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變項 : 睡眠

在文檔中 臺灣民眾睡眠之變遷 (頁 45-4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4

3.2 變項測量

3.2.1 依變項 : 睡眠

本研究之依變項為睡眠,意指睡眠的基本特性。 本研究主要依據三種睡眠的基本 特性,將睡眠分為三種依變項,分別是 「就寢時間」、「熬夜類型」 與 「睡眠長度」,以下 分別針對這三種睡眠依變項進行論述。

3.2.1.1

就寢時間

就寢時間是指受訪者晚上就寢的時間點。 就寢時間的測量主要是詢問受訪者 「平 時的就寢時間」,在本研究使用的14筆問卷資料的測量題項當中,分別包含 「請問您 平常是: 幾點睡覺?」、「請問您平常大約幾點睡覺?」 或 「您平常幾點睡覺?」 這三種題 項來詢問受訪者。

根據 〈〈黃帝內經〉〉 中關於時辰與人體經絡之理論基礎,由於調節人體內部主要的 經脈有十二種, 且這十二種經脈的運行是相應於十二時辰的變化 (高金國等, 2013;

張嬌飛等, 2011),故本研究決定以中國古代紀錄時間的天干地支紀時法中之地支紀

時法作為分類依據, 地支紀時法主要將一日24小時分為 「十二時辰」 來表示, 分別 為子時、 丑時、 寅時、 卯時、 辰時、 巳時、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 戌時及亥時。

在基本的分類上, 本研究將受訪者的就寢時間, 轉換成十二時辰的形式, 分別作 為十二種不同就寢時間的表達,23點至1點之間就寢的時間為 「子時」, 1點至3點 之間就寢的時間為 「丑時」, 3點至5點之間就寢的時間為 「寅時」, 5點至7點之間就 寢的時間為 「卯時」, 7點至9點之間就寢的時間為 「辰時」, 9點至11點之間就寢的

時間為 「巳時」, 11點至13點之間就寢的時間為 「午時」, 13點至15點之間就寢的時 間為 「未時」, 15點至17點之間就寢的時間為 「申時」, 17點至19點之間就寢的時間 為 「酉時」, 19點至21點之間就寢的時間為 「戌時」, 21點至23點之間就寢的時間為

「亥時」。 而以上這十二種不同的就寢時間, 主要是用於瞭解臺灣民眾整體就寢時間 的分佈特性,故僅納入基本的描述統計分析。

至於模型分析方面,依據 〈〈黃帝內經〉〉 中關於時辰與人體經絡的理論基礎,顯示 亥時為晝轉夜的開始, 是相應於人體經絡運行中最適當的睡眠時辰, 一旦個體在晚 上超過亥時就寢,人體經脈運行會受到干擾,對於人體有不良的影響;卯時則為自然 界中陽氣生發最旺盛且為日出的時辰, 是人體啟動新一天生活動能的重要時間, 為 相應於人體經絡運行中最適當的起床時間, 故正常的睡眠週期為亥時就寢, 卯時起 床,其中,正常起床時間之最後時間點於早上7,當超過亥時就寢即視為晚睡或熬 夜,在卯時以後或亥時之前的時間就寢,則完全違反正常睡眠週期,亦即日夜顛倒的 睡眠作息(高金國等, 2013;張嬌飛等, 2011)。 為了深入探討臺灣民眾的就寢時間變 遷, 本研究根據以上 〈〈黃帝內經〉〉 相關理論基礎之論述, 進一步將十二種不同的就 寢時間再次進行分類, 將 「在亥時就寢」 的時間分類為 「適當」 就寢時間; 將 「在子 時、 丑時、 寅時和卯時就寢」 的時間分類為 「熬夜」 就寢時間;將 「在辰時、 巳時、 午 時、 未時、 申時、 酉時和戌時就寢」 的時間分類為 「非典型」 就寢時間, 共將就寢時 間的測量指標分成三種類別,進入主要之模型分析。

3.2.1.2

熬夜類型

根據 〈〈黃帝內經〉〉 中關於時辰與人體經絡的理論基礎,顯示寅時(3點至5)是 黑夜與白天交替的重要時辰, 天地間之陰氣開始轉換為陽氣, 人體經絡亦開始由靜 態轉為動態,是提供新鮮氣血注入身體的關鍵時機,故超過3點就寢會嚴重損害人體 氣血的運行,且無法提供體內經絡足夠的滋養(張嬌飛等, 2011)

因此, 根據以上敘述,以及3.2.1.1節中關於熬夜就寢時間分類依據之論述,本研 究在熬夜類型的測量與分類上, 以寅時作為輕度熬夜和重度熬夜的分界點, 將 「在 亥時就寢」,即原本沒有熬夜的受訪者則仍視為 「無」 熬夜; 將 「在子時和丑時就寢」

的受訪者歸類為 「輕度」 熬夜; 將 「在寅時和卯時就寢」 的受訪者歸類為 「重度」 熬 夜;而 「在辰時、 巳時、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和戌時就寢」 的受訪者則歸類為 「非 典型」 熬夜,共將熬夜類型分類成四種類型進入主要模型的分析。

3.2.1.3

睡眠長度

睡眠長度是指受訪者晚間睡眠的總時數。 睡眠長度的測量為詢問受訪者 「平時 的就寢時間及起床時間」,14筆問卷資料中, 具體題項分別為 「請問您平常是: 幾 點睡覺? 幾點起床?」、「請問您平常大約幾點睡覺? 幾點起床?」 或 「您平常幾點睡 覺?幾點起床?」 這三種題型。

為了瞭解每一位受訪者具體的睡眠長度, 本研究將受訪者以時和分為單位所回 應之就寢時間, 換算成以秒數為單位之就寢時間, 如此可得每位受訪者的就寢時間 總秒數。 此外, 亦將受訪者以時和分為單位所回應之起床時間, 換算成以秒數為單

位之起床時間, 如此可得每位受訪者的起床時間總秒數。 再者, 將起床時間總秒數 減去就寢時間總秒數, 即可得睡眠長度之總秒數。 最後, 將此睡眠長度總秒數換算 成 「睡眠總時數」,即是本研究將分析之 「睡眠長度」。5

另一方面,為了瞭解臺灣民眾整體睡眠長度的分佈特性,本研究首先將睡眠總時 數納入基本的描述統計分析, 以針對國內民眾的睡眠長度分布特性有基本瞭解。 而 下一步, 為了深入探討臺灣民眾睡眠長度的變遷,根據2.1.3節中相關研究針對睡眠 長度與健康之間關係所提出之論點:78小時之間的睡眠長度對於人體的健康及修 護力最佳。 故本研究以78小時作為睡眠長度的分類標準, 將 「不足7小時 ( 睡眠 時數<7 )」 的睡眠分類為 「偏少」 的睡眠長度; 將 「介於78小時之間( 76睡眠時 數68 )」 的睡眠分類為 「適量」 的睡眠長度; 而 「超過8小時( 睡眠時數>8 )」 的睡 眠則分類為 「偏多」 的睡眠長度,共將睡眠長度分成三種類別進入主要模型的分析。

在文檔中 臺灣民眾睡眠之變遷 (頁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