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健康是個人的基本權利」,生活型態是影響健康的隱形殺手!在 21 世紀的健康觀,如何尋求健康的生活型態來預防疾病的發生,是個人 需努力之處。生活型態會影響健康已是全球矚目之焦點,許多國人在日 常生活中無法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如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睡眠 不足、醫療行為等。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是身體、心理疾病的主要致病因,

要擁有健康的身心,就需力行健康的生活型態。

隨著醫藥科技與公共衛生之進步,國人罹病形態已由傳染病轉為以 慢性病為主,民眾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逐漸改變,越來越重視健康需求 及健康照護服務的品質。為了因應轉變,衛生主管機關亦積極推動健康 促進,如健康城市 、健康職場、健康學校等,而在日常生活方式中落實 健康促進是最佳的實施策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包括營養、運動行為、

壓力管理、健康責任、人際支持及自我實現等六大因素。

許多研究指出,實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就是有良好的健康行為、生

活 習 慣 , 否 則 易 引 起 各 類 慢 性 疾 病 的 發 生 而 影 響 健 康 ( Kasl &

Cobb,1966;王瑞霞,2000;石曜堂,1992),而影響健康行為相關因素 很多,如人口學特性、對健康概念的認知-知覺狀況、家人、同儕及社會 支持等。

加拿大衛生福利部長Lalonde (1974)提出報告指出,影響人類健康的 因素分別為:(一)醫療保健體系(Health Care Organization)、(二)生物 因素(Human Biology)、(三)環境(Environment)及(四)生活型態(Life Style)。其中生活型態主要取決於個人所採取之行為,對健康的影響最大。

美國於1979年「健康國民」(Healthy People)報告中指出,十大死因中 有50%以上是由於不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所造成;Belloc等人於1972年 的追蹤研究報告指出生活方式是會使慢性疾病增加(Belloc, Breslow&Ho chstim,1972);Rotevatn, Akslen & Bjelke(1989)對生活型態與死亡率之研究 中即發現有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菸、少運動、喝酒及不當飲食者其死 亡率較一般人高。

數十年來台灣地區十大死因已逐漸轉型,行政院衛生署公布2011年 國人十大死亡原因前五名分別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

糖尿病、肺炎等非傳染性疾病(行政院衛生署,2012)。文獻指出,影 響健康的原因除了人類遺傳生物因素、環境因素及醫療體系的素質與數 量外,人們的生活型態是主要的導因(Onhauser, Fernandez, Puschel, Yanez,

Montero, & Thompson, 2005;邱慧娟、吳巧鳳、李秀蘭、陳美燕,2008;

黃雅文、姜逸群,2005)。從2011年台灣地區十大死亡原因中,可發現 慢性病佔了八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降低慢性病及代謝症候群罹病率

(美國國家心肺及血液研究中心,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NHLBI,2007),且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是導致慢性病的主因。國人若能 對其健康生活型態加以瞭解,並從事健康促進行為,及早發現影響健康 的習慣與相關因素,可減少疾病的發生,降低死亡率,增進健康,在未 來有健康高品質的生活。

綜上所述,顯示個人的生活型態是影響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故 實施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是非常重要的。由於回流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的開放,進修部學生的健康相關問題逐漸受到重視,且因進 修部學生年齡較大,自理能力較強,因此常成為被忽視的一群。綜觀國 內外文獻發現,針對進修部學生執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文獻不 多,然而進修部學生在工作與進修間,所承受的壓力極大,站在學校衛 生護理工作的推展上,瞭解進修部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 素,希冀對促進進修部學生之健康有所助益,使其培養更佳的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落實健康行為,增進健康的自我照顧能力並提昇學習成效。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可提供教育相關單位對進修部學生目前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及其相關因素有所瞭解,故研究者認為有必要瞭解進修部學生的健

康促進生活方式現況,並更深入探討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因素。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欲針對北區某技術學院進修部學生的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 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性進行瞭解,以作為未來發展學校健康 促進計畫之基礎,故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包括:

一、瞭解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現況。

二、探討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及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的關係。

三、探討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下列問題:

一、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 況為何?

二、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及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 係為何?

三、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 測力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一、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因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水準而有顯 著關係。

二、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關係。

三、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可有效預測其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相關的名詞操作型定義如下:

一、某技術學院進修部學生:係指100學年度就讀某技術學院進修部之二 專及二技學生。

二、個人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身體質量指數(BMI)、

工作年資及職務等項。

(一)性別:分為男性、女性。

(二)年齡:以出生年月來計算年齡。

(三)婚姻狀況:分為未婚、已婚、失婚(離婚、喪偶等)、其他。

(四)身體質量指數(BMI):以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之定義,BMI<18.5kg/m2

「體重過輕」;BMI18.5~24kg/m2為「健康體重」;BMI24~27kg/m2為「體 重過重」;BMI≧27kg/m2為「肥胖」。

(五)工作年資:以實際工作之累計年資為準。

(六)職位:分為主管、非主管。

三、自覺健康狀況:本研究採SF-36台灣版健康量表,內容包括目前的健 康狀況、身體健康狀況改變情形、罹患疾病的情形、同儕間的健康 狀況、健康狀況欠佳的預期及健康狀況良好的情形。量表分數愈高,

表示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愈佳;分數愈低,則反之。

四、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本研究係採用Walker和Pender等人發展出「生活 型態與健康習慣評量表」(Lifestyle and Health Habits Assessment),經 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隸(1997)中 文化及修訂調整後之量表,內容包括自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

營養、壓力處理及人際支持。量表得分愈高,表示研究對象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愈正向。各項內容敘述於下:

(一)人際支持:指能發展社會支持系統,如有親密的人際關係、與 他人討論自己的問題、花時間與親密的朋友相處等。人際支持 是與別人有親密和親近的感覺,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支持系統,

可以傾聽、提供建議和情緒支持。

(二)自我實現:指生活有目的、對生命樂觀、朝自己理想目標前進,

有正向成長的感覺。

(三)壓力處理:會關心自己情緒的變化,能適當處理不愉快的情緒,

有適當紓解壓力的方法。

(四)健康責任:願意注意自己的健康、至少每個月觀察一次自己的 身體有無改變,能主動與健康專業人員詢問健康相關資訊或參 加保健活動。

(五)運動行為:指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30分鐘,每分鐘心跳 130下之運動。

(六)營養:指日常飲食的型態,三餐定時定量,食物選擇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