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紮根理論與修正式紮根理論的比較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五節 紮根理論與修正式紮根理論的比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面向拉高,變成在抽象的類別中比較,推進紮根理論的分析速度。

運用卡片解讀的過程,回憶在訪談當下的脈絡,使轉變為卡片型態的紙本 資料,使備忘錄直接撰寫在紙本後方,有別於撰寫在逐字稿一角或統一撰寫於 另外一份資料中,記錄在卡片後方的優勢在於卡片分類之後,再次分類時,備 忘錄也能一起移動,減少翻看資料的步驟,也確保資料保存的正確性。

在本質上抽樣方式,以傳統的變異性抽樣亦能由研究者的判斷,在檢視資 料的過程中,發覺資料的盲點或是不足之處,據以朝向不同的個案進行分析,

使資料的蒐集更為完備。

修正式紮根理論的作法,便是直接取生活背景差異性最大的個案,直接增 添消費者在不同的生活樣貌中,展現出不同的生活特性,直接能最大化類別,

並在個案的比較過程中,激盪出更多元的分析架構。

理想上,變異性抽樣與最大差異抽樣兩種方法在抽取足夠數量的個案後,

都能達到理論飽和的結果,但在商業的質性分析方法講求分析的效率與最少成 本的前提下,直接抽取最有可能將分析類別種類最大化的個案,應是較為合理 的方法。

修正式紮根理論在最大差異抽樣中,會將與分析個範疇有關的類別以抽取 最多的內容並命名類別,強度抽樣的個案中彼此間,能獲取的資料類別型態不 同,在類別的呈現會明顯的不同。

既有的理論性抽樣,採用開放性抽樣、關係性抽樣/變異性抽樣、區辨性抽 樣三種方法,使資料蒐集的豐富度增加,並據以達到互斥與周延的類別種類,

傳統的抽樣憑藉研究者的經驗判斷,針對下一個資料應蒐集的個案類型,而本 研究針對修正是紮根理論在抽樣進行系統化的調整,因第一階段的對比性個案 的比較,使分析的類別在經過調整後,再針對個案個人背景或因應分析面向的 需要,針對部分類別的差異性進行最大化差異抽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項 各環節異同

由於兩種分析方法,源於相同的理論架構,在本質上相同,但在運用的分 析技術上仍有部分的差異,因此在各階段的分析狀況表,參表 28。

表28 紮根理論與修正式紮根理論在各個階段狀況比較表

傳統紮根理論 修正式紮根理論 初步編碼數量

(開放式編碼與卡片解讀) 290 項 98 項 二次編碼數量

(主軸編碼與卡片分類法) 43 項 12 項

對比個案補充的編碼數 - 37 項

步驟數量 3 項 7 項

比較方法 類別為中心 個案為中心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修正式紮根理論雖可以針對具有目的性的議題進行分析,在此處為有效比 較修正式與傳統紮根理論的差異,盡量將變項都控制在一致的狀態下分析個 案,將修正式紮根理論的方法,限縮在使用無特定目標的方法進行分析,主完 全以資料全部浮現的意義進行分析方法,且因分析的個案要相同,採用的是修 正式的方法挑選個案,將相同的八個個案分別以兩種方法分析。

對比兩種方法,會發覺傳統紮根理論在初步編碼的數量,明顯高於修正式 紮根理論的方法,在此階段分析的開放式編碼,使分析過程能盡量囊括全面性 的構念類型,優點在於完整的收錄所有與資料內容有關的類別,同時也附帶著 資料量會變得繁複的特性,對於分析時間的需求將會比修正式紮根理論的方法 高出許多。

二次編碼的數量中,修正式紮根理論則有有兩種類別的數量,包含卡片分 類法共12 個類別,以及後續最大差異性個案與強度抽樣的個案兩種方法的補充 37 個類別,反而獲取的數量較傳統紮根理論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修正式紮根理論的步驟數量較傳統的紮根理論多,在於卡片分類法之後為 將傳統主軸分析的結果會擁有的類別,回顧個案中重新將資料更為精細的抽 取,並在完全對比性的個案中,獲取更為多元化的內容,此舉的作法雖使步驟 數增加,但捨去傳統紮根理論中將所有文本脈絡的內容都摘取後,再來挑選與 主題相關性程度的作為,修正式紮根理論因減少許多重複翻閱資料的時間,可 直接判讀字卡,整體步驟數量較多,各個步驟時間消耗較少,相對於傳統紮根 理論的方法,是較具效率化的作法。

另一方面,修正式方法採用表格化的呈現各個個案的文本內容,旨在讓研 究者在回顧所有分析資訊時,可以直接以個案的「個人層次」思考,因每個消 費者的樣態本身就不同,傳統紮根理論目標是產出最終的理論,以大眾多數能 接受的思維邏輯來判斷人的共通性行為,而修正式方法企圖在概推化的理論之 外,商業的質性分析方法所需要細分市場時,可以透過個案的特性去思考潛在 的客戶的樣貌,並形成更為細緻的策略以接近市場。

以「科技接受程度」為例,在卡片分類法中僅會得知對於新科技的願意接 受的可能性,但在後續的分析過程,在分析最大差異性個案時,更將受訪者為 何接受度高的特性撰寫在表格中;傳統的紮根理論在分析的結果,在根據主軸 編碼形成理論後,僅會說明「科技接受度高的人會較願意使用科技」,而在修正 式紮根理論中,表格化呈現個案表述的原因後,便可更細緻的說明其中一種是

「對理財專員不會坦承說出自己的資產配置,但向機器人坦白較無揭露自己有 多少資產的風險,因此科技接受度高」,且在多個個案比較,可看出接受程度仍 是有程度性差異,凸顯出整理個案的特性在表格中的重要性,而個案的差異性 越大,這種凸顯的效果就越有效。

修正式紮根理論的特性,還包括字卡與便利貼的「可移動性」,研究者得以 分類卡片的同時,移動的過程不需反覆檢視逐字稿,相對於傳統紮根理論不斷 翻閱,由於字卡的內容包含原始的摘句的文字,不僅是減少翻閱的時間,更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讓字卡間比較的過程,研究者得以重新檢視較少的字句,並重新判斷共同的特 性,思考潛在的類別屬性。

第三項 結論異同

從選擇編碼的結果,修正式紮根理論相對傳統紮根理論多出「保護機制」、

「可代行性」、「掌控權」等類別項目,在決策變項中,少去科技資訊的變項,

也少去「即時性」類別,使用需求中的決策變項。

在兩種方法間,都有少掉幾個消費者重視的變項,但本研究將執行兩種研 究方法的時間限縮,目標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研究,勢必會損及傳統紮根理 論本身的效益,理論上傳統的紮根理論能分析出的結果,應較修正式紮根理論 完整,因其不斷地檢視資料本身的特性,使研究者得以不斷修正從資料觀察到 的資訊,將類別擴增與精細化,而完整的呈現資料的本質,但在有時間及眾多 限制的情境之下,修正式紮根理論的優勢在於容易上手且不用重複翻閱資料,

以致最終的效率提升。

然而,最大的差異點在於修正式紮根理論,從卡片分類法歷程中挖掘出主 要的類別後,會盡量蒐集每個個案中提及類別相關的資訊,在有限的時間內,

又從既有的類別項目下,在各張字卡比對的過程,重新思考類別的精確性時,

便企圖去達到重覆檢視資料的目標,並透過額外從資料中又新發覺的資訊,重 新將類別進行調整後,會快速地取得分析的結果,並能以相同類別的框架下,

直接分析消費者間差異,是修正式研究方法的特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