明帝 永平元年,(西元 67 年),傳入我國,而成為我國儒釋道三教合一傳統文化的淵源 之一。佛教對於生命有四生、六根、八識、五蘊、十法界、十二因緣等理念,生 命教育為吾人身口意在日常生活中,經由五戒十善、六和敬、八正道、皈依三寶、

三學齊修、淨業三福、四弘誓願、六度萬行等的生活規範與修行,來實踐淨化生 命,免於污染沉淪,進而提昇生命的品質,慈悲智慧,自度度人,以發揮生命的 意義,來達成和諧平等的人間淨土。佛教為生命教育的根本,也是最究竟、最幸 福、最圓滿的生命教育,正規學校教育應與之結合,佛教不但為世人所必須,更 是救世之光。13

(五)、林思伶主編(2000),

《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

從時間的角度去看,林思玲教授所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算是台灣生

12 陳德光。2001。〈生命教育的宗教學基礎初探〉。《教育資料期刊》,第 26 期:59。

13 陳木子。2001。〈佛教的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資料期刊》,第 26 期:153。

8

命教育的領域最早、最完整的一本書。面對二十年前臺灣社會亂象,在學校中我 們常常聽到學生因學業成績不如預期理想而傷害自己,學生因感情失敗而選擇了 解的生命,甚至缺法人際關係的經驗而自我封閉或與別人處不好。面對年輕人的 種種問題,台灣教育界,有心幫助年輕人改善他們生活的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努力 思考,並希望能盡快努力解決教育相關的問題。但在努力的過程,教育界發現一 個重點:「如果孩子們就這樣輕易的可以傷害自己,麻醉自己,甚至放棄生存,那 我們致力的教育改革,提倡的各種方案到底如何讓孩子們受益了呢?生命的保有 不是孩子們最根本的存在嗎?而教育的功能不是應該幫助他們在「成」人的這條 路上,發揮潛能,成為自己嗎?在知能上發展自己,在特質上成為自己,熱愛生 活嗎?」(序)

因此,「生命教育」在一開始就提出,立意明確單純,希望在學校教育中,從 內涵與校園環境著手,希望能導向學生們對升學主義的過度崇尚而忽略思考生命 的意義,過分注重智育而忽視了該學習探索生命意義的意願;本書也強調,生命 教育也「培養理想情操,珍惜自己也關愛他人的機會與環境。」14 為了能達成此 目標,或者說生命教育的實施與其他各種方案一樣,最先要幫助教師對課程的認 同,唯有教師們的努力生命教育課程才能有效能。

師資培育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由於老師們培育的過程有不同的領域,甚至大

師資培育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由於老師們培育的過程有不同的領域,甚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