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健康概念

健康是很重要的概念,自古至今,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關於健 康的看法,其定義與解釋隨著時代而有所不同,此節將針對健康的 定義做更進一步的探討。

(一)早期的健康概念

Alonso (2004)指出在二十世紀以前有關健康的定義,是受到 Descartes身心二元論所發展出來的傳統生物醫學模式(Traditional bio-medical model)影響,並認為「疾病是因生物體受傷、感染或遺 傳所造成的功能喪失;而健康則是身體的結構功能良好,細胞沒有 病理徵候的狀態」。而傳統生物醫學的觀點認為健康的概念是「健 康尌是沒有疾病」,它較著重於生理的層面,並將健康與疾病分成 不相容的兩個狀態。後來,美國健康教育學者Cornacchia、Olsen及 Nickerson(1994)則將健康視為一條線,從線的這一端至另一端,

亦卽是從良好健康至不良健康或者是從安適至疾病狀態,其健康狀 況在線上所呈現的型態。這條被喻為健康的連續線上,人的健康呈 現動態式的移動,換言之,我們可以說這個人在這條健康的連續線 上,他是比較偏向健康、安寧或走向罹病甚至死亡。Roy(1976)亦

11

認為健康是個體從高層次的安適狀況(high level wellness)、好的健 康狀況(good health)、健康(normal health)、差的健康狀況(poor health)、極端差的健康狀況(extreme poor health)、最後是死亡(death)

的線性狀態,個體是位於該線上的任何一點。這樣的論點,推翻了 早期相互對立的健康或罹病的二分法,而健康的概念從絕對的健康 或不健康的罹病狀態,變成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的動態式表現。

(二)後期多元的健康概念

Engel (1977)認為傳統生物醫學的觀點是關注一個個體其生理層 面,並強調身體的疾病狀態,但傳統生物醫學忽略人是一個整體,

包含了生理與心理兩大部分,並非只是身體器官的組合而已,因此 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Biopsychosocial model),他以系統 論和整體觀來看待健康,認為健康除了生理面向外,亦強調社會和 心理面向對於疾病歷程的重要性,而身心是一體的,彼此會相互影 響,也尌是說身體疾病可能導致心理痛苦,而被社會孤立或心理壓 力增加亦可能產生身體上的病痛。因此Engel主張健康是在生理、心 理和社會三個面向上,沒有疾病或苦痛的狀態。

世界衛生組織(1948)將健康定義為「身體、心理及社會完全 安適狀態,不只是沒有生病或身體虛弱而已」(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12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並於1998年再次將健康界定為「健康 是動態性的身體、心理、靈性及社會完全安適狀態,不只是沒有生 病或身體虛弱而已」(Health is a dynamic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spiritu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Wylie(1970)提出健康的概念是彈性的,健康的定義會隨著時 間而有所變化。Pender(l996)綜合了穩定性與實現性的特質將「健康」

定義為:健康是藉由實行目標導向的行為,完成自我照顧,達到自 我實現、發揮潛能,並能調整適應外界的環境,維持自我整合,滿 意於與外界的關係,且與之和諧相處。健康是一個正向的概念,它 不但強調社會和個人的資源,也強調身體的功能(W.H.O. , 1998)。

綜言之,健康概念可歸納為沒有疾病、沒有殘缺、有能力執行

社會所期許的各種角色、能彈性地調適外在環境的變遷,達到有效 的互動以及感到安適幸福(Laffrey, 1986;Smith, 1981),是具有主 觀性、個別性、客觀性、多面性、動態的、主控的、調整性的過程 與結果(王月伶,2005)。

二、健康概念模式

Smith (1981)曾用哲學分析方式將健康概念分為四種模式,每 一模式都存有健康疾病-連續體(extreme of health-illness continuum)

13

的特性。所謂連續體(continuum)是指無法分離,沒有分界點,任何 兩點之間仍有中間點。因此健康是一相對性的名詞,而非絕對性的 名詞,它具有漸進性變化的特性。此四種模式如下:

(一)臨床模式(Clinical model):

健康是指沒有疾病或沒有失能的症狀或徵候;而疾病則是 指出現顯著的症狀或徵候。健康是以臨床表徵來判斷,當一個 人沒有疾病的症狀、其身體功能沒有失調的情形,且不需醫師 診治,即是健康。

(二)角色執行模式(Role-performance model):

健康是指能充分執行被期望的社會角色;而疾病則是指無 法執行其應扮演的社會角色。當一個人因生病,造成應扮演的 社會角色能力降低,相對的,其疾病角色尌由此產生了。

(三)調適模式(Adaptive model):

健康是指在身體及社會環境的變化下能彈性的適應外界,

達到最有效的互動;而疾病則是指無法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造成身體無法調適。

(四)安寧幸福模式(eudaimonistic model):

健康是指達到完全的健康,透過自我了解、發揮自我潛能,

14

達到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疾病則是指虛弱並且逐漸衰弱。

整體而言,在Smith所歸納的健康概念中,此四者可視為循序漸 進性擴展的健康概念。臨床及角色執行模式二者著重於生理、社會 穩定性的維持(maintenance of stability);調適模式與幸福模式則以自 我成長與改變為導向(Boruchovitch & Mednick, 2002)。

Ewles 和Simnett(1985)提出健康的概念有六個層面:

(一)身體健康(Physical Health):是最常見的概念,指的是有關 身體方面的功能健康。

(二)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有清楚且有條理的思考能力。

(三)情緒健康(Emotional Health):有認知情緒的能力,像是害 怕、高興、悲傷及生氣,並且能夠適當的表達這些情緒。情 緒健康也包括處理壓力、調適緊張、憂鬱與焦慮。

(四)社會健康(Social Health):有能力與他人維持人際關係。

(五)靈性健康(Spiritual Health):靈性健康在某些人來說是與宗 教信念及行為有關,而其他部分則是和個人信仰、行為的原 則以及獲得心情平靜的方法有關。

(六)團體健康(Societal Health):意指健康的生活圈,生活在健康 的環境中,接近社區健康概念,指周圍環境對個人健康的影

15

響。

Laffrey(1986)發展健康概念量表,指出個人的健康概念可分 為四個層面:

(一)臨床健康概念(Clinical health conception):

健康是以疾病、身體不適或是症狀的出現為主的概念,

是最傳統也最普遍的定義。

(二)功能/角色性健康概念(Function/role performance health conception):

健康是以個人的身分和角色為主的概念,包括許多重疊 的角色,如丈夫、父親、妻子、員工、學生或是朋友等,不 同角色有不同的功能與定義。

(三)調適性健康概念(Adaptive health conception):

健康是會隨情境改變,是彈性也可以調整的,是會適應 環境而改變的狀態。

(四)幸福安寧健康概念(Eudemonistic health conception):

健康是安適狀態的,是超越普通狀態而要達到高層次的 安適狀態。

Larson(1999)對健康概念提出四個模式,過去的研究較常使用世

16

界衛生組織模式,分別敘述如下:

(一)醫療模式(medical model):沒有疾病或殘障。

(二)世界衛生組織模式(WHO model):完全的生理、心理及社 會安寧幸福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已。

(三)安適模式(wellness model):健康促進以達成功能性完美、充滿 活力、舒適的目標,並整合身體、心理、心靈、社會的最高 境界。

(四)環境模式(environmental model):身體與社會環境不斷調適,

以達平衡、和諧,包括免於不明原因之痛、不舒服或殘障。

Laffrey從不同層面的概念來探討健康,嘗詴提出健康的整體概 念,也尌是全人健康的理念。由此可知,健康是動態的、積極的、

是自己的責任、是有價值的正向健康,也是達到人生追求的目標之 一。

第三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