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附關係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依附關係相關理論

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在探討父母運用嬰幼兒按摩時,對親子間的依附關係的 影響。焦點著重於親子間的依附關係,以下介紹依附關係的意義,再者說明幼兒 依附關係的發展階段與類型,最後說明依附關係對嬰幼兒發展的影響。

壹、依附關係的意義

依附(attachment)是一種積極的、充滿熱情的相互關係,嬰幼兒與父母之 間一種交互的、持久的情感聯結。在人類與動物中,依附都是社會性發展的最初 表現。依附對嬰幼兒的精神發展和健康都不可或缺。哺乳是讓嬰幼兒得到生理的 滿足,而嬰幼兒的依附乃為滿足情感上的滿足。依附是指照顧者(父母)與孩子 間的情緒支持與反應型態,或是情感的連結。依附關係,可促進親近與接觸,嬰 幼兒依附行為包括接近、跟隨、依靠、發訊號(例如:微笑、哭泣、叫喊),藉 由這些舉動幼兒表現出那個人是重要的、滿意的(林崇德,1998;周念麗、張春 霞,1999;邱珍琬,2003;周念縈 譯,2005)。

歸納上述定義,依附關係是一種是人類維繫親密接觸的情感關係。生命之初 需要依賴,無助的嬰幼兒在有了父母的照顧下,得到存活。父母除了提供嬰幼兒

生存的必需品外(例如:食物、衣物),還需要給予身體上的接觸(例如:擁抱、

觸摸)。使得嬰幼兒在情感上得到滿足,與父母之間產生親密依偎的聯結。

貳、依附關係的發展與類型

依附關係的發展是嬰兒出生後和母親兩者間逐漸發展起來的行為模式。

Schaffer 及 Emerson(1964)對 60 名蘇格蘭嬰兒進行追蹤研究,在一系列的父母 分離的情境中測試嬰兒的依附,結果認為有三個階段。Bowlby(1969)進一步 把嬰幼兒依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認為在正常狀況下,父母或照顧者對嬰兒有善 意回應,也因而形成親密的依附。之後,Ainsworth 等人(1978)根據嬰兒在陌 生情境測驗中的行為反應,歸類出三種不同的依附類型;Main & Solomon(1990)

又增加了一類,錯亂依附型(林崇德,1998;蔡春美等人,2001;邱珍琬,2003)。

一、依附發展階段

Schaffer & Emerson(1964)認為依附發展有三個階段:(一)非社會階段:

出生到一個半月之前,嬰兒從所有環境部分尋求興奮。(二)親社會階段:一個 半月到七個月時,嬰兒能區分出特殊的個體。(三)社會性階段:八個月開始,

嬰兒對特殊的個體形成依附。Bowlby(1969)進一步指出嬰兒對其照顧者(母 親)依附關係的發展,有四個階段(林崇德,1998;王碧朗,2001)。

(一)無區分性的社會反應階段(Phase of undiscriminating social responsiveness)

此階段大約在嬰兒出生到三個月大時,嬰兒先是使用哭泣,再來用微笑來發 動與他人的聯繫。一般而言,此階段的嬰兒,對人類的回應都一視同仁,不加以 區分。

(二)具區分性的社會反應階段(Phase of discriminating social responsiveness)

此階段大約在嬰兒三至六個月大時,嬰兒已具備區分能力。能分辨與他們接 觸的成人,會頻繁地對熟悉的面孔微笑、發聲,行為回應開始集中在熟悉的人們 身上。

(三)依附:尋求親近的階段(Attachment: Proximity-seeking Phase)

此階段大約在嬰兒七個月到兩、三歲時,開始獲得新的運動技能,他們開始 到處爬動。這使他們有了更強的探索外部環境的能力,並開始主動的尋求接近和 對特定的人產生強烈的依附,表現出有意識的社會行為。

嬰兒對不同的反應出現巨大的差別,對依附對象的存在極為注意。當嬰兒所 依附的對象離去時,開始通過哭泣表示憤怒抗議。這時,依附對象成為嬰兒探索 的安全基地。他們對陌生人明顯地示出防衛和退卻,並開始出現害怕陌生人和分 離焦慮。

(四)目標調整的合作關係階段(Phase of goal-corrected partnership)

此階段為兩、三歲到兒童期末了。由於幼兒語言能力逐漸成熟,隨著年齡的 增長和社交能力不斷提升,他們越來越主動地進行各種接觸,開始瞭解和預測依 附對象的目的和需要,並且在和依附對象互動時,會調整自己的行為,表現出更 多的彈性。並開展伙伴關係的行為。

綜合以上所述,可看出嬰幼兒在六個月到三歲的階段,會主動的尋求接近和 對特定的人產生強烈的依附。此階段為嬰幼兒建立依附關係的重要時期。

二、依附的類型

在 Bowlby 之後, Ainsworth 等人(1978)根據嬰兒在陌生情境測驗中與母 親之間的分離、相聚情形之行為反應,歸類出三種不同的依附類型;Main 及 Solomon(1990)又增加了一類,錯亂依附型(邱珍琬,2003;林崇德,1998)。

(一)安全依附型(securely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嬰幼兒會希望與母親相處、親近母親,在心理得到安全感的狀態 下,能主動探索環境,即便陌生人在場也不會害怕。當母親離開時,會表現出苦 惱、難過的心情;而母親回來之後,會欣喜迎接。

(二)矛盾依附型(resistant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嬰幼兒與母親在一起時,常有矛盾和不一致的行為出現。會緊緊靠 在母親身邊,很少主動去探索環境,陌生人在場也會害怕。當母親離開時,會感 到不安而放聲大哭;母親回來時,也不容易平靜下來,會表現出矛盾的情緒,抗 拒與母親的接觸以表示生氣,但仍要留在身邊。

(三)逃避依附型(avoidant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嬰幼兒與母親在一起時似乎對探索不感興趣,不會害怕陌生人,但 會採取忽視和回避的態度。母親離開時會表現出少許不悅;母親回來時,則為逃 避與母親接觸。

(四)錯亂依附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嬰幼兒是抗拒型和逃避行的組合,這類嬰兒的壓力是最大的,依附 也可能是最不安全的,顯現出不知道要接近或逃避的困惑。與母親重聚時,可能

會有兩種類型的情緒出現。

綜合上述可知,安全依附型的嬰幼兒能主動探索環境,對於陌生人在場也不 會害怕,有助於其正向發展。矛盾依附型、逃避依附型、錯亂依附型皆為缺乏安 全依附關係的正向力量。

參、依附關係對嬰幼兒發展的影響

Erikson 及其他理論家認為嬰兒與父母間的依附關係,是最早的社會關係,

也是嬰兒日後所有社會關係的基礎。根據這個觀點,經歷了安全依附的信任之嬰 兒,能夠展現出自信,在他們成為學齡前幼童時,能夠成功地與同儕互動。反之,

沒有經歷安全依附關係的嬰兒,在成為學齡前幼童時,在社會互動上較容易產生 問題。許多研究發現皆與這項觀點相符,有安全依附的孩子,比較傾向有良好的 同儕關係,特別是他們會有較高品質的友誼。安全依附會促進對他人的信任和信 心,這會使嬰幼兒日後在兒童期的社會互動能力有更好的發展(游婷雅譯,

2009)。

父母或照顧者與嬰幼兒之間,若缺乏正常依附關係可能會導致嬰幼兒嚴重的 心理障礙。如果幼兒早期缺乏社會性刺激、缺乏關心、愛撫,幼兒就難建立對任 何人的依附,這種早期情緒生活缺乏將對幼兒今後的生活帶來重要的影響。只有 正常的依附關係,才能促進幼兒良好的發展(林崇德,1998)。

嬰幼兒時期所建立的依附關係,對於日後兒童認知與社會的發展有所影響。

安全依附型的嬰兒,其物體恒常性發展較好,當發展至幼兒期,具有較長的注意 力。在向外探索環境時,較能忍受和依附對象分離的情境,具有探索環境與解決 問題的能力,並發展出對自己的信任及價值感。反之,早年矛盾型與逃避型的焦

慮依附關係,致使幼兒在同儕團體中表現出較多的敵意和冷漠與問題行為(蘇建 文等人,1990)。

綜合以上所述,可見透過情緒與認知的差異性,將影響該個體的行為。證明 安全依附關係的重要性是讓嬰幼兒在各方面都能表現較多的正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