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供應鏈管理(SCM)

壹、供應鏈的發展[6]

生產管理是以 1920 年代為一分界點,在這以前屬於手工藝生產,之後進入大量 生產的時代,於1960 年代之後由豐田生產系統進到JIT 生產系統,Eccles 亦整理績效 評估的發展認為自 1980 年代許多經理人在品質運動中找到新的選擇,品質指標的運 用代表企業最正確的步伐,到了 90 年代顧客滿意度的重要性開始蓬勃發展,沿伸所 謂的多樣少量的臨界生產與顧客化的敏捷製造,顯示生產管理的範圍已經向外擴張到 抽象的概念,在 1990~2000 年之間,供應鏈概念正式產生,也可稱為物流網路,其組 成是由供應商、製造中心、倉處、配銷中心與零售商所構成的,定義是利用一連串有 效率的方法來整合供應鏈上的所有對象,而最終的目標是使整個系統及其成本能具有 效率,也就是從產品設計、製造到配銷的總成本最小,這讓製造業發現在顧客與 供應商之間可降低更多的潛在浪費,利用與供應商策略聯盟的關係整合生產與 配銷來達到低成本的目的,供應鏈的績效評估應該隨著生產系統的焦點擴大到 更需要量測的品質、彈性與時間的觀念上[10]。

貳、供應鏈之定義

(一 ) 美國供應鏈協會(Supply Chain Council, SCC):其在 2001 年對供應鏈下的定義 為「供應鏈係指從供應商的供應到顧客之間,所有對產品的生產與配銷之相關 活動流程」。其以所提出的供應鏈操作參考模型 (SCOR)(如圖 2-27 所示),提 供一個完整的商業流程、績效評量方法,以及在每個面向都能滿足顧客的需 求。

圖 2-27 SCOR 的供應鏈管理模式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SCOR 將組織分為五個商業流程:

(A) 規劃(代表P):最主要針對資源、製造、運送、回收這四個模組的供給與需 求進行詳細的規劃與流程的控制。

(B) 資源(代表R):因應製程所需要的物、材料庫存。

(C) 製造(代表M):乃在於控制、規劃整個製造、生產與現場執行的作業流程。

(D) 運送(代表D):係指對顧客的訂單處理、倉儲管理及庫存管理等活動。

(E) 回收(代表R):主要是將不良的原物料退回給供應商及產品被顧客退回的處 理方式。

(二) Beamon:根據其整理,供應鏈一般可以用五個階段表示,分別是供應商、倉 儲中心、製造工廠、運輸設備和零售商。

叄、供應鏈管理之關鍵議題[10]

依據供應鏈管理之需求,其中有五大主要議題需要釐清及討論的,分述如下:

(一) 存貨週轉率/成本/水準

企業已經投入生產但尚未實現利益的成本;具體的描述是儲存於工廠、運輸公司 與現場中即刻可使用、銷售的原料、半成品或製成品。在財務報表中存貨也成為影響

企業營運的主要指標,以銷貨成本/平均存貨額,衡量存貨周轉速度,存貨管理是否適 當,週轉率越高代表存貨銷售的速度越快。

對供應鏈來說存貨成本是最能說明鏈上成本節省的結果指標,尤其是存貨成本共 同牽動了鏈上倉儲成本、運輸成本、資金積壓成本等,讓執行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必須 關心在哪裡存放存貨如何分擔存貨風險同時了解哪些存貨來自內部哪些來自外部,這 些都有助於企業分析每次採購批量與後勤成本的效益。

(二) 反應顧客

量測企業掌握顧客價值的敏感度,具體而言也就是對顧客需求改變的能力,尤其 當需求產生微小變動時對供應面可能發生極大的損失,因此資訊系統整合與回饋能夠 降低這樣的衝擊。在供應鏈上評估顧客反應是一種預測科學,尤其是存在於複雜的供 應網路彼此配合降低預測錯誤的能力更是重要。然而供應鏈合作關係中雙方的責任必 須是共同分擔的,當反應顧客能力愈快愈精準對鏈上合作廠商都越有利。

(三) 彈性

回應競爭的壓力與顧客的需求是一種順應改變的概念陳述,隨著供應鏈規模愈大 其網路之間的複雜度越高,環環相扣的關係導致企業必須隨時有準備好的對策面對快 速環境的變動,像是產能使用率、供應前置時間、產品設計改變、運輸可靠度等指 標,皆點明了生產流程上可節省的時間方向。

(四) 策略聯盟

Van Hock 認為企業加入供應鏈只佔某些部份,因此企業要確認哪些流程是核心流 程,哪些是可以與供應商分享的,除了決定企業價值之外選擇供應商也是相當困難的 部分,因為評鑑供應商的優良必須透過經驗累積,而經驗相對而言就是付出成本代 價,例如,合作頻率、歷年目標達成能力等指標明確表明供應商的能力與合作意願。

(五) 品質保證

經過一些國外統計擁有高品質的企業也擁有較高的競爭力,不只企業內部還是企

業外部的生產,品質是最後決定供應鏈成功與否的判斷依據,品質衡量顧客收到產品 時所感受的瑕疵程度,也是顧客滿意度最明確的可以掌握的部分。

肆、電子市集[10]

本研究後續擬建議採用電子市集之特性,針對國內開放式住宅整建系統相關構 件、材料供應鏈之上下游之製造行銷系統機制給予適當的建議,以下蒐集電子市集相 關定義及種類並加以介紹說明。

(一) 電子市集之定義

Bakos 指出,電子市集所扮演的是一個促成資訊、產品及服務交換的角色,為買 方、賣方及市場的中間商創造經濟價值,此外電子交易市集的主要功能在於:

(A) 買方與賣方的配對。

(B) 提供產品與市場資訊。

(C) 加總資訊產品創造價值。

(D) 整合消費流程元件。

(E) 管理實體運送與付款機制。

(F) 提供互信基礎,促成市場整合一致。

Sebold 指出所謂的電子市集即是買方與賣方因共同需求引發的一種電子化交易社 群。蕭宏智認為電子市集是以網際網路技術為前提,並專注於特定之垂直產業或供供 需求之仲介平台,主要訴求在於彙整買方與賣方,提供「一對多」或「多對多」的交易 支援服務,以協助企業降低交易成本,進而提升經營效能。而所謂的電子市集目的即 在協助企業間交易的進行、提供企業客戶充分而有用的資訊,並依企業特性衍生加值 服務。最後,電子交易市集可以視為等同於商店、商家或商業中心的模式。事實上,

他是一個藉由電腦呈現,並透過網路傳遞的第二個虛擬交易區域,以完成相關採購行 為。

(二) 電子市集種類

目前的電子市集種類其實相當多元且複雜,以下整理出目前不同種類的電子市集

賣方的市集則由不同的買方來競標產品,然而賣方有較大的議價能力,最後由買 方中提出最高價格的企業得標。

(H) 第三者主導的市集

第三者經營的市集則是由市場價格來決定買賣雙方的合作關係,經營者強調的是 一個獨立超然的角色,也就是只負責撮合買方與賣方,並提供各式各樣的資訊,

以促進整個交易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