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研究限制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第三節 建議

本研究運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及其影響因素,

歸納結果對金融業員工從事身體活動提出以下建議:

一、增強運動自我效能、培養規律運動習慣

知覺行為控制會影響身體活動意圖,而身體活動意圖又會影響身體 活動,因此當排除障礙因素後,其身體活動的行為意圖將會提高,再從 知覺行為控制的控制信念結果顯示有八成金融業員工認為「沒有養成運 動習慣」和「天氣狀況不佳」會阻礙從事身體活動,故促進員工培養運 動習慣,將是相當重要的,員工無法自行培養運動習慣,影響原因眾多,

當然主要原因在於個人觀念、想法的不同。建議職場聘請專業的健康管 理師或與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開發建教合作,利用健 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理論幫助員工建立自我效能,如 PRECEDE-PROCEED 模式,提供個人甚至團體的運動計畫。職場亦可定期舉辦運動講座,邀 請醫師駐點看診與提供健康檢查和諮詢,並且從高層主管著手,辦理主 管教育宣導,使之重視規律運動能促進健康的問題,社會支持部分,廣

邀金融業員工的家人、同儕組成運動性社團,定期舉辦競賽與活動,一 方面增進人際關係,另一方面又可促進健康,達成規律運動的目標。在 環境部分,建立與規劃適合的活動空間,當遇天氣狀況不佳又想運動時,

提供室內運動場所與設施,結合公共社區資源,期能增強運動自我效能,

培養規律運動習慣。

二、規劃職場運動介入計畫

現今職場員工無法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從上述結果歸結原因即是工作 忙碌、沒時間、下班後太累、懶惰、沒興趣等。因此建議可透過電話訪 問或焦點團體訪談收集資料,結合一對一打造的理念,提供個別的運動 諮詢與建議。訂定適合金融業員工的職場健康運動計畫,搭配不同的需 求與多元化的主題,例如除了運動課程與活動之外,尚有醫師做飲食方 面的諮詢,使此計畫能全方面的進行,當然計畫的推動與執行,幕後需 要強力的推手,在公司主管的帶領下,上行下效,使規律運動成為潮流,

並制定相關公司政策與法令條文,開放相關獎勵措施,結合政府機關資 源,有效利用並發揮。

此外,並可從知覺行為控制因素著手,以增加對象群的控制信念與 知覺力的計畫為前提,例如建立運動生活公約,朋友間互相約束達成運 動目標,職場環境規劃運動場所或設施,創造支持性的環境。更從員工 中選出領袖幹部,帶動不運動的員工從事規律運動,定期舉辦分組競賽,

並給予獎勵,以營造健康動、健康活的氣氛。甚至深入從事個人的需求 評估,以了解到員工不運動的原因與障礙,協助員工解決問題。經過長 久的努力,必能確實促進金融業員工健康。

三、未來研究建議

就本國科會計畫的研究方法作以下建議:

(一)因人力、物力之限制,僅針對雙北市金融保險業人員進行研究,

結果無法外推至其他縣市。建議未來可依地區分布分為不同群組,再進 行分層隨機抽樣,以進一步探討影響身體活動的相關因素。另因金融保 險業各分行的性質不一,進而影響其身體活動之因素也會有所不同,希 望未來可以增加母群體的異質性,以更深入探討影響身體活動的因素有 哪些,以擬定並推動適合其他銀行系統的運動介入計畫。

(二)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較難確定變項與身體活動之間的因果關係。

未來可採用縱貫性追蹤研究,以多元變項,進行長期的追蹤調查,更深 入瞭解各變項與身體活動的因果關係。

(三)計畫採用回溯性、自陳式的問卷調查,由金融業員工自行回憶過 去一週從事運動情形,在行為的自評上可能會出現高估或低估之情形與 回憶上的偏差,較欠缺客觀性的行為評量。未來可採用客觀的測量運動 行為工具,以準確評估身體活動量,並可輔以金融業員工自行記錄方式,

調查過去二週或一個月從事運動情形,以取得較正確的運動行為資料。

(四)本研究發送問卷方式,麻煩各銀行分行一位統一收發的金融業人 員,以親送或郵寄問卷為主,故在問卷填答上的正確性與嚴謹度無法確 實掌控。未來可採親送方式,且少用郵寄方式,並於問卷填答完成後大 略檢查漏答情形,以確保資料的完整性。

(五)研究工具自覺健康狀況量表的信度考驗結果為 0.606 小於 0.7,

故此自覺健康狀況量表使用在金融業員工族群不盡理想。未來在自覺健 康狀況量表的題目設計上,必須透過文獻閱讀與經過更嚴謹的專家效 度,找尋適合金融業族群的自覺健康狀況量表,使其信度能提高。

(六)資料收集實屬不易,使用現成資料撰寫研究論文時,必須明確寫 出資料出處,以合乎研究倫理,且針對研究計畫的內容必須深入瞭解,

並詳加檢視資料原始檔的正確性,例如:除錯的工作可以重複進行,以 確保論文的品質。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111 人力銀行(西元 2007 年 10 月 29 日)。『職場不動族』-上班族運動 習慣調查。1111 人力派遣中心。

王秀華(2003)。中年女性參與不同等級身體活動與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 究。體育學報,35,1-12。

王保進(1999)。視窗版 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

王淑玲(2005)。比較坐式與非坐式工作型態婦女身體活動量及心血管 疾病危險因子(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台北 市。

王淑卿(2009)。兼職員工身體活動量與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新北市。

王蕙雯(2004)。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工作場所員工運動介入措施之成效探 討-以某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護理學系,台北市。

曲天尚(2004)。更年期婦女的運動階段、身體活動與知覺運動利益和障 礙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台北市。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 查。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北市。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全國性職場健康促進暨菸害防制現況

調查。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余存先(2010)。花蓮縣國民小學學校行政人員身體活動與憂鬱傾向之關 係探討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 系,花蓮縣。

吳秋燕(2003)。老年人身體活動、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吳美貞(2008)。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苗栗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行為 意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營建管理學系,新竹市。

李佳倫、鄭景峰(2010)。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

大專體育學刊,12(4),79-89。

李佳蓉(2005)

影響身體活動量與健檢結果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

李柏慧、劉淑燕(2005)。民眾從事健走行為意圖之研究。大專體育專刊,

7(1),147-156。

李素箱(2005)。台中地區社區民眾運動情形與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大專 體育學刊,7(1),131-145。

李碧霞(2000)。中年人運動階段、身體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市 中山區居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 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

卓俊伶(2007)。健康運動行為改變。載於卓俊辰總校閱:健康體適能理 論與實務(11 章,1-16 頁)。台中市:華格那。

林子淳、郭富舜(2008)。花蓮縣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運動傳 播學刊,1,51-61。

林作慶、傅正思(2005)。規律運動對輪班工作人員睡眠狀況的影響。中 華體育季刊,19(4),1-9。

林昌國、武為瓊、余幸秀(2007)。軍訓教官參與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

中華人文社會學報,7,106-125。

林金蘭、章淑娟、黃森芳、李明憲(2009)。團體有氧運動對某醫院女性 員工健康體適能之成效。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5(1),3-10。

林秋慧(2008)。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大專教職員休閒運動行為(碩士論 文)。南亞技術學院,桃園縣。

林振和(2007)。職場健康促進計畫成效評估--以某公立精神專科醫院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台南縣。

林惠卿(2009)。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於更年期婦女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 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系,台北市。

林敬銘(2006)。探析休閒運動參與對壓力調適之重要性。彰化師大體育 學報,6,241-226。

林瑞興、方進隆(2000)。增加身體活動量或運動訓練對肥胖者的效果探

討。大專體育,50,31-37。

林縈婕(2009)。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行為及運動介入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學系,台北市。

林艷君(2007)。以社區為基礎的慢性病老人從事身體活動之研究(博士 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系,台北市。

姚幼玲(2009)。以計劃行為理論與身體滿意度預測高中生規律運動意圖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心理學系,桃園縣。

洪沛琳、賴鈺嘉、楊鈺雯、張倖綺、林益卿(2008)。某醫院健康促進計 畫對其員工體適能變化初探。台灣家醫誌,18(3),159-169。

胡巧欣、林正常、胡一德(2003)。職場員工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 究-以花蓮縣林務局為例。大專體育學刊,5(1),39-48。

范絢媛(2009)。自覺健康狀況、運動態度與運動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國 立臺東大學行政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

范絢媛(2009)。自覺健康狀況、運動態度與運動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國 立臺東大學行政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