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顯示出許多影響健檢族群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因素,

依據本研究結果與結論,分別尌其行政與未來相關研究部分提出以 下之建議:

一、 行政部分:

98

(一)本研究為申請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研究者準備申請表格耗 時較久,建議往後研究人員可以先行準備,以減少申請等候 時間。

(二)因本研究之問卷完成是請受詴者於家中自行填寫,若有填答 不詳實之處則請同事協助幫忙,建議往後研究人員若是在時 間許可下,自己完成問卷之解釋則較佳。

二、 研究部份:

(一)「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代謝症候群」、

「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概念」等七個預測變項來預測研 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時,可以解釋「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總變異量的28.0%,參考其他研究後,建議可加入「健 康行為自我效能」以提高其解釋力。

(二)健檢族群中低年齡層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比高年齡層差,這可 能與現今社會的生活作息有關,現代人日以繼夜的工作,造 成不規律的生活型態,而高年齡層之健檢族群屆齡退休或已 經退休,不再有工作的壓力,而有較正常的生活作息;但也 可能因為老化的緣故,造成身體功能退化,而使得健康概念 較年輕人差,但相對的,反而會使高年齡層比較重視保健養

99

生之道。所以,建議未來之研究方向可以特別針對運動、營 養、健康責任等內容,其與年齡的關係,做更進一步探討。

(三)健康促進是預防醫學的初級預防,它是強調正面且積極的健 康,健康促進開始於人們基本上還是很健康時,即設法尋求 能協助人們採行有助於維護和增進健康生活方式的策略。本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自我實現」行為分量表最高,

「健康責任」及「運動」行為之得分最低,希望未來之研究 者可以考量藉由提升健檢族群對未來充滿希望、朝生命中的 目標努力,以加強其對運動與健康責任的執行與認知,讓受 檢者能為自己本身的健康負責,了解健康是由自己本身做起,

進而加強運動與關心自己身體狀況的動機,另一方面,健康 檢查單位也可以針對特別需要運動之族群設計新的檢查內容,

像是健走、健身操等,讓該族群在醫療團隊的幫助下達到健 康促進之目的。

(四)現代人對健康的概念已不斷地擴充,其定義是全面化、多元 化且全人化,再加上現代資訊傳播迅速,如何運用現代化的 科技與醫療產業相互結合,發展出以個人健康促進為終極目 標,建立正確的健康概念,落實與持續健康促進行為,使之

100

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是建議未來的醫療單位或研究者可以思 考的方向。

(五)本研究限於人力、時間與經費的不足,僅探討健檢族群之研 究,其結果僅能探討變項間的相關性,無法推論因果關係,

建議未來研究可視其資源介入措施,以探討其關聯性。

10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志音(1988)。生活方式與健康-概念、倫理及政策的探討 (上)。

公共衛生,15(2),157-173。

丁志音、江東亮(1996)。以健康行為型態分類台灣地區之成年人口 群-群聚分析之應用。中華衛誌,15(3),175-186。

于漱 (1988)。台北市20-60歲居民預防性健康行為之調查研究。公 共衛生,14(4),391-406。

尹祚芊(2000)。學校衛生護理。臺灣醫學,4(2),215-222。

王月伶(2005)。健康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2(1),40-43。

王秀紅(2000)。老年人的健康促進-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47(1),

19-25。

王秀紅、邱啟潤、王瑞霞、李建廷(1992)。婦女健康促進行為及其 相關因素的探討。公共衛生,19(3),251-266。

史璦溱(2008)。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縣 某國中學生為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市。

朱嘉華(2007)。身體活動與代謝症候群。中華體育季刊,21(1),

102

7-17。

江東亮、余玉眉(1994)。健康促進:國民健康的新方向。中華公 共衛生雜誌,13(5),381-387。

江麗玉、陳清香、陳彥文、莊瑞菱、周明慧、陳全美、楊鎧玉、王 淑諒、周杏芬、董靜茹、張瓊丹、許雅、李悅綾、王靜枝(譯)

(2004)。Rebecca,J. D.著。健康促進《第一部》。臺北市:華 騰。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 南。

吳香錡、李世強、趙泰宏、吳文智、葉慶輝、葉淑娟(2009)。台 灣南部健檢成人代謝症候群之盛行率與危險因子探討。中華民 國職業病醫學會,16(2), 127-139。

宋素真、黃瑞美、林麗英(2001)。臨床護理人員與實習護生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探討。榮總護理,18(2),147-158。

李雅欣(2004)。新兵入伍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子淳、郭富舜(2008)。花蓮縣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運動傳播學刊,1,51-61。

103

林建得、陳德宗、丁春枝(2002)。師院生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情緒穩定性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國立屏東師院 學生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6,435-474。

林思嫻、陳政友(2006)。宜蘭縣高中(職)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6,33-53。

林美聲(2004)。護理健康促進人員生活型態之研究-以宜蘭縣中小 學校護理人員為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

林瑞雄、李龍騰、劉嘉年(1995)。衛生保健概論。台北:國立空 中大學。

邱清華、王秋森、毛義方、宋鴻章、李玉春、李丞華等(1999)。

公共衛生學。臺北市:華杏。

姜逸群(2006)。健康促進與生活型態。學校體育雙月刊,16(3),

31-35。

施惠雯(2007)。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研究~以北部 某國立大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 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紀政安(2009)。花蓮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健康概念及健康行為之研究。

104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市。

胡益進(2009)國立師範大學新生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態、健康 生活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1,

1-29。

祝年豐(2003)。腹部肥胖與代謝症候群。2008 年 7 月 13 日,取自:

http://www.dmcare.org.tw/up3/2007。

張富琴(2001)。台北市高中生危害健康行為之研究。未發表之碩士 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1997)。公共衛生學(下冊)(修訂二版)。

臺北市:巨流。

陳政友(2001)。臺灣地區高中職與大專學生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 因素研究。學校衛生,38,1-31。

陳昭伶、陳政友、羅惠丹(2009)。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1,

129-152。

陳善慧(1998)。台北市公車司機工作壓力症狀、健康促進生活方 式與吸菸、飲洒、嚼檳榔行為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

105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進生(2004)。大高雄地區國軍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 探討。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陳瀅如(2008)。健檢族群代謝症候群不同危險因子患者之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其其相關因素探討-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為例。台灣師 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松元(2000)。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春太、姜逸群、黃雅文、胡益進(2007)。國中生的社會資本與 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8,

105-126。

黃淑貞、姜逸群、賴香如、洪文綺、陳曉玟、邱雅莉、袁寶珠(2003)。

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健康行為現況及其與社會人口學變項之相關 研究。衛生教育學報, 19,155-177。

黃雅文、姜逸群(1995)。健康促進與健康行為。國民教育,45(5),

18-24。

黃毓華(1995)。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預測因子。高雄醫 學院護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毓華、邱啟潤(1996)。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信度效度之評估。

106

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2,529-537。

黃毓華、邱啟潤(1997)。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 測因子。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6(1),24-36。

黃麗卿(2006)。台灣地區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及發生率與代謝症 候群的進展:男女性別之差異。臺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未出版 學位論文。台北市。

黃麗卿、黃國晉(2007)。代謝症候群的定義與流行病學。臺灣醫 學,11(14),363-369。

楊瑞珍、蘇秀娟、黃秀麗(2001)。臺北市不同學制學生健康促進 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醫護科技學刊,3(1),1-18。

葉琇珠(2000)。大學生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 。國 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88YM000602005。

劉美媛、呂昌明(2006)。大一學生健康行為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 究─以北部某大學學生為例。學校衛生,48,19-42。

鄭小玉(2005)。花東地區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鄭淑芬(2004)。桃園地區高中職學生個人因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107

之相關性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北護理研究 所。

盧瑞芬、曾旭民、蔡益堅(2002)。國人生活品質評量(Ι):SF-36 台灣版的發展及心理計量特質分析。台灣衛誌,22(6),501-511。

蕭順蘭(2003)。台北縣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 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賴佳儀(2006)。某國營事業職場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 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台北市。

賴瓊儀(2002)。中年人生活型態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戴東原(2006)。代謝症候群-老化、富裕社會的文明病。台灣老年 醫學雜誌,1(1),1-8。

藍靜渝(2006)。社區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之中老年人使用健康服 務行為與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探討-以台北市北投區 為例。國立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魏米秀、呂昌明 (2005)。―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文簡式量表之發展 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4,25-45。

108

行政院衛生署(2009)。ICD10 死因摘要。2010 年 4 月 1 日。取自

行政院衛生署(2009)。ICD10 死因摘要。2010 年 4 月 1 日。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