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隨著疾病型態由急性、傳染性轉變為慢性、退化性疾病,加上百分 之五十以上健康問題導因於人類的生活型態與行為,過去依賴疾病治療 為取向之醫療模式,已不足因應健康需求(黃松元,2000)。「健康促 進」的概念源於1975年Pender所發表的文章「預防性健康行為的概念模式 (A Conceptual Model for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一文中解釋個體在預 防疾病時,影響個體作決定及行動的因素(Pender,1987)。衛生教育學者 認為,個人的行為是健康的決定因素之一,此個人行為包括健康促進行 為。Pender(1987)指出:「健康促進行為不是針對疾病或健康問題之特定 預防,它是一種趨近性行為(approach behavior),以自我實現為導向,指 引個人維持或增進健康、自我實現和幸福滿足的肯定態度,表示個人積 極主動地建立新的行為模式」;不同於健康維護行為是,「藉由積極的 減少病理壓力源,或在無病徵的階段偵測並發現健康問題,藉以減少疾 病的發生率」,暗示著減少、避免或去除既存之危險性行為。因此,健

康促進行為是一種自我實現,比起疾病預防行為或健康維護行為,其動 機和目的更為積極且正面,其目標在於增進每個人的自我照顧知能及對 健康的自我實現。

健康促進模式提供一個整合護理及行為之科學,並探討影響人類整 體行為因素的架構,及探討個體採取增強行為的動機,並了解生理、心 理及社會之間互相影響的過程,健康促進是指引個體、家庭、社區趨向 增進安適幸福的狀態(well-being),以及實現健康潛能的一種健康照護 (Pender,1987)。國內、外對此方面有許多研究,依不同對象、不同族群探 討影響健康促進行為之研究,如以下敘述。

Peltzer(2002)調查南非236名中學及370名大學黑人學生之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研究工具參考Walker, Sechrist, & Pender(1987)「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量表」(HPLP),共48題項,以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1-4分。

結果顯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之平均值,分別為中學男性2.77及女 性2.78;大學男性2.71及女性2.66。

Haddad, Kane, & Cameron(2004)研究加拿大及約旦93名護理學校之 學生,研究工具為Walker & Hill-Polerecky(1997)發展的「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量表」(HPLPⅡ),共52題項,每題計分為0-3分。結果顯示,在加 拿大的護理學生得分最高是「營養」,其次為「人際關係」與「靈性發 展」;而約旦護理學生得分最高是「靈性發展」,其次為「人際關係」

與「壓力處理」。

Johnson(2005)研究223名非洲裔美國人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工 具為Walker & Hill-Polerecky (1997)發展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HPLP Ⅱ),共52題項,以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1-4分。結果顯示,

總量表平均得分,男性2.60及女性2.68;六個分量表得分平均分別為,「人 際關係」男性2.97及女性3.11;「營養」男性2.23及女性2.47;「健康責 任」男性2.46及女性2.66;「身體活動」男性2.32及女性2.24;「壓力管 理」男性2.48及女性2.47;「靈性發展」男性3.14及女性3.19。

Al-Kandari & Vidal(2007)研究科威特224名護理學院學生之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研究工具為Walker & Hill-Polerecky (1997)發展的「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量表」(HPLPⅡ),共52題項,以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 為1-4分。結果顯示,護理學院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平均值,

男性為2.77及女性為2.57;六個分量表平均值,「健康責任」:男性2.4 及女性2.31;「身體活動」:男性2.44及女性2.09;「營養」:男性2.41 及女性2.34;「靈性發展」:男性3.18及女性3.04;「人際關係」:男性 3.28及女性3.05;「壓力管理」:男性2.76及女性2.55。

Hong, Sermsri, & Keiwkarnka (2007) 研究321名大學護理系學生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工具為Walker, Sechrist, & Pender(1987)「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量表」(HPLP),共48題項,以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1-4

分。研究結果顯示,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平均值為2.99,六個分量表平 均值依序為「人際關係」3.44、「自我實現」3.33、「營養」3.08、「健 康責任」2.70、「壓力處理」2.69,平均值最低的分量表為「運動」2.33。

陳美燕與廖張京棣(1995)針對桃園地區197名護理學生及209名護 士執行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探討,研究工具應用Walker(1987)的健康促進 -生活方式量表(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Profile),經中文版之修訂編 製而成,研究結果顯示,健康促進行為在六個分項中最低至最高依序為 運動、健康責任、營養、壓力處理、自我實現及人際支持,其影響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因素包括年齡、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況、婚姻、工作年 資及子女分別對六個層面均有影響,而年齡、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況 等三項為有效的預測變項,可解釋總得分變異量14%,即年齡愈大、教育 程度愈低、自覺健康狀況愈好者執行較多健康促進行為。

黃毓華與邱啟潤(1997)以高雄地區三所大學院校562名二年級學生 為研究對象,探討健康概念、自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態及人口學變 項對大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影響。研究工具為修訂Walker, Sechrist,

& Pender(1987)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HPLP),共48個題項,

以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1-4分。研究結果顯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量表總量表得分為107.56,平均值為2.56;六個分量表中,得分(平均值)

最高的是「自我實現」40.95(2.93),得分最低的是「健康責任」15.73(1.75)。

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態分別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呈正相關。

洪麗玲與高淑芬(1997)應用Pender (1987)的健康促進模式 (Health Promotion Model),為概念架構,對某護專五專三年級學生93名進行調 查,探討護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狀況及其關係。

研究工具為黃毓華、邱啟潤(1996)修訂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HPLP),共42個題項,以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0-3分。研究結果顯 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總量表得分為67.55、平均值1.61,六個分量 表得分(平均值)最高是「自我實現」26.89(1.92),得分最低為「健康責 任」9.22(1.02)。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呈顯著正相關。

葉琇珠(2000)以隨機抽樣方式,研究北部某國立大學共492名學生 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工具為黃毓華、邱啟潤(1996)修 訂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HPLP) 共42個題項,以四點量尺計 分,由低至高為0-3分。其結果顯示,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為 100.43

,平均值為1.7;在六個分量表中,得分(平均值)最高為「自我實現」

27.89(1.99),得分最低為「健康責任」22.54(1.41)。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中健康責任與運動行為得分較低,女學生的運動行為更差。男學生 在人際支持及營養方面得分顯著低於女學生。醫學院學生之人際支持優 於非醫學院學生。整體而言,大一生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優於大四生。

楊瑞珍、蘇秀娟、黃秀麗(2001)採橫斷面問卷調查法,研究四個 不同學制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研究工具為陳美燕、周傳姜、黃秀 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棣(1997)修訂中文版「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量表」(HPLP),共40個題項,以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0-3分。

研究結果在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各學制學生得分(平均值)分別 為:大學生61.3(1.53)、高中職學生61.4(1.54)、國中學生69.3( 1.73)、國 小學生70.2( 1.76),由此可知隨著學歷愈高的學生,其健康生活方式愈 差。「人際支持」及「壓力管理」的行為與性別有關;受試學生自覺健 康狀況較高者,則有較好的健康促進行為;受試者自覺健康狀況比同年 齡較差者,其比率隨著學制的增高而增加。

吳麗玉(2002)探討358名資管科及護理科五專學生之健康生活型態 現況,研究工具為Walker, Sechrist, & Pender(1987)發展的「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量表」(HPLP),共42個題項,以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1-4 分。研究結果發現,五專學生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個分量表中,平均 值最高為「人際支持」2.92,平均值最低為「健康責任」2.14。另外,研 究也發現,自覺健康狀況愈佳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的「自我實現」

平均得分愈高,護理科學生在「健康責任」、「壓力管理」此兩項分量 表之得分高於資管科學生。

黃麗珠、李菊芬、陳清惠、林美聲(2006)研究245名護專新生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研究工具為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

廖張京棣(1997)修訂「青少年健康促進生活量表」,共40個題項,以 五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1-5分。研究結果顯示,護專新生的整體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得分為137.45,總量表平均值為3.44;六個次量表得分(平均 值)最高是「人際支持」27.56(3.94),得分最低是「運動」13.36(2.67)。

湯慧娟、何明璇、林婉玉、吳建霖、王政梧、王暐博(2007)探討 781名大專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工具為參考仇方娟(1996)編修 Walker, Sechrist, & Pender (1987)「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HPLP) 之後的40個題目,而本研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共計42題,以五點量 尺計分,由低至高為1-5分。結果顯示,在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為 130.62、平均值為3.11,以「自我實現」3.44得分最高,「健康責任」2.65 得分最低。男性在「健康責任」、「運動」等層次高於女性,而在「營 養」層面低於女性,只有「健康責任」、「運動」達顯著,25-27歲是最 注重「健康責任」,而「運動」在事後比較無差異。

仇方娟(2007)探討南區五專聯招22所專科學校1,157名五專生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研究工具採用黃毓華與邱啟潤(1996)修訂Walker等人 在1987年所發展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共42題項,以四點量尺計分,

由低至高為1-4分。結果顯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平均得分為108.50;

得分指標為64.58。以「自我實現」方面得分最高72.46,「健康責任」45.47

呈現最差。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況、學校健康資源的利用性、自覺家 人/師長/同儕執行健康行為的狀況、感受家人/師長/同儕執行健康行為之 影響程度,分別與五專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正相關。

施惠雯(2008)探討977名大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學校健康資 源利用情形。研究工具採用陳美燕等人(1997)修訂之「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量表」(HPLP),共45題項,採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1-4分。研 究結果發現,在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為111.80、平均值為2.80。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六個分量表中,平均值以「壓力處理」最高為2.97,平 均值最低是「營養」為2.52。不同性別之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

施惠雯(2008)探討977名大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學校健康資 源利用情形。研究工具採用陳美燕等人(1997)修訂之「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量表」(HPLP),共45題項,採四點量尺計分,由低至高為1-4分。研 究結果發現,在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為111.80、平均值為2.80。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六個分量表中,平均值以「壓力處理」最高為2.97,平 均值最低是「營養」為2.52。不同性別之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