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啟程

第四節 俯拾皆文章

第一節 出發點

本研究以筆者所任教之啟聰學校國中部六位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六位學生中,三位以口語為主要溝通方式,其口語清晰度亦為班級中較 佳者;另外三位則以手語為主要溝通方式,能配合手語發出一些簡單常 用字詞的音(例如:「老師」),雖清晰度較不佳,但尚能辨識其意。筆者 於學期初發放「參與研究同意書」並適時與學生、班級導師與家長說明,

六位學生家長均勾選「同意」(「參與研究同意書」格式請見附錄一)。 研究場域則為啟聰學校國中部社會課課堂。國中部社會科課程時數 為一週三節,全班學生皆於原教室上課,另依學生整體學習程度概分為 A、B組,例如:給予不同卷別的學習單、作業單。參與研究學生之基本 資料與社會科學習現況整理如下頁表 3-1-1、3-1-2:

3-1-1 參與研究學生基本資料表

12dBHL

(電子耳)

口語 111 2834

重度

右耳:

18dBHL

(電子耳)

口語 85 2906 服用利他能

中度

左耳:

28dBHL

(助聽器)

右耳:

28dBHL

(助聽器)

口語 67 2783 歌舞伎症候群

重度

左耳:

68dBHL

(助聽器)

右耳:

63dBHL

(助聽器)

手語 97 1905

重度

左耳:

45dBHL

(助聽器)

右耳:

42dBHL

(助聽器)

手語 85 2295

重度

左耳:

43dBHL

(助聽器)

右耳:

38dBHL

(助聽器)

手語 82 1456 水腦症、心臟病

註1:認知能力以《托尼非語文智力測驗-再版》(TONI-3)之標準分數呈現。

註2:識字量僅以造詞答對計分,注音部分未列入評分。

3-1-2 參與研究學生社會科學習能力現況表

第二節 自我預備

行動研究的特性之一為從事研究者本身便是研究運用的工具,因此 本節將介紹筆者背景與進行課程設計的先備能力。

壹、主修特殊教育學系

筆者大學就讀特殊教育學系,選擇報考特教系的契機有二:自高一 開始,每年暑假於家扶中心擔任暑期生活營志工至大三,歷時五年。於 此過程,感到與兒童相處的感覺十分自然,能有機會教導、幫助他們,

也令我相當欣喜;而在親人當中有位表弟為特殊兒童,長輩非常辛勞。

因為自己沒有兄弟姊妹,缺乏和小孩相處的經驗,所以起初不大知道該 如何與他互動。然而漸漸地,當我看著發洩情緒、經過一番折騰後躺在 地上的小表弟,便會想著:有否更積極的處理方式?因此對特教產生興 趣。甫進入特教系,老師便時常告訴我們:「要了解背後的故事、學習用 不同角度思考、不要將凡事視為理所當然。」大學四年的修課,為筆者 在特殊教育領域中的知能、理念,奠下扎實堅固的根基。

此外,筆者自大一下學期開始擔任班上兩位聽障同學的筆記抄寫員,

協助其課堂訊息之接收,並持續服務至畢業。藉由筆記抄寫員服務,以 及與兩位同學們交流經驗感受,對於聽障學生會遭遇的學習困難與限制 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貳、輔修歷史學系

於本系科目之外,筆者另以自小懷抱濃厚興趣的歷史為輔系。修課 過程中逐漸發現,看似天差地遠的兩個學門,其實仍有相似之處:修習

「史學方法」這門課程時,章學誠《文史通義•文德》中的一段文字向我 發出亮光:「凡為古文辭者,必敬以恕。臨文必敬,非修德之謂也。論古 必恕,非寬容之謂也。敬非修德之謂者,氣攝而不縱,縱必不能中節也。

恕非寬容之謂者,能為古人設身處地也。」當中所提之「臨文必敬,論古

思考特殊學生的發展過程與需求,盡可能站在他們的角度設計課程與教 學、以正向態度處理特殊狀況與行為問題。因此,筆者亦能時時提醒、

鞭策自己以這兩個領域的精神進行本研究。

做為「研究工具」的弱勢,是今年為筆者第三年教學,自忖教學與 班級經營上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此外,身為國中部唯一的社會科教師,

需教授國中三個年級的社會科(含歷史、地理、公民),以及高職部一年 級公民科。任教科目與部別範圍廣、差異大,再加上繁雜的導師事務,

較難有充裕時間更細緻地備課,也擔憂無法將研究做得更臻完善。因此 於平時教學過程中,盼望自己能盡可能利用零碎時間規劃課程並進行反 思。

第三節 路線規劃

本研究共分六個時期:

一、 研究醞釀期(2018 年 7 月至 8 月)

二、 研究設計與實施第一期(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1 月)

三、 資料整理與反思修正期(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2 月)

四、 研究設計與實施第二期(2019 年 3 月至 2019 年 6 月)

五、 資料整理與反思總結期(2019 年 3 月至 2019 年 7 月)

六、 技術報告完成與發表期(2019 年 7 月至 2019 年 8 月)

研究設計甘梯圖與各期內容分別如下表 3-3-1 及表後敘述:

3-3-1 研究設計甘梯圖

時間 期程名稱

2018 年 2019 年

7-8 月 9-10 月 11-12 月 1-2 月 3-4 月 5-6 月 7-8 月 研究醞釀期

研究設計與實施第一期

  

資料整理與反思修正期

  

研究設計與實施第二期

 

資料整理與反思總結期

  

技術報告完成與發表期

一、 研究醞釀期(2018 年 7 月至 8 月)

包含訂定技術報告題目、學習並撰寫前三章、初步蒐集文獻與整理。

二、 研究設計與實施第一期(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1 月)

根據翰林版社會課本九年級歷史篇,選取合適文本並設計教學活動、

學習單,並且實際進行教學,同時蒐集資料。

期間與指導教授及暑期碩士班同儕保持聯繫與討論,並根據建議調 整研究內容,讓研究更有彈性。

三、 資料整理與反思修正期(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2 月)

於設計課程與實際教學的同時進行資料蒐集(例如:錄音、攝影、

錄影、學習單與課後評量蒐集整理、省思札記撰寫等)。此外,根據教案 實施情形、學生反應與回饋、研究者自身省思,持續調整研究方向、精 進課程設計與教學。

期間與指導教授及暑期碩士班同儕保持聯繫與討論,並根據建議調 整研究內容,讓研究更有彈性。

四、 研究設計與實施第二期(2019 年 3 月至 2019 年 6 月)

擬於學生畢業考前教導預定進度,並利用畢業考後至畢業典禮為期 一個月的時間進行楷模學習課程:『歷史人物與我』,亦可做為學習回顧 與總結。教材來源根據翰林版社會課本九年級歷史篇,汲取上學期經驗,

設計跳脫上課進度的教案、教材,並且實際進行教學,同時蒐集資料。

期間與指導教授及暑期碩士班同儕保持聯繫與討論,並根據建議調 整研究內容,讓研究更有彈性。

五、 資料整理與反思總結期(2019 年 3 月至 2019 年 7 月)

於設計課程與實際教學的同時進行資料蒐集。此外,根據教案實施 情形、學生反應與回饋、筆者自身省思,持續調整研究方向、精進課程

設計與教學。此階段末期亦需準備將研究收尾、進行總結反思。

期間與指導教授及暑期碩士班同儕保持聯繫與討論,並根據建議調 整研究內容,讓研究更有彈性。

六、 技術報告完成與發表期(2019 年 7 月至 2019 年 8 月)

持續撰寫技術報告第四、五章,並逐步增修直至完成全文並發表。

第四節 俯拾皆文章

本研究考量啟聰學校學生聽覺能力限制、語文理解情形及生活經驗,

選用之資料包含課堂學習單作品,並視需要進行課堂錄影、錄音。亦觀 察並記錄學生對於課程之反應,例如:課堂或課外師生對話與回饋、課 堂專注度與參與度等,其中師生對話中的說話者將分別以「師」與「學 生英文代號」縮稱。另撰寫省思札記,文末註明簡稱「札」與日期。關於 錄影、錄音資料及省思札記編碼如下表3-4-1 所示:

3-4-1 資料編碼範例

類別 編碼 意義說明

錄影資料 20181004-1 2018 年 10 月 4 日第一段錄影內容 錄音資料 20190610-1 2019 年 6 月 10 日第一段錄音內容 省思札記 20181220-1 2018 年 12 月 20 日省思札記

由於現行國中歷史課程以年級分為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且每 單元與章節有各自歷史發展脈絡與獨特性,並不能直接將前後章節練習 卷或段考考卷成績,或甚至上學年與本學年成績進行比較,否則將失之 偏頗與略顯草率。是故,對於學生練習卷評量不採取成績前後測比較或 進步趨勢等量化分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