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區某技術學院進修部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北區某技術學院進修部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Copied!
1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 政 友 博士. 北區某技術學院進修部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Study on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among the Students of 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Northern Taiwan. 研 究 生:鍾 淑 珠 撰 中 華 民 國一○一年六月.

(2)

(3) 致. 謝. 在45歲獲得最大的生日禮物,「我畢業了!」。心中滿滿的感謝。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感謝敬愛的 陳政友老師,在論文撰寫 期間,嚴謹治學態度,使我體認研究的精隨,於恩師悉心從旁指引與斧 正下,得以順利完成。其次,感謝黃松元教授與胡益進教授,於繁忙的 學術研究及教學中,撥冗細心審勘,並於口試時精闢的見解及巨細靡遺 的指正,使本論文更臻完備,僅此致萬分謝意。 進行研究期間,承蒙崇右技術學院長官、老師、同仁及進修部同學 的鼎力相助,使得問卷施測順利完成。回首三年的求學之路,感謝有麗 琴老師、Dicken、秀娟、素珠、雅惠及二十二位同窗好友,互相鼓舞與 勉勵,豐富了這段學習與成長的歷程,情誼深植心中。 由衷感謝一路相隨、全力支持與鼓勵的師長、家人及朋友,謹將此 些微的成果與畢業的喜悅與您們一起分享。. i.

(4)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進修部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並探討其個人背 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預測因子。本研究以基隆市某技術學院之進修部學生為研究對象,採橫 斷式調查法,利用自填問卷方式,取得有效問卷共482份。所得之問卷資 料以SPSS for Windows 19.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 現: 一、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況介於中等程度以上。自覺目前的健康狀況 好者有六成六,自覺與同年齡的人比較健康狀況好者有五成六,但 有有三成二的人自覺健康狀況愈來愈壞。. 二、研究對象整體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介於中等程度。以人際支持表 現最佳,其他則依序為自我實現、壓力處理、營養、運動行為, 而健康責任表現最差。而性別、年齡、婚姻狀況、BMI、工作年資 及職位等背景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明顯的關係。另外,自覺 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皆呈正相關。 三、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與自覺健康狀況都可以有效的預測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並可解釋其總變異量的5~21%;其中「自覺健康狀 況」為主要預測變項。另外,性別、BMI及職位亦可預測運動行為; 而工作年資也可預測營養行為。男性、BMI在健康體重者及職位為 主管者,其運動行為也較佳;而工作年資愈長者,其營養行為亦較 好。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學校衛生實務與教育行政方面提出建議,以加 強進修部學生健康行為之養成及學校對健康促進活動之規劃等,及未來 研究方向的建議。 關鍵字:進修部學生、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 ii.

(5) ABSTRACT. This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of students who are studying in the Continuation Department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and their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as well as self-conscious health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focuses on predictive factors of a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This o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students from a Continuation Department at 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Keelung.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method was adopted by using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A total of 482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SPSS for Windows Version 19.0 statistics software was used to conduct analysis on the questionnaire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 The self-conscious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Object of Study fall above moderate status. Students who think that they currently have good health account for 66% of the collected data. When compared with people of the same age, students who think that they currently have good health condition account for 56%. However, 32% of these students think that their health conditions are getting worse.. II. The overall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of the research object lies in between moderate states. Interpersonal support has the best performance, followed by self-realization, stress management, and nutrition and exercise behavior. Health responsibility has the worst performance.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age, marital status, BMI, work seniority, and job position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In addition, both “self-conscious health condition”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show a positive correlation. III. The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self-conscious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research object can be used to predict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iii.

(6) effectively, and it also can explain 5% to 21% of the total variance. Between these variables, “self-conscious health condition” is the main predictor variable. In addition, gender, BMI, and job position can be used to predict exercise behavior; work seniority can be used to predict nutrition behavior. Males working in management positions with a BMI between 18.5 and 23.9 performed better in exercise behavior. Furthermore, the higher they ranked in work seniority, the better they performed in nutrition behavior. In the end,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results of this study for the institute’s health practices were proposed to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behavior for the students of the Continuation Department and to strengthen the institute’s planning of health-promoting activiti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also offered in this study. Keywords: Students of Continuation Department,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 self-conscious health condition,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iv.

(7)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5.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 …………………………………. 9. 第二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 15. 第三節 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 ……………. 24. 第四節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 …………….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1.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4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9. v.

(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1. 第一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自覺健康狀況之分佈情形 …….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 ………………………. 54. 第三節 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 係 ……………………………………………………………. 61. 第四節 個人背景變項與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 測變項之探討 ………………………………………………. 69. 第五節 討論 …………………………………………………………. 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 85. 第二節 建議 …………………………………………………………. 86. 參考文獻 …………………………………………………………………. 89. 中文部分 ……………………………………………………………. 89. 英文部分 ……………………………………………………………. 97. 附錄 ……………………………………………………………………. 101. 附錄一 SF-36 台灣版問卷使用同意書 …………………………… 101 附錄二 成人健康量表使用同意書 ………………………………. 102. 附錄三 進修部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調查問卷 ……………… 103. vi.

(9) 表. 目. 次. 表 2-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 ………………………………… 23 表 2-2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文獻 ……………… 38 表 3-1 基隆市某技術學院進修部學生人數統計 …………………… 40 表 3-2. 自覺健康狀況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 ………………………… 44. 表 3-3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原量表與中文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 47 表 3-4 本研究之問卷信度分析 ……………………………………… 47 表 3-5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研究假設對應之統計方法表 ……… 50 表 4-1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之分佈 ……………………………… 53 表 4-2 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量表之分佈 ………………………… 54 表 4-3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得分結果比較 ……………………… 58 表 4-4 研究對象人際支持之填答分佈情形 ………………………… 59 表 4-5 研究對象自我實現之填答分佈情形 ………………………… 59 表 4-6 研究對象壓力處理之填答分佈情形 ………………………… 60 表 4-7 研究對象健康責任之填答分佈情形 ………………………… 60 表 4-8 研究對象運動行為之填答分佈情形 ………………………… 61 表 4-9 研究對象營養之填答分佈情形 ……………………………… 61. vii.

(10) 表 4-10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人際支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63 表 4-11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自我實現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64 表 4-12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壓力處理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65 表 4-13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責任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66 表 4-14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運動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67 表 4-15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營養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68 表 4-16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分析 …………… 69 表 4-17 預測變項間之多元共線性診斷 …………………………… 72 表 4-18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對人際支持之複迴 歸分析 ……………………………………………………… 73 表 4-19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對自我實現之複迴 歸分析 ……………………………………………………… 73 表 4-20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對壓力處理之複迴 歸分析 ……………………………………………………… 74 表 4-21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責任之複迴 歸分析 ……………………………………………………… 74 表 4-22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對運動行為之複迴 歸分析 ……………………………………………………… 75 表 4-23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對營養之複迴歸分 析 …………………………………………………………… 75. viii.

(11) 圖 圖 3-1. 目. 次. 研究架構 …………………………………………………… 39. ix.

(12) x.

(13)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共分六節,分別為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的、 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操作型定義及第六節研 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健康是個人的基本權利」,生活型態是影響健康的隱形殺手!在 21 世紀的健康觀,如何尋求健康的生活型態來預防疾病的發生,是個人 需努力之處。生活型態會影響健康已是全球矚目之焦點,許多國人在日 常生活中無法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如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睡眠 不足、醫療行為等。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是身體、心理疾病的主要致病因, 要擁有健康的身心,就需力行健康的生活型態。 隨著醫藥科技與公共衛生之進步,國人罹病形態已由傳染病轉為以 慢性病為主,民眾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逐漸改變,越來越重視健康需求 及健康照護服務的品質。為了因應轉變,衛生主管機關亦積極推動健康 促進,如健康城市 、健康職場、健康學校等,而在日常生活方式中落實 健康促進是最佳的實施策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包括營養、運動行為、 壓力管理、健康責任、人際支持及自我實現等六大因素。 許多研究指出,實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就是有良好的健康行為、生 1.

(14) 活 習 慣 , 否 則 易 引 起 各 類 慢 性 疾 病 的 發 生 而 影 響 健 康 ( Kasl & Cobb,1966;王瑞霞,2000;石曜堂,1992),而影響健康行為相關因素 很多,如人口學特性、對健康概念的認知-知覺狀況、家人、同儕及社會 支持等。 加拿大衛生福利部長Lalonde (1974)提出報告指出,影響人類健康的 因素分別為: (一)醫療保健體系(Health Care Organization)、(二)生物 因素(Human Biology)、(三)環境(Environment)及(四)生活型態(Life Style)。其中生活型態主要取決於個人所採取之行為,對健康的影響最大。 美國於1979年「健康國民」(Healthy People)報告中指出,十大死因中 有50%以上是由於不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所造成;Belloc等人於1972年 的追蹤研究報告指出生活方式是會使慢性疾病增加(Belloc, Breslow&Ho chstim,1972);Rotevatn, Akslen & Bjelke(1989)對生活型態與死亡率之研究 中即發現有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菸、少運動、喝酒及不當飲食者其死 亡率較一般人高。 數十年來台灣地區十大死因已逐漸轉型,行政院衛生署公布2011年 國人十大死亡原因前五名分別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 糖尿病、肺炎等非傳染性疾病(行政院衛生署,2012)。文獻指出,影 響健康的原因除了人類遺傳生物因素、環境因素及醫療體系的素質與數 量外,人們的生活型態是主要的導因(Onhauser, Fernandez, Puschel, Yanez, 2.

(15) Montero, & Thompson, 2005;邱慧娟、吳巧鳳、李秀蘭、陳美燕,2008; 黃雅文、姜逸群,2005)。從2011年台灣地區十大死亡原因中,可發現 慢性病佔了八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降低慢性病及代謝症候群罹病率 (美國國家心肺及血液研究中心,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NHLBI,2007),且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是導致慢性病的主因。國人若能 對其健康生活型態加以瞭解,並從事健康促進行為,及早發現影響健康 的習慣與相關因素,可減少疾病的發生,降低死亡率,增進健康,在未 來有健康高品質的生活。 綜上所述,顯示個人的生活型態是影響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故 實施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是非常重要的。由於回流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的開放,進修部學生的健康相關問題逐漸受到重視,且因進 修部學生年齡較大,自理能力較強,因此常成為被忽視的一群。綜觀國 內外文獻發現,針對進修部學生執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文獻不 多,然而進修部學生在工作與進修間,所承受的壓力極大,站在學校衛 生護理工作的推展上,瞭解進修部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 素,希冀對促進進修部學生之健康有所助益,使其培養更佳的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落實健康行為,增進健康的自我照顧能力並提昇學習成效。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可提供教育相關單位對進修部學生目前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及其相關因素有所瞭解,故研究者認為有必要瞭解進修部學生的健 3.

(16) 康促進生活方式現況,並更深入探討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因素。.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欲針對北區某技術學院進修部學生的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 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性進行瞭解,以作為未來發展學校健康 促進計畫之基礎,故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包括: 一、瞭解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現況。 二、探討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及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的關係。 三、探討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下列問題: 一、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 況為何? 二、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及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 係為何? 4.

(17) 三、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 測力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一、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因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水準而有顯 著關係。 二、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關係。 三、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可有效預測其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相關的名詞操作型定義如下: 一、某技術學院進修部學生:係指100學年度就讀某技術學院進修部之二 專及二技學生。 二、個人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身體質量指數(BMI)、 工作年資及職務等項。 (一)性別:分為男性、女性。 (二)年齡:以出生年月來計算年齡。 (三)婚姻狀況:分為未婚、已婚、失婚(離婚、喪偶等)、其他。 5.

(18) (四)身體質量指數(BMI):以體重(公斤)÷身高2 (公尺2)。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之定義,BMI<18.5kg/m2為 「體重過輕」;BMI18.5~24kg/m2為「健康體重」;BMI24~27kg/m2為「體 重過重」;BMI≧27kg/m2為「肥胖」。 (五)工作年資:以實際工作之累計年資為準。 (六)職位:分為主管、非主管。 三、自覺健康狀況:本研究採SF-36台灣版健康量表,內容包括目前的健 康狀況、身體健康狀況改變情形、罹患疾病的情形、同儕間的健康 狀況、健康狀況欠佳的預期及健康狀況良好的情形。量表分數愈高, 表示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愈佳;分數愈低,則反之。 四、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本研究係採用Walker和Pender等人發展出「生活 型態與健康習慣評量表」(Lifestyle and Health Habits Assessment),經 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隸(1997)中 文化及修訂調整後之量表,內容包括自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 營養、壓力處理及人際支持。量表得分愈高,表示研究對象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愈正向。各項內容敘述於下: (一)人際支持:指能發展社會支持系統,如有親密的人際關係、與 他人討論自己的問題、花時間與親密的朋友相處等。人際支持 是與別人有親密和親近的感覺,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支持系統, 6.

(19) 可以傾聽、提供建議和情緒支持。 (二)自我實現:指生活有目的、對生命樂觀、朝自己理想目標前進, 有正向成長的感覺。 (三)壓力處理:會關心自己情緒的變化,能適當處理不愉快的情緒, 有適當紓解壓力的方法。 (四)健康責任:願意注意自己的健康、至少每個月觀察一次自己的 身體有無改變,能主動與健康專業人員詢問健康相關資訊或參 加保健活動。 (五)運動行為:指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30分鐘,每分鐘心跳 130下之運動。 (六)營養:指日常飲食的型態,三餐定時定量,食物選擇適當。.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因研究範圍及研究對象的獨特性,具有下列限制: 一、本研究基於人力及時間限制,只以基隆市某技術學院進修部之學生 為樣本,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全台灣地區技術學院進修部學生。 二、本研究為橫斷式問卷調查研究法(Cross-sectional questionnare survey),無法作連續性狀況改變之觀察,僅能作相關性分析,無法 作因果推論。 7.

(20) 8.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四節,分別為第一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第二節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第三節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相關性及第四節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 第一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 一、健康促進之涵義 傳統的健康觀認為「長壽」就是「健康」,但於現代,則應強調「高 品質」的生活內涵。健康是一種生活方式,以實行目標為導向的行為, 完成自我照顧,達到自我實現,且能調整自我以適應外界環境,並與其 和諧相處,維持自我統合,皆與個人過去生活經驗及社會文化脈動息息 相關(Pender,1987;劉淑娟,1995)。 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與公共衛生的積極推動,社會大眾對健康需求 的層次亦不斷提高,追求健康的生活品質必須靠健康促進的推行(江東 亮、余玉眉,1994) 。生活型態是一個人特殊的生活習慣,而生活習慣將 影響個人的健康,可以是正向,亦可以是負向的,而健康促進的意涵在 執行正向的生活型態。健康促進著重於正向的健康(positive health),也就 是一個人對自己有信心,同時體力充沛又有朝氣,強調增進安寧幸福與 生命的品質,而非生命的量(李蘭,1988)。健康促進的概念提供了人們提 9.

(22) 升健康之構想,其目標不只是疾病的預防,更積極且全面地促進自我健 康,進而達提昇生活品質的目的。Pender(1987)認為健康促進行為是健康 生活型態(healthy lifestyle)的互補要素,個人生活型態的健康促進部分是 正向的生活方式,它引導個人體認其自身具有高度的健康潛能,追求這 種生活方式是因它足以令人感到生活滿足及愉悅,而不僅僅期望避免疾 病的發生。 傳統流行病學將疾病預防(illness prevention)分成三個層次,初級、次 級及三級(primary, secondary, tertiary),而只有初級預防才是真正的預 防。初級預防又分為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和預防疾病(diseasepreve ntion)或稱為特殊保護(specific protection)。健康促進是屬於初級預防,是 疾病易感期的預防工作(陳建仁,1983),指在疾病或身體功能損傷前, 實行促進個人健康或針對某一疾病採取特殊保護的方法。王秀紅(2000) 指出,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的不同,在於健康促進非以疾病或特殊健康 問題為導向,而是積極拓展健康潛能,使個人功能發揮至最佳狀態,疾 病預防卻是在阻止或降低特殊健康問題對個人健康造成之傷害。 各國的衛生組織和專家學者針對「健康促進」陸續提出不同的定義。 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定義健康促進是結合衛生教育與相關的組織、 政治、經濟介入,促使行為、環境改變,以增進或保護健康(姜逸群、黃 雅文,1991)。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健康促進為:「使人們更能掌握 10.

(23) 健康的決定因素及增進健康的過程。」1986年渥太華(Ottawa)憲章, 將健康促進定義為:「使人增加對健康的控制與改善健康的過程。」(黃 淑貞、伍連女、張桂禎,1998)。O’Donnell(1986)的定義則為:「健康 促進是協助人們改善生活型態,以朝向最佳狀態的一種科學與藝術」。 Pender(1987)指出,健康促進不是針對疾病或健康問題之特定預防,健康 促進行為具有朝正向成長與改變的實行導向(actualizing tendency),是擴 展健康潛能的趨向行為(approach behavior),即是引導個人維護或增進健 康、自我實現和幸福美滿的肯定態度,而預防疾病或避免健康問題的行 為。美國衛生暨福利部(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在 2000年「健康國民」一文中,將健康促進定義為幫助個人在生活方式上 做合適的選擇,進而達到預防慢性病的目標。 健康促進應開始於人們基本上還是很健康時,即設法尋求發展社區 和個人策略,以協助人們採行有助於維護和增進健康的生活方式(黃松 元,1993)。健康促進是結合健康教育與組織、政治、經濟、法律和環 境等多種因素於一體的整合性介入設計,以增加人們對健康的控制,發 揮其健康潛能,達到提昇健康品質的目的(晏涵文,2002)。 根據上述文獻,健康促進即是結合衛生教育與相關的組織、政治、 經濟介入,促使行為、環境的改變,以增進健康;使人們增加對健康的 控制與改善健康的過程,以提昇生活品質。 11.

(24) 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健康促進是21世紀全球重視的健康議題,健康促進的概念揭示於世 界衛生組織在蘇俄聯邦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所發表的宣言:「全民健康 是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且應於公元二千年以前達全民均健之目標」 (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強調個人與群體都有維護和促進健康 的責任與義務(引自李蘭,1999)。 數十年來台灣地區十大死因已逐漸轉型,2010年台灣地區十大死亡 原因前五名分別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 等非傳染性疾病(行政院衛生署,2011),這些死因與個人的生活型態 有密不可分之關係。依據1974年加拿大衛生福利部長Marc Lalonde 所提出的報告,影響人類健康因素分別為:醫療保健體系、生物因素、 環境及生活型態,其中以生活型態對健康的影響最大,約佔50%(Lalonde, 1974)。Walker,Sechrist,&Pender,(1987)在健康促進研究文中,將「生活型 態」定義為個人可控制的所有行為,包括影響個人健康的危險行為,及 每天日常生活中會對健康可能造成傷害的任何行為。健康促進行為包括 規律性運動、休閒活動、休息、適當營養、壓力減少活動、及發展社會 支持系統(Palank,1991)。 健康促進行為是健康生活型態的要素,個人健康生活型態中的健康 促進行為可視為正向的生活方式,引導個人體認其自身具有高度的健康 12.

(25) 潛能(Walker等,1987)。個人為達成維護或提昇健康層次,及自我實現和 自我滿足的一種自發性的多層面之行為與知覺(Pender,2002)。健康促進行 為包含適當營養、運動休閒、壓力處理、健康責任、發展社會支特系統 及自我實現等(Pender,2002;Palank,1991)。 Travis(1977)首先提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包括自我責任、飲食認知、 壓力處理及體適能等。Walker等(1987),提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為:「個 人為維持或促進健康水平以及自我實現與自我滿足的一種自發性多層面 之認知和自發性行為,包括人際支持、自我實現、壓力處理、健康責任、 適當營養與運動」。之後Walker等人(1995)又將其修正為靈性成長(spiritural growth)、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健康責任(health responsibility)、 營養(nutrition)、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 ships)和壓力處理(stress management)等六類健康行為。 Pender(1982)發展出「生活型態與健康習慣量表」(Lifestyle and Health Habit Assessment, LHHA),Walker等人於1987年修訂此量表,完成一份「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HPLP),共48 題,包含六個層面。此量表主要係以提升健康行為導向的正向健康行為 作為測量,不包括預防疾病的行為,共包括六個分量表,分別為營養、 健康責任、自我實現、人際支持、運動及壓力處理等六層面的健康行為。 此量表在國內外廣受許多研究者使用,以探討不同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 13.

(26) 生活型態(Duffy,1993; Pender, 1996; Pender,Walker, Sechrist,&Frank-St romborg, 1990;Walker, Volkan, Sechrist, & Pender, 1988;林女理,2002; 陳美燕、廖張京棣,1995;黃毓華、邱啟潤,1996;蕭順蘭,2002), 六大層面分述如下: (一)人際支持(interpersonal support):指能發展社會支持系統,包 含有親密的人際關係、與人討論自己的問題、花時間與親密的朋友相處 等。 (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指個體的能力及潛能發揮到最 大的程度,包含生活有目的、欣賞自己、朝向積極的方向成長等。 (三)壓力處理(stress management):指人在面對壓力時能運用放鬆 技巧,使各器官系統安定,包含能放鬆自己、運用減壓法等。 (四)健康責任(health responsibility):指個體會注意自己的健康和 需要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包含能注意自己的健康、與醫護專業人員 討論健康問題、參與健康照顧課程等。 (五)運動行為(exercise):指從事運動與休閒活動,包含每週至少 運動三次、做伸展操等。 (六)營養(nutrition):指日常飲食型態和對食物的選擇,包含每 天吃早餐、三餐時間和量都正常、食用含纖維質的食物等。 綜上所述,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個人為維護或提昇健康層次及自我 14.

(27) 實現和自我滿足的一種多層面的認知與自發性行為。個人以健康促進為 導向,為達更健康狀態所積極主動之行為模式,而不只是預防性的行為, 評估的內容包含適當的營養、健康責任、自我實現、維持人際支持、規 律性的運動及壓力處置。. 第二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隨著疾病型態由急性、傳染性轉變為慢性、退化性疾病,加上百分 之五十以上健康問題導因於人類的生活型態與行為,過去依賴疾病治療 為取向之醫療模式,已不足因應健康需求(黃松元,2000)。「健康促 進」的概念源於1975年Pender所發表的文章「預防性健康行為的概念模式 (A Conceptual Model for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一文中解釋個體在預 防疾病時,影響個體作決定及行動的因素(Pender,1987)。衛生教育學者 認為,個人的行為是健康的決定因素之一,此個人行為包括健康促進行 為。Pender(1987)指出:「健康促進行為不是針對疾病或健康問題之特定 預防,它是一種趨近性行為(approach behavior),以自我實現為導向,指 引個人維持或增進健康、自我實現和幸福滿足的肯定態度,表示個人積 極主動地建立新的行為模式」;不同於健康維護行為是,「藉由積極的 減少病理壓力源,或在無病徵的階段偵測並發現健康問題,藉以減少疾 病的發生率」,暗示著減少、避免或去除既存之危險性行為。因此,健 15.

(28) 康促進行為是一種自我實現,比起疾病預防行為或健康維護行為,其動 機和目的更為積極且正面,其目標在於增進每個人的自我照顧知能及對 健康的自我實現。 健康促進模式提供一個整合護理及行為之科學,並探討影響人類整 體行為因素的架構,及探討個體採取增強行為的動機,並了解生理、心 理及社會之間互相影響的過程,健康促進是指引個體、家庭、社區趨向 增進安適幸福的狀態(well-being),以及實現健康潛能的一種健康照護 (Pender,1987)。國內、外對此方面有許多研究,依不同對象、不同族群探 討影響健康促進行為之研究,如以下敘述。 Peltzer(2002)調查南非236名中學及370名大學黑人學生之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研究工具參考Walker, Sechrist, & Pender(1987)「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量表」(HPLP),共48題項,以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1-4分。 結果顯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之平均值,分別為中學男性2.77及女 性2.78;大學男性2.71及女性2.66。 Haddad, Kane, & Cameron(2004)研究加拿大及約旦93名護理學校之 學生,研究工具為Walker & Hill-Polerecky(1997)發展的「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量表」(HPLPⅡ),共52題項,每題計分為0-3分。結果顯示,在加 拿大的護理學生得分最高是「營養」,其次為「人際關係」與「靈性發 展」;而約旦護理學生得分最高是「靈性發展」,其次為「人際關係」 16.

(29) 與「壓力處理」。 Johnson(2005)研究223名非洲裔美國人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工 具為Walker & Hill-Polerecky (1997)發展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HPLP Ⅱ),共52題項,以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1-4分。結果顯示, 總量表平均得分,男性2.60及女性2.68;六個分量表得分平均分別為,「人 際關係」男性2.97及女性3.11;「營養」男性2.23及女性2.47;「健康責 任」男性2.46及女性2.66;「身體活動」男性2.32及女性2.24;「壓力管 理」男性2.48及女性2.47;「靈性發展」男性3.14及女性3.19。 Al-Kandari & Vidal(2007)研究科威特224名護理學院學生之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研究工具為Walker & Hill-Polerecky (1997)發展的「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量表」(HPLPⅡ),共52題項,以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 為1-4分。結果顯示,護理學院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平均值, 男性為2.77及女性為2.57;六個分量表平均值,「健康責任」:男性2.4 及女性2.31;「身體活動」:男性2.44及女性2.09;「營養」:男性2.41 及女性2.34;「靈性發展」:男性3.18及女性3.04;「人際關係」:男性 3.28及女性3.05;「壓力管理」:男性2.76及女性2.55。 Hong, Sermsri, & Keiwkarnka (2007) 研究321名大學護理系學生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工具為Walker, Sechrist, & Pender(1987)「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量表」(HPLP),共48題項,以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1-4 17.

(30) 分。研究結果顯示,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平均值為2.99,六個分量表平 均值依序為「人際關係」3.44、「自我實現」3.33、「營養」3.08、「健 康責任」2.70、「壓力處理」2.69,平均值最低的分量表為「運動」2.33。 陳美燕與廖張京棣(1995)針對桃園地區197名護理學生及209名護 士執行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探討,研究工具應用Walker(1987)的健康促進 -生活方式量表(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Profile),經中文版之修訂編 製而成,研究結果顯示,健康促進行為在六個分項中最低至最高依序為 運動、健康責任、營養、壓力處理、自我實現及人際支持,其影響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因素包括年齡、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況、婚姻、工作年 資及子女分別對六個層面均有影響,而年齡、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況 等三項為有效的預測變項,可解釋總得分變異量14%,即年齡愈大、教育 程度愈低、自覺健康狀況愈好者執行較多健康促進行為。 黃毓華與邱啟潤(1997)以高雄地區三所大學院校562名二年級學生 為研究對象,探討健康概念、自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態及人口學變 項對大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影響。研究工具為修訂Walker, Sechrist, & Pender(1987)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HPLP),共48個題項, 以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1-4分。研究結果顯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量表總量表得分為107.56,平均值為2.56;六個分量表中,得分(平均值) 最高的是「自我實現」40.95(2.93),得分最低的是「健康責任」15.73(1.75)。 18.

(31) 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態分別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呈正相關。 洪麗玲與高淑芬(1997)應用Pender (1987)的健康促進模式 (Health Promotion Model),為概念架構,對某護專五專三年級學生93名進行調 查,探討護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狀況及其關係。 研究工具為黃毓華、邱啟潤(1996)修訂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HPLP),共42個題項,以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0-3分。研究結果顯 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總量表得分為67.55、平均值1.61,六個分量 表得分(平均值)最高是「自我實現」26.89(1.92),得分最低為「健康責 任」9.22(1.02)。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呈顯著正相關。 葉琇珠(2000)以隨機抽樣方式,研究北部某國立大學共492名學生 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工具為黃毓華、邱啟潤(1996)修 訂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HPLP) 共42個題項,以四點量尺計 分,由低至高為0-3分。其結果顯示,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為 100.43 ,平均值為1.7;在六個分量表中,得分(平均值)最高為「自我實現」 27.89(1.99),得分最低為「健康責任」22.54(1.41)。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中健康責任與運動行為得分較低,女學生的運動行為更差。男學生 在人際支持及營養方面得分顯著低於女學生。醫學院學生之人際支持優 於非醫學院學生。整體而言,大一生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優於大四生。 19.

(32) 楊瑞珍、蘇秀娟、黃秀麗(2001)採橫斷面問卷調查法,研究四個 不同學制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研究工具為陳美燕、周傳姜、黃秀 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棣(1997)修訂中文版「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量表」(HPLP),共40個題項,以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0-3分。 研究結果在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各學制學生得分(平均值)分別 為:大學生61.3(1.53)、高中職學生61.4(1.54)、國中學生69.3( 1.73)、國 小學生70.2( 1.76),由此可知隨著學歷愈高的學生,其健康生活方式愈 差。「人際支持」及「壓力管理」的行為與性別有關;受試學生自覺健 康狀況較高者,則有較好的健康促進行為;受試者自覺健康狀況比同年 齡較差者,其比率隨著學制的增高而增加。 吳麗玉(2002)探討358名資管科及護理科五專學生之健康生活型態 現況,研究工具為Walker, Sechrist, & Pender(1987)發展的「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量表」(HPLP),共42個題項,以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1-4 分。研究結果發現,五專學生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個分量表中,平均 值最高為「人際支持」2.92,平均值最低為「健康責任」2.14。另外,研 究也發現,自覺健康狀況愈佳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的「自我實現」 平均得分愈高,護理科學生在「健康責任」、「壓力管理」此兩項分量 表之得分高於資管科學生。 黃麗珠、李菊芬、陳清惠、林美聲(2006)研究245名護專新生健康 20.

(33) 促進生活型態,研究工具為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 廖張京棣(1997)修訂「青少年健康促進生活量表」,共40個題項,以 五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1-5分。研究結果顯示,護專新生的整體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得分為137.45,總量表平均值為3.44;六個次量表得分(平均 值)最高是「人際支持」27.56(3.94),得分最低是「運動」13.36(2.67)。 湯慧娟、何明璇、林婉玉、吳建霖、王政梧、王暐博(2007)探討 781名大專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工具為參考仇方娟(1996)編修 Walker, Sechrist, & Pender (1987)「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HPLP) 之後的40個題目,而本研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共計42題,以五點量 尺計分,由低至高為1-5分。結果顯示,在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為 130.62、平均值為3.11,以「自我實現」3.44得分最高,「健康責任」2.65 得分最低。男性在「健康責任」、「運動」等層次高於女性,而在「營 養」層面低於女性,只有「健康責任」、「運動」達顯著,25-27歲是最 注重「健康責任」,而「運動」在事後比較無差異。 仇方娟(2007)探討南區五專聯招22所專科學校1,157名五專生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研究工具採用黃毓華與邱啟潤(1996)修訂Walker等人 在1987年所發展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共42題項,以四點量尺計分, 由低至高為1-4分。結果顯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平均得分為108.50; 得分指標為64.58。以「自我實現」方面得分最高72.46,「健康責任」45.47 21.

(34) 呈現最差。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況、學校健康資源的利用性、自覺家 人/師長/同儕執行健康行為的狀況、感受家人/師長/同儕執行健康行為之 影響程度,分別與五專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正相關。 施惠雯(2008)探討977名大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學校健康資 源利用情形。研究工具採用陳美燕等人(1997)修訂之「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量表」(HPLP),共45題項,採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1-4分。研 究結果發現,在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為111.80、平均值為2.80。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六個分量表中,平均值以「壓力處理」最高為2.97,平 均值最低是「營養」為2.52。不同性別之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 量表得分上有差異性,女生得分較男生高。 綜合以上國內外相關研究指出,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因素 非常多,實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即可達到真正的健康促進,而國內外許 多研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文獻,多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HPLP) 做為研究工具,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亦可廣泛適用於各年齡、族群等, 而本研究擬以自我實現、健康責任、壓力處理、人際支持、營養與運動 等六個項目來探討進修部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 22.

(35) 表2-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 作者(年份). 研究對象. 正向或相關結果. Peltzer(2002). 南非236名高三學生及370.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執行情形高. 名大一學生. 三(平均值2.77)顯著優於大一學 生(平均值2.68)。. Haddad, Kane, &. 加拿大及約旦93名護理學校. 加拿大的護理學生得分最高是. Cameron(2004). 之學生. 「營養」;而約旦護理學生得分 最高是「靈性發展」。. Johnson(2005). 223名非洲裔美國人. 得分最高分量表是靈性發展,最 低的是身體活動。. Al-Kandari &. 科威特224名護理學院學生. 最低的是身體活動。. Vidal(2007) Hong, Sermsri, &. 321名大學護理系學生. 得分最高分量表是人際關係, 最低的是運動。. Keiwkarnka (2007) 陳美燕、廖張京棣. 得分最高分量表是人際關係,. 197名護理學生及209名護士. (1995). 分量表得分由高而低是人際支 持、自我實現、壓力處理、營 養、健康責任、運動。. 黃毓華、邱啟潤. 分量表得分由高而低是自我實. 562名大二學生. (1997). 現、營養、人際支持、壓力處 理、運動及健康責任。. 洪麗玲、高淑芬. 93名護專五專三年級學生. 分量表以自我實現得分最高, 其次是人際支持、營養、壓力. (1997). 處理、運動、健康責任。 葉琇珠(2000). 492名北部某大學生. 分量表以自我實現得分最高, 健康責任得分最低。. 楊瑞珍、蘇秀娟、. 四個不同學制學生. 黃秀麗(2001). 在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 隨著學歷愈高的學生,其健康 生活方式愈差。. 吳麗玉(2002). 358名資管科及護理科五專. 分量表以人際支持得分最高,. 學生. 最低為健康責任。 (續下頁). 23.

(36) 表2-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續). 作者(年份). 研究對象. 正向或相關結果. 黃麗珠、李菊芬、陳 245名護專新生. 分量表以人際支持得分最高,. 清惠、林美聲(2006). 最低為運動。. 湯慧娟、何明璇、林 781名大專生. 分量表以自我實現得分最高,. 婉玉、吳建霖、王政. 健康責任得分最低。. 梧、王暐博(2007) 仇方娟(2007). 南區1,157名五專生. 分量表以自我實現得分最高, 健康責任得分最低。. 施惠雯(2008). 分量表以壓力處理得分最高,. 977名大學生. 營養得分最低。. 第三節 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 人口學特性是健康促進模式中最常被運用的修正因素,包括年齡、 性別、教育程度、收入和婚姻狀況(Gillis,1993;Pender,1996)。從Pender (1987)的健康促進模式及(1996)健康促進修正模式中,均提及人口學特性 為影響健康促進行為因素之一,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而一項 針對20~64歲社區成人之電話調查研究發現,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 育程度及身體質量指數(BMI)可直接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因此, 提出應該可以在健康促進模式中,將人口學特性加入直接影響因素(Johnson, Rather, Bottorff & Hayduk,1993)。本研究整理相關文獻後將社會人口學變 項歸納為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身體質量指數(BMI)、工作年資及 職位等因素為探討之內容,以下分別加以說明。. 24.

(37) 一、性別 Walker, Sechrist, & Pender(1987)以Pender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Profile)為研究工具,比較並分析了452名年齡 18~88歲的年輕人、中年人及老年人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證實了 個人因素中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因素對健康促進行為的重要影響, 結果顯示女性在整體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比男性佳。 Pender, Walker, Sechrist, & Frank-Stromborg (1990)曾對美國中部六家 工廠589名員工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研究,結果發現性別是人口學變 項中最重要的預測因子,女性比男性有較正向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Johnson, Rather, Bottorff, & Hayduk(1993)以隨機取樣的方式,調查 3,025名成人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結果顯示性別變項會直接影響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女性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表現較為正向。Belloc等人(1972) 於美國加州Alameda County的世代追蹤研究,結果亦顯示性別會影響健康 狀況。 Felton, Parsons, & Barttoces(1997)以人口學因素在健康促進行為和健 康因素相互效果研究,以331名員工(男性213名,女性118名)為樣本, 以白人男女與黑人男女分別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健康行為在性別上有差 異,在運動、放鬆和健康促進活動有顯著差異。男性運動比女性多,但 女性較注意放鬆和健康促進活動。 25.

(38) Al- Kandari & Vidal(2007)研究科威特護理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結果,性別在「人際支持」行為上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黃毓華與邱啟潤(1997)以高雄地區三所大學院校562名二年級學生 為對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的探討,研究發現性別對大 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具影響力,女生的運動行為顯著低於男生,而 男生在發展人際支持與營養方面則顯著低於女生。 葉琇珠(2000)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對北部某一國立大學10個學院之 大一及大四學生共492名,進行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研 究結果顯示,女生的運動行為比男生差,但男生在人際支持及營養方面 得分顯著低於女生。 陳政友(2001)以問卷調查方式,對台灣地區高中(職)與大專學 生共1,986名進行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因素研究,研究結果指出在運動行 為方面男生得分顯著高於女生,而在壓力調適部分則顯示出女生得分高 於男生。 楊瑞珍等人(2001)對3,431名台北市的國小、國中、高中(職)、 大學生進行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分析比較,研究結果顯示「人際支持」 及「壓力管理」的行為是女生優於男生,女生在健康行為上有更好的實 踐力。 林女理(2002)以台北市公、私立國中、國小之學校護理人員為研 26.

(39) 究對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發現性別與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湯慧娟等人(2007)探討781名大專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結果顯示, 性別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層面只有「健康責任」、「營養」及「運動」 達到顯著差異,其中男性在「健康責任」及「運動」等層面高於女性, 而「營養」低於女性。 施惠雯(2008) 探討北部某國立大學977名大學生之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得分上有差異性,女 生得分較男生高。不同性別在營養、運動休閒及自我實現分量表得分上 有差異。 二、年齡 Belloc等人於美國加州Alameda County的世代追蹤研究,結果亦顯示 性別、年齡會影響健康狀態(Belloc, Breslow & Hochstim,1971)。 Walker等人以Pender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HPLP)為研究工具,比較 分析452名年齡18-88歲的年輕人、中年人及老年人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 差異,證實了人口學特徵中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收入等因素對健康 促進行為的重要性(Walker, Volkan, Sechrist & Pender,1988)。 Johnson, Rather, Bottorff, & Hayduk (1993)以隨機取樣的方式,調查 3,025名成人之健康促進生活之型態,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及 27.

(40) 身體質量指數(B M I),會直接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陳美燕與廖張京棣(1995)對桃園地區公共衛生護士及護理學生執 行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會影響健康促進行 為。年齡愈大,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執行得愈好。 蕭順蘭(2002)針對台北縣227名公共衛生護理人員進行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之探討,發現年齡與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次量表之適當營 養、休閒運動、健康責任、自我實現等有顯著正相關,亦即年齡愈大, 其生活型態愈佳。 鄭小玉(2005)以花蓮縣、台東縣公私立國中小及啟智學校護理人 員188名為對象,進行花東地區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結果顯示年齡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高齡層學校護理人員有較 好的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較好的健康責任、運動、壓力處理等。 林美聲與黃松元(2006)以宜蘭縣公私立高中職、國中、國小學校 護理人員113名為對象,進行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 究,研究發現年齡、護理工作總年資、學校護理工作年資與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有顯著正相關。年齡愈大、護理工作總年資及學校護理工作年資 愈長,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愈高。 黃琨竣(2010)以臺北縣(市)、臺中縣(市)、臺南縣(市)、 高雄縣(市)等446名警察局基層警察主管為對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 28.

(41) 態、過勞及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研究,發現不同年齡的基層警察主管在 「運動行為」層面上具顯著差異。年齡51歲以上者在「運動行為」層面 認知上,顯著高於35歲或以下者、36-40歲者及41-50歲者。 丁家羚(2011)以新北市某教學醫院護理人員251名為對象,進行臨 床護理人員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發現年齡在健康生活型態 上有顯著差異。年齡不同時,41歲以上者健康生活型態執行力比31~40歲 者、31歲以下者佳。 三、婚姻狀況 Johnson, Rather, Bottorff & Hayduk(1993)發現婚姻狀況會直接影響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陳美燕與廖張京棣(1995)對桃園地區公衛護士,護理學生及護士執 行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婚姻狀況、教育 程度、工作年資及子女數均會影響健康促進行為,如已婚者較未婚者有 更好的營養行為。 林思嫺與陳政友(2006)以410名宜蘭縣公私立高中(職)專任教師 為對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婚姻狀況、教 學年資、健康促進課程參與情形、參與課程時數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 有顯著差異。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分會因婚姻狀況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 異,其中有配偶者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分比無配偶者(未婚、離婚、 29.

(42) 喪偶)佳,此現象可能和有配偶陪伴者可共同執行或相互督促健康促進 之生活有關。 陳純珣(2006)以594名台北市某醫學中心員工為對象,探討影響醫 院員工採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發現已婚者、有信仰的人、 收入在60,000-79,999元之間者及有子女的人在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 得分較高。如已婚者較未婚者在營養部分得分較高。 林子淳與郭富舜(2008)以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388名為對象,進行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婚姻狀況在營養行為、健康責 任、自我實現行為、人際支持、壓力處理行為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分 上有差異存在。除了運動,在健康促進整體層面及各分層面皆是「夫妻 同住」顯著優於「未婚」。 陳妮婉、張彩秀、張淑萍、宋琇鈺(2011)以中部某科技大學護理 系進修部學生在臨床護理工作者為對象,探討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與生活品質之關係,顯示已婚、有子女、子女人數愈多、有宗教信仰、 最高教育程度為護校、服務於醫學中心或基層醫療院所、職稱為護士、 工作年資愈久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愈好。 四、身體質量指數(BMI) Johnson, Ratner & Bottrff (1993)以隨機取樣方式,調查3,025名 20~64歲成人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及身 30.

(43) 體質量指數(BMI),會直接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身體質量指數正 常者,較具正向的生活型態。 蕭順蘭(2002)針對台北縣227名公共衛生護理人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之探討,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與次量表的人際支持與自我實現呈 現正相關,即身體質量指數正常者,生活型態較好。 陳進生(2006)以大高雄地區國軍人員505名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探討,顯示年齡、身體質量指數、服役軍種、服役階級及目前家庭月 總收入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影響因素,維持理想BMI之國軍人員,有較 好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黃啟澤(2009)對臺北市政府警察局619名基層員警健康生活型態的 研究,發現飲食習慣的主要預測變項為「性別」及「身體質量指數」, 且研究對象是女性、身體質量指數BMI 越低者,其飲食習慣越佳。 五、工作年資 陳美燕與廖張京棣(1995)對桃園地區公衛護士,護理學生及護士 執行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結果顯示年齡愈大、教育程度愈高、 工作年資愈久且無子女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執行狀況愈好。 蕭順蘭(2002)研究發現,工作年資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現正相 關。林女理(2002)及林美聲(2004)以學校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亦發 現學校護理年資、護理工作總年資等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現正相關。 31.

(44) 吳昇忠(2008)以臺東縣1,024名警察人員為對象,進行警察人員自 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工作壓力之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工 作年資、居住地區、家庭去年每月總收入、工作特性、職別、服務單位、 自覺健康狀況量表總分、工作壓力狀況量表總分均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量表總分呈正相關。不同工作年資、工作特性、職別、服務單位等因素 亦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此外,警察工作年資在22至29年者之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優於15至21年者。 黃啟澤(2009)對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基層員警健康生活型態的研究, 發現健康自我照護的主要預測變項為「性別」、「工作年資」、「服務 單位」,且研究對象是女性、工作年資越高、服務單位勤務越輕者,其 健康自我照護越佳。 陳妮婉等人(2011)以中部大學護理系進修部學生在臨床護理工作 者為對象,探討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關係,顯示服 務於醫學中心或基層醫療院所、職稱為護士、工作年資愈久者,其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愈好。護理年資較長,適應職場的時間較久,故對健康促 進生活調適較好。 六、職位 陳純珣(2006)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員工為對象,發現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較佳者之特質為已婚者、有信仰、收入每月在60,000-79,999元之 32.

(45) 間、有子女及身為主管;在次量表「自我實現」得分較佳者之特質為男 性、已婚、有子女及是主管。 吳昇忠(2008)以臺東縣警察人員為研究對象,發現年齡、工作年 資、工作特性、職別、服務單位、自覺健康狀況量表總分、工作壓力狀 況量表總分均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總分呈正相關。警察工作年資達 22-29年者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優於15-21年者,即警察人員工作年資愈久 者,其越能體會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重要性。 李美英與陳俊瑜(2010)以台北都會區美髮從業人員245人為對象, 進行工作壓力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結果顯示不同「職務」、「平 均每日工作時數」、「工作步調」及「平均每週工作天數」等工作屬性 的美髮從業人員,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項的感受均呈現顯著差異。 「工作年資」,在其「人際支持」、「運動行為」、「生活飲食」、「健 康責任」均有顯著差異,其中以「6~10(含)年」選項的平均同意程度 居多,但在「運動參與」裡,則以「10~15(含)年」為最多。 綜合上述文獻得知,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身體質量指數(BMI)、 工作年資及職位,均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關。因此,本研究乃針對研 究對象之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身體質量指數(BMI)、工作年資及 職位等個人背景變項進行探討。. 33.

(46) 第四節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 Pender(1987)指出自覺健康狀況會影響個人從事健康促進行為,自覺 健康狀況其主要指個人對自己的健康情形之評價。而自覺健康狀況是研 究者探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常用的預測因子(Gillis,1993)。國內外許多研 究者,針對不同的族群加以探討,發現自覺健康狀況為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之重要預測因子之一,也顯示自覺健康狀況會影響個人之健康促進行 為。 Weitzel(1989)探討179名藍領勞工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經由逐步迴 歸發現自覺健康狀況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因子。 Pender等曾對美國中西部六家工廠589名員工研究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結果發現自覺健康狀況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 (Pender,Walker, Sechrist,& Frank-Stromborg,1990)。 Gould(1990)對349名20~86歲成人所做的研究顯示,個人自評的健康 狀況與其健康促進行為有顯著相關。 Garcia ,Norton-Broda,Frenn,Coviak,Pender & Ronis(1995)研究286名學 生的運動行為,結果發現自覺健康狀況會影響健康行為。 Fardy, White, Clark, Amodio, Hurster, McDermott & Magel(1995)針對 54名青少年進行健康促進課程計畫,結果發現越常活動者的自我健康知 覺越好。 34.

(47) Wang(2001)針對台灣地區鄉村的老年婦女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 探討,發現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正相關。 Pullen,Walker,& Fiandt(2001)以鄉村老年婦女為對象,進行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之探討,發現自覺有更好的健康狀況的婦女,其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也較正向。 于漱(1988)對620名台北市20-60歲居民預防性健康行為之調查,研 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愈健康者,其各項預防性健康行為的得分也愈高。 黃毓華(1995)對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預測因子之探討, 發現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正相關。 陳美燕、廖張京棣(1995)在桃園地區針對醫護人員進行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的探討,研究結果呈現自覺健康狀況愈好的人愈會執行健康促 進生活。 黃毓華、邱啟潤(1997)以高雄地區三所大學院校562名二年級學生 為對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研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對 大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最具影響力,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呈正相關。 賴瓊儀(2001)以台北市北投區40-55歲的中年人(有效問卷275人) 為對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探討,研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呈現相當顯著的正相關。 35.

(48) 張彩秀、黃乾全(2002)對679名中老年人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 相關研究發現,當自覺健康狀況較同年齡好時,愈會從事健康促進行為,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張聖如(2002)針對更年期婦女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蕭順蘭(2002) 針對台北縣公共衛生護理人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及林美聲 (2004)研究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均發現自覺 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正相關。 仇方娟(2007)針對南區五專學生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 顯示個人自覺健康狀況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正相關;即自覺健康 狀況愈好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愈正向。 吳昇忠(2008)以臺東縣警察人員為研究對象,發現自覺健康狀況 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及自我實現、健康責任、人際支持、壓力處 理、營養、運動等六個分量表,均呈顯著正相關,亦即自覺健康狀況愈 好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執行愈佳。 胡益進(2009)探討1,161名三所師範大學新生的社會人口學變項、 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態及健康生活狀況的關係,發現研究對象之健康 概念、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生活狀況之間呈顯著正相關。自覺健康狀況 會因「學校別」、「性別」、「有無零用錢」、「同學或朋友的評價」 及「BMI值」的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其中男性自覺健康狀況優於女 36.

(49) 性。 沈東翰(2010)以基隆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 自覺健康狀況相關之研究,發現不同年齡、薪資、教育程度、教學年資 及每月薪資的研究對象在自覺健康狀況因素達顯著差異;自覺健康狀況 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個因素相關皆達顯著水準,且為正相關。 丁家羚(2011)對新北市某教學醫院護理人員進行健康生活型態之相 關研究,發現年齡在自覺健康狀況上有顯著差異;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 念與健康生活型態呈顯著正相關;自覺健康狀況越好,對健康概念得分 高,健康生活型態表現愈好。預測因子為年齡、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 其中以自覺健康狀況為最強的預測因子。 綜合上述研究之結果顯示,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相 關性。自覺健康狀況較好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亦較好。因此,本研 究針對進修部學生之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加以探 討。. 37.

(50) 表2-2.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文獻. 作者(年份). 研究對象. 正向或相關結果. Weitzel(1989). 179名藍領勞工. 預測因子. Pender(1990). 589名員工. 預測因子. Gould(1990). 349名20~86歲成人. 顯著相關. Garcia等(1995). 286名學生. 影響健康行為. Fardy等(1995). 54名青少年. 影響部分健康行為. Wang(2001). 台灣地區鄉村老年婦女. 顯著相關. Pullen等(2001). 鄉村老年婦女. 正相關. 于漱(1988). 620名20-60歲居民. 預防性健康行為得分 高. 黃毓華(1995). 大學生. 正相關. 陳美燕、廖張京棣(1995) 桃園地區護理人員. 正相關. 黃毓華、邱啟潤(1997). 562名大學生. 正相關. 賴瓊儀(2001). 40-55歲的中年人. 顯著相關. 張彩秀、黃乾全(2002). 679名中老年人. 正相關. 張聖如(2002). 更年期婦女. 顯著相關. 蕭順蘭(2002). 公共衛生護理人員. 顯著相關. 林美聲(2004). 小學學校護理人員. 顯著相關. 仇方娟(2007). 南區五專學生. 顯著相關. 吳昇忠(2008). 警察人員. 顯著相關. 胡益進(2009). 1,161名三所師範大學新生. 顯著正相關. 沈東翰(2010). 小學教師. 正相關. 丁家羚(2011). 護理人員. 正相關;預測因子. 38.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五節,分別為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節 研究工具、第四節研究步驟及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係參考國內外有關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文獻、研究 目的與研究將探討之研究變項,發展而來(見圖3-1)。此架構中,主要 探討研究對象目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影響因素,包括個人背景變項 及自覺健康狀況,同時探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個人背景變項 性別. 人際支持. 年齡. 自我實現. 婚姻狀況 身體質量指數. 壓力處理. 工作年資. 健康責任. 職位. 運動行為 營. 自覺健康狀況. 圖 3-1. 研究架構. 39. 養.

(5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母群體 本研究以基隆市某技術學院進修部學生為研究母群體,學生共計966 人。 表3-1 學制 二專 二技. 基隆市某技術學院進修部學生人數統計 年級. 企業 管理. 資訊 管理. 財務 金融. 國際 企業. 視覺 傳達. 時尚 設計. 休閒 事業. 一. 84. 44. 0. 0. 67. 86. 0. 46. 327. 二. 78. 44. 0. 38. 41. 68. 0. 0. 269. 一. 50. 39. 27. 0. 24. 68. 39. 0. 247. 二. 36. 38. 0. 26. 0. 23. 0. 0. 123. 248. 165. 27. 64. 132. 245. 39. 46. 966. 小計. 商品 合計 設計. 二、研究樣本 依照研究對象母群體人數,再參照Krejcie & Morgan (1970)之抽樣規 模,本研究應抽取278名樣本。在考量樣本無效、流失及各群組之人數比 率等因素後,決定抽取510人為樣本。本研究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並將 二專、二技及不同年級分開,依其比例抽出16班(每班約35人),被抽 出的班級,全班學生都列為樣本,最後共得有效樣本482份(有效率 94.50%)。. 40.

(5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針對研究目的,在參考相關文獻及彙整專家學者所提供之意見後, 設計出包含以下內容之問卷用來收集資料。問卷內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個人背景變項 藉以收集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身 體質量指數(BMI)、工作年資及職位等項。 (一)性別:分為男性、女性。 (二)年齡:以出生年月來計算年齡。 (三)婚姻狀況:分為未婚、已婚、失婚(離婚、喪偶等)、其他。 (四)身體質量指數(BMI):以體重(公斤)÷身高2 (公尺2)。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之定義,BMI<18.5kg/m2為 「體重過輕」;BMI18.5~24kg/m2為「健康體重」;BMI24~27kg/m2為「體 重過重」;BMI≧27kg/m2為「肥胖」。 (五)工作年資:以實際工作之累計年資為準。 (六)職位:分為主管、非主管。 二、自覺健康狀況量表 1970年美國為研究不同健康保險體系對健康狀態等方面所造成之影 響,發展出用來評量健康及醫療結果之測量工具。起初,受訪民眾反應 冗長的健康調查會降低填答的意願,甚至,有些受訪民眾更直接拒絕調 41.

(54) 查。因此,為有效的進行健康狀態之評量且能持續追蹤,於是發展出5分 鐘內即可使用電話訪查完成的健康調查量表,結果此策略深得受訪民眾 之認同與支持。量表內容經持續不斷修改,從18項題目,增加至20項, 再參考使用經驗與代表各概念的幅度與測量深度,最終於1990年 發展出36項題目之Short Form-36(SF-36)健康調查量表(Ware, Snow, Kosinski, & Gandek, 1993)。 SF-36健康量表始於美國RAND公司的健康保險實驗研究(Health Insurance Experiment, HIE),SF-36是一個多項目且簡短的健康調查量 表,量表有36項題目,內容包含八大健康概念(concept),分別為生理功能 (physical functioning) 、因生理功能問題而角色受限(role limitation due to physical problems)、身體疼痛(bodily pain)、一般健康狀況(general health)、 活力(vitality)、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因情緒問題而角色受限(role limitation due to emotional problems)、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Ware et al., 1993)。 SF-36健康量表已被證實是適用於一般大眾的通用性(generic)健康量 表,而並不只侷限於特定的年齡、疾病、或治療族群。由於此量表簡短 且具有良好之信效度,因此,已有40個以上之國家將此量表翻譯成各國 語言的版本(Ware et al., 2000),包含臺灣、德國、法國、義大利、日本、 荷蘭、比利時、丹麥等。 4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This study will base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logical education to discuss 788 characters that were commonly us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early Tang era, for highlighting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