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歸納出下列結論。

一、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況介於中等程度以上。自覺目前的健康狀況 好者(含很好、極好)有六成六,自覺與同年齡的人比較健康狀況 好者有五成六,但有三成二的人自覺健康狀況愈來愈差。

二、研究對象整體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介於中等程度。在六項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的表現上以「人際支持」最佳,其他則依序為「自我 實現」、「壓力處理」、「營養」、「運動行為」,而「健康責 任」表現最差。研究發現,「性別」、「年齡」、「婚姻狀況」、

「BMI」、「工作年資」及「職位」等六個背景變項與六項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較有明顯的關係。另外,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與六項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皆呈顯著正相關,亦即自覺健康狀況越好,其六 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也越佳。

三、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與自覺健康狀況都可以有效的預測「人際 支持」、「自我實現」、「壓力處理」、「健康責任」、「運動行 為」及「營養」等六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並可解釋其總變異量

的5~21%;其中「自覺健康狀況」最為重要,對六項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來說都是主要預測變項。另外,「性別」、「BMI」及「職 位」亦可預測運動行為;而「工作年資」也可預測營養行為。研究 結果顯示,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愈好者,其六項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愈佳;另外,男性、BMI在18.5~23.9者及職位為主管者,其運動 行為也較佳;而工作年資愈長者,其營養行為亦較好。

第二節 建議 一、學校衛生實務方面

(一)由研究發現,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人際支持、自我實 現的表現最佳,而運動行為及健康責任的執行最低,故如何提升 學生的運動行為及健康責任,為當務之急。未來推動學校健康促 進活動時,應加強健康行為之養成,並落實體育教學,以激發運 動動機與興趣,培養運動習慣。

(二)研究發現,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為自覺健康 狀況、性別、BMI、工作年資及職位等,學校衛生工作人員可透 過預測因子,並增強預測力最佳的「自覺健康狀況」,將有利於 健康促進活動之推動。

(三)學校衛生工作人員應針對不同學生的背景因素來擬訂介入計畫,

深入瞭解學生需改善的健康問題,運用適當策略,達良好成效。

二、教育行政方面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進修部學生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屬中等程 度。建議在整體學校衛生工作計畫中,將健康促進的相關知識納 入課程及活動中,以加強學生有關健康促進的理念,使其提昇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

(二)由研究結果得知,進修部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因個人背景變 相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因此,建議將表現較差之健康責任及運動 行為納入課程中,以增進其身心健康與學習成效。

(三)由研究結果得知,健康責任為進修部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得 分最低之行為。因此,教育主管單位應加強學生的健康需求,規 劃及提供健康促進活動,營造健康促進學校,使其在學習情境中 培養健康促進的習慣。

三、未來研究方面

(一)本研究內容侷限於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然影響健康生活型態的因素,尚有工作壓力、過勞、生活 品質或是執行之困難等,建議未來之研究可再加入其他因素,更 進一步了解影響技術學院進修部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因素。

(二)研究方法建議加入質性訪談之研究,更能深入瞭解個別差異且

加以分析,並進行活動介入,以提升研究之成效。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志音(1988)。生活方式與健康─概念、倫理及政策的探討。公共衛生,

15(1),16-26;15(2),157-173。

丁家羚(2010)。臨床護理人員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新 北市某地區教學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

于漱(1988)。台北市20-60歲居民預防性健康行為之調查研究。公共衛 生,14(4),391-406。

尹祚芊(2000)。學校衛生護理。台灣醫學,4(2),215-222。

仇方娟(2007)。南區五專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高雄。

王瑞霞(2000)。青少年健康促進。護理雜誌,47(1),5-11。

王秀紅(2000)。老人的健康促進-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47(1),19-23。

王秀紅(2001)。健康促進與護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偉華書局。

石曜堂(1992)。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衛生報導,2(7),2-7。

江東亮、余玉眉(1994)。健康促進:國民健康新方向。中華公共衛生雜 誌,13(5),381-387。

行政院衛生署(2012)。100年主要死因分析。檢索於2012年6月28日,

自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公布欄。網址:http://www.doh.gov.tw

/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2336&class_no=440&l evel_no=4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體重管理。檢索於2012年6月29日,

自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網址:http://www.bhp.doh.gov.tw/bhpn et/portal/Them_Show.aspx?Subject=201109290001&Class=2&No=201 111010004

李 蘭(1991)。健康行為的概念與研究。中華衛誌,10(5),199-211。

李 蘭(1998)。促進健康。於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主編。公共衛生學,

576。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李 蘭(1999)。健康行為促進取向之研究構想。國家衛生研究院簡訊,

4(4),21-26。

宋素真、黃瑞美、林麗英(2001)。臨床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 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榮總護理,18(2),147-158。

宋素真(1998)。臨床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 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高雄。

李美英、陳俊瑜(2010)。美髪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研究。耕莘學報,8,41-55。

邱慧娟、吳巧鳳、李秀蘭、陳美燕(2008)。健康促進中心訪客之健康 相關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護理雜誌,55(2),39-48。

沈東翰(2010)。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況相關之研 究-以基隆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 產業管理研究所,基隆。

吳麗玉(2002)。專校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初探-康寧專校設置健康 促進行為課程之前置評估。康寧學報,4,27-47。

吳昇忠(2008)。臺東縣警察人員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 閒管理系,台東。

林思嫺、陳政友(2006)。宜蘭縣高中(職)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 相關因素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6,33-53。

林美聲、黃松元(2006)。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 究—以宜蘭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為例。學校衛生,48,1-7。

林子淳、郭富舜(2008)。花蓮縣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運動 傳播學刊,創刊號,51-61。

林女理(2002)。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台北。

林建德、陳德宗、丁春枝(2002)。師院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情緒穩定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國立屏東師院學生為例。屏東 學報,16,435-474。

林語梵(200 8)。宜蘭縣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 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 生教育學系,台北。

施惠雯(2008)。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研究-以北部某國 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 康促進研究所,台北。

洪麗玲、高淑芬(1997)。護專學生健康行爲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 方式之研究。長庚護理,8,52-65。

胡益進(2009)。大學新生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態、健康生活狀況及 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學報,31,1-30。

晏涵文(2002)。學校健康促進計畫。台灣教育,617,2-12。

許世美(2002)。新竹市國中生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心理學習內容需求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台北。

陳建仁(1983)。流行病學。台北:伙伴出版公司。

陳政友(1999)。大學生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為例。衛生教育學報,12,115-135。

陳政友(2001)。台彎地區高中(職)與大專學生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因素 研究,學校衛生,38,1-30。

陳美燕(1992)。公共衛生護理人員與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護理雜誌,

40(3),43-47。

陳美燕(1997)。健康促進量表中文版之修訂與測試。長庚護理,8(1),

14-24。

陳美燕(2001)。健康促進與人生。台北市:啟英文化事業。

陳美燕、廖張京棣(1995)。桃園地區護理學生與護理人員執行健康促 進的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護理研究,3(1),6-15。

陳美燕、廖張京棣、廖照慧、周傳姜(1994)。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健康 促進---生活方式的初步探討。護理研究,2(1),41-54。

陳進生(2006)。大高雄地區國軍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 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高雄。

陳妮婉、張彩秀、張淑萍、宋琇鈺(2011)。護 理 人 員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與 生 活 品 質 之 關 係 探 討 。 澄 清 醫 護 管 理 雜 誌 。 7:2,

27-37。

陳純珣(2006)。影響醫院員工採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台北。

陳昭伶、陳政友、羅惠丹(2009)。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1,129-154。

黃松元(1993)。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健康促進的概念及其在健康教學 上的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黃松元(2000)。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黃淑貞、伍連女、張桂楨(1998)。健康促進辭彙。學校衛生,33,77-99。

黃雅文、姜逸群(1991)。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導論。1-23。台北:文景。

黃雅文、姜逸群(1991)。健康促進論---健康行為的探討。學校衛生,

18,2-15。

黃雅文、姜逸群(2005)。健康促進與健康行為。國民教育,45(5),

18-24。

黃雅文、姜逸群、藍中孚、方進隆、劉貴雲(1991)。中老年人健康行 為之探討。公共衛生,18(2),133-147。

黃毓華、邱啟潤(1996)。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信度效度之探討。高 雄醫誌,12(9),529-537。

黃毓華、邱啟潤(1997)。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

黃毓華、邱啟潤(1997)。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