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otton Mather 牧師使用手冊及針對個人訴求的方式,宣導注射天花疫苗活動,

強調不注射者的死亡率遠高過注射者(Paisley, 2001);之後,在 1800 年代中 期,William Alcott 博士和 Sylvester Graham 牧師的健康飲食店(以葛拉漢餅乾 聞名於世),運用雜誌、書籍、手冊推廣健康飲食的素食主義觀念(Perloff, 2003)。

從網路時代開始,開啟了E-health 的可能性,Fox(2006)的調查結果顯示 有80%的網路使用者已經至少一次使用網路作為搜尋健康資訊的方法。受訪者 多給予網路健康資訊較高評價,56%的人認為網路的健康資訊讓他們能夠更有 自信和醫生交談,但也有25%的人認為健康資訊量過於龐雜。一半以上的受訪 者常常利用網路作為專業資訊之外的來源,更有些人甚至因此不與醫師討論,

而自行決定醫療方式(Fox, 2006)。網路的發展影響了受眾獲得健康資訊的方 式,突破原本只能被動地接受傳統媒體傳播的健康資訊內容,Harris(2013)認 為健康資訊結合網路的互動性、串聯性及使用者驅動的特性,可以提供多元的 健康支持,依健康資訊使用者不同的學習習慣、偏好,讓使用者更方便地接近 及使用健康資訊。

網路發展至今,社群媒體或許比傳統主流媒體能更有效地接觸閱聽眾,成 為各大新聞網站門戶的入口(Newman, Dutton & Blank, 2012)。受眾除了從一 些專業或媒體網站獲得健康資訊之外,社群媒體也成為受眾獲取資訊的重要來 源,而尤其以臉書社群媒體平台為代表。在美國,有39%的受眾會用臉書查找 健康資訊(Fox, 2009),22%的挪威醫院會使用臉書進行健康傳播

(Heidelberger, 2011),英國的統計數據報道臉書成為最受歡迎的健康訊息來 源第四名(Dawson, 2010)。在台灣,雖沒有明確關於用臉書和獲取健康資訊 的統計數字,不過臉書在台灣的普及程度非常高,據悉目前台灣臉書用戶數已 超過1900 萬戶,這意味著超過八成的台灣民眾都習慣於臉書上接收、蒐集、閱

Laranjo et al.(2014)用系統回顧和後設分析來研究社群網站對健康行為改 變的影響,從整體上來看社群網站(尤其是臉書)的介入對促進健康相關行為 改變是有效的。Moorhead et al.(2013)也對社群媒體上健康傳播的使用、優勢 及限制進行了系統性的回顧,其中有提到社群媒體(以臉書為主)的優勢包括 果時期,以及1980 至 1990 年代的中等效果時期(Rogers & Storey, 1987)。近 年來,發展至更加強調整合行銷傳播的區隔、目標閱聽人、訊息設計等策略應 用的條件式效果時代(conditional effects era)(Noar, 2006),也就是說一個傳 播活動要想成功主要取決於行銷傳播策略的有效運用。 事聽眾(Kopfman et al., 1998)。敘事被定義為『一個內在的連貫性話語集合,

其元素和序列證據規範形式」(MсLauahlin, 1984)。這種規範形式一般包含背 景和情節(Rumelhart, 1975),情節包括「高級的目標、計劃、行動和結果」

(MсLauahlin, 1984),並且通常涉及一個主角為了實現目標,克服阻礙,到某 種即時的結果和目標導向行為的長期反應(Mandler, 1984)。Green(2000)提

「整合了注意、情感和意象的獨特心理過程」(Green & Brock, 2000, p.701)。

敘事傳輸理論使用於敘事型說服訊息,就像Kreuter et al.(2007)研究認為敘事 是將事件和角色聯繫起來,具有明確結構的敘述方法,在時間和空間上是有界 限的,並且包含了隱性或顯性的想要表達的主體訊息。

K.J.Gergen 與 M.M.Gergen(1988)指出敘事的設計原則包括:(1)決定 故事的主旨,此主旨常包含所要傳達的價值;(2)選擇與故事主旨有關的具體 事件,作為講述的材料;(3)編排事件和材料的序列;(4)建立因果關係的 連結;(5)有較為清晰的開端和結局。一般敘事的故事可以是真實或者虛構的 素材,研究顯示,不管故事是真實的或者虛構的,都可以是態度和信念發生同 樣的改變(Green & Brock, 2000)。受眾似乎是從合理性去評價故事,而不太 關心故事是否真實。之前的研究者們認為敘事傳輸是通過減少負面認知反應、

(Kreuter et al., 2007)。數據型訊息時常基於研究一個群體所得到的總結性資 訊,比較重視集體而非特定的個人,並且假設基於群體所得到的分析性資料能 體現出客觀的事實(Allen & Preiss, 1997)。許多健康科學知識經常是來自某一 個群體樣本的結果,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得到統計數據,並且將這個數據結果再

需要些基本的知識(Rothman & Kiviniemi, 1999)。

三、訊息內容表現形式與說服效果

訊息內容表現形式主要是從訊息內容本身著手,即便是同樣的意涵,受眾 接收到的訊息形式不同,接受程度及產生的說服效果也會有所差異。

Kopfman et al.(1998)以器官捐獻為主題設計了數據型和敘事型兩種訊 息,兩者的主要目的相同,都是勸說受眾在器官捐獻卡上簽字。數據型訊息使

為目的,具較強說服效果(Jenner, Jones, Fletcher, Miller & Scott, 2005)。器官 捐贈宣導海報一般有四種方式,分為:指示性(instructional)、教育性

(educational)、證據性(evidential)與慈善性(charitable),其中證據性與慈 善性訊息較有說服力,前者可藉由敘事性的故事觸及受眾的敏感情緒,後者同 時包含公共福利與利己主義的訊息,具較好的說服力(Yu-Hung, 2014)。

Allen 與 Preiss(1997)對 15 份研究進行後者分析來比較敘事型訊息和數 據型訊息的說服效果,結果顯示數據型訊息的說服效果比敘事型訊息更好。

Horrnikx(2005)對 12 篇研究進行回顧,發現有 6 篇證明數據型效果更好,有 1 篇顯示敘事型更好,還有 5 篇認為數據型和敘事型的說服效果沒有差別。在 對說服效果進一步討論中,Zebregs et al.(2015)將敘事型訊息和數據型訊息對 於信念、態度和意向的分別影響進行後設分析,得到的結論是數據型訊息、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了關於兩者之間說服效果的比較,但是卻沒有統一的結果,有一些支持敘事型 訊息的說服效果更好,而還有一些則認為數據型更有優勢。

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RQ1a:在以推廣素食健康飲食為例的健康傳播宣導訊息策略中,哪種訊息內容 表現形式會產生較好的態度?

RQ1b:在以推廣素食健康飲食為例的健康傳播宣導訊息策略中,哪種訊息內容 表現形式會產生較好的行為意願?

的,人類是很難改變它們的」。Davison et al.(1992),提出將宿命論看做一種 信念,認為健康議題是超出人們控制的範圍,它就像運氣、命運、天意這樣的 概念。宿命論將控制地點置於個體之外,而是交由某種形而上學的力量比如

「上帝」(Powe, 1995)。宿命論包含一種預先註定(predestination)的概念,

認為有些事情,不管我們怎麼做,都會發生(Straughan & Seow, 1998)。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2004 年的統計指出,在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男性會得 某種癌症,而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會得某種癌症,但是某些行為可以減少罹患癌 症的危險(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04)。宿命論信念常被用在癌症預防行 為的健康傳播研究中,由於癌症對於生命的死亡威脅更大,所以癌症常常成為 討健康宿命論信念的背景,它是指「如果得了癌症,死亡是無法避免的」

(Powe & Finnie, 2003)。這種信念在美國成人中非常盛行(Berman &

Wandersman, 1990),它的特征是悲觀主義、無助的,困惑並且不清楚要怎麼 避免罹患癌症。舉例來說,約有一半的美國成年人認同「好像什麼事情都會引 發癌症」(悲觀主義),超過四分之一的人認為「人們幾乎不能做什麼來降低 罹患癌症的幾率」(無助的),幾乎約有四分之三的人認為「有太多關於預防 癌症的建議,很難知道應該跟隨哪些建議會比較好」(困惑和不清楚)

(Niederdeppe & Levy,2007)。

二、健康宿命論信念與說服效果

許多研究顯示,宿命論信念對健康行為有消極的影響,會降低人們對健康 行為的態度和意向。Straughan 與 Seow(1998)重新概念化宿命論,並且創造 一個七項量表來衡量宿命論對健康和疾病的態度,包含了3 個不同的面向,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