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人背景因素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個人背景因素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為了解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對身體活動可能造成的影響,以下分別以 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婚姻狀況、工作職位、工作時數與屬性、

自覺健康狀況之情形加以整理探討。

一、 性別

性別在身體活動上的差異研究相當多,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 局於民國 96 年的『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發現,男性 平時有運動百分比(69.1%)明顯高於女性(65.4%)。在針對許多青壯年、中 年、老年人的研究結果顯示,男性身體活動量高於女性,運動行為也優 於女性(吳秋燕,2002;張淑紅,2007;范絢媛,2009;黃淑貞等,2009;

陳思遠、連倚南、賴金鑫、季瑋珠,2004;顏敏玲、陳玉敏,2008)。

而國外研究顯示拉丁美洲裔成年人男性的每日身體活動次數優於女 性(Marquez & McAuley, 2006)。但也有研究發現身體活動程度,在性別方 面沒有差異(李佳倫、鄭景峰,2010;郭紋因,2011)。

由上述文獻探討可知,大多數研究結果發現男性的身體活動量或身 體活動頻率皆較女性佳,但也有些研究在性別上沒有差異。因此,在金 融業職場,身體活動是否會因性別而有差異,值得進一步探究。

二、 年齡

年齡與身體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之「民

國 98 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指出,國人運動盛行率於 18 至 24 歲為 55.27%,在 25 至 44 歲則下降到 50.29%,並在 45 至 64 歲達到 高峰(58.5%),65 歲至 74 歲還有 55.34%,但到 75 歲後則急速下降至 43.41%,顯示國人運動行為隨著年齡的不同而有趨勢的上升與下降。國 內許多研究證實,年齡越大其身體活動量越高(李素箱,2005;李碧霞,

2000;陳真美,2001)。但也有研究指出隨著年齡的增加,其身體活動有 減少的趨勢(Konradi & Anglin, 2003)。部份研究發現,年齡與身體活動或 運動行為無顯著差異(王秀華,2003;郭紋因,2011)

綜合上述文獻,多數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活動量也愈高,

可能是隨著年齡增長其面對自身健康會更加重視。因此,在金融業職場,

身體活動量是否因年齡不同而有差異,值得進一步探討。

三、 身體質量指數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之「民國 98 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 查」顯示國人不管是男性或女性,BMI 值在過重範圍有運動的情形皆高 於 BMI 值過輕者,說明 BMI 值過重者較積極從事運動,注意自己的生活 型態,但目前國人中卻有一群認為自己很瘦所以不需要運動的過輕不運 動族群。

郭紋因(2011)針對屏東縣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發現其身體活動 量低的組別,有較高的身體質量指數。而女性之身體活動量與 BMI 值呈

現顯著的負相關,亦即身體活動量越高,BMI 值愈低,反之,則愈高。

國外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愈低者,身體活動量愈高(Folsom et al., 1985;Sternfeld et al., 2000;Reaven, Barrett-Connor, & Edelstein, 1991)。

羅慶徽等人(2006)針對三軍總醫院的員工調查發現,身體質量指 數與運動行為並無相關性。

綜合上述研究,多數研究顯示身體活動量愈高,身體質量指數就愈 低。但在金融業職場,身體活動或運動行為是否會因身體質量指數的不 同而有差異,值得進一步探討。

四、 婚姻狀況

婚姻狀況越偏向已婚者,其身體活動量越高(曲天尚,2004;謝秀 芳、趙正敏,2010;Hallal, Victora, Wells, & Lima, 2003);林昌國、武為 瓊與余幸秀(2007)針對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參與休閒運動動機的研究 指出,已婚的學員比未婚學員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來得高。

黃淑貞、楊秋娥、洪文綺與姜逸群(2010)針對國小教師探討其運 動行為,發現未婚教師比已婚者有較佳的規律運動;陳怡君(2005)研 究顯示,未婚者比已婚者較少有規律運動習慣。

蔡英美、王俊明(2006)以台中市中年人為研究對象,發現婚姻狀 況在運動行為上並無顯著差異。

綜合以上文獻,婚姻狀況與身體活動的差異情況不一致,至今還有

許多的影響因素,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探討。

五、 工作職位

有關工作職位、職等高低、職務種類與身體活動的研究並不多。黃 淑貞等人(2009)針對金融保險業主管與員工探討其健康行為,發現主 管的運動頻率(38.3%)高於員工(30.3%)。林子淳、郭富舜(2008)以國小 教師為對象,發現兼任行政的教師在運動行為層面顯著優於無兼任行政 的教師。許志賢、黃于庭、鄭志成(2009)的研究亦發現不同職務的國 小教師在參與運動型的休閒活動上有顯著差異。戴良全(2003)研究顯 示行政人員(主任、組長)的運動行為明顯優於級任教師。

余存先(2010)針對花蓮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為對象,發現不同職 務其身體活動量並無顯著差異。蕭佳修等人(2005)也以大葉大學不同 職等教師探討其休閒參與運動行為,發現並無顯著差異。

綜合上述研究,工作職位是否對身體活動產生影響,至今無法確定,

因此,本研究想進一步探討,針對金融業職場員工,主管與非主管其身 體活動是否會有差異。

六、 工作時數與屬性

高科技從業人員受到工作時數長短的影響,而有不同的身體活動量

(徐金鋒,2010);王淑卿(2009)針對台北地區某西式速食餐廳兼職員 工為研究對象,發現工作時數較長者,身體活動量較低。

在工作屬性上,王淑玲(2005)比較坐式與非坐式工作型態婦女其 身體活動量的研究發現,非坐式工作型態婦女工作身體活動量顯著高於 坐式工作者。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發現工作時數與工作屬性的不同會影響到身體 活動量。因此,本研究也將探討金融業員工工作時數與共作屬性是否會 影響其身體活動。

七、 自覺健康狀況

自覺健康狀況較好者,有較多的身體活動(李佳蓉,2005;胡巧欣、

林正常、胡一德,2003),參與較多的規律運動者,有較高的自覺健康狀 態(李素箱,2005),每周運動三次以上者,其自覺健康狀態較佳(蕭淑 芬,2002)。自覺健康狀況好與普通者,其從事運動的比率較高,反之,

則較低(莊淑意,2009),

綜合以上文獻,多數研究證實自覺健康狀況較佳或普通者,其從事 身體活動或運動行為的比率也越高,因此,在金融業職場,自覺健康狀 況與身體活動是否有關聯性,尚待進一步的探討。

第四節 計劃行為理論與其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