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所討論的因素

第六章 綜合討論

第一節 本研究所討論的因素

從研究結果來看,我們尚未無法肯定華語二語者的詞彙習得或語言使用能 夠如同 Krashen 所提出來的輸入假說。名動比的變化似乎可以在沒有明顯格位 變化的華語二語習得研究作為選項之一。從結果上來看,似乎佐證了自然順序 假說。

關於華語二語者的華語名動比及其影響因素,我們探討了幾個可能的因素,

例如:環境的輸入、語言程度、語言的特性;但是,也有一些可能的因素沒能 被探討論,諸如:語體和文章類型、二語者的母語和文化、語言老師的教學介 入等。下面就這些因素進行討論:

第一節 本研究所討論的因素

本研究所討論的因素包括:環境的輸入、語言程度和語言的特性,這些因 素都可能左右名動比的高低,但是也存在干擾因素。

一、環境的輸入

對於環境的輸入如何影響詞彙的發展,過去就有不一樣的看法,見文獻回 顧的討論。從研究的方法上來看,在研究幼兒的詞彙發展時,會針對提供輸入 的對象也就是其照顧者,調查其語言使用(例如:Tardif et al. (1997) 的研究);

而研究二語的詞彙發展時,則會調查其互動的對象(例如:Crossley et al. (2014) 的研究)。以 Crossley et al. (2014) 研究英語二語者的輸入和語言使用為例,他 們將學習者和母語者互動的情況盡可能的轉寫後進行分析,發現輸入和語言使 用的關聯不大。雖然,本研究也發現中介語語料庫的名動比未能反應母語語料 庫和華語教科書的名動比,同樣在探討環境的輸入和學習者的習得和語言使用 時,我們完全建立在語料庫整體的資料,這完全忽略個體之間在輸入、習得和 語言使用可能存在的差異。

二、語言程度

幼兒和二語者的詞彙發展,都可以發現不同語言程度的學習者間,其名動 比存在差異。我們觀察華語幼兒的詞彙發展時,可以觀察到不同年齡的幼兒,

名動比最高的時候大多數發生在最初期的時候,而後開始降低或持平(Cheung et al., 2015; Liu et al., 2008) 。若以詞彙量來看時,一般幼兒的名動比在發展階段之 間的變化幅度則比自閉兒的較小(劉惠美等人,2015;鄒啟蓉,2019)。英語 二語者的名動比也在不同語言程度間存在差異,而且名動比最高的時候也是在 最初始階段(Ishikawa, 2015) 。

我們的研究結果與過去的結果一致,同樣發現不同語言程度的華語名動比 不一樣。首先,課堂教學環境上,從 A1 到 C1 的教科書的名動比存在差異;其 次,中介語語料庫和二語碩博士論文摘要的名動比存在差異。

雖然名動比在不同語言程度間存在差異和過往研究一致,但名動比變化的 趨勢也有新發現。過去提到名詞優勢是指的是幼兒詞彙發展初期的以名詞為大 宗的情況,而我們的研究發現則是發現教科書在以詞形為單位時,第一冊有名 動比較高的現象。另外,我們也發現語言程度越高,名動比也會越高,名詞的 佔比會越來越高,但動詞的佔比則變化不大。

然而,上述發現存在本研究未考量的干擾因素,即語體或文章類型。不同 語言程度的教科書,有不一樣的學習目標。以《當代中文課程》在網站上的介 紹14來看:第一冊著重生活對話,第二冊以對話加短文閱讀,第三冊從長篇對話 進入書面語和篇章,第四冊擴展至談論話題能力,第五冊以正反論述的文章為 主,而第六冊則有來自不同領域的語體和文章。不同冊之間的語體和文章類型 差別極大,名動比的差異有很大可能是來自語體和文章類型。

二語碩博士論文摘要和中介語語料庫的差異也可能是源自於語體和文章類 型的差異。碩博士論文屬於論說文,為單一文章類型;而中介語語料庫來自語 言中心裡頭的學生作業和作文,文章類型基本也會和華語教科書呼應,因此也 不會侷限於某一個文章類型。此外,學位論文為標準的書面語,但二語學習者 的作業和作文則存在書面語口語化的傾向(施曉嫻,2019;翟瑋晨,2019)。

從這個角度來看,兩者的差異也有可能是文章類型的集中和分散使然,而不見 得是語言程度造成。

當華語二語者可以在華語地區取得碩士或博士學位時,我們也預期其語言 程度應該和華語母語者不相上下。二語碩博士論文摘要和華語碩博士論文摘要 的名動比不存在差異似乎可以作為證據。然而,兩者的無差別也可能是因為文 章類型單一導致,畢竟學位論文有明確、嚴格的寫作規範。但就語言表現來看,

華語二語者和母語者在論文寫作上不存在差異,應該是合理的,如此結果,和 過去在非華語的二語者的研究一致(Hyltenstam, 1988) 。

除了語言程度外,語體或文章類型都是潛在的共變因素,因此目前我們也 無法把名動比的變化完全歸因於語言程度。

三、語言的特性

名詞和動詞組成了語言裡大部份的詞彙,再從句法組成的角度來看,名詞 的數量和動詞相比,前者就有絕對優勢,這是其中一個用以解釋幼兒的詞彙發 展的名詞優勢的說法。華語的名詞和動詞理應也符合這樣子的說法。過去的研 究針對華語不同定義的名詞和動詞進行比較,發現在不同情境下動詞的使用偶 有多於名詞的情況 (Tardif, 1993, 1996);我們同樣發現不同定義的名詞和動詞在

華語二語者的習得和語言使用可能存在差異,但是這差異並不是不同定義之間 的差異,而是以詞形和詞體計算所帶來的差異。

在相同單位下,因為名詞和動詞的定義而帶來的差異發生在以詞形(即語 言使用)去回應「中介語語料庫的名動比是否反映母語語料庫的名動比?」時。

定義一、二、四的名動比顯示,中介語語料庫無法反映母語語料庫;而定義三 的名動比則顯示, 中介語語料庫可以反映母語語料庫。定義三的名詞和動詞範 圍是四個定義裡最廣泛的,普通名詞、專有名稱、代名詞都屬於名詞,所有可 以當作謂語使用的詞都被認為是動詞。以如此大範圍的涵括詞體數量,假設語 料庫的語言使用都是正確且符合語法規則的,那名詞和動詞的比例反應的即是 語言的常態,因此就看不到華語者和二語者的差別。換句話說,即便二語者所 習得的詞彙遠比不上母語者,只要有基本語法結構的概念,相同詞類的詞即可 替換。

另外,以詞形(即習得)去回應「中介語語料庫和二語碩博士論文摘要的 名動比是否存在差異?」時,雖然四個定義下的回答一致都是肯定存在差異,

但是定義二是中介語語料庫的名動比高於二語碩博士論文摘要,而定義一、三、

四則是中介語語料庫的名動比低於二語碩博士論文摘要。定義二和定義一相比,

大幅地增加了專有名稱、性質動詞、分類動詞,而把定義二和定義三、四相比,

則是少了狀態動詞、形容詞。增加的部分,假設專有名稱一樣的話,由於二語 碩博士論文摘要需要性質動詞、分類動詞來描述不同概念之間的關係,所以大 幅地增加動詞,所以名動比就增低了。而減少的部分,則因為碩博士論文摘要 以客觀呈事實為主,不作評價等判斷,因此狀態動詞本來就很少。因此,在定 義二下,才出現中介語語料庫的名動比高於二語碩博士論文摘要。

不同名詞和動詞的定義所得到的名動比讓我們看到母語者、二語者和不同 語言程度之間變化的細緻情況,但仍不脫動詞用來連接名詞的基本特性。因此,

名詞在語言裡有絕對的優勢也就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