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與相關因素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運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與相關因素研究"

Copied!
1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淑貞. 博士. 運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金融業員工 身體活動與相關因素研究 A study on physical activity of the employees infinancial industry with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研究生:吳昀陞.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十二月 1.

(2)

(3) 摘. 要. 本研究主要在運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雙北市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及 其影響因素。 本研究分層隨機抽樣 643 位金融業員工,實際回收 533 份,回收率 為 83%。以問卷方式收集金融業員工計劃行為理論變項、身體活動量和 個人背景等資料。 資料分析採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變異數分析、二系列相關、皮 爾森積差相關、複迴歸及邏輯式迴歸。 結果發現:身體活動量足夠者為 57.8%。知覺行為控制因素能顯著預 測身體活動意圖;自覺健康狀況與身體活動意圖能顯著預測是否有規律 身體活動;身體活動意圖能顯著預測工作和家務身體活動量、娛樂、運 動和休閒活動量以及身體活動總量。再以路徑分析探討各變項的關係發 現,知覺行為控制直接影響身體活動意圖,間接影響身體活動。 研究者建議增加金融業員工的控制信念與知覺力,排除身體活動障 礙因素,增加運動自我效能,培養規律運動習慣,企業並應規劃合適的 健康促進計畫,以促進金融業員工健康。. 關鍵詞:計劃行為理論、身體活動、金融業員工. I.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n physical activities among employees of financial industries in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A total of 643 financial employees were selected by using a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The response rate was 83%.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variables, physical activity, and personal background were collected with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analysis of variance,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57.8% of the financial employees being physically active.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variable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tention. Health status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tention were predictors to know whether or not the financial employees exercised regluarly. Physical activity intention was the predictor of physical activities about work and housework, recreation and sports, and leisure-time activities, as well as total amount of the physical activity.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directly affecting physical activity intention and indirectly affecting physical activities were discovered by using the path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 of financial employees, escalating the control beliefs and perceptivities of financial staff and eliminating their obstacle factors of physical activities were necessary. Increasing their self-efficacy of physical activity, financial employees can form a habit of exercising regularly and develop an appropriate health promotion project. Keywords: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physical activity, financial employees. II.

(5) 謝. 誌. 研究所兩年半的時光很快就過去了,終於到了開花結果的那一日, 回想起以往上課的點點滴滴,至今仍歷歷在目,感謝在學習旅程上陪伴 我度過喜悅、生氣、悲傷、快樂的同窗好友們,以及細心教導我的各位 師長們,因為有你們的陪伴,才使得我這兩年半的時光:豐收,美滿。 談起論文的播種、發芽、生長與結果,必定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黃 淑貞老師的耐心指導。在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修正過程中,我學到了許多 寶貴的經驗與知識,並從老師身上學習到做研究的那股熱情與勇往直前 的精神。與老師這兩年半的相處對談中,總是可以感受到老師就有如我 的母親一樣,指引著我學術研究的方向,並且學到許多人生的大道理。 也很感謝我的口試委員徐美玲博士與洪文綺博士的指導與鼓勵,使我的 論文能順利完成,開花結果。 研究所的日子,稍縱即逝,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昀陞在此深深的 向所有人一鞠躬,以表示滿滿的感謝之意。 最後,親愛的師長以及同窗好友們,祝福大家在未來的日子,不管 是在學業、生活、或是工作上,事事順利、平安喜樂。. III.

(6)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身體活動 ................................................................................... 9. 第二節. 職場員工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 14. 第三節. 個人背景因素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19. 第四節. 計劃行為理論與其相關研究 .................................................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步驟 ..................................................................... 38. 第五節. 資料處理分析 .........................................................................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46 IV.

(7) 第一節. 金融業員工之個人背景、計劃行為理論變項分布情形和身體. 活動現況 .................................................................................................. 46 第二節. 金融業員工個人背景與身體活動之間的關係...................... 62. 第三節 金融業員工計劃行為理論與身體活動之間的關係.............. 69 第四節 第五章. 影響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的重要因素................................. 73. 討論 ................................................................................................ 82. 第一節. 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現況 ...................................................... 82. 第二節. 金融業員工計劃行為理論變項與身體活動之間的關係 ..... 83. 第三節. 影響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的重要因素 .................................. 86. 第六章 結論、研究限制與建議 ................................................................. 88 第一節. 結論 .......................................................................................... 88.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89. 第三節. 建議 .......................................................................................... 90. 參考文獻 ......................................................................................................... 94 附錄...............................................................................................................108. V.

(8) 表(圖). 目錄. 表 2-1-1 評估身體活動強度的方法 ........................................................... 12 表 2-2-2 職場員工介入健康促進計畫相關研究 ....................................... 16 表 2-4-3 近五年運用計劃行為理論之相關研究 ....................................... 29 表 2-4-4 運用計劃行為理論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 31 表 3-4-1 研究工具各題項之信度考驗結果 ............................................... 39 表 3-5-1 本研究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資料統計方法 ........................... 45 表 4-1-1 個人背景變項分布情形 ............................................................... 48 表 4-1-2 身體活動行為信念分布情形 ....................................................... 49 表 4-1-3 身體活動結果評價分布情形 ....................................................... 50 表 4-1-4 身體活動態度分布情形 ............................................................... 51 表 4-1-5 身體活動規範信念分布情形 ....................................................... 52 表 4-1-7 身體活動主觀規範分布情形 ....................................................... 54 表 4-1-8 身體活動控制信念分布情形 ....................................................... 55 表 4-1-9 身體活動知覺力分布情形 ........................................................... 56 表 4-1-10 身體活動知覺行為控制分布情形 ............................................. 57 表 4-1-11 身體活動意圖分布情形 ............................................................. 58 表 4-1-12 每週身體活動的天數 ................................................................. 59 表 4-1-13 每週從事身體活動的時間 ......................................................... 60 VI.

(9) 表 4-1-14 身體活動量 ................................................................................. 60 表 4-2-1 個人背景與是否有規律身體活動之卡方分析 ........................... 63 表 4-2-2 個人背景與身體活動量之皮爾森積差相關 ............................... 64 表 4-2-3 個人背景與工作和家務身體活動量之變異數分析 ................... 65 表 4-2-4 個人背景與交通上的身體活動量之變異數分析 ....................... 66 表 4-2-5 個人背景與娛樂、運動和休閒活動量之變異數分析 ............... 67 表 4-2-6 個人背景與身體活動總量之變異數分析 ................................... 68 表 4-3-1 計劃行為理論與身體活動意圖之皮爾森相關分析 ................... 71 表 4-3-2 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對身體活動意圖複迴歸分析 ......................................................................................................................... 72 表 4-4-1 工作和家務身體活動量之重要影響因素複迴歸分析 ............... 74 表 4-4-2 交通上的身體活動量之重要影響因素複迴歸分析 ................... 75 表 4-4-3 娛樂、運動和休閒活動量之重要影響因素複迴歸分析 ........... 76 表 4-4-4 身體活動總量之重要影響因素複迴歸分析 ............................... 77 表 4-4-5 是否有規律身體活動之重要影響因素邏輯式迴歸分析 ........... 79 圖 2-4-1 理性行為理論架構圖.....................................................................25 圖 2-4-2 計劃行為理論架構圖 ..................................................................... 26 圖 3-1-1 研究架構 ......................................................................................... 35 圖 4-4-6 路徑分析........................................................................................ 81 VII.

(10)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運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雙北市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與相關因 素,並就個人背景以計劃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作深入探討。本章共分五 節,分述如下: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的」、第 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名詞解釋」及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多數人的工作生涯中,每日有將近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時間處於工 作場所,職場可說是推動健康促進最易彰顯成本效益的地方。於職場推 動健康促進,不僅可使員工免於職業傷病的威脅,公司降低醫療保險花 費,鼓舞員工工作士氣,增加向心力,減少請假離職,進而增進生產力, 確保品質,提昇企業形象,創造勞資雙贏,更可將其效益擴大至家庭與 社區。可見, 「職場健康促進」益處之多,勢必需要積極推廣、精益求精。 隨著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之後,我 國資本市場面臨激烈競爭,近年來努力推動金融自由化及國際化,國內 金融市場已逐步開放,促使金融業競爭力亦逐漸提升(黃玉芬,2007)。 雖然金融業在各項服務業中,整體經濟成長幅度優越,在員工薪資方面 更是各行業中的佼佼者,但在優渥的工作環境下卻存在著潛在的危險, 金融業者長期處在工作步調快、工作負荷重、需要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1.

(12) 以及別人給予的高道德標準施壓之下,工作壓力相對的提高。勞工安全 衛生研究所在 2007 年的「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指出,受僱 員工工作帶來的壓力,以金融保險業為最高,達 24.5%。工作壓力大,帶 來的是對工作感到厭煩、逃避、提不起勁,最終導致疲勞。因此在受僱 員工疲勞指數最高的前五名排行中,金融保險業竟也以 30.5 分位居第 一,顯示金融保險業不但背負著很大的工作壓力,也是工作疲勞感最高 的行業。因此,如果長期處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身體機能無法獲得適 當的休息,導致免疫力降低,嚴重就會影響健康,實在是得不償失。職 場是一個重要的環境,能影響員工的生理、心理、社會的健康。有健康 的員工,企業才有高度的生產力。因此推動員工的自我健康管理與職場 健康促進將會是不錯的解決之道。 近年來,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與日新月異,機器代替了人力、電腦 高科技的降臨、人類不需要太多的身體活動即可完成想要完成的工作。 如此靜態的生活型態,對於健康產生極大的衝擊。有許多的研究證實: 規律的身體活動能降低死亡率(Chipperfield, 2008)、預防心血管疾病 (Reddigan, Ardern, Riddell, & Kuk, 2011)、減少罹患結腸癌(Wolin, Yan Colditz, & Lee, 2009)、乳癌(Awatef et al., 2010)的機會、預防骨質疏鬆症 (Natalie M. Schmitt, Jochen Schmitt, & Doren, 2009)、肥胖(林瑞興、方進 隆,2000) 、動脈粥狀硬化(楊昌斌,2001)及減少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 2.

(13) (Tudor-Locke et al., 2004)、增強身體免疫力,更可以促進肌肉力量與身體 柔軟度,並能促進心理健康及改善生活品質。 綜合以上研究發現,身體活動確實能夠預防疾病以促進健康,但國 人不運動的比率還是非常高,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民國98年 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發現,仍有近四成七的18歲以上國人過 去兩週沒有做運動。因此如何增進對身體活動的認知、態度、以及深入 了解需求,幫助產生其行為的動機且持續,將會是一大課題與挑戰。 近年來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及教 育部等政府機關將國人健康視為其使命,經常積極推動職場健康促進相 關政策、舉辦相關實務研討會、以及職場健康促進研究計畫與衛生教育 訓練工作。並在2012年10月15日由公共衛生學會召集張博雅、陳建仁、 楊志良等前衛生署長與相關公衛學者共同背書推動「公共衛生師法」的 立法。其目的皆在培養相關的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人才,以深入職場, 發揮所長。再者,許多研究結果證實職場健康促進計畫成效,不僅能增 加員工健康體能,改善身心健康狀況,減少職業傷害與慢性疾病的危害, 同時具有降低醫療成本、改善缺勤情況等多種利益(Gebhardt & Crump, 1990;高毓秀,2002)。凡此均顯示在職場推行健康促進活動具有莫大的 經濟效益。 在現今的社會,金融保險業員工常因為工作環境與工作型態的影 3.

(14) 響,下班以後往往足不出戶,假日休閒時間也因種種因素,像是睡眠不 足要補眠,或是懶惰的個人因素,以及缺少社會支持和誘因,促使運動 習慣不易養成。而相關的職場支持性團體卻是少之又少。倘若配合政府 政策在計畫推行時,能加強宣傳與組織,鼓勵員工利用閒暇時間一起多 多運動,不僅能紓解工作壓力,保持最佳的體能狀況,更能增進身心健 康以獲得良好的工作效率,進而提升國家整體經濟。 透過理論的建構與驗證,可以預測與解釋個體的身體活動。理論可 以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行為的改變過程以及作為提供明確解釋的重要框 架。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已由許多研究者廣 泛運用於各族群從事身體活動的研究,包括社區老人從事身體活動的意 圖(林艷君,2007)、更年期婦女從事規律運動的意圖與行為(林惠卿, 2009)、大專教職員從事休閒運動行為的意圖(林秋慧,2008)、高中生 從事規律運動的意圖(姚幼玲,2009) 。從以上相關研究來看,計劃行為 理論已經成功的運用於解釋與預測於與身體活動相關的議題上。 員工的職場健康促進愈趨重要,考量目前國內較少以金融保險業員 工健康問題與健康促進的相關文獻,研究者欲了解在運用計劃行為理論 後,預測能力及身體活動的現況為何,因此,本研究資料取自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應用手機傳送量身裁製簡訊並結合電腦網站 促進金融業人員身體活動與健康飲食研究(計畫主持人:黃淑貞教授; 4.

(15) 計畫編號:NSC 99-2410-H-003-136-MY2) ,以計劃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 身體活動為依變項作資料分析,瞭解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現況以及其相 關影響因素,期能以此研究結果作為後續職場推動健康促進的參考資料。.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狀況。 二、 探討金融業員工個人背景與身體活動之相關性。 三、 探討金融業員工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身體活動意圖與 身體活動之相關性。 四、 探討金融業員工不同的個人背景與身體活動的差異情形。 五、 探討金融業員工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身體活動意圖的 預測情形。 六、 探討金融業員工在個人背景、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身 體活動意圖對身體活動的預測情形。 七、 探討金融業員工在個人背景、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身 體活動意圖對是否有規律身體活動的預測情形。 八、 運用路徑分析探討計劃行為理論變項與身體活動間的路徑關係。. 5.

(1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 金融業員工之身體活動現況為何? 二、 金融業員工個人背景與身體活動之間的關係為何? 三、 金融業員工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身體活動意圖與身體 活動之間的關係為何? 四、 金融業員工是否因個人背景因素不同,身體活動而有差異? 五、 金融業員工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身體活動意圖的預測 情形為何? 六、 金融業員工個人背景、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身體活動 意圖對身體活動的預測情形為何? 七、 金融業員工個人背景、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身體活動 意圖對是否有規律身體活動的預測情形為何? 八、 計劃行為理論與身體活動間是否有假設性的因果模式?. 6.

(1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中重要變項或名詞之定義說明如下: 一、 金融業員工 凡以經營收受存款、受託經理信託資金、辦理放款、票據貼現、票 據承兌、保證、郵政儲金匯兌、買賣金銀及外國貨幣、匯兌、投資證券、 投資及買賣短期票券暨代理收付款項等業務之工作人員。 本研究為在雙北市兩銀行系統共十四家分行工作的金融從業人員。 二、 身體活動 指的是經由骨骼肌收縮,消耗能量所產生的任何身體動作。 本研究將身體活動量分為(一)工作和家務身體活動量, (二)交通上的 身體活動量, (三)娛樂、運動和休閒身體活動量三種,並分別請金融業 員工回憶過去七天從事費力、中等費力身體活動、走路的天數與時間。 三、 規律身體活動 研究者依照行政院國民健康局定義身體活動量,研究者自行計算, 只將其分類為身體活動量足夠與不足者。 身體活動量足夠意指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即為身體活動量足夠: 1. 費力活動達到三天以上,且每天至少費力身體活動時間二十分鐘。 2. 中等費力活動或走路達到五天以上,且每天至少活動三十分鐘。 3. 費力活動、中等費力活動與走路天數加總達到五天以上,且三項累計 7.

(18) 加總消耗能量達一週 600 MET-minutes。 四、 身體活動意圖 指個體對從事身體活動之主觀意願與可能性,即某人願不願意從事身 體活動的傾向。 五、 態度 指個體對從事身體活動抱持的正向或負向評價。即某人主觀認為從事 身體活動好或不好的主張。 六、 主觀規範 指個體認為重要他人,他是否應該從事身體活動的社會壓力認知。即 某人覺得重要他人給予他從事身體活動的支持程度。 七、 知覺行為控制 指個體對於自己從事身體活動形成之促進性與障礙性的控制能力。即 某人主觀衡量自己擁有的機會與障礙,評估是否能從事身體活動。. 8.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研究目的與閱讀國內外文獻後作一整理探討,內容包括, 第一節「身體活動」、第二節「職場員工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第三節 「個人背景因素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第四節「計劃行為理論與其相 關研究」。. 第一節 身體活動 一、 身體活動的定義與測量 國內外學者對於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定義看法不一,Caspersen, Powell 與 Christenson(1985)首先將身體活動定義為「骨骼肌活動導致 任何身體移動所引起的能量消耗」 。而後的 Bouchard 與 Shephard(1994) 進一步解釋認為身體活動是由骨骼肌所產生的任何身體移動,並在安靜 能量消耗上有實際增加的效果。Sirard 與 Pate(2001)則增加身體活動是 日常生活型態的活動,如做家事,從事競技型態的運動或休閒活動。劉 影梅(2007)認為身體活動係指由骨骼肌導致的身體移動所引起的能量 消耗,它包含了運動以及其他不同的活動總和。卓俊伶(2007)認為身體活 動的形式包括:一切和日常生活有關的肢體活動、競技活動及健身運動。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的定義,筆者認為身體活動是個體在有計畫或 無計畫、有結構、反覆進行的情境之下,從事一切有關身體骨骼肌肉的 9.

(20) 活動,導致能量消耗的歷程。 而 Laport, Montoye 與 Caspersen (1985)表示評估方法有三十多種,並 將身體活動的測量分成熱量測量法、工作分類法、調查法、生理測量法、 行為觀察法、電子儀器測量法及飲食測量法等七類。本研究是以調查法, 調查回憶七日前的身體活動量。 評估身體活動強度的方法眾多,劉影梅(2007)綜合各家作法,指 出: (1)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METs) ; (2)能量消耗(energy expenditure) ; (3)目標心跳率和最大心跳率(target heart rate and heart rate maximal);(4)身體活動自覺費力量表(Borg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scale);(5)說話測試(talk test),如表 2-1-1。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出定義身體活動強度,分為: (一)中等費力活動:持續從事 10 分鐘以上身體活動時,還可以舒服的 對話,但無法唱歌,這些活動會讓您覺得有點累,呼吸比平常快一些, 流一些汗,心跳快一些。例如:健走、下山、一般速度游泳、網球雙打、 羽毛球、桌球、排球、太極拳、跳舞(不包括有氧舞蹈、慢舞、國標舞、 元極舞)、一般速度騎腳踏車。 (二)費力活動:持續從事 10 分鐘以上身體活動時,會讓你無法一面活 動,一面跟別人輕鬆說話,這些活動會讓您的身體感覺很累,呼吸比平 常快很多,流很多汗,心跳加快很多。例如:跑步、上山爬坡、持續快 10.

(21) 速地游泳、上樓梯、有氧舞蹈(運動) 、快速地騎腳踏車、跆拳道、攀岩、 跳繩、打球(如籃球、足球、網球單打)。 並將每週身體活動量做分類: (一)高身體活動量:根據國際身體活動量研究委員會參考美國疾病管 制局與美國運動醫學會提出之身體活動建議量,進一步依國際身體活動 量表特性,提出身體活動量分類標準,其中定義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則為 高身體活動量。 1. 費力活動達到三天以上,共 225 分鐘(相當於累計費力活動消耗能量 達一週 1500 MET-minutes)。 2. 費力活動、中等費力活動與走路天數加總達到七天以上,共 900 分鐘 (相當於累計加總消耗能量達一周 3000 MET-minutes)。 (二)身體活動量足夠: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則為身體活動量足夠。 1. 費力活動達到三天以上,且每天至少費力身體活動時間二十分鐘。 2. 中等費力活動或走路達到五天以上,且每天至少活動三十分鐘。 3. 費力活動、中等費力活動與走路天數加總達到五天以上,且三項累計 加總消耗能量達一週 600 MET-minutes。 (三)身體活動量不足:身體不活動或活動未達高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活 動量足夠標準者,即為身體活動量不足。 綜合上述身體活動定義與測量方法,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理論 11.

(22) 基礎,瞭解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現況以及其相關影響因素,試著瞭解現 況並提供相對應的建議與策略。 表 2-1-1 評估身體活動強度的方法 評估方式. 代謝當量. 能量消耗. 攝氧量. 定義 1 METs=休息代謝 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 RMR). 所測得之強度指標 不太費力活動. 中等費力活動. 費力活動. <3.0 METs. 3.0~6.0 METs. >6.0 METs. 3.5~7 kcal/min. >7. 50~60% 最大攝氧量. 60~80% 最大攝氧量. 達到 50~70% 最大心跳率. 70~85% 最大心跳率. 40~60% 保留心跳率. 60~80% 保留心跳率. 人體需要分解 ATP <3.5 來提供能量以供活 kcal/min 動所需 以單位體重表示的 ≦50% 氧攝取量 最大攝氧量 (ml/kg/min). 目 標 心 跳 率 最大心跳率:220和 最 大 心 跳 年齡 率 最大心跳率減安靜 <40% 保留心跳率 心跳率 保留心跳率. kcal/min. 說話測試. 活動時對話 活動時說話、歌唱 活 動 時 還 可 以 活 動 時 還 可 舒 會很喘或感 的困難度 唱歌 服對話 呼吸困難. 身體活動自 覺費力量表. 身體的感覺,包括 心跳的增加、呼吸 <12 分 頻率增加、流汗、 肌肉疲勞. 12~14 分. >14 分. 二、身體活動帶來的影響 身體活動與健康密不可分,不僅可延長壽命、降低罹患心臟病、心 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直腸癌及乳癌的風險,還可增強體能、骨 12.

(23) 骼、肌肉與關節的強健度,更有助於控制肥胖與睡眠品質的改善,進而 改善生活品質。 金融業員工於工作中幫忙顧客分析、理財,替他人投資,卻往往疏 忽自身的投資。盧雅萍(2007)探討高雄市國小老師的運動參與行為、 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發現阻礙運動的因素為工作忙碌,也發現有 規律運動行為的老師感受到的工作壓力較小,身心健康也較佳。林作慶、 傅正思(2005)指出:規律運動漸漸成為臨床上改善睡眠品質的方法之 ㄧ,能使身體分泌有助睡眠的腦內啡(endorphins),以紓解鬱悶,得到放 鬆。林敬銘(2006)也指出:參與規律和適當的休閒運動是增進個人體 適能水準、心理健康及紓解壓力的最佳選擇。 綜合國內外研究得知,身體活動帶來的益處之多,可以增強體適能、 預防各類疾病並促進健康,以改善生活品質,進而提升員工士氣,減輕 工作壓力、紓解煩悶、增加工作效率。假如金融業員工能暸解身體活動 帶來的益處,且身體力行。對於促進員工身心健康均有正面的影響。. 13.

(24) 第二節 職場員工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一、 職場健康促進 「職場健康促進」 ,顧名思義為在工作場所當中促進個人、組織、團 體、社會的健康,並改善其生活品質。人的一生,從出生、求學乃至出 社會工作的這幾個階段,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待在職場環境中,員工 及其家人的健康即顯現其重要性。職場健康促進,除了提供健康相關知 識課程外,其他還包含健康體適能、健康飲食、運動減重、無菸職場、 壓力管理、心理諮商、職場安全、健康檢查等多樣化的計畫課程,職場 有了健康促進課程後,更需要企業作推手,企業應從政策、制度面、規 範、勞動條件著手,鼓勵員工從事運動健康行為(黃淑貞等人,2009)。 由此可知,職場健康促進涵蓋議題與層面包羅萬象,實為一值得投資與 努力的公共議題。 Goetzel 與 Ozminkowski(2008)認為職場健康促進有三個努力的方 向。第一、雇主應提供機會與鼓勵員工從事運動,讓一些不愛運動的員 工、身材走樣及有身體疾病危險的員工運動,例如:鼓勵員工從事運動、 健康飲食、體重管理、壓力管理、開車應繫安全帶、適當的飲酒及安全 性行為等宣導活動。第二、讓員工避開危險生活型態,例如:抽菸、長 期久坐、不當的飲食、不安全的性行為、酗酒、高壓力、高血壓、高膽 固醇、高血糖及過重等生活形態危險因子。第三、為員工疾病的管理, 14.

(25) 能改善員工的疾病及預防,例如:氣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 骨骼肌失調及沮喪等。可見,從此三大方面著手,對於職場員工的健康 將會很有幫助。 綜合以上,職場健康促進的推動必須仰賴雇主、員工和家人的努力, 以及企業本身正視到健康促進的重要,涵蓋了個人、組織與社會層面。 藉由評估企業員工的健康促進議題與活動之需求,妥善設計職場健康促 進計畫,提供一個有益於健康行為的支持性環境,並建立職場健康促進 相關政策與規定。擁有健康的員工,才有永續發展的企業。 二、 金融業員工的身體活動 國內有關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的調查研究不多,陳真美(2001)以 台北市某家銀行 361 位婦女為研究對象,發現有運動行為者僅占 8.6%, 其餘 330 位無規律運動者中,更有 53.6%的婦女不曾從事運動。不曾從事 運動者不運動的原因為:沒有時間和沒有興趣。黃淑貞等人(2009)探 討金融保險業主管與員工的健康行為現況,發現不管是主管或是員工, 均以運動行為的執行狀況最差。可見,金融業員工由於偏靜態的工作型 態和較大的工作壓力,身體活動量與運動行為明顯不足。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於 2010 年「全國性職場健康促進暨菸 害防制現況調查」中觀察職場員工之運動情形,以一週運動需達 150 分 鐘的標準來看,將近 8 成(77.2%)員工運動不足,其中多達 35.6%的員工 15.

(26) 表示完全沒有運動。 綜合以上文獻,國人身體活動量與運動行為明顯不足且比例偏高, 在金融業職場員工更是需要重視其問題,瞭解到員工不運動之原因,針 對原因下手,將職場健康促進落實,不僅促進個人健康,也達到工作場 域的有效健康促進。 三、 職場員工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主要以金融業員工為研究對象,但綜括現今國內針對金融業 員工的職場相關研究卻寥寥無幾,故在以下接敘其他職場員工與身體活 動的相關研究加以整理,以了解職場員工健康促進推動現況,見表 2-2-2。 表 2-2-2 職場員工介入健康促進計畫相關研究 研究者(年代). 研究對象. 介入措施. 實驗組進行為期 12 週的教育課 程、講座、互聯網 安排的運動時間 表。對照組則給予 運動時間表,但參 加與否是出於自 願性。 臺北市某公司員工, 實驗處置是應用 並且將對象分為實驗 跨理論模式所設. 計畫介入後結果. Pressler 等人(2010) 德國汽車公司的員 工,平均年齡 48 歲。 並將其分為實驗組與 對照組。. 員工的攝氧量、體 重、腰圍皆有顯著 的改善。. 王蕙雯(2004). 運動介入措施能有 效增加實驗組員工. 組與對照組。. 計之運動介入措 之運動自我效能、 施,包括衛教手冊 運動改變階段與運 與一個月後的電 動行為量。 話追蹤;而對照組 只接受一般運動 建議之衛教單 16.

(27) 盧淑雲(2006). 新竹科學園區 98 名 園區員工,並將受試 者隨機分派至實驗組 與控制組。. 林振和(2007). 台南地區某公立精神 專科醫院的員工,並 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 照組。. 洪沛琳等人(2008). 謝嫚妮、姜義村 (2008). 李金蘭等人(2009). 臺灣中部某醫學中心 493 名員工。. 某醫院員工 145 名。. 台灣花蓮東部某醫學 17. 張。 實驗組進行六個 月運動健康促進 計畫的介入。. 健康體能中的關節 柔軟度與健康危險 因子中的心血管疾 病危險因素,有顯 著改善的效果。. 並以參與活動之 種類、頻率為主要 分類,實驗組參加 健康促進活動,對. 實驗組樣本平均心 肺適能檢測數據明 顯提升外,因參與 活動之種類、頻率. 照組則無。. 不同,其心肺適 能、身體組成、肌 力及肌耐力、柔軟 度等檢測數據亦優 於對照組。. 本研究以一年爲 期的健康促進計 畫,藉由團體賦能 的力量,由每位參. 以腹肌耐力、背肌 耐力、柔軟度、握 棒反應、平衡感等 項目呈明顯改善。. 與者共同擬定運 動計畫,以每週至 少運動二小時,持 續六個月以上爲 目標。 本研究為醫院推 動員工健走計 畫,參與之活動前 後體重與 BMI 變 化。採單組前後測. 員工在參與健走計 畫後,其體重下降 0.3 公斤、BM1 下降 0.78 單位。健走地 點的選擇也多了街. 法。. 巷道與住家大樓 內,並不會只侷限 在公園或是運動場 才可健走。. 八週團體有氧運. 八週團體有氧運動.

(28) 中心坐式工作型態平 動的介入。 日無規律運動女性員 工共 76 位(實驗組與 對照組各 38 位). 林縈婕(2009). 的介入後,發現實 驗組健康體適能皆 優於對照組,顯示 團體有氧運動對健 康體適能具成效。. 60 位平均年齡為 35 運動計畫的介 進行運動計畫的介 歲的立法院女性從業 入,包括講座,太 入後發現比計畫實 人員。 極拳與健走等。 施前規律運動者由 20%增加到 50%、運 動強度和運動頻率 皆有顯著的增加。. 綜合上述文獻,職場的規律運動相關健康促進計畫,對健康體適能 的提升、增加運動自我效能、從事運動行為的效果深具意義。職場健康 促進活動對員工的健康皆呈現正向的效益與幫助,職場健康促進已經不 再陌生,企業主管、承辦人應將職場健康促進視為座右銘,積極推動相 關健康促進計畫,不僅員工健康,企業亦蓬蓽生輝。. 18.

(29) 第三節 個人背景因素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為了解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對身體活動可能造成的影響,以下分別以 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婚姻狀況、工作職位、工作時數與屬性、 自覺健康狀況之情形加以整理探討。 一、 性別 性別在身體活動上的差異研究相當多,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 局於民國 96 年的『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發現,男性 平時有運動百分比(69.1%)明顯高於女性(65.4%)。在針對許多青壯年、中 年、老年人的研究結果顯示,男性身體活動量高於女性,運動行為也優 於女性(吳秋燕,2002;張淑紅,2007;范絢媛,2009;黃淑貞等,2009; 陳思遠、連倚南、賴金鑫、季瑋珠,2004;顏敏玲、陳玉敏,2008)。 而國外研究顯示拉丁美洲裔成年人男性的每日身體活動次數優於女 性(Marquez & McAuley, 2006)。但也有研究發現身體活動程度,在性別方 面沒有差異(李佳倫、鄭景峰,2010;郭紋因,2011)。 由上述文獻探討可知,大多數研究結果發現男性的身體活動量或身 體活動頻率皆較女性佳,但也有些研究在性別上沒有差異。因此,在金 融業職場,身體活動是否會因性別而有差異,值得進一步探究。 二、 年齡 年齡與身體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之「民 19.

(30) 國 98 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指出,國人運動盛行率於 18 至 24 歲為 55.27%,在 25 至 44 歲則下降到 50.29%,並在 45 至 64 歲達到 高峰(58.5%),65 歲至 74 歲還有 55.34%,但到 75 歲後則急速下降至 43.41%,顯示國人運動行為隨著年齡的不同而有趨勢的上升與下降。國 內許多研究證實,年齡越大其身體活動量越高(李素箱,2005;李碧霞, 2000;陳真美,2001) 。但也有研究指出隨著年齡的增加,其身體活動有 減少的趨勢(Konradi & Anglin, 2003)。部份研究發現,年齡與身體活動或 運動行為無顯著差異(王秀華,2003;郭紋因,2011) 綜合上述文獻,多數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活動量也愈高, 可能是隨著年齡增長其面對自身健康會更加重視。因此,在金融業職場, 身體活動量是否因年齡不同而有差異,值得進一步探討。 三、 身體質量指數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之「民國 98 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 查」顯示國人不管是男性或女性,BMI 值在過重範圍有運動的情形皆高 於 BMI 值過輕者,說明 BMI 值過重者較積極從事運動,注意自己的生活 型態,但目前國人中卻有一群認為自己很瘦所以不需要運動的過輕不運 動族群。 郭紋因(2011)針對屏東縣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發現其身體活動 量低的組別,有較高的身體質量指數。而女性之身體活動量與 BMI 值呈 20.

(31) 現顯著的負相關,亦即身體活動量越高,BMI 值愈低,反之,則愈高。 國外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愈低者,身體活動量愈高(Folsom et al., 1985;Sternfeld et al., 2000;Reaven, Barrett-Connor, & Edelstein, 1991)。 羅慶徽等人(2006)針對三軍總醫院的員工調查發現,身體質量指 數與運動行為並無相關性。 綜合上述研究,多數研究顯示身體活動量愈高,身體質量指數就愈 低。但在金融業職場,身體活動或運動行為是否會因身體質量指數的不 同而有差異,值得進一步探討。 四、 婚姻狀況 婚姻狀況越偏向已婚者,其身體活動量越高(曲天尚,2004;謝秀 芳、趙正敏,2010;Hallal, Victora, Wells, & Lima, 2003);林昌國、武為 瓊與余幸秀(2007)針對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參與休閒運動動機的研究 指出,已婚的學員比未婚學員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來得高。 黃淑貞、楊秋娥、洪文綺與姜逸群(2010)針對國小教師探討其運 動行為,發現未婚教師比已婚者有較佳的規律運動;陳怡君(2005)研 究顯示,未婚者比已婚者較少有規律運動習慣。 蔡英美、王俊明(2006)以台中市中年人為研究對象,發現婚姻狀 況在運動行為上並無顯著差異。 綜合以上文獻,婚姻狀況與身體活動的差異情況不一致,至今還有 21.

(32) 許多的影響因素,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探討。 五、 工作職位 有關工作職位、職等高低、職務種類與身體活動的研究並不多。黃 淑貞等人(2009)針對金融保險業主管與員工探討其健康行為,發現主 管的運動頻率(38.3%)高於員工(30.3%)。林子淳、郭富舜(2008)以國小 教師為對象,發現兼任行政的教師在運動行為層面顯著優於無兼任行政 的教師。許志賢、黃于庭、鄭志成(2009)的研究亦發現不同職務的國 小教師在參與運動型的休閒活動上有顯著差異。戴良全(2003)研究顯 示行政人員(主任、組長)的運動行為明顯優於級任教師。 余存先(2010)針對花蓮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為對象,發現不同職 務其身體活動量並無顯著差異。蕭佳修等人(2005)也以大葉大學不同 職等教師探討其休閒參與運動行為,發現並無顯著差異。 綜合上述研究,工作職位是否對身體活動產生影響,至今無法確定, 因此,本研究想進一步探討,針對金融業職場員工,主管與非主管其身 體活動是否會有差異。 六、 工作時數與屬性 高科技從業人員受到工作時數長短的影響,而有不同的身體活動量 (徐金鋒,2010) ;王淑卿(2009)針對台北地區某西式速食餐廳兼職員 工為研究對象,發現工作時數較長者,身體活動量較低。 22.

(33) 在工作屬性上,王淑玲(2005)比較坐式與非坐式工作型態婦女其 身體活動量的研究發現,非坐式工作型態婦女工作身體活動量顯著高於 坐式工作者。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發現工作時數與工作屬性的不同會影響到身體 活動量。因此,本研究也將探討金融業員工工作時數與共作屬性是否會 影響其身體活動。 七、 自覺健康狀況 自覺健康狀況較好者,有較多的身體活動(李佳蓉,2005;胡巧欣、 林正常、胡一德,2003) ,參與較多的規律運動者,有較高的自覺健康狀 態(李素箱,2005) ,每周運動三次以上者,其自覺健康狀態較佳(蕭淑 芬,2002)。自覺健康狀況好與普通者,其從事運動的比率較高,反之, 則較低(莊淑意,2009), 綜合以上文獻,多數研究證實自覺健康狀況較佳或普通者,其從事 身體活動或運動行為的比率也越高,因此,在金融業職場,自覺健康狀 況與身體活動是否有關聯性,尚待進一步的探討。. 23.

(34) 第四節 計劃行為理論與其相關研究 一、 計劃行為理論 計劃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於 1985 年由 Ajzen 所提出,用以預測人們產生的行為意向。而計劃行為理論是經由 Fishbein & Ajzen(1975) 所 提 出 的 理 性 行 為 理 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為彌補其不足,修正後發展出來。所以本研究利用計劃行為 理論作為預測身體活動的理論基礎,探討其個體行為的解釋力與影響因 素。因此,為了解所依據的理論背景,以下詳細敘述計劃行為理論的源 起。 (一) 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 理性行為理論是由 Fishbein 和 Ajzen 於 1975 年所提出預測個人行為 態度意向之理論。主要在探討信念、態度、意向、行為之間的依存關係。 此理論包含兩大假設前提: 1.人們眾多的行為表現是源自於個人的信念控制,且合乎理性。 2.行為意向,個人是否要從事特定行為的立即性決定因子(immediate determinant)。 如圖 2-4-1 所示,個人的行為意向受到行為態度與主觀規範的影響。 『行為信念』為個體對於從事某行為可能的結果所產生的看法; 『結果評 價』為個體對於從事某行為可能的結果預期的價值回應。兩者結合即構 24.

(35) 成對行為的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此對行為的態度指個體 對於某特定行為正向或負向的信念評估。 『規範信念』為社會環境給予個人行為意向的影響。 『依從動機』為個體 對他人或團體的依附程度。兩者結合即為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意 即個體對於是否從事某特定行為,所認知到的社會壓力。 儘管理性行為理論對於人類的行為改變有相當的預測水準,但此較 簡單的架構卻還是略顯單薄,其實,還有其他許多因素都有可能會影響 個體的行為意向,因此 Ajzen(1991)再提出知覺行為控制的變項,衍伸出 計劃行為理論。 對行為的態度 (attitude torward the behavior) 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 行為意向. 行為. (behavior intention). (behavior). 圖 2-4-1 理性行為理論架構圖 (二) 計劃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經過上述理性行為理論的介紹後,清楚了解理性行為理論儘管能夠 預測改變個體的行為,但為使其更加完善,Ajzen(1985,1991)提出知覺行 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的概念來預測個體在從事某行為時, 並非全然受到其個人因素的影響,而是會受到非理性、非動機等不可由 個人意志所控制的行為,加入此因素衍生出計劃行為理論的完整架構。 25.

(36) 計劃行為理論說明了行為的產生受到行為意向的影響,而擁有此行 為的行為意向又是因為對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三大因 素所導致,於是產生如下圖 2-4-2 的架構圖。 對行為的態度 (attitude torward the behavior) 主觀規範. 行為意向. 行為. (subjective norm). (behavior intention). (behavior). 知覺行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圖 2-4-2 計劃行為理論架構圖 以下對計劃行為理論的組成內容逐一介紹。 1. 對行為的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AB) 個人去從事某特定行為所抱持的正向或負向評價,而個人對從事某 特定行為可能導致的『行為信念』及對這些行為產生的『結果評價』 。就 構成了對行為的態度。當個體對某項行為的態度愈正向,代表對此行為 的行為意向將愈高,例如,當金融業員工對身體活動的態度愈正向,其 從事身體活動的行為意向也愈高,反之,則愈低。 2. 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SN) 指個人在從事某特定行為下,預期認知的社會壓力,而此社會壓力 來自各種社會環境因素與是否同意他從事該行為的重要他人。構成主觀 26.

(37) 規範又有其個人知覺重要他人或團體認為他應不應該從事某特定行為的 『規範信念』與個人是否願意依從重要他人或團體認為他應不應該採行 行為的『依從動機』 。當個人從事某特定行為的主觀規範愈正向,代表對 此行為的行為意向將愈高,例如,金融業員工從事身體活動受到重要他 人或團體的影響,當重要他人或團體愈支持其從事身體活動,且金融業 員工依附順從重要對象的意願愈高,其從事身體活動的行為意向也會愈 高,反之,則愈低。 3. 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PBC) 知覺行為控制通常是建立在個人過去的經驗或是所會遇到的阻礙, 代表個人如果認為自己有足夠能力去從事此項行為或是他擁有的資源和 機會越多時,那麼他對行為的知覺行為控制就越強,反之,則越低。知 覺行為控制決定於『控制信念』與『知覺力』兩個變項來解釋 (Ajzen,1991) 。 『控制信念』指個人對機會、阻礙、資源的有無的認知與 看法;而『知覺力』指的是對於每個情況的認知會促使產生促進的動力 或造成行為阻礙的控制能力。當個人認為所擁有的資源與促進因子愈 多,且自覺有能力掌控時,其對行為的控制也就愈強。例如,當金融業 員工面對是否規律身體活動時,遇到天候不佳、工作繁忙所帶來的阻礙 時,主觀判斷自覺是否有能力克服,若知覺行為控制愈高,排除阻礙因 素,執行身體活動的行為意向也將愈高,反之,則愈低。 27.

(38) 個人可以決定是否從事身體活動,倘若該行為的落實需要適當的機 會或足夠的資源,則該行為的執行可能無法完全由個人意志所控制,知 覺行為控制就會對行為意向產生影響,而後影響行為。計劃行為理論主 張「行為意向」除了受到「態度」及「主觀規範」的影響之外,亦受到 「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如果個人的行為態度和主觀規範是正面、積 極的,那麼個人對該行為認知的實際控制就會愈多,採取該行為的意圖 則愈強,從事該行為的機率就愈高。 4. 行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BI) 行為意向為個體對從事某特定行為的意願與去向,Ajzen 也認為行為 意向能夠有效預測個人行為,行為意向與行為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相關性 (Ajzen,1991)。因此,假如個人對於某一特定行為的意向越強烈,代表個 人愈有較高機率去從事此特定行為。 綜合以上敘述,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理性行為理論與計劃行為理論的 意涵與差異,計劃行為理論比之理性行為理論增加知覺行為控制因素, 修補其理性行為理論所不能解釋的非個人意志所控制因素之限制,使得 計劃行為理論能更充分的貼近人心,解釋人們行為的產生是如何受到行 為意向與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利用計劃行為理論來幫助研究 者探尋金融業員工的身體活動。. 28.

(39) 二、 計劃行為理論相關研究 計劃行為理論如此廣泛應用於預測改變人類的行為,不管是在健康 促進、預防醫學、社會學習、環境生態上皆能看到計劃行為理論的蹤影, 以下整理近五年相關文獻,發現皆能有效預測所要探討的行為,見下表 2-4-3。 表 2-4-3 近五年運用計劃行為理論之相關研究 作者(年代) 張千培(2007). 研究主題 應用計劃行為理 論探討金門地區 高中職學生參與 運動社團意圖之 研究. 顏雅卉(2007). 應用計劃行為理 論探討護理人員 對老人照護工作 的意願與相關影 響因素. 吳美貞(2007). 以計劃行為理論 探討苗栗地區青.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金門地區高中職 1. 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 一、二年級學 礎,可以用來解釋金門 生,母群體 1381 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 人,抽取 400 名。 團的行為意圖。 2. 金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 動社團的意圖可以被態 度、主觀規範、知覺行 為控制解釋的變異量達 69%。 中部某區域教學 1. 護理人員的態度、主觀 醫院之護理人員 規範、知覺行為控制皆 為母體,回收有 影響其參與老人照護工 效樣本數 178 份。 作的行為意向。 2. 不同的個人變項對護理 人員參與老人照護之行 為意向有顯著差異。 苗栗縣國民中學 1. 整體而言,修正後計劃 學生 393 位。 行為理論模式可以用來. 少年參與休閒活 動行為意圖之研 究. 解釋與預測苗栗縣青少 年參與休閒活動的意 圖。 2. 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對 參與休閒活動意圖有影 響力,但主觀規範沒 29.

(40) 楊淑夏(2008). 謝嘉珍(2009). 計劃行為理論運 用於網路使用行 為之研究:以台中 縣某校高職生為 例. 台中縣某高職 一、二、三年級 八科別的學生, 共 77 人。. 計劃行為理論應 用於老人預防跌 倒行為意圖之研 究. 台北市士林區老 1. 人服務中心附設 長青大學 60 歲以 上學員,共 105 2.. 1.. 2.. 有。 計劃行為理論可以有效 來解釋高職學生之網路 使用動機 高職生網路使用動機可 有效解釋其網路使用行 為。 態度、主觀規範、知覺 行為控制皆能有效解釋 預防跌倒行為意圖。 計劃行為理論變項與預. 位。. 陳志良(2011). Huchting, Lac, & LaBrie(2008). Blanchard et al.(2009). 防跌倒行為達顯著正相 關。 探討山岳公路自 台灣中部山岳自 1. 態度、主觀規範、知覺 行車運動參與者 行車休閒運動參 行為控制、與其構成信 之騎乘行為:計劃 與者,共 119 人。 念達顯著正相關。 行為理論之應用 2. 計劃行為理論可解釋行 為意圖的變異量為 27.8%。 運用計劃行為理 平均年齡為 1. 主觀規範預測喝酒行為 論探討在聯誼會 19.43 歲的女性 意圖大於態度與知覺行 上酒精使用行為. 聯誼會成員,共 247 人。. 運用計劃行為理 論探討種族與性 別在水果與蔬菜 消費行為之研究. 招收總共 413 名 正常體重,居住 在宿舍的學生。. 為控制。 2. 知覺行為控制不能預測 喝酒行為意圖,但可以 預測喝酒行為。 1. 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在 黑人、白人、男生、女 生皆能有效預測行為意 圖(解勢力介於 32%到 40%)。 2. 主觀規範只在白人、黑 人、男生能顯著預測行 為意圖。 3. 行為意圖能有效預測行 為,整體解釋力介於 17%到 22%。 4. 黑人的主觀規範與行為. 30.

(41) Brann, & Sutton(2009). 計劃行為理論探 討大學生談論吸 菸行為意圖之研 究. 意圖的關係比白人強。 大西洋中部大學 1. 傳播吸菸相關行為態度 的 62 位男學生與 與吸菸行為意圖呈現顯 48 位女學生。平 著正相關。 均年齡為 20.62 2. 而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 歲。 控制則與吸菸行為意圖 無顯著相關。. 三、 計劃行為理論與身體活動相關研究 本研究運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故將其細分為 應用於身體活動、規律運動之相關研究,並作整理,見表 2-4-4。 表 2-4-4 運用計劃行為理論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作者(年代). 研究主題. 李伯慧、劉淑燕 民眾從事健走行為 意圖之研究 (2005). Eves, Hoppe, & Mclaren (2003). 運用計劃行為理論 預測特定型式的身 體活動.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台中市 18 歲以上 1. 民眾之自覺健走環境對 民眾 106 人。 其從事健走行為意圖有 顯著差異存在. 計劃行為理論與 六種常見類型的 身體活動研究招 來了 233 位參與 者. 2. 不同年齡層其從事健走 行為意圖有差異存在, 成年組比青年組有顯著 從事健走行為之意圖。 3. 態度、主觀規範、知覺 行為控制與民眾從事健 走行為意圖有正相關。 1. 除了健走的身體活動之 外,分析顯示每一種類 型的身體活動意向都受 到態度、知覺行為控制 的影響。 2. 與其他類型的身體活動 相比,計劃行為理論對 健走的意向和行為有合 適的解釋變異量,但態. 31.

(42) Arbour, & Martin Ginis(2004). 幫助中年婦女改變 身體活動的行為意 圖並付諸行動:結 合計劃行為理論和 實行意向。. 久坐不動是否對身 Rhodes, & Blanchard(2008) 體活動產生不利影 響?增加跨理論模 式到計劃行為理論. Plotnikoff, Courneya, Trinh, Karunamuni, & Sigal(2008). Chatzsarantis, & Hagger (2008). 有氧體力活動與阻 力訓練:運用計劃 行為理論在全國隨 機抽樣的加拿大第 二型糖尿病成人的 研究。. 47 名的中年婦女 被隨機分派到實 踐意圖組和對照 控制組。. 隨機從社區抽 206 個成人與大 學肄業生 174 名 的樣本。. 透過創建的全國 家庭電話號碼列 表中隨機抽樣出 對象,總共招募 244 人。. 度對於健走意圖並沒有 貢獻。 1. 行為意向是顯著的預測 變項,在實驗組的婦女 可以被預測,自我效能 和時間的交互作用項是 顯著的但自我效能和知 覺行為控制變項是不顯 著的。 2. 表示只有實驗組增加了 她們的自我效能和知覺 行為控制。 1. 觀看電視的行為意圖可 以解釋身體活動的額外 變項、而且影響態度(社 區樣本)和知覺行為控 制(大學肄業生樣本)。 2. 控制了身體活動(PA)與 計劃行為理論的相關 時,觀看電視依然可以 解釋身體活動額外變項 的變異量。 1. 有氧身體活動(PA)和 阻力訓練運動各自有 10%和 8%的變異量可 以被計劃行為理論所解 釋。 2. 有氧身體活動(PA)和 阻力訓練運動分別佔 39%和 45%的變異量 可以被行為意圖所解. 探討個人特質和持 續意圖與身體活動 在計劃行為理論中. 釋。 180 名大學生,男 1. 在控制個人特質、過去 生 87 名,女生 93 行為、計劃行為理論的 名,平均年齡 其它變項後,指出行為. 的影響研究. 19.14 歲。. 32. 結果認知和持續意圖可 預測其身體活動的參.

(43) 與。 2. 個人特質中的認真與否 是可以預測其持續意圖 對參與身體活動的影 響。 總共有 1062 名受 1. 態度和知覺行為控制直 訪者參與此項研 接影響 BMI 和身體活 究,利用電腦輔 動行為意向之間的關 助電話訪談收集 係。然而,主觀規範的 其問卷。 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149 位會講英語 1. 態度,知覺行為控制,. Caperchione, Duacan, Mummery, Steele, & Schofield (2008) Forter, Kowal,. 身體質量指數與計 劃行為理論中身體 活動行為意向的相 關研究. Lemyre, & Orpana (2009). 自我決定理論來探 討社區中年婦女行 為意圖和實際身體 活動行為的改變. 的中年女性。. Kwan Wing, Bray, & Martin Ginis (2009). 大學一年級學生身 體活動的預測:計 劃行為理論的運用. 大學一年級學生. Plotnikoff,. 身體活動和糖尿. 總共有 2311 人參 1.. Lippke, Courneya, Birkett, & Sigal, (2010). 病:應用計劃行為 理論來解釋 1 型和 2 型糖尿病的成人 人口的身體活動. 與此項研究(691 個 T1D;1614 個 T2D)。. Murnaghan et al. (2010). 預測青少年身體活 動、健康飲食、無 菸:運用計劃行為 理論方法. 7 年級到 9 年級 1. 態度/意向對於水果和 (12 到 16 歲)青少 蔬菜的消費行為有顯著 年。 相關,跟無菸行為無顯 著相關。. 以計劃行為理論和. 2.. 1.. (N=212) 2.. 自主動機與身體活動的 行為意圖達到顯著。 態度,主觀規範,自主 動機顯著增加體力活動 相關的行為意圖。 計劃行為理論的變項可 以解釋 37%的行為意向 增加了過去的行為時可 以加到 39%。 在兩組糖尿病病人都有. 40%的解釋力,可以用 計劃行為理論來解釋。 2. 在橫斷面模式下,計劃 行為理論在 T1D 和 T2D 的身體活動分別佔 23% 和 19%。 3. 在預測模式中,則計劃 行為理論可以解釋 T1D 和 T2D 的身體活動 13% 和 8%。. 2. 知覺行為控制和行為意 向顯著影響身體活動、 33.

(44) 水果和蔬菜的消費行為 和無菸行為。. 綜合以上文獻發現,計劃行為理論大多都能有效預測並解釋相關行 為,且在國外,計劃行為理論運用於各族群的文獻眾多,甚至已經運用 在許多慢性病的病人上。不再只是針對健康的族群。再者,國內外研究 探討金融保險業員工身體活動或運動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期望透過 完整的計劃行為理論了解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情形,作為日後面對該族 群推動健康促進活動之參考依據。. 34.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前述研究目的與問題,與參考相關文獻後,提出本研究之架構 (圖 3-1-1)。自變項:計劃行為理論變項、個人背景因素;中介變項: 身體活動意圖;依變項:身體活動。. 計劃行為理論 態度 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控制. 身 體 活 動 意 圖. 個人背景因素 性別 年齡 身體質量指數 婚姻狀況 工作職位 工作屬性與時數 自覺健康狀況. 圖 3-1-1 研究架構 35. 身 體 活 動.

(46)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提出下列之研究假設: 一、 金融業員工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身體活動意圖與身體 活動之間有顯著相關。 二、 金融業員工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能有效預測身體活動意 圖。 三、 金融業員工的身體活動會因個人背景因素之不同有顯著差異。 四、 金融業員工個人背景因素、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身體 活動意圖能有效預測身體活動。 五、 金融業員工個人背景因素、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身體 活動意圖能有效預測是否有規律身體活動。 六、 金融業員工的計劃行為理論變項與身體活動有假設性的因果模式。. 36.

(4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資料採用黃淑貞教授國科會「應用手機傳送量身裁製簡訊並 結合電腦網站促進金融業人員身體活動與健康飲食研究」計畫資料。研 究對象係在雙北市徵求某兩銀行同意參與後,再從此兩銀行的 14 家分 行,進行分層隨機抽樣。共抽出 643 名銀行員工為研究對象。樣本數計 算方式係依自變項個數之 10 倍加上 50 人為原則(Royall, 1986)。請行員填 寫健康行為問卷、身體日常活動量表與個人背景資料。問卷總共回收 536 份,再剔除無效問卷 3 份後,台北市共回收 533 份,有效問卷比率達 83%。研究者就研究題目與架構取出需求之變項資料。藉以瞭解運用計劃 行為理論後,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之情形與相關影響因素。. 37.

(48)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步驟 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包括身體活動量表、飲食行為、 環境及社會心理因素,問卷製作過程係由台北市四家分行的行員為對 象,採自由意願進行五場焦點團體訪談,以獲得金融業員工的飲食、身 體活動狀況。問卷初稿研擬完成後,敦請國內四位運動及營養專家學者 及兩位金融業工作者檢視問卷的適切性與正確性,進行專家效度考驗, 根據專家意見將問卷修正後,進行預試作業。研究者就研究架構,取出 欲研究之相關變項。以下分項說明各量表: (一)自覺健康狀況 共有四個題項,包括「詢問和一年前比起來,您覺得目前的健康情 形如何」;「過去一個月內,您認為您很有活力嗎」;「過去一個月內,您 覺得您的健康狀況如何」;「和同年齡的人比較,您覺得您的健康狀況如 何」;計分方式皆採 Likert 五分量表,分別以 1-5 分計分,並將 4 題分數 加總得自覺健康狀況,得分越高,表示自覺健康狀況越好。量表 Cronbach’α 值為.606。 (二)身體活動量 身體活動量:為瞭解金融業員工的身體活動情況,將身體活動量分 為工作和家務身體活動量、交通上的身體活動量、娛樂、運動和休閒身 38.

(49) 體動量三種,並分別請金融業員工回憶過去七天從事費力、中等費力身 體活動、走路的天數與時間。計算身體活動量公式為「天數時間不同 種類身體活動相對應的 METs 係數」 (三)計劃行為理論變項 態度的形成可從個人從事身體活動可能導致某些結果的信念,即行 為信念以及對這些結果的評價兩個層面來作解釋。 1. 身體活動的行為信念 行為信念層面,係指金融業員工對從事身體活動後所產生結果的信 念,共 6 題,計分方式採 Likert 五分量表,分別以1-5分計分,得分越 高,表示越認同身體活動產生的結果,量表正式施測 Cronbach’α 值 為.897(如表3-4-1)。 2. 身體活動的結果評價 結果評價層面,為金融業員工對從事身體活動所產生結果的評價, 共 6 題,計分方式採 Likert 五分量表,分別以 1-5 分計分,得分越高, 表示越注重身體活動產生的結果,量表正式施測 Cronbach’α 值為.918 (如表3-4-1)。 3. 身體活動的態度 身體活動的態度係指金融業員工對身體活動所抱持的正面或負面的 感受、喜歡或不喜歡的總體評價,共 2 題,計分方式採 Likert 五分量 39.

(50) 表,分別以 1-5 分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對身體活動有良好的態度,量 表正式施測 Cronbach’α 值為.895(如表3-4-1)。 4. 身體活動的規範信念 主觀規範主要取決於規範信念與依從動機作解釋。規範信念係指個 人知覺到重要他人或團體,認為他應不應該從事身體活動的壓力,共 5 題,計分方式採 Likert 五分量表,分別以 1-5 分計分,得分越高,表示 知覺到重要他人或團體認為他應該去從事身體活動,量表正式施測 Cronbach’α 值為.846(如表 3-4-1)。 5. 身體活動的依從動機 依從動機係指個人是否願意依從重要他人或團體,認為他應不應該 從事身體活動,共 5 題,計分方式採 Likert 五分量表,分別以 1-5 分 計分,得分越高,表示願意依從重要他人或團體,認為他應該去從事身 體活動,量表正式施測 Cronbach’α 值為.885(如表 3-4-1)。 6. 身體活動的主觀規範 身體活動的主觀規範係指金融業員工重要他人支持與否的因素,也 就是個人對於是否從事身體活動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而這些壓力主要 來自於個人認為的重要他人如父母、同儕等是否同意他的行為,共 2 題,計分方式採 Likert 五分量表,分別以 1-5 分計分,得分越高,表示 對身體活動有良好的主觀規範,量表正式施測 Cronbach’α 值為.957(如 40.

(51) 表3-4-1)。 7. 身體活動的控制信念 構成知覺行為控制促進/抑制的信念即控制信念,共 8 題,此題項採 反向計分,分別以 1-5 分計分,分數越高,表示身體活動的控制信念越 強,量表正式施測 Cronbach’α 值為.775(如表 3-4-1)。 8. 身體活動的知覺力 知覺力層面,指個人對於是否有能力掌控促進/抑制的主觀判斷,共 8 題,採 Likert 五分量表,分別以 1-5 分計分,分數越高,表示越有能力 掌控自己是否從事身體活動,量表正式施測 Cronbach’α 值為.849(如表 3-4-1)。 9. 身體活動的知覺行為控制 身體活動的知覺行為控制係指個人知覺到完成身體活動容易或困難 程度的信念,共 2 題,計分方式採 Likert 五分量表,分別以 1-5 分計 分,得分越高,表示對身體活動的知覺行為控制就越強,量表正式施測 Cronbach’α 值為..866(如表3-4-1)。. 41.

(52) 表 3-4-1 研究工具各題項之信度考驗結果 題項. 信度 Cronbach’α. 題數. 預試. 正式施測. 態度-身體活動的行為信念 態度-身體活動的結果評價. 6 6. .863 .854. .897 .918. 身體活動的態度. 2. .921. .895. 主觀規範-身體活動的依從動機. 5. .826. .885. 主觀規範-身體活動的規範信念. 5. .758. .846. 身體活動的主觀規範. 2. .926. .957. 知覺行為控制-身體活動的控制信念. 8. .673. .775. 知覺行為控制-身體活動的知覺力. 8. .733. .849. 身體活動的知覺行為控制. 2. .836. .866. (四)個人背景因素 個人基本資料共 7 題,包括行員性別、出生年月、婚姻狀況、工作 職位、工作屬性、工作時數及身高體重等。 二、 研究步驟 本研究原進行步驟如下: (一) 前置作業:收集國內外與身體活動相關文獻,閱讀整理後決定用 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變項及建立研究架構。 (二) 擬定問卷:參考文獻資料,並根據研究架構擬訂出「雙北市金融 業員工身體活動與飲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之結構式問卷, 並進行專家效度之修訂。 (三) 樣本選取:選擇與徵求預試樣本及研究對象之施測樣本,並事先 42.

(53) 詢問其協助施測之意願。 (四) 行政聯繫:先行與預定研究對象之各機關人事單位聯繫,告知本 研究之目的與步驟後,請求其協助並徵得其初步同意,進行協商 安排施測時間。 (五) 問卷施測:與各銀行機關人事單位確定施測時間後,正式施測問 卷,並於問卷填寫完成後贈予精美小禮物一份。 (六) 回收問卷:回收所有問卷,並作建檔、編碼、譯碼的動作,以完 成資料的建構。 (七) 資料統整與分析:作者所從事的研究係採用國科會計畫之現成資 料,並與老師討論,訂定以計劃行為理論預測身體活動的研究架 構,根據研究架構刪減欲進行分析的變項資料。. 43.

(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分析 資料收集後予以建檔、編碼、譯碼之過程後,以 SPSS for windows 18.0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分析方法概述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資料 以次數分配、平均值、標準差、百分比、描述金融業員工之基本資 料及各變項的分布情形。 二、推論性統計資料 (一)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檢定計劃行為理論各變項之相關程度。 (二)依據個人背景因素的不同,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瞭解人口學變項在身體活動上的差異。 (三)以複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分析個人背景因素,以及 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身體活動意圖與身體活動之 間的關係。 (四)以邏輯斯迴歸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來檢定各個變項對是否有規 律身體活動的預測力。 (五)以路徑分析探討計劃行為理論變項與身體活動的路徑關係。. 44.

(55) 表 3-5-1 本研究研究目的、研究假設及資料統計方法 研究目的 1.. 2.. 3.. 瞭解金融業員工之個 人背景、身體活動現 況。 探討金融業員工個人 背景與身體活動之相 關性。 探討金融業員工態. 研究假設. 統計方法. 1-1 金融業員工之個人背 景資料、身體活動現況為 何? 2-2 金融業員工個人背景 與身體活動之間有顯著相 關。 3-3 金融業員工態度、主觀. 次數分配、平均值、標準 差、百分比 皮爾森積差相關. 皮爾森積差相關. 度、主觀規範、知覺 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身 行為控制、身體活動 體活動意圖與身體活動之. 4.. 5.. 6.. 7.. 8.. 意圖與身體活動之相 關性。 探討金融業員工不同 的個人背景與身體活 動的差異情形。 探討金融業員工態 度、主觀規範、知覺 行為控制對身體活動 意圖的預測情形。 探討金融業員工在個 人背景、態度、主觀 規範、知覺行為控 制、身體活動意圖對 身體活動的預測情 形。 探討金融業員工在個 人背景、態度、主觀 規範、知覺行為控 制、身體活動意圖對 是否有規律身體活動 的預測情形。 運用路徑分析探討計 劃行為理論與身體活 動間的路徑關係。. 間有顯著相關。 4-4 金融業員工的身體活 動會因個人背景因素之不 同有顯著差異。 5-5 金融業員工態度、主觀 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能有 效預測身體活動意圖。.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6-6 金融業員工個人背景 因素、態度、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控制、身體活動 意圖能有效預測身體活 動。. 複迴歸分析(Multiple. (One–way ANOVA) 複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regression). 7-7 金融業員工個人背景 邏輯斯迴歸分析(Logistic 因素、態度、主觀規範、 regression) 知覺行為控制、身體活動 意圖能有效預測是否有規 律身體活動。 8-8 金融業員工的計劃行 路徑分析(Path Analysis) 為理論變項與身體活動有 假設性的因果模式。 45.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依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研究假設,經由統計分析後之結果 分為五節說明。第一節為金融業員工之個人背景、計劃行為理論變項分 布情形和身體活動現況;第二節為金融業員工個人背景與身體活動之間 的關係;第三節為金融業員工計劃行為理論與身體活動之間的關係;第 四節為影響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的重要因素。 第一節 金融業員工之個人背景、計劃行為理論變項分布情形和身體活 動現況 將金融業員工的個人背景(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婚姻狀況、 工作職位、工作屬性、工作時數、自覺健康狀況) 、計劃行為理論變項(態 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身體活動意圖)與身體活動現況作整體 描述。 一、 個人背景變項分布情形 金融業員工的個人背景包括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婚姻狀況、 工作職位、工作屬性、工作時數、自覺健康狀況等 8 項,其分布情形如 表 4-1-1 所示。 (一) 性別 在金融業員工當中,男性 220 人,佔 41.3%;女性 313 人,佔 58.7%。 金融從業人員以女性較多。 46.

(57) (二) 年齡 金融業員工的年齡分布則從 23 歲至 70 歲,平均年齡為 42.21 歲,以 31-40 歲的人數為最多,共 190 人佔 37.9%;其次為 41-50 歲,共 124 人 佔 24.8%;61 歲以上的則有 16 人,佔 3.2%。 (三) 身體質量指數 金融業員工的身體質量指數分布平均值為 22.44。研究者依照行政院 衛生署公布的資料,進一步將身體質量指數分類,分為過輕(BMI<18.5)、 正常(18.5≦BMI<24)、過重(24≦BMI<27)及肥胖(BMI≧27)等四種體 位。其中以「正常」體位者為最多,佔 61.5%(288 人),其次為「過重」 體位者佔 21.4%(100 人), 「過輕」者佔 9.6%(45 人), 「肥胖」者佔 7.5%(35 人)。 (四) 婚姻狀況 金融業員工已婚者有 351 人,佔 66.5%;未婚者有 169 人,佔 32%; 失婚者則有 8 人,佔 1.5%。 (五) 工作職位 金融業員工當中職位是主管或副主管的有 69 人,佔 13.3%;其餘為 非主管者有 448 人,佔 86.7%。 (六) 工作屬性 金融業員工工作屬性屬於業務行銷者有 60 人,佔 11.6%;內勤人員 4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Give the chemical symbol, including superscript indicating mass number, for (a) the ion with 22 protons, 26 neutrons, and 19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vs Functional grammar (i.e. organising grammar items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t the discourse level2. “…a bridge between

This paper presents (i) a review of item selection algorithms from Robbins–Monro to Fred Lord; (ii)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arge sample foundation for Fred Lord’s maximum

“Big data is high-volume, high-velocity and high-variety information assets that demand cost-effective, innovative form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enhanced?. insight and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s its research foundation, added with dimension of perceived value as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