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3

第二章 生命教育中的臨終關懷概念

論文第二章直接探討生命教育中的臨終關懷,首先,要去討論幾個重要問題:

何謂生命教育的定義?台灣推動生命教育的現況,我們所推動的生命教育課程有 什麼樣的內容?在推動生命教育課程中存在哪種困境?其二,本論文一步一步的 深入生命教育的內容,選擇從「死亡取向的生命教育」去討論,為符合本論文的 研究範圍,因生命教育的課程的領域相當廣泛,所以必須要把範圍濃縮,計劃只 談及生命教育中以臨終關懷為主要議題的生死教育。

生命教育的死亡教育,包含,死亡教育之重要性、死亡教育的內容、死亡教 育的目標及效果。最後,在死亡教育的範圍,研究者認為,臨終關懷是最關鍵的 議題,所以,有意的去解決幾個基本問題,如:什麼是臨終?安寧照護又是什麼?

對於那些得了癌症末期,他們所遇到的苦,或說他們的心路歷程會有何表現?甚 至宗教信仰對臨終關懷有什麼意義?身為一個陪伴者要如何去協助他們?

第一節 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推動困境

從歷史的角度看,不論國內外的教育領域,生命教育完全是一門新的學科。

「生命教育」,英文則「life education」,拉丁文的名詞 educatio 及動詞 educare 或 educere,原意為「養育或引出」。33 不但歐美與台灣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有相當大的 出入,而且,國內推動者在這個概念的詮釋上,也還沒有進行充分的討論並獲得 共識。34

事實上,對於生命教育本課題,台灣教育界與國外在理解上的出入,按照孫 效智教授認為,主要原因在於文化與社會情境的不同。西方國家明確標舉「生命 教育」概念 (Life education),大概是 1972 年在澳洲雪梨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

(Life educational center LEC)。此中心今天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有國際性的機構 (Life

33 紀潔芳.張淑美等。2014。《生死關懷與生命教育》。臺北:新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1-15。

34 孫效智等。200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3。

24

Education International),甚至已列入在「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的系統裡。國 際生命教育中心所推動的「生命教育」可以由其設立宗旨看出,那就是致力於「藥 物濫用、暴力與愛滋病」的防制。35 對於這則關係,孫效智說:

台灣生命教育的提倡背景與暴力有某些關係,但與毒品或愛滋病的關係則還 不太大。這是因為台灣社會的藥物濫用與愛滋病問題還不像西方社會那樣猖 獗的緣故。當然,與愛滋病息息相關的課題如性關係方面的混亂,在台灣也 早就到了日趨嚴重而不容忽視的地步。更令人憂心的是暴力問題,以台灣現 況言,所謂暴力包含兩方面,一是不尊重與傷害他人生命的暴力;一是青少 年的自我傷害或自殺。這兩類戕害生命的暴力事件在近幾年來層出不窮,而 且年齡層也逐漸下降,這是國內倡議生命教育的主要社會背景。36

台灣的教育者一般都很肯定「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自 1997 年底前臺灣省教 育廳、推動中等學校「生命教育實施計畫」以來,「生命教育」獲得台灣省各級中 等學校的熱烈回應與積極參與。事實上,生命教育確實也要被給予一種確切而適 當的內涵,為了能夠順利的落實於學校教育之中,在以下的內容本論文繼續仔細 的說明。

一、生命教育的定義

有不少人對生命教育批評,認為生命教育沒有清楚的定義,或者生命教育的 定義太過籠統。但事實上,生命教育不是沒有清楚的定義,而是定義要清楚適切,

需要有系統化,要有具體的教育目標。也有不少的教育家把生命教育理解為「如 何獲得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大自然和諧關係的教育」37。生命教 育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認識。

35 LEC 在英美等國均有所設立,每年教育或影響青少年超過一百五十萬人,參閱 http://www.lec.org/lei2.html。(檢索日期:2016.05.22)

36 孫效智。同上,頁:4。

37 孫效智。2015。〈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建構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發展〉。《教育研究月刊》,第 251 期:49。

25

(一)、廣義的生命教育

教育部(2000)指示各級學校實施生命教育,「目的在於透過全國性校園生命教 育的推動,以落實全人教育與終身學習的教育願景。而校園生命教育的實施目標 在預期使學生能達到:發展深化人生觀,內化價值觀之生命修養,並培養整合知 情意行,與發展多元智慧與潛能之能力」,且指示,生命教育的內涵包括:「人與 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人與宇宙的四個向度。」關注教育部所指示的生命 教育目標,顯然是一種廣義的生命教育。為能達到此廣義的目標,生命教育需要 被融入到整個校園、包括學校的行政系統、課程設計、校園環境等;而且這是一 個非常崇高的計畫,所以需要長期的努力並提出具體的實施方案。針對此崇高目 標,吳秀碧教授,在《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提供相當完整的系統如下:

1、 在生理與物質層面:

生命教育課程的目標,在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獲取生存的知能作 為最基本的目標,同時也協助學生們達到最終目標,能瞭解自己生存的意義。所 以:

主要教學任務在協助個人生理與身體的成長和健康,增進充分發展與致力完 美的呈現;並學習對物質適度的運用、感受與期待,以及獲得物質性適當滿 足的知能。使個人得以減少對於物質過度沉迷與使用,方能使有限的人生時 光與精力,不至於耗損在追逐個人感官的享受與無限的物慾迷戀,而能投注 較多時間與精力在心理與靈性層面的成長與發展,以便發展出兼具個人獨特 性與社會性的生命意義,提升個人的人生境界與生命的價值。38

總之,在生理與物質層面的生命教育目標,最主要給予學生對個人生存的豐 富意義,為能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別人的生命價值。

2、在心理層面:

生命教育的目標則以協助學生發展積極正向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認同為核心,

38 吳秀碧。2006。《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頁:37。

26

進而發展有效的人際關係的知識與能力,為了對自己的價值產生一種喜愛,並對 自己產生自我肯定,同時也對人的同理、互相理解、互相協助等類似經驗。由此:

發展出對社會人群福祉的關懷,經由對社會有價值活動的參與和貢獻,促進 個人自尊的提升。心理層面的生命教育最終目標,則在協助個人尋求自在圓 滿的生活,也就是追求自我實現的生活,以期個人愈有餘力和意願追求靈性 的充實,減少靈性的空虛與存在的虛無感。39

因此,在心理層面的生命教育最主要目標,正要協助學生對自己與對人際關 係及團體關係的經驗賦予更豐富的意義。

3. 在靈性層面:

生命教育的主要目標與任務,最終是要協助學生提升人生的追求。換言之,

便是促進個人人生觀的建立和不斷的提升,減少現代人虛無感的產生。「這個過程 必須經由協助個人發現其自我生命存在的意義為起點,也就是至少能體驗個人生 命的價值和意義,才能發展出對其他生命存在意義的體驗,而以頓悟人與自然(包 括環境或宇宙)之間關係的意義為終極點。」40這裡的領悟指能瞭解自己個人與自 然或宇宙之間的關係,也就是中國哲學家所謂領悟天人合一的道理。人的生活關 係不是只有與自己、與他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甚至還與超自然、與宇宙創造者 的關係。這就是在靈性層面的生命教育目標,幫助學生提升生活的目標,並看到 超越自己生存的另外一層意義。

總之,生命教育廣義的目標與任務,便是提供個人在生理、心理、靈性三個 層面的範疇,有充分的活動與機會,能體驗與覺察,並教導必要的知識與技巧,

促進各個層面生命意義的產生與提升,並增進身、心、靈整合的健全人格發展。

就如陳德光所說,人必須要進入「生命深度,要用身(body)、心(soul,mind )、靈(spirit) 三層模式講述,於宗教學與心理學都可以找到相應的依據。」41人要不斷精進自己,

以便帶動別人不斷對自己地提升。消極方面,則可以減少個人追求存在意義的挫

39 吳秀碧,同上,頁:37。

40 同上,頁:38。

41 陳德光。2001。〈生命教育的宗教學基礎初探〉。《教育資料期刊》,第 26 期:61。

27

折,甚至發生失落存在意義的危機,以達成預防現代人各種生活與心理問題之發 生。

(二)、狹義的生命教育

根據吳秀碧的研究,狹義的生命教育可定義為:生命教育在瞭解人類的生命 與死亡的意義,發展個人面對生命與死亡的適當態度,並學習面對生活中有關生 命與死亡情境的因應技巧,進而探討人類生命與其他生命存在的意義,最終目的 在協助個人發展適切的人生觀。因此,具體的生命教育課程目標可包括下列五項

42

1. 探討與瞭解生命與死亡對於人類的意義與影響。

2. 學習面對生活中有關生命與死亡情境的因應方式與技術。

3. 探討生命與死亡的權利,培養適當的對待生命與死亡的態度。

4. 瞭解生命和死亡與人類創作的關係,促進個人善用生命與死亡所體驗以 昇華為創作的動力。

5. 探索與發現生命的存在意義,建構適切的個人人生觀。

根據以上生命教育狹義的定義與目標,生命教育課程的教學主題和內容為何?

美國死亡教育學者 Gibson、Robert 和 Buttery ( 1982)建議,中小學階段死亡教育的 內容有十項:

1. 自然的生命循環,植物和動物的生命循環。

2. 人類的生命循環,出生成長、老化和死亡。

3. 生物層面,死因、死亡的界定。

4. 社會和文化的層面,喪葬的風俗和死亡有關的用語。

4. 社會和文化的層面,喪葬的風俗和死亡有關的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