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個案研究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使用發散的技術在跨個 案模式搜尋共通模式

2. 驅使研究者超越初始的印象與經 由多個視角觀看證據

形成假說

1. 迭代檢視構念的證據 2. 自關聯的邏輯背後,搜

尋解釋「為什麼 (why)」的證據

1. 強化構念的定義、效度及可測量性 2. 確認、延伸和使理論精準化

3. 建立內部有效性,提升理論層級,

並使構念的定義精準化

4. 增加類推性,改善建構式定義,

朝向通則式的理論,層級發展

產生結論 1. 盡量達到理論性飽和

1. 邊際改善程度越來越小時結束所 有歷程

資料來源:Eisenhardt, K. 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4), 532-550.

然而單一個案的研究法,容易被批評分析的結果不具代表性,因此,個案 研究的方法可以有三種方法得以增加有效性(credibility):(1)模式配對、(2)建立 解釋、(3)時間連續性分析,若以跨個案研究的方式,即可增加模式的配對性,

但時間連續性的問題仍在橫斷性的個案研究中,難以解決,然而透過訪談技巧 可詢問發展歷程,並透過跨個案的現象間連結,間接推斷時間先後順序會發生 的現象,也透過跨個案方式驗證此種命題的正確程度。跨個案研究的特性,仍 有部分與個案研究使用特性不同,其中差異的部分,參表 2。

mechanisms)

+ 資料來源:Gerring, J. (2004). What is a case study and what is it good fo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8(2), 341-354.

Stake (1978)社會調查的研究對象,通常不是能獨立切割為個人或企業的單 一個體,然而研究常將這兩種單位視為分析的個案單位,因此個案分析的方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Corbin &Strauss (1990)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不可預期是否能發覺具有理論 價值的事件,發覺差異是機遇性的發現。要能發覺自個案研究的過程中,發現 因果之間的關聯性,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因此跨個案的分析找尋因果相關 的現象實屬機率性質,時有時無。

Eisenhardt (1989)個案研究是一項研究策略,側重於理解單一環境中存在的 動態,跨個案的分析有兩種策略,第一種方法是研究者選擇一種類別或面向,

在這些前提下,搜尋個案的組間與組內差異,而面向可以透過由研究問題或既 有的文獻提出,或研究者選擇一些簡單的面向;第二種方法是選擇一組又一組 的案例,比較各組之間相似點與相反之處,將迫使研究者在組內的個案,找尋 微妙的相似與相異點,將使研究者在看似相同的案例中,找到突破簡單分析的 框架,關於如何通過案例研究建立理論的一個顯著特徵是資料分析與資料收集 的頻繁部分相同。

使用第一種方法會造成研究者形成認知框架,因這些類別已有文獻作為背 書,分析過程主觀上認為資料已達理論性飽和,但現實並非如此;使用第二種 方法可以使研究者在個案間發現細微的差異,使資料的編碼的歷程更為精細,

再透過跨組間的比較,能使分析的過程更為完善,但若資料量過於龐大,而真 實在進行大量資料分析時,會由多個研究者共同分析資料,並採用研究者間信 度的方式,並無法採用「部分相同(overlap)」的跨組間分析方式的統合。

小結:因紮根理論採取的方法,近似個案研究法中,針對多個個案,進行 案例間的比較,找尋個案中的相似與相反之處,然而個案研究法的特性,常會 著重在少數幾種共有的類別進行分析,而紮根理論則採取開放式編碼,在未有 設定立場的前提下,找尋個案中的各種特性,並據以分析,這是紮根理論特別 之處。相對於單一個案的分析,跨個案的個案分析過程,會使分析的訊息大幅 度的增加,以致備忘錄的資料量變得極為龐大;另一方面,當資料量龐大無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獨力完成,當需要多位研究者接續完成資料分析時,如何延續之前的研究者資 料,並在繁雜的資料內涵中能夠正確比對備忘錄與原始資料便成為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