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個體的詞彙發展

詞彙發展存在名動比大於一的現象(即名詞優勢)可以被歸因於名詞本身 就容易學習,因為名詞所指涉的東西有「自然分割」的特性。「自然分割」的

「東西」具有知覺上的顯著性,語言之間只存在標籤上的差異;而不同語言內 部,為了給「東西」和「東西」之間的「關係」進行標籤,會隨著各地區所約 定俗成的習慣而有所不同,除了標籤上的差異外,概念之間更容易存在差異,

這是「關係相對論」(Gentner, 1982) 。名詞和動詞兩大詞類和概念上的「東西」

和「關係」對應,前者具有知覺顯著,後者則相對隱晦,名詞優勢是來自於名 詞自身指涉對象的特性。

雖然動詞所指涉的「關係」相對隱晦,但是華語幼兒並沒有因此表現強烈 的名詞優勢。名詞概念本身所具有的知覺顯著是促進學習的理由之一,除此之 外,相關研究也從學習者外在的環境因素進行探討。本段落先回顧個體的詞彙 發展,下一段落回顧外在的語言輸入。

一、幼兒

「關係相對論」提示了語言之間動詞可能存在差異的現象。對此,兩個對

「關係」的重視程度不一樣的語言,我們也就可以預期個體的詞彙發展會有所

差異。華語和其它語言的區別特徵包括允許省略代名詞的形式(零代詞)以及 不透過格位變化而是依靠語意的動詞,該特徵表現在使用華語的社會就呈現出 注重「關係」的語言與文化,日常的語言使用中的名動比相較於非華語就更低,

名詞優勢就不明顯。華語的幼兒的名詞和動詞學習,以及名動比的發展也都有 和其它語言不同的軌跡。

Liu et al. (2008) 利用 CHILDES 資料庫比較華語、粵語以及英語幼兒在不同 發展階段的名勳比,發現華語和英語的軌跡不太相同。英語幼兒在一歲到兩歲 間的名動比為 3.87,但是相同階段的華語和粵語只有 1.15 和 1.46。在兩歲到三 歲間,三個語言的名動比都開始下降,英語降至 1.86,粵語降至 1.32,而華語 則降至 0.81,華語的名詞優勢消失了。在三歲到四歲時,英語為 1.34、華語和 粵語為 1.09 和 1.17,後兩者的名詞優勢仍不明顯。在四歲到五歲間,英語的名 動比為 1.68,華語和粵語則為 0.86 和 0.96,前者的名詞優勢又被強化,後兩者 的名詞優勢又消失。英語的名動比一直維持在高檔(介於 1.34 和 3.87),而華 語的名動比則在 1 上下徘徊(介 0.81 和 1.15)。英語和華語的名動比雖然都是 由高往低變化,但是英語改變的幅度大於華語。

我們特別關心華語幼兒在不同學習階段名動比的變化,我們將已知的文獻,

包括中文文獻(劉惠美等人,2015;陳永香等人,2016)和外文文獻(Cheung &

Yang, 2015; Liu et al., 2008) ,依不同年齡以及正常發展或特殊語言障礙的受試 者的名詞和動詞數量計算名動比後得到表 1。表 1 所計算的名動比皆以名詞和動 詞的詞形(type)作為單位,有兩個研究的資料來源是透過語料庫的計算,另 外兩個研究則是 CDI 的問卷調查。不同研究裡頭,在發展上所呈現的名動比數 值變化有不一樣的面貌。整體來看,研究所採用的方法會決定其絕對數值。就 各別研究上,同一個群體內,名動比最高的時候大多數發生在最初期的時候,

而後開始降低或持平。

表 1:華語幼兒在不同年齡的名詞動詞比例

發展年齡(月份) 名動比 發展年齡(月份) 名動比

19-24 1.04 18(A) 1.63

25-30 0.89 24(A) 1.57

31-36 0.78 24(B) 1.72

37-42 0.89 30(B) 1.76

43-48 0.87 30(C) 1.69

Taiwan Corpus of Child Mandarin PCDI

16 2.00

17 3.50

13-24 1.15 18 2.50

25-36 0.81 19 2.44

37-48 1.09 20 2.55

49-60 0.86 21 2.69

CHILDES 22 3.15

23 2.43

Taiwan Corpus of Child Mandarin MCDI-T

Taiwan Corpus of Child Mandarin (Cheung & Yang, 2015) 和 CHILDES (Liu et al., 2008)是 語料庫的研究,PCDI(陳永香等人,2016)和 MCDI-T(劉惠美等人,2015)則為家

長問卷。

另有文獻,包括兩個中文文獻(劉惠美等人,2015;鄒啟蓉,2019)和一 個外文文獻(Hao et al., 2015) ,不採取年齡而是以華語詞彙量多寡作為不同語言 發展階段進行檢視,這些研究以 50 到 100 個詞彙為單位,區分若干發展階段:

50 個(詞彙)以下、50 到 100 個、101 到 200、201 到 300、301 到 400、401 到 500、501 到 600、600 以上。比較三個研究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名動比,三者的名

動比皆大於 1,而三者的最高值出現在 101 個到 300 個詞彙量的發展階段。其中,

一般幼兒和自閉兒的詞彙發展似乎不太一樣,自閉兒的名詞遠多於動詞,但一 般幼兒的名動比在發展階段之間的變化幅度則較小。

表 2:華語幼兒在不同詞彙量的名詞動詞比例

詞彙量;名動比 PCDI MCDI-T MCDI-自閉兒

50 個(詞彙)以下 1.79 2.33 2.23

Hao (2015) 劉惠美(2015) 趨啟蓉(2019)

註:Hao (2015)和 劉惠美 (2015)只有圖示沒有完整數據,故根據圖點的位置推估名 詞和動詞數量計算名動比。

Chan, Tardif, Chen, Pulverman, Zhu & Meng (2011)發現英語幼兒和華語幼兒 的名詞和動詞確實有不一樣的發展歷程;在相同年紀的時候英語幼兒和華語幼 dotch,華語的詞則是 bou3、fai1 和 ten2,都是為了實驗所使用的假詞。幼兒會 隨機分配到動作組和物品組,動作組的幼兒會看到主角使用兩個不一樣的動作

習慣化 測驗

動作組 動作 A+物品 C 動作 B+物品 C 動作 A+物品 C 動作 B+物品 C

目標詞 keet sug keet dotch

物品組 動作 A+物品 C 動作 A+物品 D 動作 A+物品 C 動作 A+物品 D

(完全一致) (改變所指)

圖 1:Chan, Tardif, Chen, Pulverman, Zhu & Meng (2011) 實驗分組與過程示意圖 倘若幼兒在習慣化階段已經可以目標詞和影片的內容物對應起來,在測驗

與受事的及物動作類(例如一個小女孩在撫摸一隻貓)、能夠施事的主事者

(例如獅子),以及單純的物品(例如一雙鞋子)。在圖畫書的情境下,如果 這個情境是及物動作類的圖片,華語的動詞使用就會多於名詞。

二、成人

名詞比較容易學習,「自然分割/關係相對論」、語言和文化的觀點以及名 詞和動詞詞類的特性都是用來解釋的此現象的說法。而成人學習第二語言的研 究多聚焦於語言和文化的觀點。研究上,尚無華語作為二語的詞彙發展報告,

已知僅有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相關研究。

Ishikawa (2015) 的研究發現英語二語學習者初期的詞彙發展有名詞優勢。

他以兩組名詞和動詞的定義,比較不同語言程度的英語二語者的名動比。第一 組的界定範圍裡,名詞只包含普通名詞,不包括專有名詞、代名詞和主語,動 詞只包含一般動詞,不包括助動詞(be 、have )或情態動詞(could),此界定 下,英語母語者的名動比為 1.65;第二組的界定範圍則將所有名詞和所有動詞 通通納入計算範圍,此界定下,英語母語者的名動比為 1.37。將英語母語者的 名動比作為最終的目標的話,可以發現隨著英語二語者的語言程度提高,名動 比會慢慢趨近英語母語者。在第一組界定下,從 A2、B1_1、B1_2 到 B2 的名動 比分別為 1.94 、1.94 、1.90 和 1.88;在第二組界定下則為 1.58 、1.60 、1.59

、1.57 。英語二語者的名動比隨著語言程度提高而降低而趨近英語母語者,其 過程間同樣可以發現名詞優勢。其中,在第一組變化的下降的趨勢又比第二組 更為明顯。

成人的第二語言詞彙發展和幼兒存在的明顯差異為學習者在非目標語社會 環境下生活的時間,而社會環境所蘊孕的文化可能會影響生活習慣、行為、態 度或價值觀,進一步就可能影響名詞和動詞的學習。「自然分割」下的名詞,

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差異,除了聽覺上所使用的標籤或聲音不一樣,例如:「電 腦」和 computer,所指涉的「東西」基本上不會差異太大。但是用來描述「東 西」和「東西」之間的「關係」,會因為文化而異。有些文化更強調「關係」

的重要性,有些文化則強調「東西」的重要性,於是名詞和動詞的學習就會因 為文化而有所差異。比方說,把「東西」放到嘴巴裡,處理一下之後吞下去,

這個動作會讓人感到滿足,在華語叫做「吃」,在英語就是 eat。如果這個「東 西」是玉米濃湯的時候,英語還是叫 eat soup,華語則叫「喝湯」。依照關係相 對論進一步推測,動詞可能會因為文化差異,發生母語遷移的現象,於是動詞 的學習會更為困難。

Nisbett, Peng, Choi & Norenzayan (2001) 指出個體文化的西方人傾向分析性 方式處理概念;而集體文化的東方亞洲人則更以整體或脈絡性的視角去理解事 詞。Gillette, Gleitman, Gleitman & Lederer (1999) 模擬幼兒學習語言的情況,讓 美國大學生觀看照顧者和幼兒互動的影片,影片全程靜音,而目標詞出現時則

Lavin, Hall & Waxman (2006) 發現東西文化背景下的受試者在處理名詞和動 詞時,有不一樣的傾向。面對新詞時,西方人傾向以名詞解讀,而東方人的名 詞和動詞的機率則一半一半;解讀的結果中,東方人名詞的正確率高於動詞,

而西方人在名詞和動詞的正確率則沒有差別。他們複製了前面的研究,但是對 於招募的受試者以及實驗的過程進行調整。他們認為成人在學習新詞的時候,

會受到既有的文化觀點所影響,因此他們除了招募英語為母語的加拿大大學生 外,還邀請在日本出生但是在加拿大居住六到八個月的日語者,以及亞裔加拿 人參加研究。亞裔加拿大人有一半自我報告英語為第一語言,另一半則報告父 母的語言是自己的第一語言,但父母在亞洲出生,自己則在加拿大出生,為移 民的第一代。另外,實驗過程中,研究者不預先告知目標詞是名詞或動詞。結 果發現西方人猜名詞的次數高於猜動詞的次數,日語者和日裔加拿大人在猜名 詞和動詞的次數則沒有差異。正確猜測的情況也是如此,西方人的名詞的正確 次數比動詞多,日語者和日裔加拿大人沒有差異。以正確率來看時,日語者的 名詞的正確率比動詞高,而西方人和日裔加拿大人則沒有差異。此研究雖然增 加了受試者的文化背景,但是實驗材料(影片)裡是教英語的照顧者和學英語 的幼兒,名詞和動詞學習上的差異可能只存在於英語。

Snedeker, Li & Yuan (2003) 則發現不同文化的照顧者會影響名詞和動詞學習

Snedeker, Li & Yuan (2003) 則發現不同文化的照顧者會影響名詞和動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