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ollaborators, 2017)。

在台灣,政府會定期舉辦營養健康調查,自民國69 年起前後由衛生署食品

烈的正向影響(徐立強,1999;Lea, Crawford & Worsley, 2006a)。臨床和流行 病學研究證明了素食飲食與健康之間的關係,林智廣(2011)研究素食對健康

(Huang, Huang, Hu & Chavarro, 2016),減少患代謝綜合症和糖尿病的幾率

(Orlich & Fraser, 2014),改善高血壓(Yokoyama et al., 2014)和血脂異常

(Wang et al., 2015),還會降低局部缺血性心臟病的死亡率,其他的研究也認 為素食主義與減少罹患癌症有關(Dinu, Abbate, Gensini, Casini & Sofi, 2017)。

關於素食飲食對健康的影響,也可從國內外曾出版過的與健康飲食相關的

(Gerson diet)的素食飲食療法。該飲食法是由德國內科醫師馬克斯·葛森創辦 的,現在已經被成千上萬的癌症病人所使用。葛森療法要求病人飲食以未加工 的蔬食為主,每小時喝新鮮的蔬果汁,也會採用包括咖啡灌腸劑在內的4 種灌 腸劑,並且在最初的一年半中禁止食用任何肉類及動物性食物(Gerson &

Walker, 2001/姚念祖,鄧捷文譯,2014)。

除了書籍中提到的素食飲食例子以外,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醫院及醫生將素 食飲食應用在配合病患的治療與康復上面。在台灣,有包括臺安醫院、慈濟醫 院在內等6 家醫院提供素食飲食(Birdy,2018 年 05 月 22 日)。臺安醫院於 1955 年在台設立,從開始就一直供應素食餐點,不過起初供應的是蛋奶素的餐 食,做法也比較傳統,自1997 年 11 月起,正式實施於從美國引進「新起點

(NEW START)健康生活計劃」,餐飲的內容也隨之改變。和一般素食較為 不同的是,「新起點素食」強調採取天然、可口的飲食和調味,戒除一切精製

速增長,文章從最初每年10篇到最近每年約有300篇(Fleury et al., 2017)。但 是由於一些研究樣本數量和特定人群的限制,讓素食與健康關係不確定性一直 存在,至今仍有許多人對於健康和素食飲食之間的關係一直抱有懷疑(Fraser, 1999, 2009;Lea & Worsley, 2003)。Corrin與Papadopoulos(2017)整理了近50 年的關於素食飲食的文獻,總結了公眾對於素食飲食的感知、態度及意願。在 感知方面,有些研究認為公眾對素食飲食的感知是正向的(Chin, Fisak Jr &

Sims, 2002;Črnič, 2013)並且是健康的(Lea & Worsley, 2001;Povey, Wellens

& Conner, 2001);但也有研究指出素食飲食的負面特徵,經常將其與不健康、

虛弱、愚蠢、反常等聯繫在一起(Burgess, Carpenter & Henshaw, 2014)。在態 度方面,有研究認為個人對於素食生活方式的態度與營養相關的知識有重要聯 繫,尤其是科學訊息或證據會驅使大眾對素食生活方式產生正向的態度

(Pribis, Pencak & Grajales, 2010);也有研究將素食主義和蔬食主義分開來 看,前者被看做是荒謬的和笑話(Črnič, 2013),後者則被視為更消極的表 現。有研究提到,在英國74%的新聞報道中認為蔬食是負面的,主要是因為蔬 食主義被認為很難或者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Cole & Morgan, 2011)。在素食 或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消費意願上,當個人對於成為一個健康飲食者有較強烈 的認同感時,會比較想要考慮實行素食飲食(Povey et al., 2001)。一項在澳大 利亞的研究從階段變化模型來考慮素食飲食行為,其中有58%的人處於第一階 段也就是前預期階段,有14%的人處於預期或者準備階段,有28%的人已經在 行動或者保持階段(Lea, Crawford & Worsley, 2006b)。

國內關於素食飲食的研究多為關於素食飲食消費行為,包括動機、認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消費者對蔬食的消費意願高於宗教道德傾向和自由意志;而當消費者認為蔬食 是有益健康、環保和潮流趨勢時他們的蔬食消費意願也會提高(陳秀芬,

2014)。素食者飲食行為與茹素健康態度顯著相關,也就是素食者有較好的健 康概念,但是也會因為個人的內、外在因素的影響而有一些不好的飲食行為

(林瑩昭,2013)。自我認同、參考群體、營養知識和知覺風險四個因子對飲 食習慣皆有顯著正向影響,進而正向影響素食行為意圖(黃木誼,2011)。

綜上所述,人類對於健康的追求一直沒有停歇,同時威脅健康的因素也一 直都存在,尤其是以癌症為首的各種慢性疾病,與其在生病之後透過各種方式 進行治療,更值得提倡的是提前做好預防。健康傳播研究中常被提到的是注射 疫苗或進行篩檢,健康飲食方式反而經常被忽略。由前面的論述可知,素食飲 食便是值得推廣的健康飲食方式之一,目前已經有一些專家、學者及受眾認可 該項提議,但對於廣大的受眾來說,素食飲食與健康之間的關係有待進一步加 強。有鑑於此,研究者期望結合健康傳播研究中的訊息策略及說服效果理論,

將素食健康飲食行為理念傳遞給公眾,以期能夠幫助更多人實現其保持健康的 目標。

難與挑戰。Corrin & Papadopoulos(2017)中提到一些可供參考因素,比如為那 些對素食飲食行為處在前預期階段的人提供更多準備及食用素食的資訊和工具 等,加強目標受眾的自我效能和信念,進而促使他們提升從改善飲食方式來實 行健康促進行為的動機。在健康傳播宣導中,通常藉助於大眾媒體,以訊息進 行溝通或說服來影響行為發生改變,因此在相關媒體宣傳設計上,訊息因素變 得非常重要,包括訊息訴求形式、訊息內容、訊息結構與訊息形態等(Mark &

Patricia, 1992;轉引自劉潔心等人,2000)。

在健康傳播領域對訊息因素的研究中,訊息訴求形式常被研究者拿來做分 析,當然也有不少研究者會將訊息內容表現方式視為研究的重點。比如周穆謙 與林以容(2015)的《癌症篩檢宣導海報之說服效果探討》中也有總結訊息內 容呈現的4種方式,包括指示性(instructional)、資訊性(informational)、證 據性(evidential)和喚醒性(conscience raising)。蔣麗與龔婉鰭(2015)的

《公益廣告的健康傳播策略評估——以香港流感廣告為例》研究中提到,訊息 內容表述方式中常見的兩種方式分別是科普型表述(didactic presentation)和敘 事宣導型(narratives persuasion)。還有關於器官的捐贈(Kopfman et al., 1998)及HPV疫苗的宣導(羅梓育,2013)也都採用了敘事型證據(narrative evidence)和數據型證據(statistical evidence),因此這兩種表現形式成為本研 究的關注對象。

從健康傳播宣導訊息主題層面,許多研究都集中在癌症預防、癌症篩檢、

器官捐贈、避免酒精(Kim, Bigman, Leader, Lerman & Cappella, 2012;

Kopfman, Smith, Ah Yun & Hodges, 1998;Zebregs, van den Putte, Neijens & de Graaf, 2015),還有如愛滋病議題媒體宣導(徐美苓、黃淑貞,1998)、吸菸 議題(陳富莉、李蘭,1999)、美容塑身廣告(張錦華,2000)等,而與每個 人都息息相關的健康飲食議題,卻沒有受到更多的重視。因此,研究者希望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