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回想這一學年的所經所歷,是否能回應當初內心所想的問題呢?

壹、適合設計為情意教育的課文內容

如何從課文中找出適合做情意教育課程設計之處?筆者發現了課文 中有許多亮點、隱藏在其中的微光:

一、 從古到今都存在

歷史並非獨立的片段,許多古代的發明、制度、甚至觀念,現今依 然能找到它們的蹤跡,兩者之間的聯結,相信就如時光隧道,能拉近我 們與古人的距離。

二、 生而為「人」的共鳴

歷史人物和我們一樣「都是人」,他們也會有生而為人的優缺點與煩 惱。若將其與學生的共通點聯結,學生將會覺得古人並非只能遠觀,而 是親切許多。

三、 歷史人物的重大決定

歷史人物的某些決定,或許對我們而言難以想像,但我們可以透過

「神入」來同理他們、試著理解他們決策背後的用意與苦衷。

四、 幫助學生自省與成長

若能在課堂上加以補充歷史人物的人格特質、處世態度,未嘗不能 給予學生楷模學習,甚至教師自身成長的養分。書中的人事物似乎在向 讀者說話,鼓勵、引導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有力邁步。

貳、適合情意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

以下整理這一學年筆者設計或運用於課程中的方法:

一、 神入歷史

嘗試將自己帶入當時的環境氛圍,站在古人的立場思考。甚至擔任 古人的「代言人」,說明影響其決定的原因。

二、 角色扮演

「我所想的古人、古代,演出來會是什麼模樣?」角色扮演可增進 學生主動性、加深印象、澄清觀念,也更添趣味性。

三、 古今對話

「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藉由問答,請學生與古人、與自己內心 對話,增進學生的思辨能力,更盼望其因古人的事例有所成長。

四、 楷模學習

看見歷史人物展現的人性光輝、人格特質,讓學生擁有可以效法或 借鏡的依據。以和古人相似的優點感到稀奇、親切;以古人的缺點自省,

設定改進的目標。

此外,本研究之課程設計亦融入聽覺障礙學生教學策略相關文獻當 中的一些策略,例如:使用交互教學法中的「示範、練習、對話、修正」

四個歷程(李姿德、林芃娟,2003),透過筆者闡明、學生再次演練並修 正表演內容,幫助學生澄清不同民族的特質;運用教室內互動式電視牆 輔助教學,讓師生「教、學」成效更佳,此結果與 El Emary、Hussein 之 研究(2012)相符。

叁、情意教育課程對學生的影響

當學生遇上情意教育課程,會發出什麼樣的光呢?

一、 由靜到動

藉由情意教育課程,學生不再不敢說、不敢做,只是坐在位子上被 動聽課、接受知識的灌輸,而能動腦思考、開口發表、動手操作,甚至舞 動全身展演。

二、 由動到靜

課堂中呈現的觀點、影片討論與議題,能幫助學生靜下心來,進行 更深入、更具創造力的思考。

三、 主動學習

即使學生學習能力各不相同,但由於筆者於課程中安排許多不難達 成的個人/團體學習目標(例如:書寫楔形文字、查找課本關鍵詞完成 學習單、表演民族特色等),每個人都能對所屬小組有貢獻,也能全員參 與表演、給予他組回饋並提出疑問。

四、 樂在其中

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經驗、有趣味性的課程,能讓他們樂於學習,減 少因空白時間過多造成的空等、無聊、分心等現象。課堂中搭配增強系 統,能讓學生更有動機學習,且減少行為問題的產生。

肆、對於情意教育課程的省思

課程設計與教學後的省思整理如下:

一、 課程需符應學生特質

本研究依據學生的聽覺障礙特質,不全然使用傳統講述法與紙筆評 量,而是盡可能讓學生透過多重感官學習並呈現學習成果,例如:操作 互動式電視牆、角色扮演、觸摸楔形文字泥板教具等。如此一來,可降 低相關文獻所提及之聽障生無法有效聽取環境中的語言刺激(王惠俐,

2010)、以及國語文能力發展落後常模(林家楠,2017)所造成的學習限 制。

二、 讓學生擁有學習主動權

筆者所設計的『原來我們這麼近』學習單答案皆能在課本中找著,

因此對於閱讀理解能力較不佳的學生仍可回答、產生成就感,且透過分 組合作學習,能增進同儕之間的分工合作與協調。在教師引導下,透過 角色扮演、小組一來一往的對話,也可獲得正確的答案與激盪出更多想 法。

三、 鼓勵學生詮釋、重現心目中的古人

透過角色扮演、書寫楔形文字,讓學生發揮創意,用自己的想像呈 現心目中的民族、人物,並試著體會他們的生活。

四、 搭配增強制度

給予加分、本校能兌換禮品的獎卡,或課堂中產生的自然增強(例 如:表演者有權力告訴同學答對或答錯),讓學生學習、參與意願更高。

五、 教學中澄清觀念

『原來我們這麼近』課程中,兩組學生第一次演出都讓對方猜想是 亞述人,因此需從中引導學生澄清、辨別打鬥的差異,例如:巴比倫人 使用招式相似的打鬥方式回敬對方,或是貴族與奴隸打人之後的下場不 同;讓波斯人對火焰的情感、善神與惡神的形象更明顯。

伍、對於情意教育課程的建議

對於情意教育課程的建議,以及可供其他教育工作者參考的要點整 理如下:

一、 規劃完整的課程

這一學年以來,筆者常因塵務經心、健康欠佳等因素,未能設計與 施作系統性、持續性的課程。然而生活中畢竟有許多無法預料的事,無 論如何,相信只要不輕易放棄,自然能逐漸累積、規畫出完整的課程並 實施。

二、 教導情意更需謹慎

相較於認知與技能目標,情意目標更為抽象。不但如此,也更難建 立;不過,一旦形成了觀念、內化成為價值觀,就不易消除。因此,教師 設計課程、進行教學時,必須謹慎選擇適切的情意目標與教學活動,並 於教學過程中闡明,例如告訴學生:「創意改寫結局,但不代表歷史人物 是錯的,或是做決定的能力比我們差」。

三、 教材來源多元,且教學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未來的情意教育教材亦可進一步擴展,例如設計不同性別、種族的 楷模學習典範課程,可培養學生更多元的思考面向,以及更宏觀開闊的 視野與胸襟。

另一方面,本研究的限制為研究對象與場域僅限於筆者所任教之啟 聰學校九年級學生,對於其他年段、學校、障礙類別等學生均不適合直 接推論,須依據學生的特質、能力現況或其他因素適時調整。此外,設 計、施作的課程較少,也無法斷定其他科目、活動的情意教育課程對學 生的影響是否相似,需待日後持續實踐與修正。

參考文獻

宋家復(譯)(2016):像史家一般閱讀:在課堂裡教歷史閱讀素養(Sam Wineburg, Daisy Martin, Chauncey Monte-San著:Reading Like a Historian: Teaching Literacy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s)。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原著出版於2012)

李姿德、林芃娟(2003):交互教學法對增進聽覺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特 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1,127-152。

李涵鈺、宋家復(2016):像史家一般閱讀──在中學歷史課堂裡教讀寫素養。教科 書研究,9(2),165-184。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九月二日教育部臺

張元(2012):歷史課堂教學的設計思考。清華歷史教學,22,7-20。

張春興(1990):從情緒發展理論的演變論情意教育。教育心理學報,23,1-12。

郭如育(2011):國中生情意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課程設計原則。中等教育,62(2),

138-154。

陳豐祥(2009):新修訂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的理論內涵及其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

歷史教育,14,1-53。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社會領域。臺北:教育部。

黃春木(2015):為什麼要教/學歷史──關於歷史教育目的之批判。清華歷史教學,

24,7-14。

劉秀丹(2006):啟聰學校學生文法手語、自然手語及書面語故事理解能力之研究。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75-94。

劉俊榮、劉秀丹(2015):聽損兒童平衡取向繪本閱讀教學法之成效。障礙者理解半 年刊,14(1),113-133。

劉慧蘭(2012):如何在歷史課培養人文精神:一個國中老師的實踐歷程。清華歷史 教學,22,87-102。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國家文官學院 T&D 飛訊,118,1-20。

錡寶香(2011):聽力損失幼童的早期讀寫萌發與支持。國小特殊教育,52,1-14。

蕭憶梅(2009):理解學生歷史思維的重要性。歷史教育,14,87-102。

英文部分

El Emary, I. M. M. & Hussein, K. Q. (2012). Analyzing the various aspects of e-learning modules for the hearing impaired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4(3), 122-130.

Forehand, M. (2010). Bloom’s taxonomy.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learning,

teaching, and technology, 41(4), 47-56.

Krathwohl, D. R. (2002).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An overview.

Theory into practice, 41(4), 212-218.

Wineburg, S., & Martin, D. (2009). Tampering with history: Adapting primary sources for struggling readers. Social Education, 73(5), 212-216.

附錄

家長同意書

※本人已經詳細閱讀前述文字並了解其內容,謹同意下列事項:

一、本人同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研究生/社會科 賴怡汝老師於授課時進行拍攝、錄影與錄音。

□同意

□不同意

二、本人同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研究生/社會科 賴怡汝老師對學生進行個別訪談與錄音。

□同意

□不同意

上述同意之拍攝或訪談資料僅供研究撰寫論文與教學檔案紀錄之用,不得 挪為他用或任何商業用途。

同意人或是法定代理人(簽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 華 民 國 年 月 日

附錄二 『原來我們這麼近』教案設計

教學內容

三、總結活動

 我的楔形文字名字:

1. 呈現楔形文字泥板教具與英文字母對照表。

2. 讓學生書寫自己的英文名字。

3. 展示與欣賞成果。

 課程小結:詢問學生書寫楔形文字過程的感想。

藉此引導其體會古文明的多元與創造、使用過程 的不易,更需珍惜現今便利的生活。

 結算本節活動分數並增強。

---(本課程結束)---

5 分鐘

2 分鐘

1 分鐘

2b-Ⅳ-2

2c-Ⅳ-1

口頭/手語 行為觀察 實作(書寫)

附錄三 『原來我們這麼近』分組合作學習單

附錄四 『原來我們這麼近』第一組合作學習單成品

附錄五 『原來我們這麼近』第二組合作學習單成品

附錄六 『原來我們這麼近』A組作業單

附錄七 『原來我們這麼近』B組作業單

附錄八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教案設計

教學內容

附錄九 『勇氣──馬丁路德與哥白尼』教案設計

教學內容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