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媒體公審的影響與成因

第三節 媒體公審的成因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環境中潛藏的複雜問題與事件背後千絲萬縷的成因,這樣的報導模式仍有助於提 昇大眾對結構性問題的關注與思辨。

除此之外,隨著網路發達、大眾的媒體使用習慣改變,Facebook、PTT……

等社群網站或網路論壇在近年來也逐漸獲得了凌駕傳統媒體的影響力。當個別閱 聽人之間的串連與意見交流變得更加即時、容易,網路的工具性與低廉成本也會 降低閱聽人針對事件自行展開查證的門檻,讓傳統媒體的某些錯誤或疏失無所遁 形,長遠下來亦有機會培養出閱聽人的媒體素養與獨立思考能力。在這樣的環境 變遷下,傳統媒體與網路之間開始出現某種程度上的競爭與對立關係,當閱聽人 逐漸取得主動地位、不再只是單純接受訊息時,媒體針對個案挑起的公審反而可 能在網路場域受到批判與質疑,甚至成為網路使用者們深化議題的火種67

第三節 媒體公審的成因

經過上述的觀察與整理,我們可以得知媒體公審帶來的既有正面影響,也有 負面影響,有些甚至可說是一體兩面、遙相呼應。舉例來說,媒體自行辦案、對 外披露消息既可能為檢調單位提供證據,也可能干擾其偵查步調;對司法個案的 高度關注及意見評論可能讓審判者的心證傾向有罪推定,也可能讓司法系統在外 界監督下審慎行使公權力;框架式的報導雖然會對閱聽人的思考形成侷限,卻也 有機會在傳播環境日新月異的網路社會中,成為公眾深入思辨社會議題的某種契 機。

相較之下,要如何追溯媒體公審的確切源頭則又是另一件更加困難的事情,

但透過前述對媒體公審正、反面影響的觀察,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找出關於此一現

67 當然了,在某些、甚至大部份情況下,網路論壇也可能隨新聞報導起舞,成為擴大媒體公審 的助燃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象成因的蛛絲馬跡。

第一項 訴訟兩造對輿論之利用與檢警英雄主義

若從新聞報導的消息來源著手,可以發現媒體公審有時其實是訴訟兩造試圖 引領輿論力量、將法庭攻防帶往社會的結果。畢竟公眾矚目案件的戰場從來都不 只在法庭之內,當事人在社會上的名譽、評價與法庭上的輸贏結果也同等重要,

因此在案件進行的過程中,有時訴訟兩造會利用公關技巧維護自身的利益,甚至 試圖先聲奪人、型塑輿論,讓有機會滲透回法庭內的社會壓力為己方帶來某種訴 訟優勢68

在 1994 年,被告為美式足球明星的 O.J. Simpson 殺妻案審判過程中,我們 便不難察覺這種訴訟兩造利用媒體作為攻防手段的傾向,尤其當新聞媒體的攝影 機被允許進入法庭之後,公關技巧在訴訟上的地位就顯得更加重要了。透過 Simpson 案的紀錄可知,當陪審團不在場時,檢方與被告辯護人在鏡頭前往往會 傾向使用更多激情、熱血、甚至違反法庭禮節的言語及肢體動作,雙方對彼此的 羞辱、咆哮也逼得承審法官 Lance Ito 數度裁定藐視法庭;但每當陪審團蒞庭聽 審時,這種激情的「演出」卻又會大大地冷卻下來,因為訴訟兩造都深知何時該 討好電視機前收看的大眾、何時又該在陪審團面前維持良好的形象69

在法院之外,訴訟兩造面對媒體、公眾的反應也一樣會有型塑輿論的效果,

而相較於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主動偵辦案件的檢警更是較有引領輿論的優勢與動 機。以我國而言,不只社會上瀰漫著某種「檢警英雄主義」的崇拜,有學者亦指 出部份檢警在心理層面上也抱持著好大喜功的心態,意圖透過辦案提昇自身的知

68 尤英夫,報紙審判之研究,頁 70,1970 年 4 月。

69 詳見 Marjorie Cohn、David Dow 著,曾文亮、高忠義譯,法庭上的攝影機-新聞自由與審判 公平性,2002 年 11 月,頁 134-1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名度與升遷機會70,因而使得檢調單位往往更有誘因動用自身與媒體之間的互利 共生關係,媒體也慣於在偵查進行的過程中以此獲取第一手的案情資料,為文讚 揚檢調單位的「正義」、「機智」、「有效率」……等形象。

以 2012 年的「李宗瑞性侵案」為例,在本案起訴數日之前,主任檢察官戴 東麗便曾接受時報周刊專訪,詳加敘述本案偵查所得與其法律見解71;蘋果日報 亦在一篇題名為「女檢掉淚 激勵被害女」的報導中如此描述承辦檢察官郭瑜芳 與主任檢察官戴東麗的偵辦狀況72

起訴李宗瑞的檢察官郭瑜芳為偵辦此案,不僅按圖索驥,從李的手機通 訊錄及偷拍檔案名,逐一比對找出被害人,還花了近半年陪被害人觀看 李的偷拍影片,因「心疼被害人遭遇」忍不住陪著掉淚,感動被害人出 面指控李男獸行,身為虔誠基督徒,「公義能夠彰顯」是郭的工作信念,

她在起訴書中痛斥李犯行令人髮指,要「司法能還被害人一個公道」。

40 歲、台大畢業的郭瑜芳本來是《工商時報》財經記者,因發現當記 者只能發揚正義,不像檢察官可以阻止犯罪,所以她毅然重拾書本,考 上法律研究所,最後順利考上司法官,並選擇擔任檢察官……為釐清案 情,郭瑜芳在北檢專為性侵被害人所做的偵訊室「溫馨室」,陪被害人 看偷拍影片,被害人幾乎都是從驚呆到泣不成聲,郭也常陪被害人掉淚,

並鼓勵她們勇於面對,「影片都錄成這樣,只有透過提告、讓司法還妳 們清白」。

70 陳淳文,獨立與分歧-臺灣司法權威的危機,憲政時代,第 35:1 期,頁 425-426,2009 年 7 月;李復甸,我們需要演技派的明星檢察官嗎?,ETtoday 新聞雲,2018 年 2 月 28 日。

71 詳見本文第二章第一節第一項貳。

72 胡守得、林益民,女檢掉淚 激勵被害女,蘋果日報,2012 年 11 月 7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郭瑜芳的主任檢察官戴東麗更有正義感,李宗瑞到案後,面對被控強制 性交、下藥迷姦等指控,堅稱都是你情我願,甚至指有的被害人是「倒 貼」,讓戴當庭痛斥他「幼稚」、「你生病了,需要去看醫生治療」,駁斥 李的不正確性觀念。

而在 2014 年的「頂新劣油案」中,蘋果日報也曾以一篇「四大智檢神速起 訴魏應充」的報導描述檢調單位在偵查階段的攻防策略:

頂新黑心油案引爆國人怒火,為圍攻光明「頂」,彰化地檢署打出團隊 戰力,三周內不但把魏應充送入大牢,還把案子偵結起訴,其中打前鋒 的女檢察官姚玎霖、外號「小辣椒」,冷靜部署偵查策略,而負責偵訊 魏應充的林漢強、林彥良及施教文三人小組,軟硬兼施成功扳倒魏應充,

成反黑油急先鋒……

姚玎霖長得嬌小甜美,因辦案快、狠、準,有「小辣椒」封號,她接手 後,國慶日當天即南下搜索頂新屏東工廠,掌握陳茂嘉曾到越南大幸福 公司訪廠情資,但搜索頂新時卻找不到越南訪廠簽呈,最後她突破員工 心防,起獲隱匿在轎車後車廂的訪廠公文,也據此推判,魏應充對大幸 福油品知情。

姚玎霖清查內部簽呈及會議紀錄,勾勒出頂新案輪廓架構,但為讓魏應 充吐實,彰檢派出偵查經驗豐富的兩名主任檢察官林漢強、林彥良及檢 察官施教文輪番上陣。

林漢強曾辦塑化劑案、大統混油案,他為人謙和,連對被告也誠懇有禮,

有「佛心檢座」稱號。林彥良曾辦廣大興案,率隊到菲律賓查案,文質 彬彬、被同事譽為「玉面書生」,但他辦案時條理清晰,曾主導震驚全 台的彰化日月明功案。檢察官施教文素有「查稅高手」稱號,曾破獲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規模最大的假發票案,查稅功力連國稅局都肯定,這次也是他揪出頂 新逃漏稅。

三人沙盤推演,決定以軟、硬兼施偵訊魏應充,由擅長稅法的施教文扮

「黑臉」,質問會計專業問題,讓魏應充誤以為是偵查重點。佛心檢座 林漢強扮「白臉」,跟魏應充閒話家常,如:「平時有沒有到公司走動?」、

「要怎麼經營一家公司?」甚至還聊魏家的歷史,讓魏應充誤以為檢方 手上沒證據,才會問些無關緊要的問題。

林漢強曾問魏應充說:「我知道你公司這麼大,管理上一定分層負責」, 沒想到魏應充反而從這句話得到靈感,都推說公司分層負責,他不清楚 油品採購。最後再由「黑臉」林彥良上場,拿出大批查扣會議紀錄,質 問魏應充明明親自主持月會,還在決策公文蓋章拍板,怎會不清楚公司 營運?讓魏應充當場百口莫辯73

73 孫英哲,4 大智檢 神速起訴魏應充 嬌美小辣椒 破心防揪鐵證,蘋果日報,2014 年 10 月 31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四) 蘋果日報的「四大智檢」插圖74

在頂新案報導的插圖中,蘋果日報的美編團隊更借用了「四大名捕」、「圍攻光明 頂」的武俠形象,將四位承辦檢察官的照片合成為手持弓箭、鎖鏈、鐵爪與寶刀 的「反黑油急先鋒」,並為其賦予了「玉面書生」、「佛心檢座」、「查稅高手」、「小 辣椒」等封號,配合辦案手法的詳細文字描述為辦案人員塑造出智勇雙全、善於 突破惡人心房的正義神話。相較之下,即便本案當時仍在偵查階段,報導中卻直 接對被告魏應充進行各種不利的形象渲染,將其描寫為「引爆國人怒火」、「逃漏 稅」、「百口莫辯」、「被送入大牢」的反派人物,這類有罪推定、已預設結論的報 導自然也讓被告方在案件進行的過程中必須面臨相當不利的社會氛圍。

74 同前註 7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項 當前媒體生態

一般情況下,新聞媒體或多或少都具有商業性質。畢竟取材、提供新聞與維 持機構人事運作皆需付出成本,在滿足閱聽人「知的權利」之餘,媒體自身的生 存需求也必須被兼顧,因此大部分新聞媒體都會選擇出售一定比例的版面空間或 節目時段,以刊登或播出廣告的方式賺取收益,同時也必須與同業進行閱聽率的

一般情況下,新聞媒體或多或少都具有商業性質。畢竟取材、提供新聞與維 持機構人事運作皆需付出成本,在滿足閱聽人「知的權利」之餘,媒體自身的生 存需求也必須被兼顧,因此大部分新聞媒體都會選擇出售一定比例的版面空間或 節目時段,以刊登或播出廣告的方式賺取收益,同時也必須與同業進行閱聽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