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研究者自從 2011 年在台灣正式開始教育工作。因大學主修英文師範教育,所 以來台接受神學培訓晉鐸1成為神父後,被派到嘉義市主教座堂與天主教輔仁中學 教書。教會辦學的理念,除了強調學生的知識,也十分重視學生倫理道德的教育:

以基督仁愛精神去培養學生「熱愛生命、尊重關懷、感恩惜福、負責服務、創新 卓越、放眼世界的青年」(輔仁中學願景2)。因此學校在課程安排上,一直以來都 有生命倫理課程。近二十年來,因教育部對生命教育有系統的推動,輔仁中學也 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本中心包含「校牧室3」、「宗教輔導組」及「心理輔導組」, 專門負責輔導學生工作,如升學、心理及宗教輔導。關於課程的安排,生命教育 中心也負責設計及實施國中、高中部所有的生命教育的課程。研究者有幸曾經擔 任學校校牧一職,並兼任生命教育中心的主任,所以對生命教育課程有實際的教 學與輔導經驗。

關於台灣的生命教育,是從 1997 年起才開始倡議與推動。前省教育廳廳長陳 英豪先生任內,因面對社會各種嚴重的問題,例如:自殺人數增加以及青少年犯 罪問題頻傳,「社會快速變動、多元價值普遍、極易迷失自我、導致人心疏離、道 德淪喪、違法亂紀的行為不斷增加」,體會到教育特別需要「提升人文素養、注意 心靈改革、推動倫理教育」(臺灣省教育廳,1997)。遂由前省教育廳開始推動生命

1 Ordination: 神學辭典譯為「授聖秩禮」或「授聖職禮」,俗稱祝聖,基督新教稱「封牧」。授聖秩 禮一詞,源自拉丁字「ordo,秩序」、拉丁動詞「ordinare,祝聖、安排、命令」以及延伸的拉丁 名詞「ordinatio,祝聖、始有秩序、授聖職禮」。因此,授聖職禮在有制度的宗教用法上,意指在 宗教團體中「祝聖」某人為司鐸(神父),使他擔任某神聖職務或發揮某種作用的行為或儀式。(輔 仁神學著作編議會,2012)。

2 http://www.fjsh.cy.edu.tw/01in02.php (檢索日期:2016.03.19)

3 校牧室:因文譯為Chaplaincy: 教會學校特立的辦公室,專門負責校內有關宗教的課程及活動,

甚至培育有基督宗教信念,對師生之身心靈的守護、陪伴、照顧、祈禱之等工作。

2

教育,該年全臺灣省的國民中學都推展生命教育的實施計畫。因計畫進行相當順 利,各級學校已有不少成果。所以,在 2001 年由教育部宣佈該年為「生命教育年」,

並公佈「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成立「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做 為推動生命教育的諮詢單位,生命教育自此成為臺灣教育改革的主軸之一。影響 所及,教育部在 2000 年公佈九年一貫課程時,在綜合領域中將生命教育列為指定 單元;在 2006 年公佈《高中課程暫行綱要》時,首次將生命教育列為選修科目,

並在 2010 年《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正式實施時將「生命教育類」科的學分設 為必選一學分。透過這些努力,生命教育進入中小學場域成為正式課程的一部分,

相關的政策推動、師資培育與校園活動也開始蓬勃發展。4

有關生命教育課程的內涵,的確存在多元化的價值。在這個紛擾的社會中,

生命教育課能引導學生思考安身立命之道實在值得肯定;由其教學目標觀之,生 命教育主要目標在於「探索生命之根本課題,並引領學生在生命實踐上知行合一」

5。其核心課題包含「生命教育概論」、「哲學與人生」,「宗教與人生」、「道德思考 與抉擇」、「生死關懷」、「性愛婚姻倫理」、「生命與科技倫理」、「人格統整與靈性 發展」等議題。

在教學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在以上架構,教育部也出版了一些教案與參考 書籍,但這些生命教育的資料比較偏於知識的導向,而忽略了學生各個發展階段 的實際狀況。另外,教育部提供的這些生命教育資料主要參考國外的書籍,因此 也還沒有對本土文化的哲學思考。

對於論文另一個部分—「宗教臨終關懷」,源自於研究者在 2006 年在臺北馬 偕醫院參加 CPE6的課程培訓。課程共有四百個小時時間,探討有關醫療和牧靈的 議題,包含醫療簡介、宗教與心理學、心靈諮商輔導、探訪病人的技巧等。除了 研習課程之外,也做了一些實際的輔導。進入病房關心病人及其家屬,與他們對 話,並提供病人及其家屬心靈上的輔導。

4 參閱孫效智。2015。〈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建構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發展〉。《教育資料期刊》,第 251 期:49。

5 教育部。2009a。file:///C:/Users/chaplain/Downloads/pdf。(檢索日期:2016.05.20)

6 CPE 全名為"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意思是「醫院牧靈工作教育」。

3

進入安寧病房對病人做關懷工作,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因為對象都是癌症末 期的病人。癌末患者本人與其家屬在情緒上的變化是非常地大。因此和他們談話 都要非常小心,怕說錯話傷害到他們。幸好,「醫院牧靈工作教育」是一個十分專 業的課程,且有專業的醫師及牧靈人員指導,所以研究者很快就學習到如何去關 心、陪伴患者與家屬;特別是能撫慰他們的心靈,甚至當患者面對死亡之時,研 究者都會陪在他們身邊支持他們、安慰他們,並不斷地為他們祈禱。令人感動的 是,十數位患者都是在研究者的陪伴之下安然離世。

基於以上背景,又研究者是個神職人員,所以對生命教育課程中的宗教臨終 關懷部分非常重視。因緣際會之下,研究者進入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就讀,有 幸學習不少佛學課程,慢慢地瞭解佛教對生命的觀點、佛經對臨終關懷的濃厚關 注。希望在對論文內容的探討與對話中,本研究能提共給讀者具深入有意義的知 識及關懷的方向。

二、研究目的

研究者選擇研究宗教臨終關懷之原因,因為研究者在教學的過程,每當要講 授臨終關懷議題時,雖然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備課,但也常常遇到不少尷尬的情況,

比如同學對生死議題不感興趣、有時他們會表達還不需要談到那麼沉重的議題。

也許因為現在他們所關心的是課業、人際關係、愛情、有趣活動等;甚至因為他 們都還很年輕,不常生病,傳統又認為人老的時候才會生病、才會面臨死亡,討 論死亡是給那些生重病的人。不過,根據「台灣安寧照護之母」趙可式的研究,

台灣近幾年十大死亡原因中,癌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排名第一。趙教授提到說:「臺 灣每七分多鐘就出現一個癌症病人,每三十分鐘多就有一個癌症病人死亡……台 灣每年死亡人數中死於癌症的比率是 28.1%。也就是說每 3.5 個死者中,就有一人 死於癌症。」7 此統計使得全民對此議題都十分關心,而且,得癌症的人年齡越來 越年輕。因此,研究者非常希望能研究出一些新的方法,引導青少年認真地去看 待臨終與安寧的議題。在他成長過程中,如碰到死亡事情,或自己或親友,他能

7 參閱趙可式。2014。《安寧伴行》,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頁:188。

4

有更好的態度去面對。

宗教在臨終關懷上擔當了非常重要的任務,當醫療只能提供身體上的服務而 無法幫助癌末患者解決心靈上的痛苦時,宗教信仰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換言之,

宗教信仰也許無法讓癌症患者得到身體的痊癒,但會讓患者與家屬獲得心靈的平 靜、病人得以安祥地離世。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方法與儀式去幫助患者及家屬,

在研究者自己的能力希望要從佛教與天主教的角度去研究,特別有意的瞭解這兩 種宗教的教義與儀式對臨終關懷之教導與運作。

總之,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如下列幾個重點:

(一)、探討生命教育中的臨終關懷教學之單元,包含理論與實務。

(二)、瞭解在大學生命教育的課程安排中,臨終關懷的重性與特色。

(三)、宗教領域,特別強調在佛教與天主教的教義與儀式實施中,對臨終患 者有適切助益的臨終關懷的教導與做法。

(四)、最後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希望能找出最好的教育的理念與方法,超越宗 教的範圍,為了能幫助更多非佛教信仰或基督宗教信仰的學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