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使用後評估相關文獻回顧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使用後評估相關文獻回顧

具間、校園景觀、運動設施與進出口及交通規劃等類型環境 (王慶堂、游松治、廖智軒,

2006;吳永安,2005;吳怡君,2005;吳尚宜,2012;林伯修、李晶,2003;許文傑,

1990;蕭信余,2005;蕭琬蓉,2011;賴協志,2003;韓鴻恩,1990;顏心彥,2010) 。 研究對象方面大多注重在使用者本身為主,多數使用者是以運動及觀賞需求為主,

然而針對職業工作者的相關研究則較少,目前只有林伯修與李晶 (2002) 、鄭欽志 (2009) 分別針對棒球場及校園景觀的工作者進行分析和探討。 針對使用者及觀眾進行使用後評 估的研究中,除了吳怡君 (2005) 研究中對於細部的使用者需求研究之外,其餘焦點皆 著重在整體運動設施的規劃配置滿意度上,較少著墨於深度使用者的需求。然而工作者 比起觀賞者或是一般使用者 (消費者、觀眾) 來說,時間較長待在空間環境,更能夠瞭 解問題所在。故在探討使用者滿意度時,若不能獲得問題以外的資訊,將無法反應出使 用者與環境間的複雜關係。使用後評估透過環境行為研究以描述性的討論,能夠確實呈 現使用者與環境間的關係,並且能直接回饋於環境管理者上。

二、研究方法評析

根據本研究分析過去國內公有和校園的運動設施之使用後評估文獻顯示,結合多種 研究方法與技術中,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而訪談法則多以輔 助調查為主。文獻調查的部分為研究的基本,分析過去已研究過的文獻資料有助於對研 究主題的進一步瞭解。以下分別對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進行討論:

(一)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為一具有高度普及率與定量統計資料的方式,不僅能快速廣泛地進行 研究課題調查,且能有效地推論分析到全體族群數,但卻也可能產生難以瞭解的複 雜非統計關係,使得評估的結果流於主觀意識的面向 (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

胡正申、黃韻如,2010,頁 416-417)。

蕭信余 (2005) 透過問卷調查、深入訪談、文獻回顧與財務評估方式,以臺北 市中山市民運動中心為研究個案,對使用者針對運動中心的認知以及運動建築之效 益的觀點,瞭解個案使用後是否達到預定目標與使用效益,其研究結果顯示運動空 間使用率高,且使用者滿意度及投資效益均達到滿意水準。王慶堂、游松治、廖智 軒 (2006) 以問卷調查法、觀察法及測量法,進行臺中職業棒球場的現場球迷對設 施環境現況做使用後評估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球迷對於設施環境滿意度介於「不滿 意」與「普通」之間,屬於中下程度,而球迷較不滿意的地方主要是看臺以及周圍 交通部分。

顏心彥 (2010) 則透過文獻分析法、直接觀察法與問卷調查法對臺北市街舞專 區舞者進行使用後評估,其目的為瞭解街舞舞者對於場地空間的使用情形,且探討 街舞專區之空間設施規劃與設計特質,並比較舞者空間需求及實際場地使用情況之 差異,研究結果發現舞者對於街舞專區主體設施為「普通」至「滿意」程度,整體 來說對舞者最滿意的部分在於交通位置便利與場地空間大小適合跳舞,較不滿意的 部分則為鏡子不充足及地板材質。

綜合以上,學者使用問卷調查進行使用後評估的結論,可得知問卷調查能針對 眾多使用者進行調查,其研究結果能普及到研究範圍內的使用者,優點為快速且節 省人力。不過問卷調查只能得到書面的信息,並沒有辦法瞭解到實際的使用情況,

因此研究者難以掌握受訪者的使用程度,無法瞭解使用者對於空間之真正需求,以 及研究者的問題是否能對應到使用者真正的問題。 不同使用者對於環境空間的行為 也不同,問卷調查也無法對不同使用者做更深一步的瞭解。

(二)訪談法

訪談法相較於問卷調查,不同之處是建立在對一系列主題深度討論,而不是在 使用標準化問卷的基礎,不僅具有能瞭解複雜關係,且能直接探測受訪者反應與特 別想法,適用於小團體或個人,對象通常是使用者、管理者、路人或設計者,可以

聚焦性問題,不過困難度在於花費時間較長,內容及結論歸納較為複雜 (劉鶴群等,

2010,頁 456)。 Bernard 指出依照對訪談結構的控制成度,訪談法可分為結構式、

半結構式、非結構式三種類別(陳向明,2002,頁 229)。

吳怡君 (2005) 針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室內綜合球場進行使用後評估,採半結 構式訪談法,對體育教學教師、學生、運動訓練教練、校隊成員等不同需求使用者 進行調查,分別運用焦點團體訪談法及深度訪談法進行研究,瞭解室內綜合球場使 用現況與使用者需求,研究結果顯示室內綜合球場整理設置獲得正面肯定,但設計 者認知與使用者需求上具有差異,如綜合球場體育教學資源之提供略顯不足;休閒 活動時間、空間機會供不應求;老舊不敷使用之設施、設備需汰舊換新等,仍有改 善空間。

林伯修與李晶 (2003) 對國內棒球場的職棒工作人員進行使用後評估,以比賽 前期、中期和後期分析職棒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與環境行為。 由於職棒工作者類型 眾多,無法瞭解研究對象的情況下,採用 Zeisel 的質性研究方法研究職棒工作人員 的環境行為,研究結果為職棒工作人員所使用的空間會根據比賽時間流程有著不同 的需求,在規劃球場時應該依照各個時間的需求設計實質空間,應重視工作人員的 工作周邊環境的的需求,因為工作人員使用休息空間的需求不亞於比賽場地,並建 議應用環境行為進行使用後評估,因為除了瞭解使用者的需求更能得知現場工作人 員的專業巧思。

蕭信余 (2005) 探討臺北市中山區運動中心使用後評估,以問卷調查方式調查 使用現況與滿意度情形,以檢討運動中心營運是否達到預定目標,研究結果中建議 後續研究者以訪談法進行使用後評估以瞭解問卷調查所問不到的內容與實際現況。

綜合上述學者使用訪談法進行使用後評估的結論,可得知訪談法較問卷法更能 深入瞭解使用者的內部想法,依照不同的研究對象需求輔以深度訪談法或焦點團體

訪談法進行調查,透過研究環境行為進行使用後評估除了更可以獲得工作者的專業 巧思。

在分析完國內使用後評估相關文獻後,本研究欲以環境行為基礎對運動中心籃 球場做為使用後評估,針對不同的使用需求將研究對象區分為工作者與使用者 (林 伯修、李晶,2003),分別以深度訪談法與焦點團體訪談法進行現況調查,以分析運 動中心籃球場工作者和使用者的需求,以及籃球場在設計上所造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