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外在的語言輸入

觀察幼兒華語學習名詞和動詞的情況,在某些情況下不存在名詞優勢,可 能來自外在的語言輸入,不論是華語本身的特性(零代詞以及缺少格位變化的 動詞),或者他所沈浸的文化使然。成人學習華語作為第二語言時,除了既有 的文化可能影響名詞和動詞學習的偏好外,目標語的特性和文化也可能影響名 動比。除此之外,幼兒和成人的最大的差別還有語言輸入的語體。幼兒的語言 輸入主要以口語為主。成人的語言輸入則有口語和書面語。成人的語言課堂上,

語言老師的語言使用雖然是口語的語言輸入,其內容基本是從教科書產生,因 此並不是完全純粹的口語。本段落從學習者外在的語言輸入來探討其和名動比 的關係。

一、幼兒

Tardif et al. (1997) 的研究中,當照顧者使用名詞和動詞的比例差不多的時候,

幼兒的語言使用則以名詞為主(英語和義大利語的照顧者和幼兒);而照顧者 使用動詞多於名詞的時候,幼兒的語言使用就以動詞為主(華語的照顧者和幼 兒)。語言輸入似乎存在影響名詞和動詞的使用的可能性。

Dhillon (2010) 比較英語、西班牙語和華語的照顧者和幼兒互動的情況,發 現雖然不同語言幼兒間的名動比雖然存在差異,但是照顧者之間卻沒有差異。

在英語和西班語的幼兒都有名詞優勢,但是華語幼兒在 19 到 29 個月大的幼兒 身上不但沒有名詞優勢,30 個月到 35 個月大的幼兒還有動詞多於名詞的現象。

Soleimani, Rahmanian & Gohar (2016) 發現照顧者和 16 個月大的波斯語幼兒 幼兒的名動比存在正向相關。他們在幼兒院裡選擇 12 個身心健康的幼兒參與研 究,並進行一週三次,共四週十二次的互動觀察。幼兒和照顧者進行互動的過 程會被記錄。經分析,照顧者和幼兒的名動比存在相關。

Goodman, Dale & Li (2008) 也發現英語照顧者的語言使用的頻率會影響幼兒 在不同詞類的語言使用。他們在兩歲六個月大的幼兒語料庫裡選擇有一半以上 的幼兒會使用的詞,並排除擬聲、詞組、專有名詞、兼類等詞。個別幼兒學習 目標詞的年紀和照顧者的語言輸入頻率為負相關。進一步依據所有詞分為名詞、

動詞、形容詞等詞類後再進行分析,就會發現幼兒的語言使用和成人的語言使 用頻率相關。換句話說,在個別詞類內,照顧者使用的頻率越高,則學習該詞 的時間越早。名詞的頻率高,因此幼兒使用名詞的時間也比動詞更早。

Longobardi, Spataro, L. Putnick & Bornstein (2016) 則未發現照顧者的語言輸 入和幼兒的名詞和動詞使用的相關性。研究者收集 16 個月大和 20 個月大時,

照顧者和幼兒互動的語料,並以此來預測 24 個月大時的名詞和動詞使用。結果 發現,照顧者的語言使用對幼兒的語言使用沒有太大貢獻,幼兒在 16 個月大和 20 個月大的語言使用對於 24 個月時的語言使用才有較大的預測力。

二、成人

我們並未發現任何關於華語二語者學習名詞和動詞的差異和外在語言輸入 進行比對的研究。相關研究仍只有對於英語二語者的文獻。

Crossley, Salsbury, Titak & McNamara (2014) 比較英語二語者和英語母語者

(類似幼兒和照顧者)以英語互動時的語言使用,結果發現兩者的語言使用的 相關性不太,而且兩者詞類的分布不太一樣。他們邀請英語二語者和英語母語 者每兩週進行一次互動,每次互動約 30 到 40 分鐘,資料收集時間長達一年。

英語母語者使用研究者所給予的材料與二語者進行互動。互動過程的語言使用 轉寫後進行分析,主要分析 50 個在互動時最常被使用的詞中。結果發現母語者 和二語者的排序不太一樣。他們進一步將兩者使用的詞語以大型語料庫的頻率 賦值後進行加權後,二語者和母語者的語言使用完全不一樣。此研究長時間記 錄學習者的語言輸入和語言使用,但受限於轉寫工作繁重,無法全面分析所有 語料,例如:包含大量圖片叫名或不自然的互動過程檔案則沒有進行分析。這 個研究提供了二語學習者在英語口語類型的語言輸入和語言使用之間不一定相 關的證據,但是並不包含二語學習者在課堂教學會接觸到的互動對話。華語二 語學習者的情況又是如何,則有待探索。

對於華語二語者語料庫的研究大多聚焦在其偏誤,例如:不同母語背景的 偏誤(張莉萍, 2014)或虛詞的誤用(李華、宋柔、黃志娥,2013)等等,語言 使用的名動比以及其和外在的語言輸入的互動研究仍缺乏。因此,我們將從外 在語言輸入的名動比進行回顧。華語二語者的外在語言輸入可以分為口語和書 面語,雖然都是華語,但是兩者的名動比是否存在差異也尚不清楚。

張文賢、邱立坤、宋作艷、陳保亞(2012)比較大陸地區的口語和書面語 的同義詞在個別語料庫的詞頻,結果發現因為語體的差異而有詞頻上差異的同 義詞共有 1330 對,其中 658 個是動詞,250 個是名詞。同一對詞在口語和書面 語的相對頻次如果相差大的話,則會被認為這個詞會因為語體而有語言使用上 的差異。該研究指出名詞(658 個)和動詞(250 個)的同義詞在口語和書面語 存在語言使用上次數的差異。這似乎暗示,跨語體的時候,名詞需要重新學習 的可能性多於動詞。

閩南語雖然不是華語二語者的目標語,但是閩南語和華語存在相似之處,

其名詞和動詞的使用在口語和書面語上的情況可供我們參考。張學謙(2000)

比較了台灣地區的閩南語在口語和書面語的差異,我們可以從兩個面向看到名 詞和動詞在使用上差異。口語和書面語主要可以由語用的面向進行區分。口語 用以維繫人際關係、表現親和力,書面語則用來表達資訊以及進行詳細的報導,

名詞正好是書面語的文章在語料庫中共同的特徵。然而,動作動詞也是書面語 在語料庫中共同的特徵。

除了自然語言環境的語言使用外,華語二語者最主要的語言輸入就是課堂 教學環境的輸入。課堂教學環境以華語老師的語言使用和華語教科書為主,而 華語老師又是以華語教科書為本,因此我們以華語教科書作為課堂教學環境的 主體。下面借用既有華語的研究,包括母語者語料庫、母語教科書、二語教科 書以及二語者語料庫情況,並根據該研究對名詞和動詞的定義進行名詞動詞比 例的計算。計算名詞和動詞數量時,皆以「詞體」(token)為單位。表 3 呈現 華語母語者、二語者的語言使用(邢紅兵,,2009),中國大陸不同學習階段的 華語母語和二語教科書(袁冉,2008),以及華語在口語和書面語(宋婧婧,

2012)的名動比。名詞和動詞的界定皆根據原始研究的數據,數詞、量詞、代

儘管幼兒和成人在個體的詞彙發展和外在的語言輸入有許多顯而易見的差 異,但是兩者的語言發展有相同的目標,即達成如同母語者(native-like)的語 言水準。幾乎所有幼兒最終都能達如同母語者的語言水準,而二語者能否達到 母語者的語言水準仍是個開放的問題。有些學者認為第二語言習得存在關鍵期,

但凡在關鍵期之後開始接觸目標語,語言能力(competence)終究無法如同母 語者(Coppieters, 1987) ;也有學者認為近似母語者(near-native)的二語者的語 言表現(performance)已經如同母語者,以語言能力去比較近似乎母語者和母 語者兩者間的差異並不公平(White & Genesee, 1996) 。目前已知的研究顯示,以 語言能力近似母語的二語者和完全單語母語者在詞彙能力上,包括詞彙密度、

詞彙變化性、詞彙複雜性等,兩者並沒有明顯的差異(Hyltenstam, 1988) 。二語 者的詞彙發展如果存在自然順序,從其語言使用的名動比可以略窺一二,而這 和外在的語言輸入有關,包括目標語社會的自然語言環境和課堂教學環境的語 言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