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民眾睡眠之變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灣民眾睡眠之變遷"

Copied!
1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Bio-industry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College of Bio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臺灣民眾睡眠之變遷

Changes in Sleep among People in Taiwan

鄭 伊珊

Yi-Shan Cheng

指導教授 : 謝雨生 教授

Advisor: Yeu-Sheng Hsieh, Ph.D.

中華民國 1066

June 2017

(2)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二: (1)探討年齡、 時期及世代對睡眠的獨立效果; (2)控制家 庭與工作的影響,釐清年齡、 時期及世代對睡眠的淨效果。 本研究以中央研究院社會 學研究所執行之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 作為資料來源,使用調查時間橫跨1995 年至2015年間,14筆包含 「睡眠作息時間」 調查的資料, 總分析樣本數為27573,並採用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 本研究之研究發現為: (1)在睡眠的年 齡時期世代獨立效果上, 年齡、 時期及世代分別對就寢時間、 熬夜類型及睡眠長 度有獨立效果。 (2) 在睡眠的年齡時期世代淨效果方面, 考量家庭與工作影響因 素後, 年齡分別對就寢時間、 熬夜類型及睡眠長度有淨效果, 年齡愈增加較偏向非 典型就寢時間、 非典型熬夜類型, 以及偏少或適量睡眠長度; 時期分別對就寢時間、

熬夜類型及睡眠長度有淨效果,相對而言,愈近代時期之民眾較偏向熬夜就寢時間、

輕度熬夜類型、 偏少或適量睡眠長度; 世代分別對就寢時間、 熬夜類型及睡眠長度 亦有淨效果, 相較於早期世代, 年輕世代開始出現偏向熬夜或非典型就寢時間、 不 同程度熬夜的類型、 偏少或偏多的睡眠長度。

關鍵字: 睡眠、 年齡效應、 時期效應、 世代效應、 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

(3)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two purposes: (1) to explore the independent effects of age, pe- riod, and cohort on sleep; (2) to clarify the net age, period, and cohort effects on sleep as controlling for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and work; Using 14 waves data included reports of sleep schedule data from the Survey of Taiwan Social Change, implemented by the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The sample consists of 27573 respondents over period 1995–2015. Cross-classified random effects model are utilized to analyze age-period-cohort independent eff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study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independent effect of age, pe- riod and cohort on sleep. Moreover,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and work, there are net age effect, net period effect and net cohort effect on sleep.

Furthermore, as age increases, people tend to non-typical sleep time, non-typical type of staying up late and lower or adequate sleep length. People who live in mod- ern period are relatively inclined to stay-up-late sleep time, mild type of staying up late and lower or adequate sleep length. Relatively speaking, young cohorts have a tendency towards stay-up-late or non-typical sleep time, staying up late and lower or higher sleep length.

Keywords: sleep, age effect, period effect, cohort effect, cross-classified ran- dom effects model

(4)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第一章 前言 1

1.1研究背景與目的 . . . 1

1.2研究重要性 . . . 6

第二章 文獻與研究假設 8 2.1睡眠之概念意義及測量 . . . 8

2.1.1就寢時間. . . 9

2.1.2熬夜類型. . . 13

2.1.3睡眠長度. . . 18

2.2睡眠變遷: 睡眠的年齡-時期-世代效應 . . . 21

2.2.1就寢時間的年齡-時期-世代效應 . . . 22

2.2.2熬夜類型的年齡-時期-世代效應 . . . 25

2.2.3睡眠長度的年齡-時期-世代效應 . . . 27

2.3影響睡眠的個人因素及相關研究 . . . 31

2.3.1性別與睡眠 . . . 31

2.3.2婚姻狀態與睡眠 . . . 32

(5)

2.3.3家庭經濟環境與睡眠 . . . 32

2.3.4工作狀態與睡眠 . . .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4 3.1資料來源 . . . 34

3.2變項測量 . . . 37

3.2.1依變項: 睡眠 . . . 37

3.2.2年齡、 時期與世代 . . . 40

3.2.3控制變項. . . 42

3.3資料處理與樣本清理流程 . . . 47

3.4分析策略與程序 . . . 49

3.4.1樣本特性分析 . . . 49

3.4.2年齡、 時期及世代對睡眠的獨立效果 . . . 51

3.4.3 年齡、 時期及世代對睡眠的淨效果 . . . . . 53

第四章 分析結果 56 4.1樣本特性分析 . . . 56

4.1.1臺灣民眾就寢時間之分布特性 . . . 58

4.1.2臺灣民眾熬夜類型之分布特性 . . . 62

4.1.3臺灣民眾睡眠長度之分布特性 . . . 68

4.2睡眠的年齡時期世代獨立效果 . . . 74

4.2.1就寢時間的年齡時期世代獨立效果 . . . 74

(6)

4.2.2熬夜類型的年齡時期世代獨立效果 . . . 76

4.2.3 睡眠長度的年齡時期世代獨立效果 . . . . . 78

4.3睡眠的年齡時期世代淨效果 . . . 81

4.3.1就寢時間的年齡時期世代淨效果 . . . 81

4.3.2熬夜類型的年齡時期世代淨效果 . . . 85

4.3.3睡眠長度的年齡時期世代淨效果 . . . 90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103 5.1結論與討論 . . . 103

5.1.1臺灣民眾就寢時間變遷之意涵 . . . 103

5.1.2臺灣民眾熬夜類型變遷之意涵 . . . 104

5.1.3臺灣民眾睡眠長度變遷之意涵 . . . 106

5.2建議 . . . 108

參考文獻 110

附錄 121

(7)

圖目錄

4.1.1 19952015年不同年齡層臺灣民眾就寢時間之比例分布圖 . . . 59

4.1.2 19952015年不同出生世代臺灣民眾就寢時間之比例分布圖 . . . 61

4.1.3 19952015年不同年齡層臺灣民眾熬夜類型之比例分布圖 . . . 63

4.1.4 19952015年不同出生世代臺灣民眾熬夜類型之比例分布圖 . . . 66

4.1.5 19952015年不同年齡層臺灣民眾睡眠長度之比例分布圖 . . . 69

4.1.6 19952015年不同出生世代臺灣民眾睡眠長度之比例分布圖. . . 71

4.3.1就寢時間之時期世代淨效果 . . . 84

4.3.2熬夜類型之時期世代淨效果 . . . 89

4.3.3睡眠時數隨年齡增長之變化軌跡 . . . 93

4.3.4睡眠長度之時期世代淨效果 . . . 100

(8)

表目錄

3.2.1變項定義與測量 . . . 46

4.1.1時期世代交叉細格人數 . . . 57

4.2.1就寢時間的年齡時期世代獨立效果 . . . 75

4.2.2熬夜類型的年齡時期世代獨立效果 . . . 77

4.2.3睡眠長度的年齡時期世代獨立效果 . . . 79

4.3.1就寢時間的年齡時期世代淨效果 . . . 82

4.3.2熬夜類型的年齡時期世代淨效果 . . . 87

4.3.3睡眠時數的年齡時期世代淨效果 . . . 91

4.3.4睡眠長度的年齡時期世代淨效果 . . . 94

4.3.5睡眠長度的年齡時期世代淨效果-納入就寢時間 . . . 96

4.3.6睡眠長度的年齡時期世代淨效果-納入熬夜類型 . . . 98

(9)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與目的

睡眠是日常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人們每日平均花費將近三分之一天的時間 在睡眠, 睡眠不僅是人們重要的生理需求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對於個人的身 心健康狀況也有很深的影響。 因此,在過去數十年裡,睡眠議題在全球蓬勃發展,許 多國際研究學者亦致力於實行可以提升睡眠品質、 改善睡眠問題等幫助人們睡眠生 活的研究(Chen et al., 2015; Ailshire and Burgard, 2012; Cappuccio et al., 2010;

Burgard and Ailshire, 2009; Knutson et al., 2007; Zee and Turek, 2006; Hale, 2005)。

由於近幾十年以來, 人們在社會進步的脈絡下, 生活內容愈趨多樣化、 生活型態 產生改變且生活負擔亦日漸增加, 因而出現愈多各種不同的睡眠問題, 包含睡眠品 質下降、 睡眠時間不穩定及睡眠疾患增加等睡眠上的問題。 為了人民生活的福祉,國 際學者們開始探討人們生活中多種會面臨到的睡眠情況,不僅開啟民眾發覺自身睡 眠問題的意識, 促使政府及健康相關部門開始設法提倡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議題更 成為國際所重視的跨國性議題, 以朝解決人們日常生活中睡眠的問題, 幫助民眾提 升自己的睡眠生活。

然而, 過去在健康社會學界裡, 即使許多學者們積極發展睡眠相關研究, 亦探究 各種睡眠相關議題, 但在過往的睡眠主題研究中, 議題發展方向的範圍較常探討個 體層次的睡眠情況,例如: 對個人睡眠情況的討論,或是探究個人睡眠情況的影響因 素等,故其研究結果較無法理解睡眠隨整體社會變化所產生的變遷。 此外,雖然仍有

(10)

少數研究進行睡眠變遷議題上的探究,但探討的睡眠面向常包含一種睡眠特性或睡 眠問題,故其研究結果較常掌握一種睡眠特性或睡眠問題的變遷。 另外,許多相關研 究主要是以國外民眾作為研究對象,故其研究呈現出的睡眠結果,相對於國內民眾, 可能存在地域上的差異。 因此,為了進一步掌握臺灣民眾睡眠整體上的變遷,本研究 結合個體及總體的視角來探討國內民眾睡眠的變遷。 而變遷議題中最重要的三種因 素是年齡、 時期及世代,為了個別解析年齡、 時期及世代所帶來的效果,最合適的分 析處理方法為採用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cross-classified random effects model), 能有效釐清臺灣民眾睡眠的年齡效應 (Age effect)、 時期效應 (Period effect) 與世 代效應(Cohort effect)。

除此之外,在睡眠概念的測量上仍有增強的空間。 相對來說, 過往研究較常探討 睡眠品質及睡眠問題,睡眠品質相關研究較常使用個體對睡眠主觀感受有關的測量 題項, 或是建立一睡眠特徵的概念, 再將此概念分別以睡眠長度和睡眠品質兩種類 型進行測量。 而睡眠問題相關研究, 則較常探討睡眠干擾、 睡眠中斷和睡眠疾患等 睡眠上的問題, 並使用相關量表或題項進行測量。 但是, 這些研究多以涉及個人主 觀感受的題項進行測量, 在反映個體實際生活中的睡眠情形時, 相對較為主觀。 此 外, 即使有的研究單獨以睡覺時間或睡眠長度等睡眠基本特性作為測量指標, 或是 將一至二項睡眠基本特性和睡眠問題指標結合成一種睡眠特徵的概念進行研究,抑 或是使用客觀睡眠測量儀器的結果作為測量指標, 但事實上, 個體睡眠的基本特性 不只一種或兩種, 故使用一或兩種睡眠基本特性來測量, 除了不容易掌握個體具體 的睡眠基本特性外, 睡眠概念的建立亦容易變得籠統, 較無法全面地釐清睡眠之基 本特性。 因此, 本研究若欲完整且精準地掌握個體具體的睡眠, 則須以以下三種較

(11)

為基礎的睡眠特性作為測量睡眠之變項, 分別為 「就寢時間」、「熬夜類型」 及 「睡眠 長度」。 如此一來, 若後續需要再次探討其他睡眠相關的進階議題時,即能從這三種 基本睡眠特性之研究基礎作為出發點。

為了清楚探討臺灣民眾的睡眠,必須先瞭解影響睡眠的因素有那些,並進一步探 討這些睡眠的重要影響因素, 才能增進民眾對睡眠的認知, 使民眾理解如何處理及 解決自身睡眠上的問題。 其實多年以來,不同領域中有許多學者進行睡眠相關研究, 經過這些學者的探討發現,人口屬性因素、 個人生理和心理因素,以及外在環境因素 都會影響個人的睡眠情況, 例如: 年齡、 性別、 婚姻、 家庭、 工作、 收入、 社經地位、

生理和心理狀態或其他外在環境因素等(Meadows and Arber, 2015; Burgard and Ailshire, 2013, 2009; Ailshire and Burgard, 2012; Maume et al., 2010, 2009; Hale, 2005; Moore et al.,2002)。

而在這些睡眠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中, 形成睡眠 「變遷」 的三種關鍵影響因素為

「年齡」、「時期」 及 「世代」,故解析睡眠中的 「年齡效應」、「時期效應」 及 「世代效應」

是探討睡眠變遷的重點所在。 首先,年齡效應代表一群個體隨生理年齡而產生的變 動,由於年齡是一種生理上的改變,隨著年齡的成長,個人的生理及發展也會逐漸產 生相應的變化, 這是一種個體生命歷程中與生理年齡相關的發展變遷(Yang, 2008, 2011; Yang and Land, 2006, 2008)。 由此可知, 當個體的生理年齡逐漸增長時, 身 體自然會順應年齡而產生生理上的變化, 而睡眠屬於人體基本生理機制, 可能亦會 隨著年齡而產生不同的生理變化, 故藉由理解民眾睡眠中的年齡效應, 可觀察個體 之睡眠是如何隨年齡而展現並產生變動。

(12)

其次,時期效應是指特定年度中的社會、 文化、 經濟或自然環境等相關事件的發 生及時空背景的變動, 對於生活在該年度中的所有個體所造成的影響, 並假定對生 活在該年度中所有年齡層的個體皆有相同的影響效果(Yang, 2008, 2011; Yang and Land, 2006, 2008),故從時期效應可觀察民眾的睡眠是如何被特定年度(時期)中的 社會背景及發生的歷史事件所形塑。 以本研究欲探討的時期來說,年份橫跨1995年 至2015年之間,環境背景基本上皆屬於現代社會的範圍,但社會的發展會隨著年份 的經過而更加進步, 像是人類生活的複雜性提高, 生活週遭所用之物愈趨科技化和 精緻化,人們參與的活動性質更變得更加多元化,使得個體參與活動的時間增加,活 動時間便開始爭奪個體的睡眠時間, 睡眠進而受到影響。 故藉由了解民眾睡眠中的 時期效應,可觀察在不同特定年度(時期),社會及生活環境現代化程度不同的情 境下,民眾所追求及參與的活動可能會不同,對活動時間的分配可能亦不相同,進而 可能對睡眠產生不同的影響。

最後,就是社會變遷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即世代效應,1 世代效應來自於一經歷相 同原始事件的群體所共同經歷的生活經驗或共同成長的社會背景,故某一世代所共 同經歷的原始事件或生活經驗, 或是該世代的人口年輪大小, 皆會對該世代產生影 響效果(Yang, 2008, 2011; Yang and Land, 2006, 2008)。 此外,本研究所指的世代 為出生世代 (birth cohort), 表示在同一年或同一時代出生的群體, 故此指的世代效 應為出生世代的效應, 主要是從不同出生世代的角度來觀察民眾的睡眠, 並可發現 早期世代通常較習慣早睡早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睡眠作息,而年輕世代的睡眠

1根據人口學對 「世代」 的定義:每三十年才為一個世代。 故Cohort的中文原意其實是 「年輪」,代表一經 歷相同原始事件的群體,例如:在同一年出生的群體為出生年輪,或是在同一年結婚的群體為結婚年輪(Yang and Land, 2008)。 但本文為了簡易表達,所以在文章中暫時使用 「世代」 一詞進行描述。

(13)

作息穩定性較低, 時常發生就寢時間偏晚或是睡眠不足的現象。 故藉由探討民眾睡 眠的世代效應, 可觀察不同出生世代的民眾可能因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經歷, 進而 可能使不同世代的睡眠習慣存在差異性。

另一方面, 由於人們在日常生活裡, 家庭及工作佔最多部分, 故家庭及工作與民 眾睡眠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 (Ailshire and Burgard, 2012; Burgard and Ailshire, 2009; Knutson et al., 2007)。 因此, 本研究將家庭及工作方面的影響因素作為研究 睡眠變遷之控制變項。 此外,因成年人在家庭及工作方面的變異性較高,故本研究決 定以18歲及以上成年人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探討。

綜而言之,本研究所提出的第一個研究問題為 「年齡、 時期及世代對睡眠的獨立 效果為何? 」 即純粹探討生理年齡、 時期和出生世代分別對就寢時間、 熬夜類型和 睡眠長度的獨立影響效果,若年齡、 時期和世代的獨立效果是存在的,則本研究進一 步提出第二個研究問題:「年齡、 時期及世代對睡眠的淨效果為何?」 即控制家庭及 工作的影響以後, 探討年齡、 時期及世代分別對於就寢時間、 熬夜類型和睡眠長度 的影響效果。

為了具體回答上述研究問題, 本研究將採用多期的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進行 分析,以達成下列研究目的:

1.探討年齡、 時期及世代對睡眠的獨立效果。

2.控制家庭與工作的影響,釐清年齡、 時期及世代對睡眠的淨效果。

(14)

1.2 研究重要性

睡眠對於人類身體功能之修復十分重要,而社會在多年以來經歷工業化、 現代化 和科技化的過程,生活內容的複雜性日漸增高,人們的生活愈趨多元,使得愈來愈多 活動在無形中開始佔據人們的睡眠時間, 生活壓力和負擔也越來越沉重, 進而使人 們的睡眠特性產生變化,睡眠問題開始增多。 因此,在這種環境之下,各種睡眠議題 已成為國際學術界、 政府及健康相關機構相當關注之全球性議題。

在理論面向上,本研究主要以 「社會變遷」 的觀點來探討臺灣民眾的睡眠,而 「社 會變遷」 的觀點是涵蓋 「年齡效應」、「時期效應」 及 「世代效應」。 因此,本文將睡眠中 之 「年齡效應」、「時期效應」 及 「世代效應」 各自做單獨的釐清: 第一、睡眠中的 「年 齡效應」 可以回應純粹生理年齡上的變動對民眾睡眠的影響。 第二、 睡眠中的 「時 期效應」 可以反映不同年度中的社會、 生活環境及時空背景的變動, 對於民眾睡眠 的影響。 第三、 睡眠中的 「世代效應」 可以瞭解不同出生世代民眾之間不同的生活 習慣及經歷, 對民眾睡眠所造成的影響。 為了釐清睡眠的 「變遷」, 本研究將睡眠中 的 「年齡效應」、「時期效應」 與 「世代效應」 各自分解出來, 不但能提供更加具體且 清楚的解釋, 亦幫助研究者有效釐清年齡、 時期與世代三者分別對睡眠的影響。 除 此之外,即使過往有研究探討睡眠變遷相關議題,但這類睡眠研究的數量相對較少, 且較常探討睡眠問題上的變遷。 因此,在議題的發展上,本研究可補充目前相關研究 較少關注一般民眾睡眠變遷的部分。

在方法面向上, 本研究使用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來分析臺灣民眾睡眠的變遷, 由於其中的年齡-時期-世代階層模型可分析出年齡效應、 時期效應及世代效應對睡 眠的獨立性效果,能分別釐清生理年齡變動對睡眠的影響效果,不同年度中的社會、

(15)

生活環境及時空背景之變動對睡眠的影響效果,以及不同出生世代間不同的生活慣 性對睡眠所產生的影響效果。 因此,本研究採用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來探討國內 民眾睡眠基本特性上的變遷, 將針對變遷議題研究之分析, 提供更合適的分析方法 與相關的分析經驗。

在整體研究的面向上, 本研究主要以下列兩種方向進行: 第一、 本研究在掌握睡 眠概念的測量上更加細緻, 以三種相對基礎的具體睡眠變項進行探討, 分別為 「就 寢時間」、「熬夜類型」 及 「睡眠長度」,如此一來,不僅呈現相對較為客觀的睡眠情況, 更能掌握臺灣民眾的基本睡眠情形。 再者, 除了可解決過去使用睡眠品質測量題項 所產生的主觀性問題,亦能補充過往研究在使用一至二種睡眠基本特性的測量指標 時, 缺乏較為整體性探討及睡眠測量較為籠統的問題。 第二、 本研究在處理睡眠變 遷議題上, 分解詮釋社會變遷中三種重要的效應 年齡效應、 時期效應及世代效 應,以分析年齡、 時期及世代分別對就寢時間、 熬夜類型及睡眠長度的影響效果,如 此一來, 將能補充過去睡眠變遷研究上仍需討論與釐清的部分, 並挑戰睡眠變遷議 題上之新方向,在健康社會學領域中,提供睡眠相關研究發展上新的貢獻。

最後,本研究在應用層面上亦具重要的意義,透過對臺灣民眾睡眠變遷的探討與 分析, 無論是對於國內民眾健康生活上的理解、 相關研究的發展、 健康相關部門或 政府在健康政策的運用上,本研究所探討的內容基礎及研究結果將可作為參考之用 途,並擴展國內民眾對於睡眠相關知識上的認知,提升國人健康的睡眠態度,以增進 國人的睡眠健康。

(16)

第二章 文獻與研究假設

2.1 睡眠之概念意義及測量

睡眠是一種具有修復力的自然休息行為,人類在睡眠的過程中,身體的知覺及活 動力會減少,感官作用及敏感度會下降, 開始進入休眠的狀態,在此狀態之中,體內 細胞的修復機制會開始運作 (Carskadon and Dement, 2011; Cirelli and Tononi,

2008)。 因此, 人類可以透過睡眠對身體進行全身性的修護,藉由睡眠獲得身心活動

所需之能量。

此外,睡眠對於人類的身心健康極為重要,是個體延續生命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行為。睡眠會影響各種身體功能上的運作,包含免疫系統功能、 賀爾蒙的調節、 新陳 代謝運作及體內核心溫度的調節, 所以當個體缺乏適當的睡眠, 其體內的生理機制 會出現問題, 認知能力和行為表現會受到傷害, 身心健康上的問題會逐漸增加。 因 此,在人類的生活中,睡眠是修復身心健康重要的行為之一,對於個體體內細胞的修 復、 生理機制的運作和調節、 日常身體活動的反應, 以及生心理健康所需的能量上 都是必要的條件 (Chen et al., 2015; Ailshire and Burgard, 2012; Carskadon and Dement, 2011; Cirelli and Tononi, 2008)。

而另一方面, 在睡眠研究上, 過往較常探討的睡眠主題方向大概是以下幾種: 第 一、 是睡眠品質, 為了探討睡眠品質, 此類研究通常會使用睡眠品質量表中的題項 作為測量, 來評估受訪者的整體睡眠品質, 即使量表中的題項會包含相對較為客觀 的睡眠長度或入睡時間等睡眠特性, 但其中仍包含主觀睡眠感受的題項, 仍不容易 確實反映受訪者實際的睡眠情況。 再者,測量結果是採計整體總分,如此的測量方式

(17)

對於睡眠概念的掌握較為籠統, 不容易針對不同的睡眠基礎特性做個別的解析。 第 二、 是睡眠特徵, 此類研究常會探討一至二種睡眠特性, 其中較常研究的是睡眠長 度,再來就是有關睡眠時間的睡眠基本特性,: 就寢時間或睡眠週期等,雖然這類 型研究分別探討了許多基礎的睡眠特性, 但其關注的多為一至兩種, 使得研究限於 呈現部分睡眠特性的內涵, 在掌握基本的睡眠特性上之全面性較為不足。 第三、 是 睡眠問題, 由於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壓力與日俱增, 眾多相關研究極力關注民眾的睡 眠問題,包含睡眠疾患或睡眠困擾等不良睡眠情況方面的問題,不過,這類研究的分 析重點主要在於睡眠問題的影響因素, 或是治療方法的發展等, 其議題發展的重點 與睡眠基礎特性相關研究議題的發展方向較為不同。

透過以上論述,本研究認為欲掌握個體的睡眠情況,應先從相對較為重要的基礎 睡眠特性切入, 如此不僅能理解民眾睡眠的基本特性, 亦能作為未來進階議題發展 之研究基礎。 為了完整解析個體睡眠的基本特性, 本研究決定將三種基礎且具體之 睡眠特性「就寢時間」、「熬夜類型」 及 「睡眠長度」作為測量睡眠的三個變項,關 於這三個變項之具體定義及內涵,以下分別加以闡述。

2.1.1 就寢時間

就寢時間是指個體在晚上睡覺的時間點。 根據西方生醫學領域研究,人體中存在 一種晝夜節律 (circadian rhythm) 系統, 專門調節人類的睡眠生理時鐘, 以建立睡 眠與清醒之間的循環週期, 維持正常睡眠與清醒之間交替的狀態。 這種晝夜節律系 統主要是由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 松果體(pineal gland)、 視

(18)

網膜及其他相關神經連結所構成, 在順應自然界日夜循環的過程中, 光線對於人體 生理時鐘的調整是很重要的,當人類的視網膜接受到光線照射或黑暗無光的訊息時, 會將此訊息經由視神經傳送到視交叉上核,接著再透過相關神經連結傳送到松果體, 而松果體是影響人體生理時鐘最主要的機制所在,因松果體會分泌褪黑激素(mela-

tonin), 褪黑激素是一種會調整生理時鐘的賀爾蒙, 其分泌的時間點約在晚上10-11

點開始,尤其在凌晨夜晚達到最高峰,當褪黑激素開始分泌後,會啟動人體內的睡眠 機制,提醒身體時間已達晚上睡覺時間,人體核心溫度逐漸降低,並開啟睡眠的行為, 直到隔天早上白天的光線接觸到眼睛視網膜時, 褪黑激素的分泌開始減少, 就會喚 醒身體起床(Klein, 2015; Dubocovich, 2007; Richardson, 2005; Hardeland et al., 2006; Cajochen et al., 2003; Cardinali and P´event, 1998; Reiter, 1993)。

因此, 基本上, 由於褪黑激素的分泌會受到光線的影響, 故正常的睡眠生理時鐘 應符合大自然的日夜週期, 亦即依循自然界中正常日夜交替週期規律的作息方式, 一旦人體無法順應此正常的晝夜節律,長久下來,則容易對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葉 世彬, 2003)。 舉例而言: 違反正常日夜週期的就寢時間 (: 熬夜或日夜顛倒的作 息), 會干擾人體正常的睡眠-清醒週期循環, 使人體原本順應晝夜節律的生理時鐘 受到影響,容易導致睡眠生理時鐘紊亂等相關症狀,像是睡眠週期延後的相關症狀, 會延後個體的睡眠-清醒週期,一旦個體必須於隔日早上清醒, 像是必須隔天早起上 班或上學等,就會導致睡眠不足(Richardson 2005; Burgess and Eastman, 2004;葉

世彬, 2003),抑或是,身體容易會有缺乏動力、 疲勞感加倍、 白天昏睡或睡眠失調等

身體不適症狀,長期下來, 如此疲勞的情況容易累積, 一旦累積成形, 睡眠會漸漸受 到剝奪,對於健康造成的傷害更大,例如: 有研究顯示熬夜和日夜顛倒的作息所帶來

(19)

的睡眠不足或長期性的睡眠剝奪, 容易傷害個體的免疫力、 代謝或內分泌系統, 或 是罹患心血管疾病、 癌症或死亡的風險增高(陳妤瑄、 張世沛, 2012; Arendt, 2010;

Krueger and Friedman, 2009; Ferrie et al., 2007; Kripke et al., 2002),亦容易導致 注意力不集中、 記憶力下降、 反應遲鈍或認知能力受到傷害等認知能力失調的情況, 進而使工作、 學業或生活上的表現容易受到影響, 容易出現不必要的安全意外或傷 害,此外,亦容易產生憂鬱或暴躁易怒等心理上負面的影響,進而使生活品質等亦容 易受到負面的波及(Asarnow et al., 2014; Maume, 2013; Merikanto et al., 2013;

Lombardi et al., 2010; Chatzitheochari and Arber, 2009; Kang and Chen, 2009;連 靜雯、 劉伯祥, 2001)

另一方面, 從中醫的觀點而論, 根據中醫學界現存最早的經典著作 〈〈黃帝內經〉〉

之理論基礎指出, 人體的作息調理需與自然界相互呼應才能擁有健康的生理, 而自 然界中的作息變化, 是依循一年當中的四季變化, 以及一天當中十二時辰的晝夜變 化。2由於調節人體內部主要的經脈有十二種,且這十二種經脈的運行相應於十二時 辰的變化,故本研究主要以十二時辰作為人體一天當中作息時間的依據。

再者, 以睡眠生理時間而言, 根據中醫學領域中 〈〈黃帝內經〉〉 理論基礎之觀點, 發現調節人體內部的十二經脈, 以及自然界劃分晝夜的十二時辰, 兩者之間有相應 的運作才能構成正常的生理時鐘。 其中,亥時(21–23) 為自然界陰陽交替主要 的時辰,天地間陰氣漸盛、 陽氣漸弱,此時人體開始運行的經脈是手少陽三焦經,

2所謂的十二時辰是來自中國古代用於紀錄年、 月、 日、 時的天干地支紀時法,其中的 「地支」 紀時法即 是以 「十二時辰」 來表示,將一日當中的二十四小時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為子時(23–1)、 丑時(1–3 )、 寅時(3–5)、 卯時(5–7)、 辰時(7–9)、 巳時(9–11)、 午時(11–13)、 未時(13 –15)申時(15–17)、 酉時(17–19)、 戌時(19–21)及亥時(21–23)

(20)

焦經的功能可以滋養體內的陰氣, 同時有助於孕育隔天體內的陽氣, 故亥時為最適 當的就寢時辰; 而到了卯時(5–7),為自然界中陽氣生發逐漸旺盛之時,是日出 之時,也是陰氣最弱的時候,此時人體開始運行的是手陽明大腸經,大腸經的功能可 促使人體開始運作並排除體內的垃圾, 以啟動身體於一天之初工作的機制, 故卯時 為最適當的起床/清醒時辰, 且其中, 正常睡眠應結束的最後時間點為7點。 由此可 知,人體的十二經脈運行是依循自然界中十二時辰、 晝夜變化與天地間陰陽之氣的 循環,並形成人類正常的睡眠生理時鐘,故違反正常生理時鐘的就寢時間,會干擾人 體經脈與自然界運行之間相應的循環, 使人體的睡眠週期產生紊亂, 並容易導致氣 血的虧損,進而對人體經絡產生損害,無法順利修復人體內的五臟六腑,逐漸產生各 種身心方面不適的症狀, 或是在生活上產生不良的影響, 故適當的就寢時間是健康 睡眠的根源所在(高金國等, 2013;張嬌飛等, 2011)

最後, 綜合以上論述可知, 就寢時間是探討睡眠最重要且最基礎的部分, 故本研 究認為有必要將 「就寢時間」 列入探討睡眠的主要變項之一, 以探討國內民眾的就 寢時間及其分布特性。 此外, 因中醫學界觀點較強調人體與自然界運行之間相應的 原理, 並有清楚剖析人體十二經絡與自然界十二時辰相應之理論, 加上人類本身就 是自然界中的產物,故本研究認為以中醫學觀點所提出之相應人體經脈的 「十二時 辰」 來測量就寢時間, 能夠對順應自然界的人體睡眠時間範圍獲得更清晰的見解。

因此,本研究決定以地支紀時法中的 「十二時辰」子時、 丑時、 寅時、 卯時、 辰時、

巳時、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 戌時及亥時作為測量就寢時間的主要依據。

另外, 在就寢時間的測量上, 本研究除了以十二時辰作為就寢時間的測量, 用於 探討國內民眾就寢時間的基本分布情況, 亦根據本節關於就寢時間之回顧, 將就寢

(21)

時間進行分類,以納入正式模型之分析,因此,本研究分別將 「在亥時就寢」 的時間 歸類為 「適當」 的就寢時間, 將 「在子時、 丑時、 寅時和卯時就寢」 的時間歸類為

「熬夜」 的就寢時間,而 「在辰時、 巳時、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和戌時就寢」 的時 間則為日夜顛倒的就寢時間,故歸類為 「非典型」 的就寢時間。

2.1.2 熬夜類型

熬夜類型是指在不同時段熬夜的種類。 由於許多民眾熬夜的原因不同,使民眾的 熬夜時間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性, 此外, 不同時段的熬夜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亦

不同, 故除了2.1.1節所述之熬夜的就寢時間以外,本研究認為將熬夜的時間依不同

程度作區分亦是有必要的。 而關於不同的熬夜原因, 以及不同時段熬夜對人體的影 響,以下分別加以論述。

從熬夜原因來看,就本研究所關注的研究對象,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來說,熬 夜的原因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 以下分別討論幾種常見的熬夜原因。 首先, 身分不 同是常見的原因之一, 在成年人中, 基本上常見的幾種身分包括學生、 工作者或家 庭照顧者。 以學生來說, 成年以後的學生身分通常是大學及以上學歷的學生, Kang

and Chen (2009)的研究指出, 國內大學生因白天有學校課程及其他活動上的參與,

而出現熬夜的情況, 且在平日校園生活當中, 亦可觀察到許多研究生或博士生由於 課業或其他課程相關活動的參與, 使得晚睡的情形愈趨嚴重, 有時會因活動或課業 參與度的不同,使晚睡的程度不同, 甚至影響到白天的作息; 以工作者來說,有些職 業需要熬夜, 像是加班或輪夜班的工作, 導致睡眠時間延後, 尤其是輪夜班的工作,

(22)

其熬夜的程度十分嚴重,甚至出現晝夜顛倒的情況(Arendt, 2010; ˚Akerstedt, 2003;

連靜雯、 劉伯祥, 2001); 此外, 以家庭照顧者來說, 最常見的就是育有子女的父母, 或是需照顧家中長輩或其他家人者, 由於照顧家庭往往有多種家庭事務需要處理, 或是有其他預料之外的情況需要看顧, 進而容易產生熬夜的情形, 或是有時睡眠進 行到一半會被干擾, 如此強迫性的清醒甚至會導致更嚴重的熬夜 (Burgard, 2011;

Maume et al., 2010; Epstein and Mardon, 2007; Dzaja et al., 2005; Gay et al., 2004)。

其次, 另一個常見的原因, 是民眾在每日的生活當中, 對於活動類型的參與及活 動時間分配上的不同。 通常在成年民眾一天的生活當中, 許多人在完成平日基本例 行事務 (: 學生完成平日學校生活、 工作者下班或家庭照顧者休息等) 之後的時 間,或是在休假日時,容易參與並進行自己想從事的活動,因此,一天24小時中的某 些時段就會被分配出,以提供足夠的時間來參與並進行這類型的活動。 不過,一旦這 些被分配出的時間過多,就會壓縮到個體的睡眠時間,容易導致就寢時間延後,形成 熬夜的情況,加上活動類型及其時間分配的不同,亦容易形成不同程度熬夜的現象。

下列就來討論民眾平時生活中較常參與並進行的活動與熬夜之間的關聯性:

第一種是在固定時間完成基本例行事務以後, 仍繼續撥出時間進行這些例行事 務,而影響到就寢的時間。 舉例而言: 學生常會在課後或晚上安排活動,活動類型通 常是因準備考試、 作業、 課堂報告或其他課業上等活動,或是安排打工等活動(Mau- me, 2013; Kang and Chen, 2009), 為了完成這些事項, 多會撥出額外的時間來進 行,當撥出的時間過多, 就易導致熬夜, 甚至可能因考試或作業量的不同, 而挑燈夜 戰,使就寢時間不斷延後, 形成嚴重熬夜的現象; 有工作者在下班過後的時間,會繼

(23)

續進行工作相關事務、 兼職其他工作或是安排出差行程等活動,隨著事務量的多寡, 就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熬夜的現象,有些工作者甚至因出差到遠地,易引發時差問題, 使就寢時間延後, 並形成重度熬夜的情形; 另外, 有許多專職家庭照顧者或家管等, 除了在平時白天進行照顧家庭的責任, 常到了晚上仍有家庭事務需要處理, 尤其夜 晚有時會出現一些突發事件(: 孩子肚子餓而哭鬧或有家人不適而臨時需要照顧 等) 需要解決, 如此不僅容易引發熬夜, 甚至會導致嚴重的熬夜情況 (Epstein and Mardon, 2007)。

第二種是在完成平時例行事務過後的時間,或是在休假日的時候,安排自己想參 與並進行的休閒或娛樂活動。 舉例來說: 民眾最常見的休閒娛樂活動大致可分為看 電視或使用科技產品進行各種娛樂等休閒活動,外出與朋友聚餐或逛街等社交活動, 或是安排旅遊、 外出踏青或運動等動態類的休閒活動。 其中,看電視與使用科技產品 (如: 電腦、 手機或平板等) 進行娛樂相關休閒活動常占據人們一天當中許多的時間 (Basner et al., 2007), 尤其現代社會科技進步的速度加快, 愈來愈多新奇的科技產 品問世, 加上使用科技產品的休閒活動能使人廣泛接觸許多訊息, 同時也能帶來多 種娛樂上的功能,容易使人沉迷於其中,不知不覺導致熬夜的情況,甚至有些人有成 癮的現象,其熬夜的情況就變得更加嚴重(Rosen et al., 2016; Fossum et al., 2014)。 此外,與朋友聚餐、 逛街或玩樂等社交上的活動,或是在旅遊、 外出踏青或運動等動 態類休閒活動方面, 有的民眾會安排在晚上或通宵的時間, 而使自己進入不同程度 熬夜的狀態。

綜合以上對熬夜原因的討論可知,不同的熬夜原因會引發不同程度的熬夜,雖然 討論的現象多半來自於外國文獻, 與國內現象也許存在地域上的差異, 但平時觀察

(24)

國內民眾的日常生活, 亦可看出類似的現象, 故本研究欲藉此機會理解國內民眾在 不同程度熬夜中分布之現象。

而另一方面,不同的熬夜時間對身體亦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根據中醫學 界經典著作 〈〈黃帝內經〉〉 理論基礎之觀點,亥時(21–23)為最適當的就寢時間, 卯時(5–7)是適當的起床時間,而正常起床時間的最後時間點則是7,故超過 亥時以後就寢,亦即在子時(23–1)、 丑時 (1–3)、 寅時 (3–5) 和卯時 (5點–7) 之間就寢就代表有熬夜的情況,而且,子時、 丑時、 寅時及卯時這四種不 同熬夜的時段,對於人體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亦有不同程度之分。

首先, 以子時熬夜來說, 於子時人體開始運行的經脈是足少陽膽經, 全身氣血開 始注入膽經,故此時熬夜會妨礙膽經的運行,並影響新鮮的氣血進入膽經,容易損傷 膽功能、 人體的消化和代謝系統,並阻礙膽氣和少陽之氣的生發,容易使認知判斷力 受到不良影響,使身體陰陽失衡導致病痛的增加。

其次, 以丑時熬夜而言, 在丑時人體開始運行的經脈是足厥陰肝經, 肝經主要負 責的是藏血與調節身體運行所需的血量, 故此時熬夜會妨礙肝經的運行, 無法使肝 臟儲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正常運作, 肝血的循環及肝氣的運行亦受到阻礙, 容易傷 肝且讓肌肉和筋膜乏力,使身體容易疲勞,肝血也無法正常注入頭部和眼部,導致頭 昏或眼睛不適的症狀,而受到阻礙的肝氣亦會影響情緒,容易使人暴躁易怒。

再者, 在寅時之時, 肺經的運行能將上一時辰 (丑時) 中肝經運作所儲藏的新鮮 血液傳送至全身各個經脈,配合肺氣的帶動之下,能將新鮮氣血與津液灌注全身,以 滋養五臟六府及滋潤皮毛, 幫助體內水份的運行及排泄。 故於寅時熬夜, 會阻礙肺 經與肺氣的運行,不僅容易傷害肺臟和呼吸系統,氣血亦無法順利推動至全身經脈,

(25)

滋養臟腑和皮毛的氣血供應不足, 導致體內和體表氣血運行的功能及力道下降, 影 響身體水份的排泄,並使全身各器官的功能受到影響,而容易產生不適的生理症狀。

特別的是,寅時是黑夜和白天交替的關鍵時辰,此時天地間陰氣開始轉換為陽氣,人 體經絡開始由靜態轉為動態,以提供身體大量新鮮氣血的注入,因此,超過寅時範圍 中的3點就寢,對於人體氣血損害更大,更無法給予體內經絡足夠的滋養。

最後, 在卯時之時, 人體開始運行的是手陽明大腸經, 主要負責清除體內積存的 垃圾, 並啟動人體經脈和氣血在新一天當中的運作機制, 加上卯時為大自然陽氣生 發開始旺盛的時間,是日出的時候,也是陰氣最弱的時候,故卯時為最適當的起床時 間。 因此,當個體於卯時熬夜,會錯過整體睡眠為身體進行休息及修復的過程,對於 經脈和臟腑運行的阻礙及氣血的損耗非常大(張嬌飛等, 2011)

總而言之,由於人體十二經脈的運行是依循自然界中十二時辰的晝夜變化,以及 天地間陰陽之氣轉換的變化,彼此會相互交替、 合作及連結,以完成全身氣血與五臟 六腑間的運行, 故熬夜會打亂人體正常的生理時鐘, 並干擾人體經脈的運作。 因此, 熬夜的時間愈晚,生理時鐘受到干擾的程度愈大,運行受到妨礙的經脈也愈多,對身 體累積的傷害也就越大(高金國等, 2013;張嬌飛等, 2011)

根據以上對不同熬夜原因及不同熬夜時間對人體影響之論述,本研究決定將 「熬 夜類型」納入測量睡眠的變項之一,以進一步理解在國內熬夜的民眾當中,其不同程 度熬夜的分布特性。 另外,在熬夜類型的測量上,本研究仍沿用就寢時間測量所使用 的十二時辰進行更深入分類, 並根據 〈〈黃帝內經〉〉 中關於時辰與人體經絡的理論基 礎, 本研究將 「在亥時就寢」 的個體, 也就是原本沒有在熬夜的個體, 歸類為 「無」

熬夜,將 「在子時和丑時就寢」 的個體歸類為 「輕度」 熬夜,將 「在寅時和卯時就寢」

(26)

的個體歸類為 「重度」 熬夜,而 「在辰時、 巳時、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和戌時就 寢」 的個體則歸類為 「非典型」 熬夜,共分為四種類型進入正式模型之分析。

2.1.3 睡眠長度

睡眠長度為個體的睡眠量, 具體來說, 就是個體從晚間就寢到起床所經過的時 間。 一般而言, 人體最適當的睡眠量是介於78小時間的睡眠長度, 不僅較能幫 助身心的發展和修復, 對於人體所產生的危害亦是最低的 (Krueger and Friedman, 2009; Patel et al., 2004), 但當個體偏離了適當的睡眠長度, 不管是偏少還是偏多, 則容易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 關於這方面的探討, 過去就有不少相關研究指出睡眠 長度偏短或偏長, 對於健康容易造成不良的影響, 可見睡眠長度對於人體健康的影 響力不容忽視, 而針對睡眠長度偏短或偏長對健康影響的相關研究內容, 以下分別 加以闡述之。

首先,睡眠長度偏短會導致睡眠不足,長期下來,容易逐漸累積而形成睡眠債,並 對身體造成負擔,而且,較短的睡眠長度,尤其是少於67小時的睡眠長度,易使人 無法獲得充分的休息, 進而造成身體、 心理和生活方面有不適的情況發生 (Krueger and Friedman, 2009)。 舉例來說: 在生理上,睡眠長度短會影響人體的血糖控制,進 而促使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Cappuccio et al., 2010; Krueger and Fried- man, 2009; Knutson et al., 2006),或是影響身體的代謝能力, 進而容易產生肥胖的 問題(陳妤瑄、 張世沛, 2012; Krueger and Friedman, 2009)、 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 及死亡率的風險,或是引發其他不良健康狀態等症狀(Krueger and Friedman, 2009;

(27)

Ferrie et al., 2007; Patel et al., 2004)。 此外,睡眠長度短亦容易引發心理上的問題, 睡眠不足易使身心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 修護和紓解, 容易提高憂鬱、 焦慮或其他 心理不適的問題發生 (詹欣隆等, 2011; Krueger and Friedman, 2009)。 另一方面, 在日常生活之中,睡眠不足最容易影響的就是認知系統,當認知系統受到損害,記憶 力和腦部運作的能力都會下降,進而影響隔天在學習、 工作或生活上的表現,且睡眠 不足也容易引起身體的疲勞及無力感,容易增加意外發生等的危險性 (Krueger and Friedman, 2009)。

其次,睡眠長度偏多,尤其是超過89小時的睡眠長度,對於身體亦容易產生不 良的影響, 即使睡眠長度偏多在表面上看似能提供人體充分的休息, 但睡眠休息的 量仍必須適可而止,睡眠休息愈多,會阻礙進食的時間、 身體活動的時間,或是身體 與外在進行接觸的時間, 這對於身體全身氣血的運行、 臟腑機制的運作及互動協調 能力,較無法提供良好的協助 (張嬌飛等, 2011)。 舉例來說: 在生理方面,過往相關 研究顯示,睡眠長度過長易增加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Cappuccio et al., 2010; Krueger and Friedman, 2009),死亡率風險也會增加(Patel et al., 2004; Bu- razeri, 2003; Kripke et al., 2002);另外,在心理方面, Krueger and Friedman(2009) 的研究顯示多於78小時以上的睡眠長度, 與憂鬱或焦慮等心理問題之間的連結 會增強,不僅使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平日生活的品質亦容易受到影響。

透過以上關於睡眠長度對健康影響的論述可知, 睡眠長度對人體的健康有很大 的重要性,因此, 本研究決定將 「睡眠長度」 納入測量睡眠的變項之一, 以探究國內 民眾睡眠長度及其分部特性。 此外,本研究在睡眠長度的測量上,根據本節關於睡眠 長度之回顧,將睡眠長度進行分類,以納入正式模型分析,探討國內民眾睡眠長度的

(28)

變遷,故將睡眠 「不足7小時」 的個體歸類為 「偏少」 的睡眠長度,將睡眠 「78小 時之間(包含7小時和8小時)」的個體歸類為 「適量」 的睡眠長度,再將睡眠 「超過8 小時」 的個體歸類為 「偏多」 的睡眠長度,共分為三種類別進入正式模型之分析。

另一方面, 就寢時間與睡眠長度間的關係亦是本研究在探討國人睡眠長度變遷 上的另一個重點。 過往相關研究指出, 就寢時間對於人體睡眠週期的運作會產生影 響,進而容易影響睡眠長度,即就寢時間會影響睡眠生理時鐘的循環,當就寢時間偏 早,會使生理時鐘提前, 易傾向偏早的起床時間; 當就寢時間偏晚, 會使睡眠週期延 後,則容易傾向偏晚的起床時間。 因此,若個體無法遵循正常的睡眠週期,或是依循 偏早就寢-偏早起床和偏晚就寢-偏晚起床的生理時鐘時,其睡眠長度容易受到影響, 舉例而言: 當個體進行晚睡且早起的作息生活, 因其睡眠週期受到干擾, 其後需要 更長的睡眠時間才得以恢復原本的睡眠週期,以及修復如此作息所造成的疲勞問題 (Carskadon and Dement, 2011; Epstein and Mardon, 2007; Burgess and Eastman,

2004)。 故本研究在後續探討臺灣民眾睡眠長度之變遷分析中,會將就寢時間的影響

納入主要的探討,另外,由於熬夜類型是從就寢時間進一步分類而來,故本研究亦決 定探討熬夜類型對睡眠長度的影響。

(29)

2.2 睡眠變遷 : 睡眠的年齡 - 時期 - 世代效應

在探討變遷的現象時, 主要必須考量的影響效果有三種, 分別為年齡效應、 時期 效應與世代效應。 第一, 年齡效應代表一群個體的生理及發展隨著生理年齡的增加 所產生之變動,所以從年齡效應可觀察個體的睡眠是如何隨生理年齡展現並產生變 動(Y-ang, 2008, 2011; Yang and Land, 2006,2008)。

第二,時期效應表示特定年度中社會、 文化、 經濟或自然環境等社會事件的發生 及時空背景的變動, 對於生活在該年度之所有個體所造成的影響, 並假定對該年度 中所有年齡層的個體皆有相同的影響效果,故從時期效應可觀察個體的睡眠是如何 被特定時期中所發生之社會背景及歷史事件所形塑 (Yang, 2008, 2011; Yang and Land, 2006,2008)。

第三,是社會變遷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世代效應,世代的效應是指經歷相同原始 事件的一群個體,其共同的生活經歷與共同成長的歷史/社會背景,所形成專屬該世 代的思想意識、 價值觀或生活經驗, 因此, 從世代效應可觀察不同世代的個體之間, 對於睡眠生活習慣上的差異(Yang, 2008, 2011; Yang and Land, 2006,2008; Ryder, 1965)。

然而,過往雖然有許多關注睡眠的研究,但相對較少聚焦睡眠變遷方向上的議題, 即使有睡眠相關研究探討個人睡眠的長期性變化, 但相對來說, 大部分關注的重點 是在年齡效應方面, 對於時期和世代效應上的聚焦相對較少, 其研究結果僅能看出 睡眠如何隨個人生理年齡而產生變化,卻無法瞭解整體社會所帶來的影響與變遷。

因此, 為了釐清國內民眾睡眠的變遷, 應將年齡、 時期及世代這三種效應納入考 量, 並分別深入探討年齡、 時期及世代各自對國人睡眠所產生的影響, 以區別三者

(30)

與睡眠之間的關係。 此外,本研究所指的年齡、 時期及世代,分別為受訪者的生理年 齡、 問卷資料調查所執行的年度及受訪者所屬的出生世代, 下一步將說明 「睡眠的 年齡、 時期及世代效應」, 即分別進一步將 「就寢時間」、「熬夜類型」 及 「睡眠長度」

這三種睡眠基本特性的 「年齡效應」、「時期效應」 及 「世代效應」 進行詮釋。

2.2.1 就寢時間的年齡 - 時期 - 世代效應

在年齡對就寢時間影響方面,過去有相關領域學者證實,人類體內負責調整生理 時鐘的機制, 會隨著生理年齡老化而產生變化。 其中, 有研究指出隨著年齡的增加, 人體調節晝夜節律的系統會逐漸變弱,通常會使睡眠時間的結構在中年時開始轉變, 調節晝夜系統的信號傳遞功能會開始減弱, 使得褪黑激素分泌的時間提早, 核心體 溫的循環也會逐漸下降,所以年齡愈長,尤其是在中老年期的時候,就寢時間會開始 往前移, 故早睡的情況常普遍存在於年長者之中 (Vitiello, 2012; Pace-Schott and Spencer, 2011; Neikrug and Ancoli-Israel, 2009;葉世彬, 2003);然而,不同年齡個 體的就寢時間差異仍有尚未定論的情況,有部分研究認為人類在年齡增長且老化的 過程當中, 體內調節晝夜節律的機制及身體狀態會開始退化, 生理時鐘的協調性亦 逐漸衰退,白天的睡眠因而增加,進而導致熬夜的情況發生(Ancoli-Israel, 2009;張 書森、 李明濱, 2003; Foley et al., 1995)。 因此, 本研究可預期年齡對於就寢時間具 有影響效果, 且相較於適當的就寢時間, 年齡愈大就寢時間愈容易出現提前或後移 的現象。

(31)

在就寢時間的時期效應方面, 過往有相關文獻發現不同時期內的社會環境之變 動會影響個體的睡眠。 以本研究欲探討之1995年至2015年時期的社會環境為例:首 先,1990年代左右, 成年人對於活動參與的類型多為工作或家庭上的活動 (Bid- dle and Hamermesh, 1989), 各種社會中的發展尚未成熟, 人們在工作或家庭以外 活動參與的類型之多元性及選擇性較低,所以就寢時間較不易受到多種活動參與類 型的影響,使得該時期人們的就寢時間較為規律且正常。

不過, 2000年代以後的社會,網路快速興起,物質生活發展性提高,社會環境多樣 性增加,人們對活動參與的類型有更多的選擇,除了包含平時例行的活動(: 工作、

上學或家務)以外,也開始進行其他的活動,例如: 社交、 休閒或育樂等活動(Basner et al., 2007),故許多民眾為了能進行這些活動,有時容易犧牲自己的睡眠時間,而出 現熬夜的現象。

再者,2010年代以後,與以往差異最多的就是科技快速的發展,不僅是網路系 統上的進展,生活物質亦趨向科技化,使得社會中各種活動資訊的傳遞無屏障,提供 民眾在活動類型上更豐富的選擇,加上民眾開始使用科技化產品進行或取代社會活 動, 如此的社會環境, 常導致民眾犧牲自己的就寢時間, 常見的情形除了熬夜以外, 甚至容易出現日夜顛倒的生活型態(Fossum et al., 2014)。

經過以上對就寢時間的時期效應之回顧, 可發現在不同時期的社會環境變動之 下,民眾參與的活動類型會產生結構上的變化,並影響民眾的就寢時間。 因此,本研 究可預期時期對於就寢時間具有影響效果, 且生活於愈趨近代時期的民眾, 越容易 傾向熬夜的就寢時間。

(32)

在就寢時間的世代效應方面,到目前為止,相對較少文獻對於就寢時間的世代效 果有明確的探討。 不過, 根據Ryder (1965) 古典世代分析之論點, 特定世代共同的 生活經歷及成長背景會反映出該世代專屬的價值觀或生活經驗,尤其是早期的生命 歷程較容易對個體本身產生影響, 且個體本身的過去會影響到現在, 現在亦會接連 影響到未來。 以個體的就寢時間為例: 早期世代成長的社會背景及物質生活較單純 化,使其平日活動的內容有較高的一致性,容易跟隨自然界日夜變化的節律,易養成 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作息時間,故早期世代的生活作息有較高的規律性,習慣在適 當的起床時間清醒,並於適當的就寢時間入睡。 但相對來說,年輕世代所成長的社會 環境發展性提高,物質生活愈趨多樣,平日活動內容的多元性亦增高,故年輕世代的 就寢時間易被平日活動所佔據, 不知不覺當中容易養成晚睡的習慣, 使得熬夜的情 形越來越常見於年輕世代之中。 據此,本研究可預期世代對於就寢時間具有影響效 果,且愈年輕的世代愈容易有熬夜的就寢時間。

綜而言之, 根據以上對於就寢時間的年齡、 時期及世代效應之推演及論述,本研 究針對研究問題1a:「年齡、 時期及世代對就寢時間的獨立效果為何?,提出研究假 設1a: 就寢時間具有年齡時期世代的獨立效果。 此外, 經過以上對於就寢時間的 年齡、 時期及世代效應的推演,以及2.3節關於家庭及工作方面控制變項的論述,本 研究針對研究問題2a:「年齡、 時期及世代對就寢時間的淨效果為何?,進一步提出 研究假設2a: 就寢時間具有年齡時期世代的淨效果,即臺灣民眾年齡愈增加愈傾 向非典型或熬夜的就寢時間, 生活於愈晚時期的民眾愈偏向熬夜的就寢時間, 且出 生世代愈年輕的民眾愈偏向熬夜的就寢時間。

(33)

2.2.2 熬夜類型的年齡 - 時期 - 世代效應

就年齡對熬夜類型的影響而論, 不少相關研究發現生理年齡的增長會使睡眠時 間的結構產生變化。 首先,由於人體調節晝夜節律的功能會隨年齡增加而退化,身體 機能會逐漸衰退,睡眠週期亦會開始產生變動,導致就寢時間的延後,甚至在夜晚有 容易清醒、 難以入眠或失眠的狀況,進而容易形成熬夜的結果(Ancoli-Israel, 2009;

張書森、 李明濱, 2003; Foley et al., 1995); 但另一方面, 有相關研究顯示人體調節 生理時鐘的機制、 生理和神經系統,皆會隨年齡增加而產生功能減損的變化,而提前 原本的睡眠週期,故相較於年輕時的睡眠, 常會出現就寢時間提前的現象 (Vitiello, 2012; Pace-Schott and Spencer, 2011; Neikrug and Ancoli-Israel, 2009; 葉世彬,

2003)。 據此, 本研究可預期年齡對於熬夜類型具有影響效果,且年齡愈大者愈容易

出現熬夜,或是睡眠週期前移而過早就寢的現象。

就時期對熬夜類型的影響而論,承如2.2.1節所言,不同年度下社會環境的轉變會 影響個體參與活動的類型,並影響其就寢時間。 首先,2000年代之前的社會來說, 社會活動的組成較為單純, 成年人平時大部分的活動多為例行性的工作, 其他自由 性質的活動相對較少進行,故民眾的睡眠作息較為規律,熬夜的情況較為少見,即使 有熬夜的發生,其原因也多半是受到工作的影響(Biddle and Hamermesh, 1989)。

但在2000年代以後, 物質生活進步, 社會發展性提高, 尤其是網路系統的進展, 以及社會風氣的轉變, 使得民眾對社會活動的選擇性增加, 以國人的睡眠為例: 從 2000年開始, 晚上9點至清晨6點之間的睡眠活動率較1994年時來得低,顯示國人 的生活開始出現夜間化的現象, 到了2004, 國人上網的時間開始增加, 而至2005

(34)

,國人於午夜以後就寢(熬夜)的比率開始有增加的趨勢。 由於2000年以後,國內 開始實施週休二日, 社會風氣開始轉變, 網路亦快速發展, 使國人能進行及規劃其 他自由活動的時間增加, 對於活動類型的選擇性增多 (行政院主計處, 2000, 2004,

2005),故隨著不同時期中社會環境的發展,國人的就寢時間被活動參與所佔據的情

形漸漸出現,導致熬夜的程度愈來愈嚴重。

尤其是到了2010年代以後, 整體社會環境趨向科技化的時代, 社會活動的傳遞 與進行變得更加快速及方便, 社會活動類型愈趨豐富, 活動參與的便利性亦大幅提 高,導致生活於該時期的民眾,其就寢時間易被社會活動所佔據,且在物質生活科技 化的社會中,容易使人沉迷,而使嚴重熬夜的情形在近幾年來愈來愈常見(Rosen et al., 2016; Fossum et al., 2014; Basner et al., 2007)。 因此,本研究可預期時期對於 熬夜類型具有影響效果, 且隨著時期的發展和經過, 生活於愈晚時期的民眾熬夜之 程度易變得愈來愈嚴重。

而在世代對熬夜類型的影響方面,可從不同世代間睡眠習慣的差異性來探討。 根 據行政院主計處(2004) 的 《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時間運用》, 發現當 有活動或事情無法在當日完成時, 相較於早期之世代, 年輕世代較常習慣犧牲自己 的睡眠時間,以換取更多時間來進行未完成的活動,3 故容易產生熬夜的情況。 不僅 如此, 無論是輕度或重度熬夜的情形, 在愈年輕的世代身上亦愈常見 (行政院主計 處, 2001, 2004, 2005)。 由以上討論可知,國內年輕世代相較於早期的世代,較常出 現熬夜的習慣。 據此,本研究可預期世代對於熬夜類型具有影響效果,且世代愈年輕

3在總是或經常習慣犧牲睡眠換取活動時間的民眾之中, 依年齡層調查顯示, 2534歲年齡層的人佔 39.91%,其次是1524歲年齡層的人佔39.43%,其後隨著年齡層的增加,習慣犧牲睡眠的比率則愈低( 政院主計處, 2004)

數據

圖 4.1.1: 1995 至 2015 年不同年齡層臺灣民眾就寢時間之比例分布圖
圖 4.1.2: 1995 至 2015 年不同出生世代臺灣民眾就寢時間之比例分布圖
圖 4.1.3: 1995 至 2015 年不同年齡層臺灣民眾熬夜類型之比例分布圖
圖 4.1.5: 1995 至 2015 年不同年齡層臺灣民眾睡眠長度之比例分布圖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ree questions (1) whether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stock selection and timing, (2) to explore the performance of "timing and stock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initial pH value, and adsorption temperature on the adsorption behaviors between Cr(IV) ion with a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s and whether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Wells, “Using a Maze Case Study to Teach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and Design Patterns,”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conference on Australasian computing education, pp. Line, “Age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work stress,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spect ratio (AR = 0.2、1、5), Richardson number (Ri = 0.01、1、100), and inclination angle ( γ 0°~90°) 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