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嬰幼兒按摩對嬰幼兒親子依附關係之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嬰幼兒按摩對嬰幼兒親子依附關係之探究"

Copied!
5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唐紀絜. 博士. 嬰幼兒按摩對嬰幼兒親子依附關係之探究. 研究生:王基順 撰. 中 華 民 國 一百零四 年 十二 月.

(2)

(3) 嬰幼兒按摩對嬰幼兒親子依附關係之探究 研究生:王基順 指導教授:唐紀絜 博士.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中個案研究,針對應用嬰幼兒按摩母親進行訪談,使用 訪談及觀察兩種蒐集資料的方法蒐集資料。瞭解幼兒家長運用嬰幼兒按摩時,其 親子間的依附內涵,在執行嬰幼兒按摩歷程中之困境與因應方式,並提出嬰幼兒 按摩照顧之適性方案。其主要發現為:(一)從知道到做到的突破與修為,讓孩子 快樂健康的成長;(二)感恩與惜福,孩子與母親成為彼此生命中的貴人。 碩士論文完成的那一刻,也是研究生離開人世到上帝身邊及去世家人的身邊 的安息的時刻,最後的遺言只有感謝….. 關鍵字:嬰幼兒按摩、親子依附關係、幼兒. I.

(4) The Study of Infant Message Intervention for Parent-child Attachment in Preschoolers Researcher: Chi-Suan Wang Advisor: Dr. Chi-Chieh Tang.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dopt case stud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using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two methods of information collecting for mother in interviews. Researcher used the purposive sampling; invite the different experience and seniority of attachment that adapt infant message intervention.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s follows: (1) Overfulfilment of knowing to practice: Let the children grow up happy and healthy. (2) Thanksgiving and cherish: Child and mother become each other's lives in elegant. At the moment the completed master's thesis, the researcher Chi-Suan had pass away. She had taken a rest beside the God. The last words only thanks ...... Key words: infant message intervention, parent, attachment, the young children. II.

(5) 目. 錄. 摘要................................................................................................................................ I Abstract ......................................................................................................................... II 目 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依附關係相關理論.................................................................................. 9 嬰幼兒按摩之緣起................................................................................ 14 嬰幼兒按摩之手法................................................................................ 16 嬰幼兒按摩與親子間的依附關係........................................................ 19. 第五節 嬰幼兒按摩之相關研究........................................................................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7 第二節 研究場域................................................................................................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9 第四節 資料搜集與分析.................................................................................... 34 第五節 研究歷程................................................................................................ 39 第六節 研究的嚴謹度........................................................................................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45 第五章 後記................................................................................................................ 49 參考文獻...................................................................................................................... 51. III.

(6) 第一章. 緒論. 按摩是一種實用又舒服的保健養生之法,它對成人的療效已早有所聞。然 而,按摩用於嬰幼兒身上的保育活動,在中國古籍《皇帝內經》當中有小兒推拿 的記載;在西方亦頗為受到肯定。近幾年來,臺灣亦在推廣按摩對嬰幼兒的幫助。 根 據 臺 灣 國 際 嬰 幼 兒 按 摩 協 會 之 宗 旨 : 國 際 嬰 幼 兒 按 摩 協 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fant Massage, IAIM)之任務在於透過訓練、教育及研究,促進親 子間愛的觸摸與溝通,使得全世界的父母、照護者及孩子都能被愛、被尊重(臺 灣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網站)。. 嬰幼兒按摩是一種與孩子一起做觸摸的互動行為,透過輕柔的撫觸、深情的 凝視,以及所伴隨的聲音,使親子間得以共享天倫之心靈滿足。經由撫觸,可以 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肢體;幫助父母瞭解孩子喜歡哪一種撫觸方式且懂得孩子的身 體語言。有力地傳達出父母對孩子的愛、瞭解與關懷,有效地促進親子間重要的 親密感與依附感。此外,藉由嬰幼兒按摩活動體驗親子間相處歡愉的幸福滋味, 能增進為人父母的自信、與嬰幼兒溝通的能力。滿足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溫 暖、關心和安全感,讓孩子成為一位健康快樂有自信且情緒穩定的成人(賴慧滿, 1999;黃徐矜霖 譯 2004;鄭宜珉,2006)。. Beyer 及 Strauss (2002) 研究證實,嬰幼兒按摩對父母與嬰兒而言,在心理 社會層面,可增加父母照護嬰幼兒的能力與信心、建立親子連結,增加親密感、 信任、溝通、嬰幼兒愛與被接受的感覺;在生理方面則可以改善嬰幼兒的循環、 使皮膚飽和彈性好、肌肉神經功能協調、促進腦部生長、增進感官知覺的能力、 幫助口腔運動發展,能儘早餵食、體重增加、改善睡眠,及增加荷爾蒙分泌(引 自林淑芳等人,2013)。故此,研究者欲藉由前人的研究來做支持,以探討父母. 1.

(7) 在應用嬰幼兒按摩時,其親子間的依附關係;並瞭解父母在執行嬰幼兒按摩歷程 中所遇到之困境與因應歷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孩子是人類的未來,對於人們而言,孩子不僅可愛和珍貴,而且還非常神聖。 由於少子化現象,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漸減少。孩子生得愈來愈少後, 每位孩子的養育照顧就益形重要。孩子的嬰幼兒時期,是親子間建立情感的最佳 時期。人類自胚胎開始,發展最快的神經系統就是觸覺,它在親子關係中扮演著 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嬰幼兒與外界溝通的橋樑。嬰兒透過與父母親密的身體接 觸,並與周遭環境互動,他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等神經系統,因而 得以發展並統合。撫觸是一種愛的表達,透過撫觸,親子間能夠建立美妙且富有 娛樂性的交流。這種交流為親子間提供了更加密切的接觸機會,能促使彼此間情 感的健康發展。在嬰幼兒幼小的心靈裡將父母親的愛深深印入大腦,牢牢紮根, 使之從小就能擁有一顆愛心,為日後長大能對人友善、與他人相互依存奠立良好 基礎(高麗芷 譯,1997;施仁潮,2012)。信誼基金會兒童教育研究發展中心, 在《嬰兒按摩——嬰兒按摩與幼兒體操實用指南》一書之前言說道:中國人對肌 膚的接觸向來較為保守,不像西方人將擁抱、親吻視為表達情感的必要動作,故 在親子關係的營造上,總是略嫌嚴肅,有著親密感不足之憾。其實,肌膚接觸所 帶來的溫暖及安全感,不論對孩子或大人而言,皆勝於語言口頭上的表達。. 每個生命在每一個生活階段都有一個重要關係的網路,從心理社會期發展論 觀點出發,Erikson 認為生命週期是由八個階段所組成的,而且是根據生理年齡 來區分的,分別為,嬰兒期(0 至 1 歲) 、幼兒期(1 至 3 歲) 、學齡初期(3 至 6. 2.

(8) 歲) 、學齡期(6 歲到青春期) 、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張春興,2012) 。. 依上述年齡階段的區分,本研究所選擇的0至3歲孩子,符合嬰幼兒時期,正 處於信任與不信任、自主獨立與羞愧懷疑的心理社會階段,所要面臨的是對這個 世界及環境的安全感與信任感的發展。. 撫觸與按摩是一個傳導能量的過程,有研究顯示,撫觸與按摩可以增加父母 與孩子之間正向的互動。對於親子間依附感的建立,以及孩子的感覺統合有著相 當的幫助。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若能讓嬰幼兒獲得適當的按摩,在心理社會層 面,可增進父母育兒能力與信心、增加親子間的親密感。使親子間產生連結,相 互信任、溝通,讓嬰幼兒體會愛與被接受的感覺。對於一些過度敏感的嬰兒,不 願與人接觸,撫觸與按摩能減輕他們內心的驚慌害怕,有助於改善過度敏感症狀 並願意與人接觸(高麗芷 譯,1997;鄭宜珉,2006;施仁潮,2012)。目前臺 灣關於嬰幼兒按摩的研究,著重於早產兒和其他特殊需求的幼童身上。. 綜合上述發現,親子間肌膚的接觸為嬰幼兒信任感與安全感的發展要件,臺 灣運用嬰幼兒按摩于一般嬰幼兒親子間依附關係的研究闕如,故研究者欲藉由嬰 幼兒按摩來探討 0 至 3 歲嬰幼兒親子間的依附關係。. 撫觸與按摩,對成人來說,一樣很重要。它能洗滌心靈創痛,也能讓人得到 力量,重新看到人生的光明與愛。在愛的撫觸裡,人們得以相互撫慰彼此的心靈, 在人生的路途上,繼續邁步向前(賴慧滿,2009)。只有切身體會的經驗才是真 實而深刻的。研究者是一位來自緬甸的僑生,本以為再次來台深造學習幼兒教 育,希望有朝一日回到僑居地,能夠在當地學校幼兒園班級經營與幼兒園課程方 面獻上棉薄之力。後來,因為家庭的變故,身心重受打擊,形體消瘦。有幸於當 初在臺灣唸大學時,認識一位芳療師,她在獲知研究者的遭遇後,便安排研究者 去她們家住上幾個月。透過按摩和她們所給予的貼心照顧及關愛,讓研究者享受 3.

(9) 著被撫觸與溝通、被愛與關懷,且有了看似孤單仍不孤單的體驗。而後,慢慢重 拾希望。研究者曾在愛的撫觸與愛的互動下,體會到人間的溫暖;在沒有了家人 的情況下,體驗到生命被關愛,如此才能夠健康的活著。亦因此故,使當初立下 的願景產生變化。因為唸的是幼兒教育,對按摩也感興趣,參加了「臺灣國際嬰 幼兒按摩訓練中心」開設的 2012 嬰幼兒按摩專業講師認證課程。願將按摩與幼 兒教育結合,並瞭解家長提供嬰幼兒按摩對親子依附關係之影響。. 嬰幼兒按摩是親子間關係溝通與互動的藝術,是一項能夠對家庭、社會產生 改變的活動。研究者準備考取國際嬰幼兒按摩證照期間,在實習嬰幼兒按摩的過 程中,遇到的個案裡,有一位母親對於孩子晝間精神好,不睡覺的情況產生焦慮。 在研究者的協助下,母親學習嬰幼兒按摩之後,發現孩子吸吮母乳的時間較長, 她自己所焦慮的情形也不再發生。因為,孩子不只夜裡睡得安穩,晝間也能睡個 香甜的午覺。另外,一位母親在一開始給予研究者的回饋是希望藉由嬰幼兒按摩 能更瞭解自己的孩子,接著她發現,與孩子肢體碰觸的地方增加了,也更瞭解孩 子的喜好,孩子的情緒變穩定後睡得更好。再來,一位母親給予研究者的回饋是, 嬰幼兒按摩讓她更瞭解孩子的反應,能讓孩子安定精神、穩定情緒,更能保持平 靜;她自己則更加能夠安撫孩子,且放鬆地與孩子互動。. 故此,本研究亦將探討父母在執行嬰幼兒按摩歷程中所遇到之困境與調適, 盼能達到深入的探究與瞭解嬰幼兒按摩為每一個家庭所帶來的改變歷程。並希望 此研究能具有發揮引起專家學者們注意的功用,使更多的專家學者重視此相關議 題且發表更多與此議題相關的研究,讓更多家庭能理解嬰幼兒按摩對親子間依附 關係的重要性。. 4.

(10)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會帶來多個生命的轉變,父母是與嬰幼兒互動及讓孩子 建立安全感的關鍵人物。嬰幼兒按摩讓父母與孩子透過肌膚相互親近,因而瞭解 彼此的需要。故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方式進行,透過父母學習嬰幼兒按摩的活 動,藉由觀察、訪談來收集資料。本節分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分別敘述。.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二: 一、瞭解幼兒家長運用嬰幼兒按摩時,其親子間的依附關係之行為特徵。 二、瞭解父母在執行嬰幼兒按摩歷程中之困境與因應方式。 三、提出幼兒家長提供嬰幼兒按摩照顧之適性方案。. 貳、研究問題 承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延伸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母親在運用嬰幼兒按摩時,其親子間的依附關係之具體內涵為何? 二、母親在執行嬰幼兒按摩時所遭遇的困境及遇到困難時之因應情形為何?. 5.

(11)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以下就嬰幼兒、父母、嬰幼兒按摩、依附關係之名詞加以說明。. 壹、嬰幼兒.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嬰兒是指兩歲以下或未斷奶的兒童,不論是否懂 得走路;幼兒則是根據「幼稚教育及照顧法」之定義,指兩歲以上至入國民小學 前的人。本研究所指之嬰幼兒為 0 至 6 歲之兒童。. 貳、父母. 父母即是父親與母親。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父親在傳統角色上是孩子 的男性雙親;母親指的是生育或社會角色上養育孩子的女性。本研究所採之父母 為 0 至 6 歲兒童之父母。. 參、嬰幼兒按摩. 嬰兒按摩(infant massage)是一種身體的接觸,合併觸覺(tactile)與運動 感覺(kinesthetic)的刺激。嬰兒按摩是一種成人與嬰兒溝通的方式之一,在按 摩過程中,父母親(執行者)需要瞭解及接受嬰兒給予的語言與非語言的反應,他 們需要全心全意的關注于對嬰兒的按摩,適時回應嬰兒的反應,兩者之間存在一 種關愛的互動,雙方都是在一種放鬆與舒適的狀態下進行(張淑敏等人,2007)。. 本研究所謂的嬰幼兒按摩是指,研究者透過「臺灣國際嬰幼兒按摩訓練中心」 所習得的一些按摩手法與技巧,以及參考前人的一些書籍而設計出一份簡易的嬰. 6.

(12) 幼兒按摩教學方案,以供 0 至 6 歲嬰幼兒的父母學習。藉由父母對孩子,身體上 的接觸、口中說之細語、雙手給的溫暖,輕柔地按摩孩子的每一吋肌膚,活化孩 子的每一顆細胞。讓孩子體驗被愛以及被關懷,讓父母體會孩子的改變與瞭解, 讓親子間建立親密和融洽的關係。. 肆、依附關係. 依附(attachment)是一種積極的、充滿熱情的相互關係,嬰幼兒與父母之 間一種交互的、持久的情感聯結(林崇德,1998)。本研究所指的依附關係,系 指研究者以 Ainsworth 的依附型態理論中之安全、逃避、矛盾/抗拒與錯亂等四類 依附型態中的行為特徵,以深度訪談個案母親與嬰幼兒在陌生情境及陌生人的反 應下與母親互動、分離及重聚的反應,本研究所謂陌生情境是指在幼兒居家、幼 兒園及陌生環境中,幼兒兒、照顧者及陌生人在此情境的反應及互動情形。.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就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分別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於瞭解父母在運用嬰幼兒按摩時,其親子間的依附關係之 具體內涵及困境與調適方法,故以質性研究的方式蒐集家長提供嬰幼兒按摩過程 中,其親子依附關係之行為表現,並應用嬰幼兒按摩照顧方法等相關資料,探究 母親應用嬰幼兒按摩後親子依附關係的改變與感受。本研究僅從個案親子依附關 係行為表現出發,故難以兼顧廣泛性的探究與推論。 7.

(13)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限於研究條件,有三點研究限制,陳述如下:. 一、研究物件的限制. 本研究的限制乃局限於一位零至 6 歲嬰幼兒母親,且應用嬰幼兒按摩照顧技 巧者,無法推論到其他嬰幼兒。不同需求之嬰幼兒對於按摩的身心反應亦不同, 亦會影響到親子依附關係與感受。. 二、研究工具的限制. 本研究系以美國國際嬰幼兒按摩訓練中心所發展的嬰幼兒按摩技術與步驟 教導父母親,並以嬰幼兒按摩作為介入措施,應用深入訪談之質性研究,瞭解對 親子依附關係的影響,在進行選取工具上,會以「嬰幼兒按摩技術」中步驟要點 為父母教學訓練之手冊,因此,研究結果局限於使用「嬰幼兒按摩技術」之結論。. 三、研究者個人的限制. 本研究以研究者本身為工具,由於研究者為參與式的訪談者,此身份可能會 影響受訪者在提供資料時,為符合研究者期望而有所偏頗。個案間因為幼兒的成 員特質不同而會有不同風貌,研究者是一位部分時段參與按摩諮詢者,因此對幼 兒的熟悉度將會有所限制。進行訪談時,訪談內容有可能會受到研究者的個人主 觀而影響,造成訪談內容的客觀性不足,亦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的呈現,此為本 研究上之限制。. 8.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內容為相關文獻的探究,藉由文獻及實證性研究相互印證,以作為理論 基礎之探究。共分為五節進行說明探討, (一)依附關係相關理論; (二)嬰幼兒 按摩之緣起; (三)嬰幼兒按摩之手法; (四)嬰幼兒按摩與親子間的依附關係; (五)嬰幼兒按摩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依附關係相關理論 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在探討父母運用嬰幼兒按摩時,對親子間的依附關係的 影響。焦點著重於親子間的依附關係,以下介紹依附關係的意義,再者說明幼兒 依附關係的發展階段與類型,最後說明依附關係對嬰幼兒發展的影響。. 壹、依附關係的意義. 依附(attachment)是一種積極的、充滿熱情的相互關係,嬰幼兒與父母之 間一種交互的、持久的情感聯結。在人類與動物中,依附都是社會性發展的最初 表現。依附對嬰幼兒的精神發展和健康都不可或缺。哺乳是讓嬰幼兒得到生理的 滿足,而嬰幼兒的依附乃為滿足情感上的滿足。依附是指照顧者(父母)與孩子 間的情緒支持與反應型態,或是情感的連結。依附關係,可促進親近與接觸,嬰 幼兒依附行為包括接近、跟隨、依靠、發訊號(例如:微笑、哭泣、叫喊),藉 由這些舉動幼兒表現出那個人是重要的、滿意的(林崇德,1998;周念麗、張春 霞,1999;邱珍琬,2003;周念縈 譯,2005)。. 歸納上述定義,依附關係是一種是人類維繫親密接觸的情感關係。生命之初 需要依賴,無助的嬰幼兒在有了父母的照顧下,得到存活。父母除了提供嬰幼兒. 9.

(15) 生存的必需品外(例如:食物、衣物) ,還需要給予身體上的接觸(例如:擁抱、 觸摸)。使得嬰幼兒在情感上得到滿足,與父母之間產生親密依偎的聯結。. 貳、依附關係的發展與類型. 依附關係的發展是嬰兒出生後和母親兩者間逐漸發展起來的行為模式。 Schaffer 及 Emerson(1964)對 60 名蘇格蘭嬰兒進行追蹤研究,在一系列的父母 分離的情境中測試嬰兒的依附,結果認為有三個階段。Bowlby(1969)進一步 把嬰幼兒依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認為在正常狀況下,父母或照顧者對嬰兒有善 意回應,也因而形成親密的依附。之後,Ainsworth 等人(1978)根據嬰兒在陌 生情境測驗中的行為反應,歸類出三種不同的依附類型;Main & Solomon(1990) 又增加了一類,錯亂依附型(林崇德,1998;蔡春美等人,2001;邱珍琬,2003)。. 一、依附發展階段. Schaffer & Emerson(1964)認為依附發展有三個階段:(一)非社會階段: 出生到一個半月之前,嬰兒從所有環境部分尋求興奮。(二)親社會階段:一個 半月到七個月時,嬰兒能區分出特殊的個體。(三)社會性階段:八個月開始, 嬰兒對特殊的個體形成依附。Bowlby(1969)進一步指出嬰兒對其照顧者(母 親)依附關係的發展,有四個階段(林崇德,1998;王碧朗,2001)。. (一)無區分性的社會反應階段(Phase of undiscriminating social responsiveness). 此階段大約在嬰兒出生到三個月大時,嬰兒先是使用哭泣,再來用微笑來發 動與他人的聯繫。一般而言,此階段的嬰兒,對人類的回應都一視同仁,不加以 區分。. 10.

(16) (二)具區分性的社會反應階段(Phase of discriminating social responsiveness). 此階段大約在嬰兒三至六個月大時,嬰兒已具備區分能力。能分辨與他們接 觸的成人,會頻繁地對熟悉的面孔微笑、發聲,行為回應開始集中在熟悉的人們 身上。. (三)依附:尋求親近的階段(Attachment: Proximity-seeking Phase). 此階段大約在嬰兒七個月到兩、三歲時,開始獲得新的運動技能,他們開始 到處爬動。這使他們有了更強的探索外部環境的能力,並開始主動的尋求接近和 對特定的人產生強烈的依附,表現出有意識的社會行為。. 嬰兒對不同的反應出現巨大的差別,對依附對象的存在極為注意。當嬰兒所 依附的對象離去時,開始通過哭泣表示憤怒抗議。這時,依附對象成為嬰兒探索 的安全基地。他們對陌生人明顯地示出防衛和退卻,並開始出現害怕陌生人和分 離焦慮。. (四)目標調整的合作關係階段(Phase of goal-corrected partnership). 此階段為兩、三歲到兒童期末了。由於幼兒語言能力逐漸成熟,隨著年齡的 增長和社交能力不斷提升,他們越來越主動地進行各種接觸,開始瞭解和預測依 附對象的目的和需要,並且在和依附對象互動時,會調整自己的行為,表現出更 多的彈性。並開展伙伴關係的行為。. 綜合以上所述,可看出嬰幼兒在六個月到三歲的階段,會主動的尋求接近和 對特定的人產生強烈的依附。此階段為嬰幼兒建立依附關係的重要時期。. 11.

(17) 二、依附的類型. 在 Bowlby 之後, Ainsworth 等人(1978)根據嬰兒在陌生情境測驗中與母 親之間的分離、相聚情形之行為反應,歸類出三種不同的依附類型;Main 及 Solomon(1990)又增加了一類,錯亂依附型(邱珍琬,2003;林崇德,1998)。. (一)安全依附型(securely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嬰幼兒會希望與母親相處、親近母親,在心理得到安全感的狀態 下,能主動探索環境,即便陌生人在場也不會害怕。當母親離開時,會表現出苦 惱、難過的心情;而母親回來之後,會欣喜迎接。. (二)矛盾依附型(resistant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嬰幼兒與母親在一起時,常有矛盾和不一致的行為出現。會緊緊靠 在母親身邊,很少主動去探索環境,陌生人在場也會害怕。當母親離開時,會感 到不安而放聲大哭;母親回來時,也不容易平靜下來,會表現出矛盾的情緒,抗 拒與母親的接觸以表示生氣,但仍要留在身邊。. (三)逃避依附型(avoidant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嬰幼兒與母親在一起時似乎對探索不感興趣,不會害怕陌生人,但 會採取忽視和回避的態度。母親離開時會表現出少許不悅;母親回來時,則為逃 避與母親接觸。. (四)錯亂依附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嬰幼兒是抗拒型和逃避行的組合,這類嬰兒的壓力是最大的,依附 也可能是最不安全的,顯現出不知道要接近或逃避的困惑。與母親重聚時,可能 12.

(18) 會有兩種類型的情緒出現。. 綜合上述可知,安全依附型的嬰幼兒能主動探索環境,對於陌生人在場也不 會害怕,有助於其正向發展。矛盾依附型、逃避依附型、錯亂依附型皆為缺乏安 全依附關係的正向力量。. 參、依附關係對嬰幼兒發展的影響. Erikson 及其他理論家認為嬰兒與父母間的依附關係,是最早的社會關係, 也是嬰兒日後所有社會關係的基礎。根據這個觀點,經歷了安全依附的信任之嬰 兒,能夠展現出自信,在他們成為學齡前幼童時,能夠成功地與同儕互動。反之, 沒有經歷安全依附關係的嬰兒,在成為學齡前幼童時,在社會互動上較容易產生 問題。許多研究發現皆與這項觀點相符,有安全依附的孩子,比較傾向有良好的 同儕關係,特別是他們會有較高品質的友誼。安全依附會促進對他人的信任和信 心,這會使嬰幼兒日後在兒童期的社會互動能力有更好的發展(游婷雅譯, 2009)。. 父母或照顧者與嬰幼兒之間,若缺乏正常依附關係可能會導致嬰幼兒嚴重的 心理障礙。如果幼兒早期缺乏社會性刺激、缺乏關心、愛撫,幼兒就難建立對任 何人的依附,這種早期情緒生活缺乏將對幼兒今後的生活帶來重要的影響。只有 正常的依附關係,才能促進幼兒良好的發展(林崇德,1998)。. 嬰幼兒時期所建立的依附關係,對於日後兒童認知與社會的發展有所影響。 安全依附型的嬰兒,其物體恒常性發展較好,當發展至幼兒期,具有較長的注意 力。在向外探索環境時,較能忍受和依附對象分離的情境,具有探索環境與解決 問題的能力,並發展出對自己的信任及價值感。反之,早年矛盾型與逃避型的焦. 13.

(19) 慮依附關係,致使幼兒在同儕團體中表現出較多的敵意和冷漠與問題行為(蘇建 文等人,1990)。. 綜合以上所述,可見透過情緒與認知的差異性,將影響該個體的行為。證明 安全依附關係的重要性是讓嬰幼兒在各方面都能表現較多的正向情感。. 第二節 嬰幼兒按摩之緣起 中醫推拿俗稱"按摩",除了"按摩"之外,還有"按蹻"、"撟引"、"案扤"等名稱。 按摩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醫療方法,在中國,按摩形成年代於先秦兩漢時期,當 時兩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和《黃帝岐伯按摩》完整的建立了中醫學理論體系, 確立了按摩作為一門醫療科學在中醫學中的地位。在西方,按摩是最明顯的專業 撫觸,用來刺激循環、擴張血管、放鬆緊張的肌肉,透過淋巴的流動,清除身體 的毒素。撫觸是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知覺,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連結,是一種相 互作用,因為撫觸意含著被撫觸。其真正價值在於生命能量,以及撫觸時所蘊含 的愛(莊安祺 譯,1993;魏渭堂、吳錦鳳 譯,1995;周信文,2002)。故此小 節藉由按摩來說明嬰幼兒按摩之由來。. 嬰幼兒按摩這項育兒法,是人類繁衍後代的古老傳統及保健良方。普遍存在 於埃及、印度,以及全球各原住民族群部落裡。在中國的運用可追溯自西元兩千 七百多年前的中國《黃帝內經》,尤其是在魏晉隋唐時期,設有按摩專科、按摩 博士及按摩師專職。推拿醫學在明代(1368年至1644年)又進入了一個高潮期, 小兒推拿體系形成,《小兒按摩經》著作問世。在清代(1644年至1911年)小兒 推拿除了在民間流傳外,也得到了一些兒科醫師的重視。其書籍更是層出不窮, 認為藉由按摩,搓揉身體可以預防疾病且能促進健康。而《推拿廣意》是清代第 14.

(20) 一本小兒推拿專著,也是影響最大的一本小兒推拿著作。臺灣早期,五十年代以 前也有用黑芝麻油為新生兒胎脂的風俗習慣,這也算是嬰幼兒按摩的一種形式。 而西方遠古埃及帝國時代便有使用新生兒按摩的紀錄,正式醫學文獻記載,即著 名的希臘醫師希波拉底,他認為按摩是一種醫療技術,醫師必須具備按摩的經 驗。雖然此療法起源於東方國家,卻因西方的觸覺科學研究,在二十世紀末期, 引起了世人的注意與重視(高麗芷 譯1997;賴慧滿,1999;周信文,2002)。. 國際嬰幼兒按摩創始人,薇蔓拉馬可蘿(Vimala McClure)女士,于1986年 成立了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簡稱I.A.I.M)。馬可蘿女士早年旅居印度,在印度 的孤兒院從事社會服務工作,期間她看到印度的婦女,都有用當地盛產的椰子油 來為嬰幼兒按摩。發現印度的孩子們,雖然處於經濟物質的弱勢條件下,卻保有 正面樂觀的生活態度,情緒能力也較好,且和自己的母親維持親密良好的關係。 由於眼見良效,馬可蘿女士在返美之後,從事實務研究,創立了中西合壁的嬰幼 兒按摩。由於現在科學重新發現嬰幼兒按摩的效果,目前嬰幼兒按摩在全世界有 超過40個國家成立分會,進行這一項國際性的嬰幼兒按摩課程推廣工作。而臺灣 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成立於2004年4月,主要目的是透過訓練、教育及研究,增 進親子間的觸摸與溝通,使親子間都能夠被愛、被尊重(賴慧滿,1999;鄭宜珉, 2006;黃秋玉,2009)。. 綜合上述,在過去嬰幼兒按摩似乎是一種身體保健的工具與醫術;隨著時代 的變遷,嬰幼兒按摩亦有了一個全新的觀點,就是以家庭為中心,幫助父母學習 更瞭解嬰幼兒身心上的發展。. 15.

(21) 第三節 嬰幼兒按摩之手法 嬰兒按摩講求的是親子共同分享的時刻,以及彼此身體上與情感上的接觸。 對嬰幼兒而言,其按摩手法有別于成人按摩,嬰幼兒按摩必須用溫柔的手掌輕柔 的撫摸,同時也可用手掌或指腹向下稍稍用力按壓,需和緩均勻而富有節奏感, 不可時而快時而慢,輕柔有力的手法對嬰幼兒皮膚產生刺激的作用。(黃徐矜霖 譯,2004;曠晉等人,2011)。. 薇蔓拉馬可蘿(Vimala McClure)女士將「瑞典式按摩」、「印度式按摩」、 「反射法」、「瑜珈」融合為適合嬰幼兒按摩的手法,這套手法亦就是國際嬰幼 兒按摩協會的標準按摩手法。「瑞典式按摩」在瑞典稱為古典按摩,屬於一種肌 肉式的深度按摩,亦是較為現代常見施行的按摩方法。此種手法是向心式的按 摩,所提供的觸覺刺激方向是由四肢到心臟的方向進行按摩。主要功能在於提升 身體的能量及促進血液循環。「印度式按摩」于古印度文化中所傳留下來的一種 手法,是薇蔓拉馬可蘿(Vimala McClure)女士在印度工作期間,從印度婦女身 上所習得的按摩手法。而此種手法是按摩時由心臟像四肢的方向進行,其主要目 的是協助身體放鬆的效果。「反射法」是腳底的按摩法,屬於觸覺式的按摩。由 於許多觸覺接收器密佈於腳底,刺激腳底可以將許多重要的訊息傳遞給大腦,可 藉以促進大腦神經的發展。「瑜珈」最主要的功能在於加強嬰幼兒的關節發展的 柔軟度及彈性,讓嬰幼兒的軀幹與四肢得到伸展(鄭宜珉,2006)。. 由 於 目 前 施 行 在 嬰 幼 兒 的 按 摩 手 法 主 要 是 瑞 典 式 的 按 摩 ( Swedish massage),故以下說明瑞典式的按摩(Swedish massage)基本的手法,包含被 動的觸摸(passive touch)(注:按摩者溫暖、放鬆的手輕柔地停放在嬰兒身體 部位約 30 秒)、撫推(effleurage)(注:按摩者的手掌完全放在嬰兒身上,然 後進行連續、平順的滑行撫觸)、揉捏(petrissage)(注:按摩者的手以壓、擠、. 16.

(22) 轉動、揉捏嬰兒皮膚肌肉)、摩擦(friction)(注:按摩者的手掌心于嬰兒皮膚 表面做畫圓的摩擦)及叩撫(tapotement)(注:按摩者的手掌交替平行在嬰兒 的皮膚肌肉組織進行快速拍打或類似扣擊的動作)等。一般按摩的順序會先做被 動的觸摸和撫推,之後再進行其他手法的按摩。按摩的作用被認為能促進嬰兒的 淋巴和靜脈血液循環、感覺輸入、刺激神經末梢的作用,進而增進其身心的發展 和健康(Sinclair, 2005 引自 黃雅淑等人,2011)。. 為嬰幼兒按摩時,不一定需要很多的手法和程式,但父母必需隨時留意嬰幼 兒的反應,配合嬰幼兒的需求,與嬰幼兒同在當下才是重點。在嬰幼兒身體的正 面與背面、下肢與上肢,以及頭部,運用觸摸、摩、推、揉、捏、叩的方式,以 穩定而輕柔、深沉而緩慢的力道來給予按摩。以下將介紹各部位之按摩手法。. 壹、身體正面. 一、下肢的部分(包括:腳掌、腳背、腳踝、跟鍵、腳趾;大、小腿及內外側; 腹部)。. 由於腳掌、腳背、腳踝、跟鍵、腳趾的面積較小,大多都是以指腹來做撫推、 揉捏以及摩擦。亦可運用手掌來為嬰幼兒的腳部進行觸摸。而大、小腿及內外側 的部分,可運用手掌來觸摸或手掌與指腹來進行撫推、揉捏以及摩擦。腹部則可 運用手掌來進行觸摸、撫推、摩擦;以指腹來進行揉捏。. 二、上肢的部分(正面包括:胸部;腋下;手臂、手肘、手腕、手掌、手背、手 指)。. 按摩胸部,可運用手掌來進行觸摸、撫推、摩擦以及用指腹來輕輕叩撫。腋 下,可運用手掌撫摸以及用拇指指腹來柔捏。而手臂、手肘、手腕、手掌、手背、. 17.

(23) 手指的部分,皆可運用手掌來進行觸摸或以手掌和指腹來進行撫推、揉捏以及摩 擦的方式。. 貳、身體背面. 一、下肢的部分(包括:腳掌、腳踝、跟鍵、腳趾;大、小腿後側及內外側;臀 部)。. 在嬰幼兒腳掌、腳踝、跟鍵、腳趾的部位,以指腹來做撫推、摩擦以及揉捏。 亦可運用手掌來為嬰幼兒的腳掌進行觸摸。而大、小腿後側及內外側的部分,可 運用手掌來觸摸或手掌與指腹來進行撫推以及摩擦。臀部則可運用手掌來進行觸 摸、摩擦以及揉捏。. 二、上肢的部分(包括:腰部、背部、肩頸處). 上肢所有部位皆可運用手掌來進行觸摸,以及用手掌和指腹來做撫推、摩擦 柔捏及輕輕叩撫。. 參、頭部. 當嬰幼兒躺著的時候,可以將雙手放在嬰幼兒的頭部上方,食指按在髮線 上,同時移動雙手往後觸摸嬰幼兒的頭頂、頭蓋骨底部。當嬰幼兒直立時,可以 用摩擦的方式給予嬰幼兒按摩後腦杓(黃徐矜霖 譯,2004;賴慧滿,2009)。. 18.

(24) 第四節 嬰幼兒按摩與親子間的依附關係 撫觸是愛,每個生命都需要撫觸或被撫觸,特別是在出生後的前幾個月。透 過身體的接觸,嬰幼兒可以體會到自己是被愛的,因而建立了自信。嬰幼兒按摩 對親子間都有正向的幫助,父母為嬰幼兒按摩,受惠的不只嬰幼兒,父母亦受惠。 在進行嬰幼兒按摩的過程中,嬰幼兒可以主導自己的身體,讓父母能夠正確解讀 嬰幼兒的身體語言。親子之間透過觸覺、視覺與聽覺的刺激,學習如何觀察彼此 的身心訊息。父母懂得正確解讀嬰幼兒身體語言,理解嬰幼兒的需求,便能增進 嬰幼兒對父母的信任感,因而產生安全依附;而為人父母的自信與能力也因此展 開(賴慧滿,2009;申洁 譯,2013)。. 此小節先說明嬰幼兒按摩的重要性,再說明嬰幼兒按摩在嬰幼兒與父母親子 間的依附關係之研究。. 壹、嬰幼兒按摩的重要性. 在嬰幼兒按摩一詞尚未普及之際,人們多以觸摸作為研究關鍵字。英國著名 的人類科學家 Ashley Montagu(1971)《接觸》一本書中介紹了孩子出生之後肌 膚接觸的重要性。認為:「來自父母親足夠的觸覺刺激,在改善人際關係方面有 很大的幫助;幼年時期較少得到愛和關注的人,成年之後其愛的能力是有限的。」 (魏渭堂、吳錦鳳 譯,1995;申潔 譯,2013)。人類自胚胎開始,發展最快的 神經系統就是觸覺,它在親子關係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嬰幼兒與外界溝 通的橋樑。(高麗芷 譯,1997)。荷蘭一間觸覺溝通研究機構的創始者 Frans Veldman,建議準父母用手觸摸母親的腹部,並施壓一點壓力,可從第四個月開 始注意胎兒對此觸摸的反應。在懷孕期間,每天重複進行這個程式,可喚醒父母 對子宮內的胎兒的敏感度,以及胎兒對母親產前情感的依附,並建立出生後情感. 19.

(25) 關係的基礎(魏渭堂、吳錦鳳 譯,1995)。. 每個生命在每個年齡階段若是缺乏觸摸或被觸摸的話,是會生病、會變得渴 望觸摸的。胎兒最先發展的知覺是觸覺,新生兒在眼睛張開前,就自動有了觸覺, 透過與父母之間親密的身體接觸,與周圍的環境互動,開始探索世界。人類在出 生不久之後,雖然還不會說或看,但能憑直覺觸摸。嬰兒嘴唇上的觸覺細胞使他 們能夠吸吮母乳;他們的雙手會向外伸出,以探求溫暖。觸摸使得人們知道自己 與其他物體之不同,讓人們知道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其他人。母親是嬰兒情感依 偎的首要人物,當嬰兒躺在母親懷裡吸吮母乳時,會用手撫摸母親乳房。觸摸, 亦可以使親子間情感相連,彼此相愛,當父母在幫忙嬰幼兒洗澡、穿衣以及換衣 服時,其雙手與嬰幼兒的身體接觸,這是親子間相互瞭解的時刻,同時也建立著 情感上的依附。 (莊安祺 譯,1993;魏渭堂、吳錦鳳 譯,1995;高麗芷 譯,1997). 從嬰幼兒認知發展的觀點來看,嬰幼兒按摩亦可算是一項美好的認知活動, 根據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期,0 至 2 歲的嬰幼兒,在認知發展上處於感 覺運思期。在感覺運動期,嬰幼兒賴于吸收外界知識的基模,主要是視覺、聽覺、 觸覺與手的動作。在嬰幼兒按摩的情境中,父母會以輕柔的聲音對嬰幼兒說話, 例如,當父母要開始為嬰幼兒按摩時,會先徵詢嬰幼兒的同意,會對嬰幼兒說: 我們來按摩好不好?或是父母在按摩手掌的時候,會對嬰幼兒說,這是你的手 掌,我現在要替你按摩手掌囉!在此過程當中,嬰幼兒聽到父母說重複的話語, 因而產生記憶。如此一來,就增加了嬰幼兒會身體認知的概念(鄭宜珉,2006)。. 嬰幼兒按摩最大的目的就是觸摸,藉由溫柔的觸摸,讓嬰幼兒確認被愛而感 到安心。利用按摩之肌膚接觸,能促進人體生理上的循環系統、消化系統、排泄 系統的成長,以及促進免疫系統或神經系統的成長。嬰幼兒按摩可促進嬰幼兒身 心的發育,為嬰幼兒奠定健康成長的基礎(能登春男,2003)。. 20.

(26) 綜合上述得知,缺少接觸,親子間容易產生分離焦慮;適當的觸摸與按摩有 助於嬰兒認知上的發展以及身體健康上的發展。透過觸摸與被觸摸,增進親子間 情感的交流,進而產生親子間的依附關係。. 貳、嬰幼兒按摩在嬰幼兒與父母親子間的依附關係之研究. 從 Erikson 心理社會期發展論觀點出發,0 至 3 歲嬰幼兒時期的孩子,正處 於信任與不信任、自主獨立與羞愧懷疑的心理社會階段,所要面臨的是對這個世 界及環境的安全感與信任感的發展。在這個時期,倘若嬰幼兒的需求能獲得適當 的回應和滿足,將會對這個世界及環境產生信任的基礎,信任自己是被愛、被接 受的。反之,倘若在此時期沒有獲得滿足需求,受到忽略,被冷落,嬰幼兒將對 自己所來到的這個世界及所處的環境產生不信任感,這將會影響嬰幼兒未來甚或 一輩子的自我認同感及其人際關係。當嬰幼兒的社會情緒發展產生障礙時,其身 體動作、語言、認知能力皆會受及影響,發生問題。嬰幼兒按摩能夠穩定嬰幼兒 的情緒,在按摩的過程中,其親密感與依附感是可以被建立的(鄭宜珉,2006)。. 對嬰兒而言,按摩能刺激孩子身體的調節作用。西元 1959 年,美國布魯克 林大學的心理學家鄧尼斯對伊朗德黑蘭的兩所棄嬰中心作為比較,研究發現:第 一所棄嬰中心,看護人員除了幫忙嬰兒換尿布或隔日例行洗澡之外,幾乎很少觸 摸到嬰兒,平時也少有成人理會嬰兒或與嬰兒互動。第二所棄嬰中心,看護人員 會不時給予床上的嬰兒翻轉,也會抱起來餵奶,還會提供玩具給嬰兒玩。體重過 輕的嬰兒,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體重亦達到了正常標準(賴慧滿,2009)。. 在非洲烏干達,嬰兒按摩的育兒法令人矚目。這個國家的嬰兒從出生到四歲 期間,都接受媽媽的嬰兒按摩。在嬰兒出生後,母子一刻也不分開,隨時都在一 起,無論身在何處皆抱著孩子。在人生最初的四年,母親每天對嬰兒歌唱,以按 摩疼惜。以此方式成長的烏干達孩子,其身體發展快,情緒發展亦健全。1979 21.

(27) 年在美國衛生署一項調查中發現,烏干達的嬰兒比美國的嬰兒,腦神經系統發展 要快,智商比歐美小孩高(能登春男,2003) 。嬰幼兒按摩重新被現代醫學發現, 應用在早產兒的照護上是有幫助的。1986 年,美國小兒科發表的期刊:對早產 兒每天進行 15 分鐘的按摩,其體重增加 47%,受按摩的嬰兒可比其他嬰兒提早 六天出院;1991 年,美國邁阿密大學成立「觸感研究所」 ,發表了撫觸與人類健 康密切關連的研究報告,包括對氣喘兒、自閉兒、憂鬱症母親的嬰兒受嗎啡感染 和愛滋感染的新生兒,都有正面的影響(曾琴蓮/採訪,2007) 。心理學家亦做了 一項研究,根據幼兒時期是否被愛撫的情況,預測成年時所具有的人際關係,發 現嬰幼兒時期常被父母擁抱、愛撫的孩子,長大後容易與人接近。在青年階段的 戀情持續較長,離婚率較低,犯罪率也較少;反之,嬰幼兒時期,沒有父母關愛, 特別是缺乏母愛的孩子,長大後對別人較少有同情心和愛心,缺乏相互信任和幫 助,離婚率較高,犯罪的機率也較大。日本學者也指出,父母與嬰幼兒的肌膚接 觸,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初的世界觀,進而成為日後一切人際關係的基礎,與父母 之間互信關係穩固的孩子,能培育出良好的人際關係。法國醫學博士魯波威也認 為,嬰幼兒按摩是讓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關鍵(曠晉等人,2011)。. 嬰幼兒最初依附關係的建立始于母親,對無法親自哺乳的父親來言,為嬰幼 兒進行按摩是父親與嬰幼兒增進親情的好方法。1992年在澳洲的一項研究證明, 關於嬰幼兒按摩對父親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的影響。分別為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 研究,初為人父的父親是實驗組,在研究中被教導如何為自己4周大的嬰兒進行 按摩,並在研究期間持續為自己的嬰兒按摩;被觀察的對照組則是沒有替嬰兒按 摩。研究顯示,在嬰兒12周大時,相對於對照組,實驗組的嬰兒,與父親相見時, 會對父親表現出熟悉反應及較少回避行為,有較多的眼神接觸、發聲、觸摸及微 笑;而實驗組的父親也表示與嬰兒有較多的日常接觸(黃徐矜霖 譯,2004)。 嬰幼兒按摩,能夠讓父親與嬰兒開創一條親子溝通的快捷方式,建立內心強而有 力的的溫柔連結。如果嬰兒在出生後能和父親有正面的身體上的接觸,彼此認 22.

(28) 識,讓彼此間發展出親密感,亦就表示彼此間已建立了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有 研究顯示,在嬰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有父親的參與越多,將會減少孩子在青少年時 期的犯罪行為,孩子自信心較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好,學術成就也較好,壓力 忍耐度較高,有同理心,較少以攻擊行為解決問題(賴慧滿,2009)。生命早期 所建立的關係通常會影響一生的效益,因此,父親應該多找機會與孩子接觸,並 重視父職角色的重要性。. 在Ferber等人(2005)、Lappin(2005)及Lappin和Robert(2005)的研究中 給予嬰幼兒按摩正面的評價,說明嬰幼兒按摩可在家庭中的新生命誕生之際,及 早讓新生兒與父母親做親密互動,經由按摩及皮膚上的接觸能使嬰幼兒與父母獲 得正向的回饋,及早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並增進親子關係依附感的連結(引自 林靜伶,2011)。. 綜合上述得知,父親給嬰幼兒按摩可以增加父子或父女間的情感連結,透過 嬰幼兒按摩可以呈現出父親慈愛、溫柔、體貼的面貌。對嬰幼兒按摩不應該只是 母親的特權,父親亦可以一起參與並享受其美好時光。嬰幼兒按摩有助於嬰幼兒 在社會互動發展方面,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缺乏早期的觸摸,可能會導致 長期的損害;適當的給予嬰幼兒按摩,並藉由嬰幼兒按摩建立親子間良好的互 動,這將對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嬰幼兒按摩是親子互動的催化 劑,是發展安全依附關係的必備需求之一。. 23.

(29) 第五節 嬰幼兒按摩之相關研究 嬰幼兒按摩對嬰幼兒的生理和心裡層面皆有許多的好處,本節針對嬰幼兒按 摩的相關研究加以探討。. 根據臺灣文獻,嬰幼兒按摩在親子溝通方面,提升特殊幼童與親子間的依附 關係亦可促進1至6歲發展遲緩兒童與早產兒與母親之安全依附關係(傅惠君, 2008;林靜伶,2011)。黃雅淑等人(2011)的研究發現:1到4個月的足月產嬰兒 在接受按摩的當時,其情緒較可維持在一個穩定、平和的狀態;嬰兒在初次接受 按摩後,可維持一段較長的清醒狀態,此現象可能與其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化有 關。在中國大陸及臺灣的研究亦發現,嬰幼兒撫觸與按摩有助於早產兒和一般嬰 幼兒的身體發展與健康,例如:早產兒體重增加、體溫及呼吸穩定、餵食量增加; 一般嬰幼兒則是睡眠品質改善、身高增長。嬰幼兒撫觸與按摩具有醫療效果,於 中國大陸及臺灣的研究皆有發現,例如:早產兒神經功能進步,以及促進早產兒 的腸胃蠕動等 (表2-1)。. 上述文獻多呈現於早產兒與特殊幼兒身上,在一般幼兒方面的研究闕如。是 故,更為值得研究者探究。. 24.

(30) 表 2-1 臺灣嬰幼兒按摩相關的研究. 範疇. 向度. 相關研究. 親子溝通. 提升特殊嬰幼兒與親子間的依附關係. 傅惠君(2008)、林靜伶(2011). 早產兒體重增加. 簡加珍(2000). 身體發展與健康. 何玉敏等人(2008) 林淑芳(2010). 醫療效果. 睡眠品質改善. 何玉敏等人(2008). 身高增長. 劉佩貞(2007). 早產兒體溫及呼吸穩定. 林淑芳(2010). 早產兒餵食量增加. 林淑芳(2010). 1 到 4 個月的足月產嬰兒情緒穩定. 黃雅淑等人(2011). 早產兒神經功能進步. 簡加珍(2000). 1 到 4 個月的足月產嬰兒神經系統活化. 黃雅淑等人(2011). 促進早產兒的腸胃蠕動. 牛峰海、徐心坦(2008). 25.

(31)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父母提供嬰幼兒按摩其親子依附關係之影響與困境。本章 就研究設計、研究場域、研究工具、資料搜集與分析、研究歷程及研究的嚴謹度 等六部份加以闡述。. 第一節 研究設計 為了實際從父母提供嬰幼兒按摩與親子依附關係中獲得豐富的資料,本研究 採質化研究。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母親運用嬰幼兒按摩時,其親子間的依附 關係,進一步探討母親運用嬰幼兒按摩育兒時面臨困境與問題的解決歷程。由於 量化研究著重在瞭解事件的表徵,無法深入瞭解事件發生的歷程及意義,而質性 研究則著重在瞭解研究參與者對人生和經驗敘述的意義,界定未預期的現象,瞭 解事件及行動發生的過程(高熏芳等人譯,2001)。. 質性研究是一種使用系統性、主觀性的方式去描述生活經驗並賦予其意義的 研究方式,其目的在瞭解人類主觀世界的心理過程。研究中嬰幼兒按摩諮詢者是 研究者,研究者針對嬰幼兒個案母親,搜集建立個案完善的基本資料,並與個案 之家長溝通,藉此瞭解家長與嬰幼兒的依附關係。採用參與式觀察與半結構式訪 談進行資料的收集,再以內容分析法歸納分析資料,將資料中所蘊含的意義做真 實的呈現。因此,研究者考慮本研究所關切的內涵與問題,認為研究物件對生活 世界的理解,系透過個人知覺經驗,重新建構與詮釋而成,故選擇以個案研究方 法,深入探討母親運用嬰幼兒按摩時,其親子間依附關係的個別經驗,以及其困 境及適應歷程。 27.

(33) 訪談(interview)是社會學收集資料的一種重要的方法,主要分為結構式訪 談(structured interview)、無結構式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及半結構式 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教育研究常用到的是半結構式訪談,研究者 是指將訪談的重點集中在被訪問者的某一種經驗上,以求得這項經驗對訪問者的 影響,具有較大自由控制訪談的程式與用語(吳明清,1991)。研究者在進行訪 談時,會事先將訪談的重點告知研究物件,讓受訪者能有時間準備。質性研究重 視意見的陳述和表意語言的使用,也重視移情的理解,移情是指能夠站在他人的 立場思考,理解他人的經驗(高熏芳等人譯,2001)。而在整個訪談過程中,除 了訪談大綱外,研究者會根據受訪者對於訪談的反應或發現新的問題加以思索, 進一步擬定關於研究內容的問題,以獲得受訪者更深層的想法與經驗。. 第二節 研究場域 本研究目的為嬰幼兒按摩母親親子依附關係互動歷程,並探討嬰幼兒家長在 執行嬰幼兒按摩時的困境與調整的歷程。本研究樣本採取立意取樣(judgmental sampling),主要是根據個人的主觀判斷,選取最適合研究目的樣本,而立意取 樣所得的研究結果並不適合推論到普遍的情形,但對初步的研究目的所得的結 果,可以提供往後的研究所需要的資料(郭生玉,2002)。因此,研究場域的選 擇以研究者目前曾應用嬰幼兒按摩學習之幼兒母親作為研究對象。本節將說明研 究場所及研究物件。. 28.

(34) 壹、研究場所 許多發展理論主張,早期母子關係是日後社會關係品質的樞紐,情感社會領 域照顧的不足,會導致嚴重的後果。親子間的依附關係在自然居家環境做為觀察 場域,更能讓親子關係在最熟悉的生活環境裏自然流露,故本研究選擇在嬰幼兒 家中,由研究者兼指導者提供嬰幼兒母親按摩諮詢與訪談。. 貳、研究物件. 本研究之研究物件,以屏東在大學幼教系任教,並曾經在老么女兒嬰幼期每 周進行 1 次嬰幼兒按摩的母親為訪談個案,訪談當年其么女已 13 歲就讀國中一 年級的年齡。個案為三代同堂的家庭,育有三名子女,與么女相差 10 歲及 8 歲, 家庭經濟狀況小康,幼兒童年時期主要照顧者為母親及奶奶。研究者當面先以口 頭徵求同意後,並填寫參與研究同意書 (見附錄一),於同意書中聲明會以化 名的方式呈現,其訪談分析的資料僅供本研究參考。.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訪談幼兒母親在居家環境中提供按摩時親子依附關係 的心路歷程。其中以「嬰幼兒撫觸與按摩」之步驟與指引做為指導父母提供嬰幼 兒按摩的手冊 (趙世、賴慧滿、趙志祥 校譯,2012,頁 52-73),並採用半結構 式訪談題綱進行訪談。根據研究目的及追求研究資料的可信度,研究者採用多元 的研究工具,以下分項說明:. 29.

(35) 壹、工具內容. 本研究工具,主要以母親深度訪談題綱、錄音工具及參與觀察法之研究省思 日誌,作為進行研究之工具。 一、「親子依附行為」觀察指引 以 Ainsworth 的依附型態理論中之安全、逃避、矛盾/抗拒與錯亂等四類依附 型態中的行為特徵做為參與式的觀察重點。本研究以「陌生情境的評量」指標作 為訪談親子依附內容的依據,本研究所謂陌生情境是指在幼兒居家環境中,觀察 及錄影嬰兒、照顧者及陌生人在此情境的反應及互動情形,而評量親子及陌生人 在居家情境下的互動情形。. 二、母親深度訪談題綱. 在質的研究中,訪談(interview)通常是兩個人,甚至於更多人之間有目的 的談話,由研究者引導,搜集研究物件的語言資料,以便瞭解研究物件如何解釋 他們的想法(黃瑞琴,2004)。訪談資料的紀錄方法,主要以錄音(MP3、錄音 筆)輔助,增加訪談內容原音重現與逐字稿之間的一致性,期間並以紙筆做紀錄。 每次訪談之後,立即將錄音內容轉成逐字稿儲存,並重複閱讀原始的訪談資料, 做整理與分析,上一階段搜集之資料成為下一階段訪談之基礎,待收集的資料呈 現飽和狀態即停止訪談,所謂的飽和狀態指訪談資料重複出現相同的內容或概念 時,即稱之。. 為了獲得採用嬰幼兒按摩照顧技巧的父母運用「嬰幼兒按摩」照顧歷程的真 實資料,研究者以文獻探討的初步評估編置了四份訪談題綱,分別為第一階段母 親「研習技巧期」、第二階段「指導下自主練習操作期」、第三階段「精熟流暢. 30.

(36) 期」、及第四階段之「評值回顧期」等四階段訪談題綱。內容如下:. (一)第一階段訪談父母「研習技巧期」訪談題綱:. 1.請說說看,尚未接觸到「嬰幼兒按摩」前,您有使用過特別的照顧技巧來 滿足孩子成長的需求嗎? 2.學習「嬰幼兒按摩」後的想法為何? 3.您們覺得「嬰幼兒按摩」比較容易執行的有那些? 4.您們覺得那些可能是執行上的瓶頸? 5.您覺得在執行「嬰幼兒按摩」需要那些資源與協助?. (二)第二階段訪談父母「指導下自主練習操作期」訪談題綱:. 1.請說說看,在使用「嬰幼兒按摩」于自己的孩子身上時,您覺得最開心的 事情為何? 2.在使用「嬰幼兒按摩」于自己的孩子身上時,您覺得它對您們親子之間的 關係好處在哪裡? 3.您們覺得「嬰幼兒按摩」比較容易執行的有那些? 4.您們覺得在使用「嬰幼兒按摩」時,出現了哪些執行上的瓶頸? 5.您認為那些項目是適合您的孩子?那些專案需要改善?. (三)第三階段訪談父母「精熟流暢期」訪談題綱:. 1.使用「嬰幼兒按摩」于自己的孩子身上已有一段時間,請說說看,您覺得 最棒的事情為何? 2.您們覺得出現了哪些執行上的瓶頸? 3.您遇到困難時,您的感受為何?解決方式為何?. 31.

(37) (四)第四階段訪談父母「評值回顧期」訪談題綱:. 1.使用「嬰幼兒按摩」于自己的孩子身上這一段時間,您們覺得對孩子成長、 親子關係或家庭關係起的哪些改變? 2.請您們對於「嬰幼兒按摩照顧技巧」的好處做些結論? 3.有哪些是您們自己對於孩子創意出來的點子技巧? 4.請您們說說看,使用嬰幼兒按摩歷程中,讓您們覺得困難但已突破及解決 的經驗故事有哪些?. 三、「參與觀察法」之研究省思日誌. 「參與觀察法」的重點便是日常生活的世界,也就是所謂的「現實」,研究 者必須參與日常生活情境並在其中進行觀察,將外來干擾或入侵程度減到最低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研究者以每週至個案家中,觀察個案父母使用嬰 幼兒按摩的情形,並記述研究物件進行的「嬰幼兒按摩」後,所遭遇的困難與問 題以及執行後的發現與感受,作為對研究工作的省思日誌。研究省思日誌的內容 包括研究物件當天執行的情境脈絡、幼兒與父母親子互動狀況或行為表現以及研 究者在教學過程中的感受、想法或教學後的反思等盡可能詳實的記錄下來。. 四、研究者本身. 資料搜集過程中,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所有搜集工作都需要經過研究 者過濾,且「研究者的個人因素」包括性別、年齡、文化背景、種族、社會地位、 受教育程度、個性特點、形象整飾、角色意識、看問題的角度,難免會影響搜集 工作,進而影響結果(黃政傑,2005)。因此,研究者本身的自省與自覺能力是 十分重要的。研究者于 2012 年 11 月參加嬰幼兒撫觸與按摩專業講師國際認證核 心訓練課程至今,持續閱讀相關期刊與書籍,將近半年的時間,皆與同期一起接. 32.

(38) 受訓練課程的學員仍舊保持聯絡,目的在於一起相互學習嬰幼兒相關的按摩技巧 與手法。在準備考取國際嬰幼兒按摩師證照期間,研究者每天皆會練習手法,目 的在於熟練手的靈巧度與增強柔軟度,這樣在教學示範手法時,較具專業形象。 在實習過程當中,實習家庭的母親每次給予研究者的回饋當中,教學示範手法清 楚的評價頗高。看到實習家庭的改變,對於孩子便秘的問題、睡眠品質的問題, 透過按摩得到解決方法。這樣的經歷,促使我對嬰幼兒按摩具有更大的熱情與動 力。在研究所就讀期間,主要進修的專業知識包括:教育研究法、質性研究、幼 兒發展、幼兒行為觀察、幼兒健康促進與風險管理專題研究等。. 貳、工具信效度檢定.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訪談題綱、「親子依附行為特徵」觀察指引與 研究者本身,故以三角檢核法、專家效度、研究者本身專業經歷與同儕檢核等四 項方法加以評估。. 一、三角檢核法(trinangulation). 三角檢核法是綜合觀察、訪談組合而成,即一特定情境的資料是由三個觀點 收集而成。本研究主要做『資料組合』三角效度檢核法,即針對母親訪談資料、 幼兒行為觀察及研究省思日誌三類資料組合進行內容分析。另一方面以『訪談檔』 的三角信度檢核法,針對訪談內容分析後,除了研究者本身分析,也交由協同研 究者及指導教授做研究者間一致性信度的檢核。. 二、研究者本身專業經歷. 研究者接受過嬰幼兒按摩及幼稚教育等課程,並取得研習證書及國際嬰幼兒 33.

(39) 按摩講師證照,對幼兒照顧更是有豐富的經驗。因此,研究者對於掌握受訪者及 被觀察者具備相當的敏銳度,在研究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視為資料的搜集與分 析的詮釋者,能將現場所觀察到的情形詳實紀錄與分析。. 三、同儕檢核. 同儕檢核的功能是協助研究者做資料分析的工作(徐宗國譯,1997),也是 本研究的三角檢定人員(triangulation investigator)。本研究的協同研究者是高碧 森老師,具備國際嬰幼兒按摩講師證照,二十年的幼稚園園長經驗,畢業于中國 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現任于新北市私立幼愛幼兒園園長,對於 幼兒教育及保育工作經驗佳。另一位則為指導教授,除參與整個研究過程,且在 過程中給予充分地指導。. 第四節 資料搜集與分析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一位幼兒之母親運用嬰幼兒按摩時,其親子間的依附關 係。以及父母在執行嬰幼兒按摩歷程中之困境與調適。主要運用質性研究中的訪 談、參與式觀察為搜集資料之方法,並進行內容分析。. 為了獲得採用嬰幼兒按摩照顧技巧的父母運用「嬰幼兒按摩」照顧歷程的真 實資料,研究者以文獻探討的初步評估編置了四份訪談題綱,分別為第一階段母 親「研習技巧期」、第二階段「指導下自主練習操作期」、第三階段「精熟流暢 期」、及第四階段之「評值回顧期」等四階段訪談題綱。. 34.

(40) 壹、資料收集策略. 本研究採取「立意取樣」,其目的是希望所選擇的場所、受訪者或是活動具 有「代表性」 , 「立意取樣」所得的結論較足以代表母群體一般成員的意見(高熏 芳、林盈助、王向葵,2001)。本研究透過對一位幼兒之母親的訪談交流,搜集 五位嬰幼兒之父母執行「嬰幼兒按摩」的歷程,包含執行「嬰幼兒按摩」之前個 案母親第一次接觸的感受及第一階段執行時遭遇到的適用性與困境、執行嬰幼兒 按摩後的想法以及在執行整個歷程所遇到的困境及適用性。. 一、訪談(逐字稿) 研究者將研究者與受訪者之訪談內容,以逐字稿呈現。 二、參與式觀察(研究省思日誌) 研究者以隔周至個案家裡進行嬰幼兒按摩服務,因此在研究歷程中,(1)參 與觀察過程:研究者進入個案家裡服務時,會對研究物件提供策略及協助諮詢, 觀察母親為幼兒調整的個別需求的情形,並以文字記述執行時遭遇的困難與問 題,以獲得完整的資料。(2)省思日誌:研究者將當天觀察到的情形,以書面記 錄,內容包括研究物件當天執行的情境脈絡、幼兒行為特徵與親子互動狀況或行 為表現以及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的感受、想法或教學後的反思等盡可能詳實的記 錄下來。. 三、「嬰幼兒依附行為特徵」觀察指引. 指研究物件執行設計「嬰幼兒依附行為特徵」觀察指引,含括嬰幼兒的成長 狀況、活動照片影帶、依附行為特徵檢核表等檔。本研究以「陌生情境的評量」 來觀察嬰兒對陌生情境及陌生人的反應以及與母親互動、分離及重聚的反應,本 35.

(41) 研究所謂陌生情境是指在幼兒居家環境中,觀察及錄影嬰兒、照顧者及陌生人在 此情境的反應及互動情形,而評量親子及陌生人在居家情境下的互動情形;應用 上述情境做為「親子依附行為特徵」觀察指引。. 貳、資料分析. 本研究之訪談逐字稿、教學省思日誌及嬰幼兒按摩之表單以內容分析法 (Content analysis)作為資料的方析方法。內容分析是一種客觀、系統、而且量 化的方式,能夠應用在教育領域中收集到的豐富檔及檔案資料,以瞭解教育的現 象與問題(吳明清,1991)。研究者在現場進行參與觀察、訪談紀錄及檔收集, 且不斷地閱讀收集到的資料,追蹤資料呈現的主題,直到這些資料不會互相矛 盾,才結束資料收集的工作。本研究研究者即為參與者,參與協助個案母親瞭解 執行「嬰幼兒按摩」的方式及概念,收集及記錄嬰幼兒相關檔檔案,並訪談個案 母親執行後所遭遇到的適用性與困境,並以內容分析法形成嬰幼兒按摩執行的歷 程,研究資料搜集與分析方式彙整如圖 3-1。. 質性研究分析通常可分為三個主要層次,第一層次透過原始資料建立可供分 析的文本,第二層次建立類屬系,第三層次對前兩個層次的基礎上建構可以用來 解釋資料整體內容的理論架構(陳向明,2009)。本研究資料採用內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可以區分為三部分即(一)概念分析類別,形成概念元素;(二) 整匯概念為類組;(三)應用持續性比較方式呈現主題要素。. 一、概念分析類別 「編碼類別」(coding categories)是分析資料的核心工作,研究者詳細閱讀 收集到的資料,分析資料中呈現的主題或規則,而發展出能直接代表這些主題或. 36.

(42) 規則的詞句,而這些詞句就可以用來分析資料的編碼類別(黃瑞琴,2004)。研 究者不斷地閱讀收集到的訪談逐字稿,熟悉資料的內容,從中思考內容與研究主 題間的關係及代表的意涵,並標示出受訪者之重點與關鍵字。 研究者在進行逐字稿之資料編碼時,採用適當之符號,以便研究者日後做資 料分析時檢索。. 二、整匯概念為類組. 將主題資料歸納後,在語言層面尋找重要的詞、短句表達有關主題概念的詞 句,類別需與研究目標有關,並將編碼類別不斷出現的概念,加以統整歸納成為 類組,各類組間是相互獨立、力求周延及互斥的,所謂獨立指某一類組的概念不 能決定另一類組的價值(王文科、王智弘,2011),本研究將類組(category) 相同的主題概念分類呈現,並使用不同的類別提出解說以形成研究中的核心要 素。. 三、賦予資料意義—發現父母親子依附關係「主題」 (theme)與「脈絡」 (tontext). 為了提高質性研究的品質,通常在搜集資料與分析時,採用「三角檢定」的 方式將採用多種方式搜集到的資料相互比較,探討其中的發現是否一致(黃瑞 琴,2004)。因此,本研究將父母訪談內容做說明外,並輔以參與式觀察中之研 究省思日誌等加以分析。分析的過程中,不斷地閱讀相關文獻作為分析內容的依 據,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分析,以求得分析範疇、向度、項目與核心要素的一致性, 並對分析內容不足或不當的地方加以進一步修正。. 37.

(43) 資料收集策略/工具. 半結構式訪談/ 訪談題綱. 資 料 收 集 紀 錄 與 分 析 方 法. 質 性 資 料 紀 錄. 個案母親. 訪談逐字稿. 研究者觀察與 省思. 檔資料 1.親子互動 2.「嬰幼兒依 附行為特徵」 觀察. 資料分析. 研究省思日誌. 親子互動檔案 檔資料 質性紀錄 「嬰幼兒依附行 為特徵」觀察指 引 圖 3-1 資料搜集與分析方法. 38. 內 容 分 析.

(44) 第五節 研究歷程 自 2012 年 9 月起,研究者開始閱讀嬰幼兒按摩與親子依附關係相關文獻資 料,在確定主題後撰寫研究計畫,預計於 2014 年 6 月完成論文計畫口試,研究 者正式進行資料收集時間從 2015 年 8 月至 2015 年 12 月,其中包含徵求研究物 件同意、母親嬰幼兒按摩知能研習、正式訪談及資料轉譯的時間,而後進行資料 整理與分析。本研究資料收集的過程分為準備階段、研究工具發展、正式研究、 資料分析階段及完成階段。 準備階段主要以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擬定研究物件及撰寫研究計畫為主, 先從搜集關於嬰幼兒按摩、依附關係之理論及文獻,再評估及收集研究物件之相 關資料,著手撰寫研究計畫。 研究工具發展階段的過程,以撰寫「依附關係行為特徵觀察指引」,並編寫 訪談題綱,再請專家進行「工具效度檢定」,期間陸續收集研究物件之學經歷資 料。 正式訪談的過程分成四個階段:1.訪談前的聯繫:先徵求同意參與研究的個 案母親同意,並說明預計訪談的次數、時間、及整個研究的模式主題;2.正式執 行「嬰幼兒按摩」前:訪談者再次向受訪者說明研究目的,並簽立一式兩份的同 意書(附錄一) ;3.正式訪談:四階段的訪談依據半結構式的訪談題綱收集資料, 整個訪談過程,訪談者亦觀察受訪者之表情、動作及語氣,每次訪談結束之後, 由衷地感謝個案的協助。訪談時段以個案方便的時間,每次訪談約一小時。訪談 後為避免遺忘,研究者會儘快將訪談內容進行逐字稿的謄寫工作,同時並記錄訪 談當時研究物件的感受及研究者本身的自我察覺,以利往後資料分析工作。綜合 上述研究歷程,研究步驟與流程敘述於圖 3-2. 39.

(45) 擬定研究主題與指導教授晤談. 文獻探討/搜集資料. 尋求協同合作夥伴 徵求家長同意並說明研究目的. 正式研究. 搜集資料 1. 教導研究物件「嬰幼兒按摩」 2. 執行「嬰幼兒按摩」後訪談資料 3. 研究省思日誌 4. 嬰幼兒成長檔案. 資料轉譯紀錄、分析內容. 1. 2. 3. 4.. 內容分析 編碼和分類 資料三角檢核 研究者信度檢核(專家檢核). 撰寫及完成研究論文. 圖 3-2 研究流程. 40.

(46) 第六節 研究的嚴謹度 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境下採取不同的資料搜 集方法,對關注的焦點進行整體的探究,並使用歸納法分析形成理論及探究主題 的結果(陳向明,2009),質的研究者以統整的觀點進行研究,需要在現場收集 多重的資料,藉以發現所有研究角度和資料的脈絡性(黃瑞琴,2004)。. 質性研究所強調的是呈現研究問題的真實情境,因此非常重視研究的嚴謹 度。Lincoln 與 Guba 早期(1984)所提出檢測質性研究信度的三個向度(一)真實性 (truth value)或確實性(credibility):指收集到的資料真實的程度,研究者是 否能收集到預期想收集到的資料,可透過五個技巧增加資料的真實性(1)增加資 料來源真實性的機率,(2)研究同儕的參與討論,(3)相異資料的收集,(4)收集資 料時輔以足夠的輔助工具,(5)資料的再驗證。(二)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 即外在效度,指經由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能有效的做資料性的描述與轉 換成為文字。研究者將受訪者在原始資料中所陳述的情感與經驗,謹慎地將資料 的脈絡、意圖、意義、行動轉化為文字資料,文字資料具有可比較性與詮釋性。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為質性研究的內在信度,其特別指出研究物件之 個人經驗的重要性與唯一性(引自 胡幼慧、姚美華,1996,p.143-144)。本研 究訪問實際參與的五對父母,以增加資料來源的真實性;並透過檔檔案,以達到 相異的資料收集,歷程透過錄音及逐字稿方式謄寫,以最真實的方式呈現研究資 料。. 本研究嚴謹度檢定,以研究的真實價值(Truth value)之效度與可靠性 (dependability)之信度兩方面檢測。. 41.

(47) 壹、真實性價值(truth value)之檢測. 研究者服務于研究場域,融入在其中,因此從中收集研究物件的經驗與感 受,其中包含長期性的參與、持續性觀察、研究者的教學實務經驗及同儕檢核。. 一、長期性的參與(prolonged engagement). 研究場域就是研究者的個案家裡,從一開始就是由研究者參與輔導,對於研 究物件及場域有深刻的親身體驗與暸解,是一位長期參與者。. 二、持續性觀察(persisted observation). 研究過程中,不斷地閱讀相關文獻及收集研究資料,例如:訪談稿、幼兒親 子互動行為觀察、身體成長與發展等資料,並定期與指導教授討論。資料來源來 自研究者每次輔導研究物件後,並立即紀錄當天輔導情形形成教學省思日誌,四 階段訪談過程以錄音筆錄音,事後謄寫逐字稿。而在研究的過程中,建立完整的 檔資料,包含文獻查證的筆記本、訪談大綱、錄音資料、依附關係觀察指引、訪 談書面資料、備忘錄等,清楚呈現研究者的思考路徑,並隨時將收集到的資料分 析編碼,以確保資料正確性與可靠性。. 三、研究者的教學實務經驗. 研究者藉由省思日誌,隨時反省自己的思考模式及研究的思考路徑,監控自 己的主觀性。另外透過文獻資料的詳讀,參考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報告以及請教指 導教授等方式,虛心求教以增廣自己的專業知能,並在適當的時機呈現自己的專 業於研究場域,以達到研究者與研究物件間合諧與對等的關係。. 42.

(48) 四、同儕檢核(peer debriefing). 研究者資料整理完成後,請具備嬰幼兒按摩講師證照之同儕檢核本文的流暢 度及陳述所欲表達意念的契合度,以利往後閱讀者閱讀。. 貳、可靠性(dependability):信度之檢測. 質性研究的可靠性是指研究資料的一致性及穩定度,本研究信度的檢測方式 應用錄音敘事紀錄(Audit trail)、研究者間一致性及三角檢核。. 一、錄音敘事紀錄(audit trail). 研究者在整個訪談過程中,皆由研究者一人完成,為了呈現資料的原始性, 訪談過程中全程錄音,並逐字謄寫錄音資料。而在訪談過程中,以書面記錄受訪 者的非語言動作、表情、語氣,于謄寫訪談稿時詳細紀錄寫成文本,並輸入電腦 檔儲存,以供日後查證,共同檢核資料的真實性,確保本研究資料的可靠性。. 二、三角檢核(triangulation). 質性研究透過三角驗證的檢定方式,增加研究發現的一致性。本研究運用三 角驗證檢定策略包括參與人員的三角檢核及與專家/同儕檢核之三角交叉檢核。 參與人員的三角檢核是研究者將訪談資料撰寫成逐字稿後,根據文獻資料加以編 碼分類後,交給受訪者檢驗其內容是否為受訪者之意,若非受訪者之原意則加以 修改並尋找相關文獻支持,再與指導教授討論修改。而專家/同儕檢核之三角交 叉檢核則是邀請相關領域的資深研究者,即指導教授、論文口試委員及同儕作為. 43.

(49) 諮詢的物件,定期就錄音內容、編碼資料分析進行討論後,加以歸類編碼形成嬰 幼兒按摩教學歷程之研究。. 44.

數據

表  2-1  臺灣嬰幼兒按摩相關的研究  範疇  向度  相關研究  親子溝通  提升特殊嬰幼兒與親子間的依附關係  傅惠君(2008)、林靜伶(2011) 身體發展與健康  早產兒體重增加  簡加珍(2000)  何玉敏等人(2008)  林淑芳(2010)    睡眠品質改善  何玉敏等人(2008)  身高增長  劉佩貞(2007)  早產兒體溫及呼吸穩定  林淑芳(2010)  早產兒餵食量增加  林淑芳(2010)  1 到 4 個月的足月產嬰兒情緒穩定  黃雅淑等人(2011)  醫療效果
圖 3-1  資料搜集與分析方法 資料收集策略/工具  質 性 資 料 紀 錄  資料分析 資料收集紀錄與分析方法檔資料 質性紀錄 半結構式訪談/訪談題綱 研究省思日誌 研究者觀察與省思 個案母親 訪談逐字稿 檔資料 1.親子互動 2.「嬰幼兒依附行為特徵」觀察 親子互動檔案  內容分析「嬰幼兒依附行為特徵」觀察指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4.6 現時日間育嬰園及日間幼兒園的幼兒工作員與兒童的法定比例,分 別是 1:8 及

ª創設讓幼兒⾃主探索的環境 ª滿⾜幼兒快樂遊戲的情緒需要

發展階段 嬰幼兒期 童年期 青春期 成年期 老年期 生理成長.. 智力發展

Nicolas Standaert, "Methodology in View of Contact Between Cultures: The China Case in the 17th Century ",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Chung

By using the case study and cross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find out the Business 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 project, Our study

For obtaining the real information what the benefits of a KMS provides,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benefits of the Proposal Preparation Assistant (PPA) system in a KMS from a case

This study chose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more in-depth information access strateg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y commodities, institute of emphasis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