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職場員工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個人背景因素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第四節「計劃行為理論與其相 關研究」。

第一節 身體活動 一、 身體活動的定義與測量

國內外學者對於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定義看法不一,Caspersen, Powell 與 Christenson(1985)首先將身體活動定義為「骨骼肌活動導致 任何身體移動所引起的能量消耗」。而後的 Bouchard 與 Shephard(1994)

進一步解釋認為身體活動是由骨骼肌所產生的任何身體移動,並在安靜 能量消耗上有實際增加的效果。Sirard 與 Pate(2001)則增加身體活動是 日常生活型態的活動,如做家事,從事競技型態的運動或休閒活動。劉 影梅(2007)認為身體活動係指由骨骼肌導致的身體移動所引起的能量 消耗,它包含了運動以及其他不同的活動總和。卓俊伶(2007)認為身體活 動的形式包括:一切和日常生活有關的肢體活動、競技活動及健身運動。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的定義,筆者認為身體活動是個體在有計畫或 無計畫、有結構、反覆進行的情境之下,從事一切有關身體骨骼肌肉的

活動,導致能量消耗的歷程。

而 Laport, Montoye 與 Caspersen (1985)表示評估方法有三十多種,並 將身體活動的測量分成熱量測量法、工作分類法、調查法、生理測量法、

行為觀察法、電子儀器測量法及飲食測量法等七類。本研究是以調查法,

調查回憶七日前的身體活動量。

評估身體活動強度的方法眾多,劉影梅(2007)綜合各家作法,指 出:(1)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METs);(2)能量消耗(energy expenditure);(3)目標心跳率和最大心跳率(target heart rate and heart rate maximal);(4)身體活動自覺費力量表(Borg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scale);(5)說話測試(talk test),如表 2-1-1。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出定義身體活動強度,分為:

(一)中等費力活動:持續從事 10 分鐘以上身體活動時,還可以舒服的 對話,但無法唱歌,這些活動會讓您覺得有點累,呼吸比平常快一些,

流一些汗,心跳快一些。例如:健走、下山、一般速度游泳、網球雙打、

羽毛球、桌球、排球、太極拳、跳舞(不包括有氧舞蹈、慢舞、國標舞、

元極舞)、一般速度騎腳踏車。

(二)費力活動:持續從事 10 分鐘以上身體活動時,會讓你無法一面活 動,一面跟別人輕鬆說話,這些活動會讓您的身體感覺很累,呼吸比平 常快很多,流很多汗,心跳加快很多。例如:跑步、上山爬坡、持續快

速地游泳、上樓梯、有氧舞蹈(運動)、快速地騎腳踏車、跆拳道、攀岩、

跳繩、打球(如籃球、足球、網球單打)。

並將每週身體活動量做分類:

(一)高身體活動量:根據國際身體活動量研究委員會參考美國疾病管 制局與美國運動醫學會提出之身體活動建議量,進一步依國際身體活動 量表特性,提出身體活動量分類標準,其中定義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則為 高身體活動量。

1. 費力活動達到三天以上,共 225 分鐘(相當於累計費力活動消耗能量 達一週 1500 MET-minutes)。

2. 費力活動、中等費力活動與走路天數加總達到七天以上,共 900 分鐘

(相當於累計加總消耗能量達一周 3000 MET-minutes)。

(二)身體活動量足夠: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則為身體活動量足夠。

1. 費力活動達到三天以上,且每天至少費力身體活動時間二十分鐘。

2. 中等費力活動或走路達到五天以上,且每天至少活動三十分鐘。

3. 費力活動、中等費力活動與走路天數加總達到五天以上,且三項累計 加總消耗能量達一週 600 MET-minutes。

(三)身體活動量不足:身體不活動或活動未達高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活 動量足夠標準者,即為身體活動量不足。

綜合上述身體活動定義與測量方法,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理論

基礎,瞭解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現況以及其相關影響因素,試著瞭解現 Metabolic Rate;

RMR)

骼、肌肉與關節的強健度,更有助於控制肥胖與睡眠品質的改善,進而 改善生活品質。

金融業員工於工作中幫忙顧客分析、理財,替他人投資,卻往往疏 忽自身的投資。盧雅萍(2007)探討高雄市國小老師的運動參與行為、

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發現阻礙運動的因素為工作忙碌,也發現有 規律運動行為的老師感受到的工作壓力較小,身心健康也較佳。林作慶、

傅正思(2005)指出:規律運動漸漸成為臨床上改善睡眠品質的方法之 ㄧ,能使身體分泌有助睡眠的腦內啡(endorphins),以紓解鬱悶,得到放 鬆。林敬銘(2006)也指出:參與規律和適當的休閒運動是增進個人體 適能水準、心理健康及紓解壓力的最佳選擇。

綜合國內外研究得知,身體活動帶來的益處之多,可以增強體適能、

預防各類疾病並促進健康,以改善生活品質,進而提升員工士氣,減輕 工作壓力、紓解煩悶、增加工作效率。假如金融業員工能暸解身體活動 帶來的益處,且身體力行。對於促進員工身心健康均有正面的影響。

第二節 職場員工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一、 職場健康促進

「職場健康促進」,顧名思義為在工作場所當中促進個人、組織、團 體、社會的健康,並改善其生活品質。人的一生,從出生、求學乃至出 社會工作的這幾個階段,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待在職場環境中,員工 及其家人的健康即顯現其重要性。職場健康促進,除了提供健康相關知 識課程外,其他還包含健康體適能、健康飲食、運動減重、無菸職場、

壓力管理、心理諮商、職場安全、健康檢查等多樣化的計畫課程,職場 有了健康促進課程後,更需要企業作推手,企業應從政策、制度面、規 範、勞動條件著手,鼓勵員工從事運動健康行為(黃淑貞等人,2009)。

由此可知,職場健康促進涵蓋議題與層面包羅萬象,實為一值得投資與 努力的公共議題。

Goetzel 與 Ozminkowski(2008)認為職場健康促進有三個努力的方 向。第一、雇主應提供機會與鼓勵員工從事運動,讓一些不愛運動的員 工、身材走樣及有身體疾病危險的員工運動,例如:鼓勵員工從事運動、

健康飲食、體重管理、壓力管理、開車應繫安全帶、適當的飲酒及安全 性行為等宣導活動。第二、讓員工避開危險生活型態,例如:抽菸、長 期久坐、不當的飲食、不安全的性行為、酗酒、高壓力、高血壓、高膽 固醇、高血糖及過重等生活形態危險因子。第三、為員工疾病的管理,

能改善員工的疾病及預防,例如:氣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

骨骼肌失調及沮喪等。可見,從此三大方面著手,對於職場員工的健康 將會很有幫助。

綜合以上,職場健康促進的推動必須仰賴雇主、員工和家人的努力,

以及企業本身正視到健康促進的重要,涵蓋了個人、組織與社會層面。

藉由評估企業員工的健康促進議題與活動之需求,妥善設計職場健康促 進計畫,提供一個有益於健康行為的支持性環境,並建立職場健康促進 相關政策與規定。擁有健康的員工,才有永續發展的企業。

二、 金融業員工的身體活動

國內有關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的調查研究不多,陳真美(2001)以 台北市某家銀行 361 位婦女為研究對象,發現有運動行為者僅占 8.6%,

其餘 330 位無規律運動者中,更有 53.6%的婦女不曾從事運動。不曾從事 運動者不運動的原因為:沒有時間和沒有興趣。黃淑貞等人(2009)探 討金融保險業主管與員工的健康行為現況,發現不管是主管或是員工,

均以運動行為的執行狀況最差。可見,金融業員工由於偏靜態的工作型 態和較大的工作壓力,身體活動量與運動行為明顯不足。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於 2010 年「全國性職場健康促進暨菸 害防制現況調查」中觀察職場員工之運動情形,以一週運動需達 150 分 鐘的標準來看,將近 8 成(77.2%)員工運動不足,其中多達 35.6%的員工

表示完全沒有運動。

張。

中心坐式工作型態平 日無規律運動女性員 工共 76 位(實驗組與 對照組各 38 位)

動的介入。 的介入後,發現實

驗組健康體適能皆 優於對照組,顯示 團體有氧運動對健 康體適能具成效。

林縈婕(2009) 60 位平均年齡為 35 歲的立法院女性從業 人員。

運動計畫的介 入,包括講座,太 極拳與健走等。

進行運動計畫的介 入後發現比計畫實 施前規律運動者由 20%增加到 50%、運 動強度和運動頻率 皆有顯著的增加。

綜合上述文獻,職場的規律運動相關健康促進計畫,對健康體適能 的提升、增加運動自我效能、從事運動行為的效果深具意義。職場健康 促進活動對員工的健康皆呈現正向的效益與幫助,職場健康促進已經不 再陌生,企業主管、承辦人應將職場健康促進視為座右銘,積極推動相 關健康促進計畫,不僅員工健康,企業亦蓬蓽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