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

性別、教育程度、收入和婚姻狀況(Gillis,1993;Pender,1996)。從Pender (1987)的健康促進模式及(1996)健康促進修正模式中,均提及人口學特性 為影響健康促進行為因素之一,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而一項 針對20~64歲社區成人之電話調查研究發現,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 育程度及身體質量指數(BMI)可直接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因此,

提出應該可以在健康促進模式中,將人口學特性加入直接影響因素(Johnson, Rather, Bottorff & Hayduk,1993)。本研究整理相關文獻後將社會人口學變 項歸納為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身體質量指數(BMI)、工作年資及 職位等因素為探討之內容,以下分別加以說明。

一、性別

Walker, Sechrist, & Pender(1987)以Pender的 健 康 促進生 活 型態(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Profile)為研究工具,比較並分析了452名年齡 18~88歲的年輕人、中年人及老年人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證實了 個人因素中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因素對健康促進行為的重要影響,

結果顯示女性在整體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比男性佳。

Pender, Walker, Sechrist, & Frank-Stromborg (1990)曾對美國中部六家 工廠589名員工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研究,結果發現性別是人口學變 項中最重要的預測因子,女性比男性有較正向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Johnson, Rather, Bottorff, & Hayduk(1993)以隨機取樣的方式,調查 3,025名成人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結果顯示性別變項會直接影響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女性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表現較為正向。Belloc等人(1972) 於美國加州Alameda County的世代追蹤研究,結果亦顯示性別會影響健康 狀況。

Felton, Parsons, & Barttoces(1997)以人口學因素在健康促進行為和健 康因素相互效果研究,以331名員工(男性213名,女性118名)為樣本,

以白人男女與黑人男女分別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健康行為在性別上有差 異,在運動、放鬆和健康促進活動有顯著差異。男性運動比女性多,但 女性較注意放鬆和健康促進活動。

Al- Kandari & Vidal(2007)研究科威特護理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結果,性別在「人際支持」行為上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黃毓華與邱啟潤(1997)以高雄地區三所大學院校562名二年級學生 為對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的探討,研究發現性別對大 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具影響力,女生的運動行為顯著低於男生,而 男生在發展人際支持與營養方面則顯著低於女生。

葉琇珠(2000)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對北部某一國立大學10個學院之 大一及大四學生共492名,進行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研 究結果顯示,女生的運動行為比男生差,但男生在人際支持及營養方面 得分顯著低於女生。

陳政友(2001)以問卷調查方式,對台灣地區高中(職)與大專學 生共1,986名進行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因素研究,研究結果指出在運動行 為方面男生得分顯著高於女生,而在壓力調適部分則顯示出女生得分高 於男生。

楊瑞珍等人(2001)對3,431名台北市的國小、國中、高中(職)、

大學生進行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分析比較,研究結果顯示「人際支持」

及「壓力管理」的行為是女生優於男生,女生在健康行為上有更好的實 踐力。

林女理(2002)以台北市公、私立國中、國小之學校護理人員為研

究對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發現性別與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湯慧娟等人(2007)探討781名大專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結果顯示,

性別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層面只有「健康責任」、「營養」及「運動」

達到顯著差異,其中男性在「健康責任」及「運動」等層面高於女性,

而「營養」低於女性。

施惠雯(2008) 探討北部某國立大學977名大學生之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得分上有差異性,女 生得分較男生高。不同性別在營養、運動休閒及自我實現分量表得分上 有差異。

二、年齡

Belloc等人於美國加州Alameda County的世代追蹤研究,結果亦顯示 性別、年齡會影響健康狀態(Belloc, Breslow & Hochstim,1971)。

Walker等人以Pender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HPLP)為研究工具,比較 分析452名年齡18-88歲的年輕人、中年人及老年人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 差異,證實了人口學特徵中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收入等因素對健康 促進行為的重要性(Walker, Volkan, Sechrist & Pender,1988)。

Johnson, Rather, Bottorff, & Hayduk (1993)以隨機取樣的方式,調查 3,025名成人之健康促進生活之型態,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及

身體質量指數(B M I),會直接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陳美燕與廖張京棣(1995)對桃園地區公共衛生護士及護理學生執 行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會影響健康促進行 為。年齡愈大,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執行得愈好。

蕭順蘭(2002)針對台北縣227名公共衛生護理人員進行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之探討,發現年齡與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次量表之適當營 養、休閒運動、健康責任、自我實現等有顯著正相關,亦即年齡愈大,

其生活型態愈佳。

鄭小玉(2005)以花蓮縣、台東縣公私立國中小及啟智學校護理人 員188名為對象,進行花東地區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結果顯示年齡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高齡層學校護理人員有較 好的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較好的健康責任、運動、壓力處理等。

林美聲與黃松元(2006)以宜蘭縣公私立高中職、國中、國小學校 護理人員113名為對象,進行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 究,研究發現年齡、護理工作總年資、學校護理工作年資與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有顯著正相關。年齡愈大、護理工作總年資及學校護理工作年資 愈長,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愈高。

黃琨竣(2010)以臺北縣(市)、臺中縣(市)、臺南縣(市)、

高雄縣(市)等446名警察局基層警察主管為對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過勞及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研究,發現不同年齡的基層警察主管在

「運動行為」層面上具顯著差異。年齡51歲以上者在「運動行為」層面 認知上,顯著高於35歲或以下者、36-40歲者及41-50歲者。

丁家羚(2011)以新北市某教學醫院護理人員251名為對象,進行臨 床護理人員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發現年齡在健康生活型態 上有顯著差異。年齡不同時,41歲以上者健康生活型態執行力比31~40歲 者、31歲以下者佳。

三、婚姻狀況

Johnson, Rather, Bottorff & Hayduk(1993)發現婚姻狀況會直接影響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陳美燕與廖張京棣(1995)對桃園地區公衛護士,護理學生及護士執 行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婚姻狀況、教育 程度、工作年資及子女數均會影響健康促進行為,如已婚者較未婚者有 更好的營養行為。

林思嫺與陳政友(2006)以410名宜蘭縣公私立高中(職)專任教師 為對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婚姻狀況、教 學年資、健康促進課程參與情形、參與課程時數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 有顯著差異。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分會因婚姻狀況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 異,其中有配偶者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分比無配偶者(未婚、離婚、

喪偶)佳,此現象可能和有配偶陪伴者可共同執行或相互督促健康促進 之生活有關。

陳純珣(2006)以594名台北市某醫學中心員工為對象,探討影響醫 院員工採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發現已婚者、有信仰的人、

收入在60,000-79,999元之間者及有子女的人在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 得分較高。如已婚者較未婚者在營養部分得分較高。

林子淳與郭富舜(2008)以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388名為對象,進行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婚姻狀況在營養行為、健康責 任、自我實現行為、人際支持、壓力處理行為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分 上有差異存在。除了運動,在健康促進整體層面及各分層面皆是「夫妻 同住」顯著優於「未婚」。

陳妮婉、張彩秀、張淑萍、宋琇鈺(2011)以中部某科技大學護理 系進修部學生在臨床護理工作者為對象,探討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與生活品質之關係,顯示已婚、有子女、子女人數愈多、有宗教信仰、

最高教育程度為護校、服務於醫學中心或基層醫療院所、職稱為護士、

工作年資愈久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愈好。

四、身體質量指數(BMI)

Johnson, Ratner & Bottrff (1993)以隨機取樣方式,調查3,025名 20~64歲成人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及身

體質量指數(BMI),會直接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身體質量指數正 常者,較具正向的生活型態。

蕭順蘭(2002)針對台北縣227名公共衛生護理人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之探討,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與次量表的人際支持與自我實現呈 現正相關,即身體質量指數正常者,生活型態較好。

陳進生(2006)以大高雄地區國軍人員505名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探討,顯示年齡、身體質量指數、服役軍種、服役階級及目前家庭月 總收入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影響因素,維持理想BMI之國軍人員,有較 好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黃啟澤(2009)對臺北市政府警察局619名基層員警健康生活型態的 研究,發現飲食習慣的主要預測變項為「性別」及「身體質量指數」,

且研究對象是女性、身體質量指數BMI 越低者,其飲食習慣越佳。

五、工作年資

陳美燕與廖張京棣(1995)對桃園地區公衛護士,護理學生及護士 執行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結果顯示年齡愈大、教育程度愈高、

工作年資愈久且無子女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執行狀況愈好。

工作年資愈久且無子女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執行狀況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