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本研究運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雙北市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與相關因 素,並就個人背景以計劃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作深入探討。本章共分五 節,分述如下: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的」、第 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名詞解釋」及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多數人的工作生涯中,每日有將近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時間處於工 作場所,職場可說是推動健康促進最易彰顯成本效益的地方。於職場推 動健康促進,不僅可使員工免於職業傷病的威脅,公司降低醫療保險花 費,鼓舞員工工作士氣,增加向心力,減少請假離職,進而增進生產力,

確保品質,提昇企業形象,創造勞資雙贏,更可將其效益擴大至家庭與 社區。可見,「職場健康促進」益處之多,勢必需要積極推廣、精益求精。

隨著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之後,我 國資本市場面臨激烈競爭,近年來努力推動金融自由化及國際化,國內 金融市場已逐步開放,促使金融業競爭力亦逐漸提升(黃玉芬,2007)。

雖然金融業在各項服務業中,整體經濟成長幅度優越,在員工薪資方面 更是各行業中的佼佼者,但在優渥的工作環境下卻存在著潛在的危險,

金融業者長期處在工作步調快、工作負荷重、需要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以及別人給予的高道德標準施壓之下,工作壓力相對的提高。勞工安全 衛生研究所在 2007 年的「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指出,受僱 員工工作帶來的壓力,以金融保險業為最高,達 24.5%。工作壓力大,帶 來的是對工作感到厭煩、逃避、提不起勁,最終導致疲勞。因此在受僱 員工疲勞指數最高的前五名排行中,金融保險業竟也以 30.5 分位居第 一,顯示金融保險業不但背負著很大的工作壓力,也是工作疲勞感最高 的行業。因此,如果長期處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身體機能無法獲得適 當的休息,導致免疫力降低,嚴重就會影響健康,實在是得不償失。職 場是一個重要的環境,能影響員工的生理、心理、社會的健康。有健康 的員工,企業才有高度的生產力。因此推動員工的自我健康管理與職場 健康促進將會是不錯的解決之道。

近年來,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與日新月異,機器代替了人力、電腦 高科技的降臨、人類不需要太多的身體活動即可完成想要完成的工作。

如此靜態的生活型態,對於健康產生極大的衝擊。有許多的研究證實:

規律的身體活動能降低死亡率(Chipperfield, 2008)、預防心血管疾病 (Reddigan, Ardern, Riddell, & Kuk, 2011)、減少罹患結腸癌(Wolin, Yan Colditz, & Lee, 2009)、乳癌(Awatef et al., 2010)的機會、預防骨質疏鬆症 (Natalie M. Schmitt, Jochen Schmitt, & Doren, 2009)、肥胖(林瑞興、方進 隆,2000)、動脈粥狀硬化(楊昌斌,2001)及減少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

(Tudor-Locke et al., 2004)、增強身體免疫力,更可以促進肌肉力量與身體 柔軟度,並能促進心理健康及改善生活品質。

綜合以上研究發現,身體活動確實能夠預防疾病以促進健康,但國 人不運動的比率還是非常高,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民國98年 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發現,仍有近四成七的18歲以上國人過 去兩週沒有做運動。因此如何增進對身體活動的認知、態度、以及深入 了解需求,幫助產生其行為的動機且持續,將會是一大課題與挑戰。

近年來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及教 育部等政府機關將國人健康視為其使命,經常積極推動職場健康促進相 關政策、舉辦相關實務研討會、以及職場健康促進研究計畫與衛生教育 訓練工作。並在2012年10月15日由公共衛生學會召集張博雅、陳建仁、

楊志良等前衛生署長與相關公衛學者共同背書推動「公共衛生師法」的 立法。其目的皆在培養相關的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人才,以深入職場,

發揮所長。再者,許多研究結果證實職場健康促進計畫成效,不僅能增 加員工健康體能,改善身心健康狀況,減少職業傷害與慢性疾病的危害,

同時具有降低醫療成本、改善缺勤情況等多種利益(Gebhardt & Crump, 1990;高毓秀,2002)。凡此均顯示在職場推行健康促進活動具有莫大的 經濟效益。

在現今的社會,金融保險業員工常因為工作環境與工作型態的影

響,下班以後往往足不出戶,假日休閒時間也因種種因素,像是睡眠不 足要補眠,或是懶惰的個人因素,以及缺少社會支持和誘因,促使運動 習慣不易養成。而相關的職場支持性團體卻是少之又少。倘若配合政府 政策在計畫推行時,能加強宣傳與組織,鼓勵員工利用閒暇時間一起多 多運動,不僅能紓解工作壓力,保持最佳的體能狀況,更能增進身心健 康以獲得良好的工作效率,進而提升國家整體經濟。

透過理論的建構與驗證,可以預測與解釋個體的身體活動。理論可 以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行為的改變過程以及作為提供明確解釋的重要框 架。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已由許多研究者廣 泛運用於各族群從事身體活動的研究,包括社區老人從事身體活動的意 圖(林艷君,2007)、更年期婦女從事規律運動的意圖與行為(林惠卿,

2009)、大專教職員從事休閒運動行為的意圖(林秋慧,2008)、高中生 從事規律運動的意圖(姚幼玲,2009)。從以上相關研究來看,計劃行為 理論已經成功的運用於解釋與預測於與身體活動相關的議題上。

員工的職場健康促進愈趨重要,考量目前國內較少以金融保險業員 工健康問題與健康促進的相關文獻,研究者欲了解在運用計劃行為理論 後,預測能力及身體活動的現況為何,因此,本研究資料取自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應用手機傳送量身裁製簡訊並結合電腦網站 促進金融業人員身體活動與健康飲食研究(計畫主持人:黃淑貞教授;

計畫編號:NSC 99-2410-H-003-136-MY2),以計劃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

身體活動為依變項作資料分析,瞭解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現況以及其相 關影響因素,期能以此研究結果作為後續職場推動健康促進的參考資料。

第二節 研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