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討成人健康檢查族群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探討成人健康檢查族群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為例"

Copied!
1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胡 益 進. 博士. 探討成人健康檢查族群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 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為例. 研 究 生:鄢 如 平. 撰. 中華民國 一 百 年 一 月.

(2)

(3) 摘要 此研究之收案對象為台北市某一醫學中心接受健康檢查的民眾, 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 SPSS for Windows 17.0 版統計套裝軟體 程式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 有效問卷為 435 份(98.8%),男性為 265 人(60.9%),女性 為 170 人(39.1%),平均年齡 51.6 歲。 二、 研究對象在自覺健康狀態量表部分,題目共 3 題,平均數 9.89 分,結 果趨於偏好的情況。男性得分較女性受檢者高;教育程度在「研 究所以上」其平均數是優於「專科大學」。 三、 健康概念部分,題目共 18 題,平均數為 73.37 分,整體得分高於平 均值,趨於正向概念;四個分量表以「角色功能」健康概念得分 為最高,依序為「調適性」健康概念、「安寧幸福」健康概念, 得分最低的是「臨床性」健康概念。年齡層「41~50 歲」是優於 「61 歲以上」 ;教育程度在「研究所以上」是優於「高中職以下」 及「高中高職」。 四、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共 24 題,平均得分 63.45,整體得分高於. I.

(4) 平均值趨於正向,六個分量表中以「自我實現」得分最高、其依 序為「營養」、「人際支持」、「壓力處理」、「運動」,而「健 康責任」得分最低。年齡層在「51~60 歲」及「61 歲以上」是優 於「40 歲(含)以下」。 五、 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對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進行分析,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之間,均為顯著正相關。 六、 「性別」、「年齡」、 「職業」 、 「教育程度」 、 「代謝症候群」 、 「自 覺健康狀況」及「健康概念」等七個預測變項來預測研究對象的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時,可以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變 異量的 28.0%。. 關鍵字:健康檢查、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II.

(5)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and related factors in adult health check-up group with different risk factors A Master Thesis By Yen, Ru-Ping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cept of health, perceived health condition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of an adult population in Taipei, Taiwan.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 survey with samples recruited from custurmers who signed up for a health examination at the Health Management Center (HMC) department of a medical center in Taipei. Then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1. The valid data came from a total of 435(98%) participants, consisted of 265 males(60.9%), and 170 females(39.1%), with an average age at 51.6 years. 2. The participants’ perceived health condition was measured with three questions, with an average score of 9.89. The male participants had higher scores than the females ones, while participants with educational level above graduate school had higher score than those above college. 3. Eighteen question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participants’ health conception. The average score was 73.37. Participants at age group 41-50 had higher score than those above 61, while participants with educational level above graduate school had better health conception than those with high school or below. Among the four factors of health conception, Function/Role Performance Health Conception had the highest score, followed by Adaptive Health Conception, Eudemonistic Health Conception, and Clinic Health Conception respectively. 4. Last, twenty-four question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participants’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s. The average score was 63.45. Participants at age group 51-60 and above had higher scores than those below 40. Among the six factors, Self-actualization had III.

(6) the highest score, followed by Nutrition, Interpersonal Support, Stress Management, Exercise, and Health Responsibility. 5.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health conception, perceived health condition, and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s. In other words, the more accurate people’s health conception was, the more positive their perceived health condition would be. 6.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could be predicted by the variables of sex, age, profession, education, metabolic syndrome,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and concept of health explained 28.0% of variance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Key Words: Health examination,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Concept of health,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IV.

(7) 目. 次. 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Ⅲ. 目次 ………………………………………………………………. Ⅴ. 表目次 ……………………………………………………………. Ⅶ. ………………………………………………………………. Ⅸ. 圖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5 第五節 名詞界定 .........................................................................................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自覺健康狀況 ................................................................................. 9 第二節 健康概念 ....................................................................................... 10 第三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 16 第四節 社會人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之關係 ..................................................................................... 27. V.

(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2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1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資料 ....................................................... 51 第二節 自覺健康狀況之現況 ................................................................... 52 第三節 健康概念之現況 ........................................................................... 55 第四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 ........................................................... 61 第五節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及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69 第六節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概念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 預測性 .........................................................................................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5 第一節 結論 ............................................................................................... 95 第二節 建議 ............................................................................................... 97. VI.

(9) 參考文獻: ............................................................................................... 101 中文部分: ............................................................................................... 101 英文部分: ............................................................................................... 108 附錄一: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函 ................................................................................................... 113 附錄二:健康檢查問診表 ....................................................................... 114 附錄三: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研究受訪者說明及同意書 .. 120 附錄四:成人健康檢查族群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問卷 ................................................................................... 124 附錄五 量表使用同意書 ....................................................................... 127. 表 目 次 表 2-4-1 國內社會人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彙整 表 ................................................................................................. 37 表 2-4-2. 國內外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彙整表 ..................... 40. 表 3-4-1 預詴與正式問卷信度表 ............................................................. 49 表 4-1-1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分佈情形 .............................................. 54 表 4-2-1 自覺健康狀況量表之得分情形 .................................................. 54 表 4-2-2 自覺健康狀況量表之選項分佈 .................................................. 55 表 4-3-1 健康概念分量表之得分與得分指標 ......................................... 56 VII.

(10) 表 4-3-2 健康概念量表與分量表得分情形 ............................................. 58 表 4-3-3 健康概念量表之選項分佈 ......................................................... 59 表 4-4-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分量表之得分與得分指標 .......................... 62 表 4-4-2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得分情形 ....................................... 65 表 4-4-3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選項分佈 .......................................... 66 表 4-5-1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自覺健康狀況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表 ......................................................................................... 71 表 4-5-2 不同性別研究對象其健康概念總量表與分量表之差異分析 . 72 表 4-5-3 不同年齡研究對象其健康概念總量表與分量表之差異分析 . 73 表 4-5-4 不同職業研究對象其健康概念總量表與分量表之差異分析 . 74 表 4-5-5 不同教育程度研究對象其健康概念總量表與分量表之差異分 析 ................................................................................................. 76 表 4-5-6 有無代謝症候群其健康概念總量表與分量表之差異分析 ..... 76 表 4-5-7 不同性別研究對象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與分量表之差 異分析 ......................................................................................... 77 表 4-5-8 不同年齡研究對象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與分量表之差 異分析 ......................................................................................... 79 表 4-5-9 不同職業研究對象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與分量表之差. VIII.

(11) 異分析 ......................................................................................... 80 表 4-5-10 不同教育程度研究對象其健康概念總量表與分量表之差異分 析 ................................................................................................. 81 表 4-5-11 有無代謝症候群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與分量表之差異 分析 ............................................................................................. 82 表 4-5-12 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 相關係數矩陣 ............................................................................. 83 表 4-5-13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 84 表 4-5-14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85 表 4-5-15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 87 表 4-6-1 複迴歸分析自變項之共線性診斷 .............................................. 92 表 4-6-2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概念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 複迴歸分析表 ............................................................................. 93. 圖目次 圖 2-4-1 腹圍測量方法 ........................................................................... 30 圖 3-1-1 研究架構 ................................................................................... 41. IX.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成六節,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 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界定, 第六節、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近年來台灣地區經濟繁榮、醫藥衛生進步、生活水準提高、國人 平均壽命延長,進而改變了國人的生活與疾病型態,從早年農業時 代以傳染性疾病為主的死亡原因,到現在已逐漸轉變為慢性疾病及 非傳染性疾病。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台灣前十大死因慢 性疾病佔有一半以上,包括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 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腎炎、腎病徵候群及腎病變死亡 等(行政院衛生署,2009),其共同的危險因子為肥胖、血壓異常、血 脂異常與血醣異常等。 1974年,加拿大衛生暨福利部長Lalonde在「加拿大人的健康新 展望」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中指出,影響 健康的四大要素包括人類生物學、環境、生活型態及健康照護體系 (Lalonde, 1974) 。而後Dever(1976)提出影響疾病死亡率的因素, 其中生活型態佔43%、人類生物學佔27%、環境佔19%、健康照護 1.

(13) 體系佔11%。此報告書指出造成慢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並非健康照 護體系,而是個人的生活型態。 根據2010年行政院衛生署「台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計畫」 研究調查2005-2008的台灣民眾其結果顯示,男性代謝症候群之盛行 率由19-30歲的8.2%,隨年齡上升至65歲以上年齡層之44.5%。女性 19-30歲的之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2.2%,至65歲以上的年齡層有 57.3%之女性罹患代謝症候群。無論是男性或女性,於45-65歲年齡 層,代謝症候群之盛行率均約3成左右(行政院衛生署,2010)。另外 根據西方國家的研究,在較工業化的城市中,發生代謝症候群的比 率約35%-40%(Echahidi, Mohty et al., 2007)。 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 阿拉木圖(Alma-Ata)召開國際基層醫療照護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mary Health Care)中,重申健康是人類的基本權利, 人們有權利及責任參與個人的健康照護計畫,會議中提出了「公元 2000年全民健康」(Health for All in the Year 2000)的目標,並指出 基層醫療照護在健康促進上的重要性。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加拿 大渥太華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健康促進大會上通過了渥太華宣言,其 中包括健康促進的目的在於達到人人健康與促進群體健康。2005年. 2.

(14) 世界衛生組織在泰國曼谷召開第六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此次大會 強調健康促進的落實,並希望人們能增加控制自身的健康及其影響 因素的過程,進而提升他們的健康。 因此,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國人的疾病型態已逐漸轉變成慢性 病的類型,而各種慢性病的發生率及致死率,其成因除了家族遺傳 外,最重要的還有個人平時生活及飲食型態。現代人的生活條件優 渥,一般人吃好喝好,但卻缺乏時間進行健康促進活動,再加上生 活壓力與日遽增,鮮少有合適的抒發管道,而健檢族群是一群關心 自身健康的人們,該如何從健檢族群當中發現其個人之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是否偏頗,並於得知檢查結果時,醫療從業人員能針對其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不足之處予以告知,並提醒密切注意,期待建立正 確的健康概念,落實並持續健康促進行為,待養成習慣後,使之成 為生活的一部分。那麼健檢族群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於健康的重 要性,尌不容小覷了。. 3.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之現況。 二、 瞭解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之現況。 三、 瞭解研究對象健康概念之現況。 四、 瞭解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 五、 瞭解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自覺健康狀況的關係。 六、 瞭解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概念的關係。 七、 瞭解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 八、 瞭解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的關係。 九、 瞭解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 十、 瞭解研究對象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 十一、 探討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對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性。.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探討下列問題: 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之現況為何? 二、 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之現況為何?. 4.

(16) 三、 研究對象健康概念之現況為何? 四、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為何? 五、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自覺健康狀況是否有顯著關係? 六、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概念是否有顯著關係? 七、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有顯著關 係? 八、 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是否有顯著關係? 九、 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有顯著關 係? 十、 研究對象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有顯著關係? 十一、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是否 可以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之不同在自覺健康狀況上有顯著關 係。 二、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之不同在健康概念上有顯著關係。 三、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之不同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 5.

(17) 關係。 四、 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有顯著關係。 五、 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關係。 六、 研究對象之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關係。. 第五節 名詞界定 本研究有關之名詞界定如下: 一、健康檢查族群(Health Examination Group) 本研究對象是指某醫學中心之成人自費健康檢查族群。 二、自覺健康狀況(Perceived Health Status) 是指個人對自己的健康情形做評價,包括個人目前的健康狀態、 與半年前的自己比較及與同年齡的人相比較。 三、健康概念 (Healthy Conception) 本研究中之健康概念乃參考Laffrey(1986)於1986年提出的四 個層面,內容如下: (一)臨床健康概念(二)功能/角色性健康概念 (三)調適性健康概念(四)幸福安寧健康概念。 四、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本研究中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概念乃參考Walker, Sechrist & Pender(1987)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定義為個人為達成維護或提升健. 6.

(18) 康層次、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多層面行動與知覺,並提出應包含 自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營養、人際支持,以及壓力處理等六 個層面。 四、代謝症候群 (Metabolic Syndrome) 代謝症候群是指一個人出現多重心血管代謝性異常,其中包括 葡萄糖代謝異常、腹部或內臟脂肪儲積型肥胖、血脂肪代謝異常及 血壓升高(祝年豐,2003)。本研究是依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1月修 正我國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公告,以下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 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 1. 腹部肥胖。 2. 高血壓。 3. 高血糖。 4. 高三酸甘油酯。 5. 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偏低。.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主要限制如下: 一. 本研究由於人力、時間及經費有限,僅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自費 健檢族群為樣本進行研究,此研究結果只限於推論類似族群,無. 7.

(19) 法推論至其他相異群體,但可做為日後研究者之參考。 二. 本研究採用自我填答方式,在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或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的自評上,可能會出現高估或低估的情形,而影響本 研究結果。 三. 本研究所測得之資料僅限於本研究工具所涵蓋的範圍。 四. 因時間上的限制,本研究採橫斷性研究,僅能探討變項間的相關 性,無法推論因果關係。. 8.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包括第一節、自覺健康狀況,第二節、健康 概念,第三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第四節、社會人口學變項、自 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第一節 自覺健康狀況 自覺健康狀態是指個人對自己的健康情形做評價,自覺健康狀 態會影響個人從事健康促進行為(Pender,1987)。Dianne,Marie & Kathleen(1989)提出自覺健康是一種統合的概念,它能夠反應出一 個個體對他自己的健康評估。自覺健康狀況是個體對自我健康現況 的主觀評價(Frank-Stromborg et al.,1991)。此自評的一般健康狀 況能適切反應身體和心理上的健康狀態(Ware, Gandek, & the IQOLA Project Group,1994)。自覺健康狀況會影響健康行為的決 策(Jensen,Counte, & Glandon,1992)。自覺健康狀況愈好者,越有 動機維持該狀況,因此會執行較多的健康行為(王秀紅、邱啟潤、 王瑞霞、李建廷,1992)。自覺健康狀態越健康者,其各項預防性 健康行為的得分也越高(于漱,1988)。綜上所述,自覺健康狀態 能夠反映出個體當時的健康行為,自覺健康狀態愈高者其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愈佳。. 9.

(21) 第二節 健康概念 一、健康概念 健康是很重要的概念,自古至今,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關於健 康的看法,其定義與解釋隨著時代而有所不同,此節將針對健康的 定義做更進一步的探討。 (一)早期的健康概念 Alonso (2004)指出在二十世紀以前有關健康的定義,是受到 Descartes身心二元論所發展出來的傳統生物醫學模式(Traditional bio-medical model)影響,並認為「疾病是因生物體受傷、感染或遺 傳所造成的功能喪失;而健康則是身體的結構功能良好,細胞沒有 病理徵候的狀態」。而傳統生物醫學的觀點認為健康的概念是「健 康尌是沒有疾病」,它較著重於生理的層面,並將健康與疾病分成 不相容的兩個狀態。後來,美國健康教育學者Cornacchia、Olsen及 Nickerson(1994)則將健康視為一條線,從線的這一端至另一端, 亦卽是從良好健康至不良健康或者是從安適至疾病狀態,其健康狀 況在線上所呈現的型態。這條被喻為健康的連續線上,人的健康呈 現動態式的移動,換言之,我們可以說這個人在這條健康的連續線 上,他是比較偏向健康、安寧或走向罹病甚至死亡。Roy(1976)亦. 10.

(22) 認為健康是個體從高層次的安適狀況(high level wellness)、好的健 康狀況(good health)、健康(normal health)、差的健康狀況(poor health) 、極端差的健康狀況(extreme poor health) 、最後是死亡(death) 的線性狀態,個體是位於該線上的任何一點。這樣的論點,推翻了 早期相互對立的健康或罹病的二分法,而健康的概念從絕對的健康 或不健康的罹病狀態,變成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的動態式表現。 (二)後期多元的健康概念 Engel (1977)認為傳統生物醫學的觀點是關注一個個體其生理層 面,並強調身體的疾病狀態,但傳統生物醫學忽略人是一個整體, 包含了生理與心理兩大部分,並非只是身體器官的組合而已,因此 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Biopsychosocial model),他以系統 論和整體觀來看待健康,認為健康除了生理面向外,亦強調社會和 心理面向對於疾病歷程的重要性,而身心是一體的,彼此會相互影 響,也尌是說身體疾病可能導致心理痛苦,而被社會孤立或心理壓 力增加亦可能產生身體上的病痛。因此Engel主張健康是在生理、心 理和社會三個面向上,沒有疾病或苦痛的狀態。 世界衛生組織(1948)將健康定義為「身體、心理及社會完全 安適狀態,不只是沒有生病或身體虛弱而已」(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11.

(23)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並於1998年再次將健康界定為「健康 是動態性的身體、心理、靈性及社會完全安適狀態,不只是沒有生 病或身體虛弱而已」 (Health is a dynamic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spiritu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Wylie(1970)提出健康的概念是彈性的,健康的定義會隨著時 間而有所變化。Pender(l996)綜合了穩定性與實現性的特質將「健康」 定義為:健康是藉由實行目標導向的行為,完成自我照顧,達到自 我實現、發揮潛能,並能調整適應外界的環境,維持自我整合,滿 意於與外界的關係,且與之和諧相處。健康是一個正向的概念,它 不但強調社會和個人的資源,也強調身體的功能(W.H.O. , 1998)。 綜言之,健康概念可歸納為沒有疾病、沒有殘缺、有能力執行 社會所期許的各種角色、能彈性地調適外在環境的變遷,達到有效 的互動以及感到安適幸福(Laffrey, 1986;Smith, 1981),是具有主 觀性、個別性、客觀性、多面性、動態的、主控的、調整性的過程 與結果(王月伶,2005)。 二、健康概念模式 Smith (1981)曾用哲學分析方式將健康概念分為四種模式,每 一模式都存有健康疾病-連續體(extreme of health-illness continuum) 12.

(24) 的特性。所謂連續體(continuum)是指無法分離,沒有分界點,任何 兩點之間仍有中間點。因此健康是一相對性的名詞,而非絕對性的 名詞,它具有漸進性變化的特性。此四種模式如下: (一)臨床模式(Clinical model): 健康是指沒有疾病或沒有失能的症狀或徵候;而疾病則是 指出現顯著的症狀或徵候。健康是以臨床表徵來判斷,當一個 人沒有疾病的症狀、其身體功能沒有失調的情形,且不需醫師 診治,即是健康。 (二)角色執行模式(Role-performance model): 健康是指能充分執行被期望的社會角色;而疾病則是指無 法執行其應扮演的社會角色。當一個人因生病,造成應扮演的 社會角色能力降低,相對的,其疾病角色尌由此產生了。 (三)調適模式(Adaptive model): 健康是指在身體及社會環境的變化下能彈性的適應外界, 達到最有效的互動;而疾病則是指無法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造成身體無法調適。 (四)安寧幸福模式(eudaimonistic model): 健康是指達到完全的健康,透過自我了解、發揮自我潛能,. 13.

(25) 達到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疾病則是指虛弱並且逐漸衰弱。 整體而言,在Smith所歸納的健康概念中,此四者可視為循序漸 進性擴展的健康概念。臨床及角色執行模式二者著重於生理、社會 穩定性的維持(maintenance of stability);調適模式與幸福模式則以自 我成長與改變為導向(Boruchovitch & Mednick, 2002)。 Ewles 和Simnett(1985)提出健康的概念有六個層面: (一)身體健康(Physical Health):是最常見的概念,指的是有關 身體方面的功能健康。 (二)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有清楚且有條理的思考能力。 (三)情緒健康(Emotional Health):有認知情緒的能力,像是害 怕、高興、悲傷及生氣,並且能夠適當的表達這些情緒。情 緒健康也包括處理壓力、調適緊張、憂鬱與焦慮。 (四)社會健康(Social Health):有能力與他人維持人際關係。 (五)靈性健康(Spiritual Health):靈性健康在某些人來說是與宗 教信念及行為有關,而其他部分則是和個人信仰、行為的原 則以及獲得心情平靜的方法有關。 (六)團體健康(Societal Health) :意指健康的生活圈,生活在健康 的環境中,接近社區健康概念,指周圍環境對個人健康的影. 14.

(26) 響。 Laffrey(1986)發展健康概念量表,指出個人的健康概念可分 為四個層面: (一)臨床健康概念(Clinical health conception): 健康是以疾病、身體不適或是症狀的出現為主的概念, 是最傳統也最普遍的定義。 (二)功能/角色性健康概念(Function/role performance health conception): 健康是以個人的身分和角色為主的概念,包括許多重疊 的角色,如丈夫、父親、妻子、員工、學生或是朋友等,不 同角色有不同的功能與定義。 (三)調適性健康概念(Adaptive health conception): 健康是會隨情境改變,是彈性也可以調整的,是會適應 環境而改變的狀態。 (四)幸福安寧健康概念(Eudemonistic health conception): 健康是安適狀態的,是超越普通狀態而要達到高層次的 安適狀態。 Larson(1999)對健康概念提出四個模式,過去的研究較常使用世. 15.

(27) 界衛生組織模式,分別敘述如下: (一)醫療模式(medical model):沒有疾病或殘障。 (二)世界衛生組織模式(WHO model):完全的生理、心理及社 會安寧幸福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已。 (三)安適模式(wellness model):健康促進以達成功能性完美、充滿 活力、舒適的目標,並整合身體、心理、心靈、社會的最高 境界。 (四)環境模式(environmental model):身體與社會環境不斷調適, 以達平衡、和諧,包括免於不明原因之痛、不舒服或殘障。 Laffrey從不同層面的概念來探討健康,嘗詴提出健康的整體概 念,也尌是全人健康的理念。由此可知,健康是動態的、積極的、 是自己的責任、是有價值的正向健康,也是達到人生追求的目標之 一。. 第三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一、 健康促進 世界衛生組織於1986年召開第一屆以健康促進為主題的國際會 議,在會議中發表「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的五大健康促進行動綱 領為建立健康的公共政策(Build Healthy Public Policy)、創造支持. 16.

(28) 性的環境(Create Supportive Environments)、強化社區行動力 (Strengthen Community Actions)、發展個人技能(Develop Personal Skills),以及轉變健康服務的方向(Reorient Health Services);並 將健康促進定義為「使人們能增加控制和改善健康的過程(Health promotion is the process of enabling people to increase control over, and to improve, their health)」。 Pender(1987)認為健康是個人生活的方式,健康生活方式應包含 健康保護(healthy protection)和健康促進(healthy promotion)兩種行為, 前者指的是去除危險及預防的行為,後者指的是個人自發性的行動 模式,以維持及增進其自我實現、充實感,心理健康,亦即個人用 來維持或增加安寧幸福,以達到自我實現及個人成尌所採用的所有 行為稱之,如規律運動、適當的營養、減輕壓力等。 Green &Kreuter(1999)指出健康促進是「結合了教育和環境的 支持,以促進有益於健康的行動和狀態;這是使人們能增加控制他 們健康的決定因素」(Health promotion is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supports for actions and condition of living conducive to health)。健康促進是積極的增加人們的安適以及 實現人們健康的潛能(Pender, 1996),也是使個人、家庭、團體和 社區在他們的任何需求或發展階段中達到健康和安適的完美狀態. 17.

(29) (Simnett, 1995),健康促進的目的在於加強人們增進個人健康的能 力或是健康的潛能(江東亮、余玉眉,1994)。 健康促進包含了健康教育和健康資訊、預防性的醫療測量、健 康的公共政策、健康和安全的環境,以及社區和組織健康的發展等 (Simnett, 1995),也包含了預防(prevention)、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和健康保護(health protection)(Butler, 2001)。健康促 進的場所涵蓋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包括健康城市、健康促進學校、 健康促進醫院和健康職場(Davies & MacDonald, 1998)。 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經常被混用,健康促進並非以疾病或特殊 健康問題為導向,而疾病預防則是避免生病的狀況發生(黃毓華、 邱啟潤,1996)。「預防」是指人們採取行動以降低或除去特定的 危險因子;「促進」則是健康的人更努力的增進自己的健康,「促 進」的層次是超乎預防之上的(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1997)。 健康促進是在尋求正向的健康潛能,疾病預防則是在阻止或降低疾 病和特殊健康問題對個人健康的影響(王秀紅,2000)。 健康的概念不僅是負面的疾病或死亡,更有積極的健康和最佳 的安適狀態,健康是可以改變的連續量。因此,如何使健康更加的 健康便是一項重要工作,也是健康促進工作(黃雅文、姜逸群,1995) 。. 18.

(30) 姜逸群(2006)指出公共衛生的使命,是在促使人們活得更長久、 更健康,而健康促進則是其重要的方法之一。 黃松元(2000)指出健康促進主要工作重點,包括吸菸、喝酒、 藥物濫用、營養、駕駛行為、運動、性教育、家庭發展、危險因子 的處理、心理壓力調適、適應能力、自尊心的增強以及安全生活等。 另外,健康促進活動可以使正在從事危險行為或增加自己負面健康 的健康人,能改變其行為並維持健康及安適的行為(江麗玉等譯, 2004)。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在泰國曼谷所召開的第六屆健康促進國 際研討會中,發表了「曼谷健康促進憲章」,其中也指出了健康促 進是公共衛生的基本功能,有助於發展傳染病、非傳染病及其他健 康威脅的衛生工作。 綜合上述健康促進的概念與定義,可以看出健康促進是促使人 們願意主動的控制並改善自己的健康,健康促進是超乎預防之上的, 並且需要健康政策、環境、社區、經濟等各方面的支持。此外,健 康促進是在人們還很健康的時候,發展社區和個人的策略,以協助 人們採行維護和增進健康的生活型態。因此,健康促進著重的是正 面的健康(positive health)(邱清華等,1999)。健康促進也是一. 19.

(31) 個包含知識、態度和健康行為的複雜網絡(Kulbok & Baldwin, 1992)。 二、 生活型態 (Life style) 生活型態的觀念,最早源自於心理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的領域, 但對於生活型態的解釋,則常因研究目的及方法的不同,而有不一 致的情況,且許多文獻及學者將生活型態以「健康行為(health behavior)」代替之,為考量一致性,本文全部以「生活型態」稱之。 心理學者是以人格特質的描述來研究生活型態,並說明生活型態是 指不同個體在尋求高人一等的過程中,突顯出其特有行為模式;社 會學者認為生活型態是不同社會群體所表現出之特有行為,包括衣 著、言談、思想…等,而這些會形成群體之特質,其中,生活型態 是個人與社會環境及次文化不斷交互作用下之產物。 加拿大衛生福利部長Marc Lalonde 於1974年提出影響人類健康 的因素有四:(一)健康照護體系(Health care organization)。(二) 人類生物學因素(Human biology)。(三)環境(Environment)。 (四)生活型態(Life style),其中生活型態對健康的影響最大;而 Alan Dever依此四因素分析美國1974∼1976年的死亡原因,結果發現 生活型態所佔之比率最高,佔43%(Dever,1976);我國的林瑞雄. 20.

(32) 教授亦依此分類統計台灣的數值各為:健康照護體系約佔19.4%、人 類生物學因素約佔25.2%、環境因素約佔19.4%、生活型態方式約佔 45.5%(林瑞雄、李龍騰、劉嘉年,1995),由上述研究知道我國生 活型態對健康的影響約佔了二分之一,由此證明了國人的生活型態 對健康狀況其影響非常深遠。 Walker, Sechrist & Pender(1987)定義生活型態為個人可以控制 的所有行為,其中包括生活中對健康可能造成傷害的行為。世界衛 生組織(1998)將生活型態(對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定義為「具 有同一型態的生活,並受到個人人格特質、社會的影響、社經因素, 以及居住環境的條件相互影響」。此外,將生活方式歸納為較廣義 的說法是「與健康有關的行為」(health-related behavior)或「健康 的生活方式」(healthy life style)(丁志音,1988)。 生活型態不只是個人的責任,也和其社會文化背景有關 (Palank,1991)。尹祚芊(2000)認為生活型態是指生活作息、習 慣、嗜好(飲食、喝酒、吸菸、嚼檳榔)、是否規律運動、充足睡 眠以及均衡飲食等,生活型態是人們基本的日常生活狀況,與健康 有著密切的相關。 Dever(1976)指出與生活型態有關的危險行為包括飲食過量、. 21.

(33) 膽固醇的攝取、酒精成癮、飲酒、吸菸、藥物依賴以及成藥的使用、 過量的糖份攝取等。而Pender(1996)指出個人的生活型態和選擇會 影響其健康,包括身體活動和體適能、營養、吸菸、酒精和其他藥 物的使用、家庭計畫、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暴力和不當的行為, 以及教育和社區的計畫。 綜合上述生活型態的概念與定義,可以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生活型態;部落或群體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個人的健康會因不同的 生活型態而不盡相同(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1997)。 三、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在健康範疇裡,生活型態被定義為一個人可以控制的所有行為, 包括影響個人健康的危險行動,以及每天的生活常規,但卻會對健 康狀態造成傷害的任意行為(Walker,Sechrist, & Pender, 1987);在 公共衛生領域中,生活型態被定義為,在病因論的導向下易辨別及 測量的危險因子,而較廣泛的說法是指「與健康有關之行為」或「健 康的生活型態」,「與健康有關之行為」,其概念來自於Kasl and Cobb (1966)對健康行為所下的定義,將之分為三大類: (一)健康行為(Health Behavior):如健康檢查、預防注射、運動、 飲食(營養)、戒煙及繫安全帶。其中健康行為又可分為兩. 22.

(34) 種:健康檢查發現個人的健康問題及個人為了促進和維持健 康所採取的行為,例如運動或節食等。 (二)疾病行為(Illness Behavior):如尋求醫療照護。 (三)疾病角色行為(Sick Role Behavior):如遵從醫囑服藥、特殊 飲食或運動。 1971年Belloc & Breslow等人在美國加州Alameda County所做的 世代追蹤研究,將生活型態界定為七種每天與健康有關的行為習慣: (一)不吸菸。(二)不過度飲酒。(三)適當之睡眠。(四)適 度之運動。(五)體重控制。(六)不吃零食。(七)吃早餐。 Harris 及Guten(1979)則將生活型態分成五類:(一)健康習 慣:充足睡眠、鬆弛、對飲食提高警覺、避免過度勞累⋯等。(二) 安全行為:繫安全帶或其他防備裝置。(三)預防性健康照護:如 健康檢查、口腔檢查。(四)避免環境中的危害:如污染及犯罪。 (五)避免有害物質:如煙及酒;而國內學者將生活型態定義為: 可能影響個人健康狀況的各種衛生習慣或健康行為(丁志音、江東 亮,1996)。 Palank(1991)指出,健康的價值或健康的重要性對個人來說, 是在於其健康促進行為的實行與維持。 Walker, Sechrist & Pender. 23.

(35) (1987)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定義為個人為達成維護或提升健康層 次、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多層面行動與知覺,並提出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包含了自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營養、人際支持,以 及壓力處理等六個層面。其內涵如下: (一) 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個人能力極大的發揮,包括對生命樂觀、喜歡自己、生 活有目的、感到快樂,以及正向成長等。 (二) 健康責任(Health Responsibility): 關心自己的健康、承擔健康的責任、接受健康的教育並 在需要時向專業人員求助,包括適時的求醫、監測血壓及膽 固醇、討論關於健康的事、閱讀健康相關書籍等。 (三) 運動(Exercise): 規律的運動,包括伸展運動、每週三次重度運動、休閒 活動,以及脈搏的監測等。 (四) 營養(Nutrition): 關心飲食的樣式和食物的選擇,包括吃早餐、每天吃三 餐、食物中不含防腐劑、閱讀食物標籤、粗糙食物/纖維的攝 取等。. 24.

(36) (五) 人際支持(Interpersonal Support): 親近和親密的行為,包括能與他人討論問題、經常讚美 他人、和朋友相處、關心關愛等。 (六) 壓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 睡眠和壓力的管理,包括放鬆的時間、察覺壓力來源、 冥想或放鬆、情感表達、壓力控制等。 Pender, Walker , Sechrist及Frank-Stromborg(1990)探討589位職 場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結果發現以自我實現和運動得分最高, 得分最低的是健康責任。楊瑞珍、蘇秀娟、黃秀麗(2001)進行不 同學制學生(包括小學、國中、高中職及大學)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的研究,結果發現各級學制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單項得分皆偏 低,平均值在0.3-2.6分之間,該量表中以健康責任的得分最低,營養 得分最高。 陳政友(2001)調查高中職與大專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包括運 動行為、休閒活動、心理壓力調適、飲食行為、藥物使用與濫用等 五個量次表,其中高中職與大專學生皆以休閒活動得分最低。另外, 在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研究,包括自我實現、健康責任、壓 力處理、人際支持、營養及運動等分量表,發現以自我實現的得分. 25.

(37) 最高(黃毓華、邱啟潤,1997)。. 26.

(38) 第四節 社會人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與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國內對於健康促進生活形態之相關研究大多數是以學生、醫護 人員與教師為研究對象,其研究內容分析如下: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 (一)性別、年齡與健康概念. Kenney於1992年研究中指出,性別不同對健康概念有 著不同的看法,女性比男性具有較多良好社會關係和整體 融洽的健康概念,且在研究者所列的十二大類健康概念中, 女性強烈同意的有九類,而男性強烈同意的只有六類,該 研究者推論女性比男性具有較寬廣的健康概念。Whetstone & Reid (1991)以Laffrey Health Conception Scale做為健康 概念評量工具,發現女性的健康概念得分高於男性,但年齡 不影響健康概念之得分。 在國內的研究中,針對國小學童調查發現,女生、與父母 同住、家長社經地位愈高者,其健康行為表現愈好(黃淑貞 等人,2003)。紀政安(2009)也是針對國小學童調查發現 女生在健康概念總量表得分高於男生,家庭富裕程度與健康. 27.

(39) 概念呈現正相關;父母教育程度、族群與健康訊息未達顯著 差異;年齡與健康概念呈現負相關。賴佳儀(2006)針對某 國營事業職場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中發 現,年齡、工作滿意度、母親健康狀況對健康概念的形成有 顯著影響。 (二)代謝症候群與健康概念 代謝症候群是目前在台灣重要的隱藏性疾病,它是與健 康相關的危險因子集合指標,它需要身體檢查後才可看出端 倪。隨著物質生活的豐裕及壽命的延長,代謝症候群在世界 許多地區都有急速增加的趨勢,罹患代謝症候群者,其早期 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罹病率、死亡率都有上昇的危險性(戴 東原,2006) 。全球代謝症候群盛行率正與日俱增中,在美國, 約23.5%的人具有代謝症候群,而在台灣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 男性約16.1-20.4%,女性約13.3-15.3%。(朱嘉華,2007;吳 香錡等,2009;黃麗卿,2006;黃麗卿、黃國晉,2007;行 政院衛生署,2010)。根據2010年行政院衛生署「台灣營養 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計畫」研究調查2005-2008的台灣民眾其結 果顯示,無論男性或女性,於45-65歲年齡層,其代謝症候群. 28.

(40) 之盛行率均約3成左右。 目前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所依據的代謝症候群的診斷定義, 為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成人治療準則第三版 (NCEP, ATP III),台灣地區則由衛生署於2004年根據國民營養調查結 果調整腰圍標準,2007年更新適用於台灣地區民眾的代謝症 候群定義。依據國民健康局參考2005年美國NECP ATPⅢ的診 斷標準修正成人(20歲以上)代謝症候群之判定,2007年1月 修正我國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公告,若5項危險因子中, 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10)。 本研究依照行政院國民健康局代謝症候群定義,以下5項 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判定為代謝症候群,操 作變項如下: 1. 腹部肥胖: 男性腰圍大於或等於 90 公分,女性腰圍大於或等於 80 公 分者。腹圍測量方法如下: (1)除去腰部覆蓋衣物,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 (2)以皮 尺繞過腰部,調整高度使能通過左右兩側腸骨上緣至肋骨下緣. 29.

(41) 之中間點(如圖 2-4-1),同時注意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並緊貼 而不擠壓皮膚。 (3)維持正常呼吸,於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 (皮尺置放於虛線處). 肋骨下緣(Last rib margin) 腹部中線(Mid distance) 腸骨上緣(Iliac crest). 圖 2-4-1 腹圍測量方法 註:引自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代謝症候群-成 人(20歲以上)代謝症候群之判定標準(2007 台灣)。 2、高血壓: (1)收縮血壓(SBP)大於或等於130mmHg,舒張血壓(DBP) 大於 或等於85mmHg。 (2)依醫師處方使用降血壓等藥品(中、草藥除外),導致血壓值 正常者。 3、高血糖: (1)空腹血糖值(FG)大於或等於100mg/dl。 (2)醫師處方使用降血糖等藥品(中、草藥除外),導致血糖檢 30.

(42) 驗值正常者。 4、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5、高三酸甘油酯(TG)≧150mg/dl。 由於台灣民眾代謝症候群患者眾多,但鮮少有研究者對 其健康概念做深入的探討,故本研究將針對代謝症候群進行 其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分析與討論。 (三)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 在自覺健康狀況方面,賴佳儀(2006)針對某國營事業 職場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中發現,自覺 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及其分概念間均呈現出顯著正相關。根 據其他的研究顯示,在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概念部分,其 結果顯示女性、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呈現正相關;年齡、 教育程度、職業與健康概念之關係並不一致。(陳昭伶等, 2009;宋素真等,2001;葉琇珠,2000;黃毓華,1995;李 雅欣, 2004)。 二、社會人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社會人口學是影響個人執行健康促進活動的修正因素之. 31.

(43) 一,個人生活型態的選擇和變動與經濟、文化、物質及社會 環境有關(Kulbok & Baldwin, 1992);而個人的生活圈 (Life-cycle)是影響生活型態的重要因素,像是家庭、朋友 及同儕團體等都會影響個人的看法、態度和行為(Badura, 1984)。 Pender(1996)指出影響個人執行健康促進活動的因素, 包含了生物、心理和社會文化三方面。在生物因素方面包括 了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處於青春期或更年期、需氧 量、力氣、靈活度以及平衡等情形;在心理因素方面包括了 自尊、積極性、個人的能力、自覺健康狀態,以及個人的健 康概念;而在社會文化因素方面則包括了種族、種族的地位、 文化適應、教育程度及社經狀況。Palank(1991)也指出,年 齡、性別、種族、種族的地位和收入等,皆是廣泛的在健康 行為研究上被探討。 Pender, Walker, Sechrist, & Frank-Stromborg(1990)在美 國六家公司進行職場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調查,研究發 現女性、年齡較大者較能持續的參與公司的健康促進計畫, 也有較健康的生活型態。 Duffy, Rossaw及Hernadaz(1996). 32.

(44) 針對墨西哥裔美國女性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調查,發現 年齡較大、教育程度較高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的得 分較高。林美聲(2004)針對宜蘭縣中小學校護理人員健康 促進人員生活型態發現年齡、護理工作年資與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呈正相關;鄭小玉(2005)針對花東地區學校護理人員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中發現與年齡、婚姻、工作年資與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陳瀅如(2008)以台北市某醫 學中心健檢族群代謝症候群不同危險因子患者之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調查中發現年齡可以預測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其他研究也顯示出教育程度高、高社經地位者其健康促 進行為較為正向(王秀紅、邱啟潤、王瑞霞、李建廷,1992), 而家庭氣氛、親子關係愈好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落實也 愈好(黃春太、姜逸群、黃雅文、胡益進,2007)。陳善慧 (1998)探討台北市公車司機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相關因素 中,發現教育程度愈高者,其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得分愈高。 在代謝症候群方面,陳瀅如(2008)分析健檢族群代謝 症候群患者對個人目前的健康狀況自評的結果是介於普通和 良好之間,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顯示六個分量表中以「人際處. 33.

(45) 理」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自我實現」,「營養」,「壓 力處理」,「健康責任」,而「運動」得分最低;藍靜渝(2006) 選取台北市北投區社區整合式篩檢,四十歲以上其含代謝症 候群危險因子中任一項及以上異常之社區民眾共246位,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得分以自我實現最佳,健康責任及運動休閒最 差,民眾教育程度低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明顯較差,不同年 齡層在自我實現、人際支持及運動休閒有顯著差異。 (二)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自覺健康狀況是指個人對自己的健康情形做評價,自覺 健康狀況會影響個人從事健康促進行為(Pender, 1987)。于 漱(1988)對於台北市20-60歲居民預防性健康行為之調查, 研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態越健康者,其各項預防性健康行為的 得分也越高。賴瓊儀(2002)以台北市北投區40-55歲的中 年人為對象進行調查,其結果顯示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有顯著的正相關;黃毓華、邱啟潤(1997)所做的 調查中研究結果自覺健康狀態對大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最具影響力,同樣的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現 正相關。. 34.

(46) 蕭順蘭(2003)以服務臺北縣二十九個衛生所護理人員 為研究對象在年齡、工作年資、子女數、身體質量指數 (BMI) 、 參加健康促進課程時數、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呈現正相關。林思嫻、陳政友(2006)在宜蘭縣高中(職) 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中發現,年齡、婚姻狀況、教學 年資、健康促進課程參與情形、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呈現正相關;林子淳、郭富舜(2008)在不同性別教 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男性皆顯著高於女性;碩士以上學 歷顯著高於大學學歷;賴佳儀(2006)某國營事業職場員工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中性別、年齡、婚姻狀 況、子女數及工作滿意度、自覺健康狀況均對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形成顯著影響;陳進生(2004)大高雄地區國軍人員年 齡、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現正相關。 由以上眾多學者的理論及相關研究發現,社會人口學特 性是影響個人健康行為的重要決定因素,其中性別、年齡、 職業、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自覺健康狀況等變項與個人之 健康概念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有密切關係的,而健康檢查 族群之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會對本身之健康. 35.

(47) 狀態有影響,目前相關文獻發表不多。故本研究將針對健康 檢查族群之社會人口學變項來做進一步的探討,以了解這些 變項與其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 係。. 36.

(48) 表 2-4-1 國內社會人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張富琴 2001. 台北市高中生. 蕭順蘭 2003. 臺北縣二十九個 衛生所護理人員 桃園地區高中職 學生. 性別、年級、家長社經地位與危 害 健 康 行 為 有顯著相關 年齡、工作年資、參加健康促進課程時數、自 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男生比女生佳;年齡無顯著差異;自覺健康狀 況「一般說來,您認為您目前的健康狀況」與. 宜蘭縣中小學校 護理人員 大高雄地區國軍 人員.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年齡、護理工作總年資、學校護理工作年資與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年齡、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 相關. 鄭淑芬 2004. 林美聲 2004 陳進生 2004 鄭小玉 2005 劉美媛 2006 呂昌明 林思嫻 2006 陳政友 賴佳儀 2006 施惠雯 2007 林子淳 2008 郭富舜 陳瀅如 2008 胡益進 2009. 花東地區學校護 理人員 北部某大一學生. 年齡、工作年資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宜蘭縣高中(職) 教師 某國營事業職場 員工 北部某國立大學 生 教師. 年齡、教學年資、健康促進課程參與情形、自 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性別、年齡、工作滿意度、自覺健康狀況均對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形成顯著影響 女生得分較男生高,三年級得分較其他年級高. 台北市某醫學中 心健檢族群 三所師範大學新 生. 健康概念、家庭社經地位、自覺健康狀況與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男性顯著高於女性;「碩士以上」學歷顯著高 於「大學」學歷;已婚者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顯著高於未婚者 年齡可以預測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自覺健康狀態及健康生活狀況之間呈顯著正 相關. 37.

(49) 四、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個人對於健康的概念,將會影響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執行。 Laffrey (1986)指出,許多研究者大多偏重於測量健康狀況與健康行 為,對於健康概念較少有研究,但健康在個人或是其他層面是多面 向且可應用的。健康是先天固有與後天習得的自我潛能實現,藉由 實行有目標行為、自我照護的能力及滿意的人際關係,以維持其完 善及和諧,並能因應相關環境而做調整(Pender, 1996)。 Kulbok和 Baldwin(1992)認為健康促進行為取決於對行為的正向或負向價值、 文化的觀點、性別、啟發性的影響以及對行為目的的察覺。 Weitzel(1989)探討179 位藍領勞工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經由 逐步迴歸發現健康概念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因子。Pender、 Walker、Sechrist&Frank-Stromborg(1990)曾對美國中西部六家工 廠589位員工研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結果發現健康概念為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Bagwell&Bush(1999)對年齡在18-65歲的藍 領工人共160 位進行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之研究,發現健康概念與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間是有顯著相關的。Pullen、Walker&Fiandt(2001) 以鄉村老年婦女為對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發現健康 定義為美滿的(wellness)、自覺有更好的健康皆與健康促進生活型. 38.

(50) 態呈顯著相關。 Gillis(1994)整理1983至1991年期間發表有關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決定因素之23篇文獻,內容以小孩及青少年為探討對象的有六篇, 以成人為主的有十七篇;其中指出個人對於健康的定義會影響其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執行。 在國內的部分,研究調查大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發現個 人的健康概念與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成正相關(林建得、陳德宗、 丁春枝,2002;黃毓華、邱啟潤,1997;葉琇珠,2000;胡益進, 2009);研究宜蘭縣中小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人員生活型態發現 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呈現正相關(林美聲,2004);某國營事業職場員工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之研究中其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子女數以及年齡能有效 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因子,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變異量 為38.5%,其中以自覺健康狀況最有預測能力(賴佳儀,2006)。 綜觀上述文獻,可知健康概念是個體內在對於健康的一個重要 認知因子,一個人的健康概念愈正向,愈會選擇從事正向的生活型 態。而社會人口學變項的差異(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等) 與健康概念確實會影響人們的健康狀況。因此本研究為探討不同社. 39.

(51) 會人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 的關係,以及社會人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等變項是 否能用來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表 2-4-2 研究者. 國內外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彙整表 年代. Weitzel 1989 Pender 等 1990 Gillis 1994 Pullen 等 2001 黃毓華.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藍領勞工 六家工廠員. 健康概念可以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現正相關. 工 整理23篇文 獻 鄉村老年婦 女. 活型態的執行 健康定義為美滿的(wellness)、自覺有更 好的健康皆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相. 高雄地區三. 關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現正相關. 所大學二年 級學生 桃園地區高 中職學生 某國營事業 職場員工.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正相 關 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及年齡能有效預測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三所師範大 學新生. 健康概念及健康生活狀況之間呈顯著正相 關. 邱啟潤 1997. 鄭淑芬. 2004. 賴佳儀. 2006. 胡益進. 2009. 個人對於健康的定義會影響其健康促進生. 40.

(5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五節,包括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對象, 第三節、研究工具,第四節、研究步驟、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目的及國內外文獻,研擬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下:. 自覺健康狀況. 社會人口學變項 性別. 健康概念 臨床健康概念 功能/角色性健康概念 調適性健康概念 幸福安寧健康概念. 年齡 職業 教育程度 代謝症候群.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自我實現、運動、人際支持 健康責任、營養、壓力管理. 圖 3-1-1 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因時間、人力及物力的考量,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選取 臺北市某醫學中心自2010年10月2日至10月29日之成人自費健檢族 群。 41.

(5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題目之採納是根據研究 目的及研究架構為主題,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及問卷或量表後,歸 納整理、擬定初稿,並與教授討論指導修改而成。 問卷內容分成三部分,包括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量表及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簡式量表,以下針對問卷內容,說明如下: 一、自覺健康狀況量表: 指研究對象對自己健康狀況的自我評估,評估過去一個月內自 覺健康狀況,參考SF-36台灣版一般健康狀況量表(Cronbach's α= 0.82)(盧瑞芬、曾旭民、蔡益堅,2002),因考量到本研究對象做 健康檢查前必頇先行填妥6頁健檢問診表,為提高填答流暢度,在指 導教授建議下,選取最有代表性的前三題做為問卷詴題。 施測題目為―與其他同年齡的人比較,您認為您的健康?‖ ―與半 年前的自己比較,您覺得自己目前的健康狀況是?‖―整體而言,您 認為您目前的健康狀況是?‖,其回答採用 Likert 五分量表記分, 依「非常差」、「稍差」、「普通」、「良好」、「非常好」,分 別給1分至5分,得分愈高,表示對於自覺健康狀況愈佳。 二、健康概念量表:. 42.

(54) 本研究採用胡益進(2009)國立師範大學新生健康概念、自覺 健康狀態、健康生活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之健康概念量表, 其研究對象對於健康概念的看法,共18題,包括臨床性、角色功能 性、調適性以及幸福安寧性等四個概念,以Likert式五分量表計分, 計分方式由「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分別給予1至5分,總分 介於18分至90分,得分越高者表示健康概念越趨於正向。其預詴信 度之Cronbach's α值為.932,正式施測的Cronbach's α值為.939。 (一)臨床性健康概念分量表:共3題。 係由疾病或醫學的觀點來定義健康。包含沒有不適的症 狀、不需要看醫師與不需要使用任何藥物。 (二)角色功能性健康概念分量表:共5題。 其定義是個人能執行被期望的社會角色、盡到日常生活 應盡的責任等。包含能完成日常生活該做的事、能夠做我必 頇要做的事、能盡到日常生活的責任、具有創造和維持與他 人關係的能力、具有行為信條或原則,及能獲得內心的平靜。 (三)調適性健康概念分量表:共6題。 其定義是能彈性適應生活環境的改變、能對生活中的壓 力作調適等。包含能適應生活上的改變、能應付外來的壓力、. 43.

(55) 能依環境的需要做改變或調適、能依事的狀況作調整,而不 強求、具有能力認知情緒,並能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能維 持具有自我治癒的能力。 (四)幸福安寧性健康概念分量表:共4題。 其定義是指完全的健康,提昇到更高層次的健康。包含 以高昂的興致和熱誠迎接每一天、能發揮個人潛能、有繼續 生存的期望、能尋找體認個人生命的意義,努力達成自己的 人生目標。 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簡式量表(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Profile Short-form, HPLP-S): 採用魏米秀、呂昌明(2005)所發展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簡式 量表內容,包括自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營養、人際支持以及 壓力管理等六個層面,量表題目共24題,選項為「從未如此」、「偶 而如此」、「時常如此」、「總是如此」四種,計分方式依序為1至 4分,總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為.90,各分量表為.63~.79。 (一)自我實現分量表:共4題。 包含生活有目的、朝目標努力、對未來充滿希望、發覺 生活充滿樂趣與挑戰。. 44.

(56) (二)人際支持分量表:共4題。 包含能發展社會支持系統等。如「有親密的人際關係, 和關心的人有身體接觸,花時間與親密的朋友相處,維持有 意義的人際關係(指深層的,非泛泛之交)。」 (三)健康責任分量表:共4題。 包含向健康專業人員討論健康保健。如「每個月至少一 次觀察自己的身體有無異狀或病徵。向健康專業人員詢問如 何好好照顧自己。測量血壓,並知道自己的血壓。」 (四)壓力處理分量表:共4題。 包含能放鬆自己、有減輕壓力等等。如「睡覺前使自己 全身肌肉放鬆。尌寢前想愉快的事。建設性方式表達自己感 受。採用方法減輕壓力。」 (五)運動休閒分量表:共4題。 包含從事運動與休閒的活動等。如「每週做伸展運動至 少三次。參加有人指導的活動。運動時量脈搏。從事休閒性 的體能(如散步、游泳、足球、騎腳踏車)。」 (六)適當營養分量表:共4題。 包含日常飲食型態、食物的選擇等。如「選用天然食物。. 45.

(57) 每日三餐規律。食用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如全穀類、天然水 果、蔬菜)。每日攝取六大類食物。」. 第四節 研究步驟 一. 問卷施測前 (一)本研究擬定研究目的與研究架構後,蒐集國內、外相關資料 與文獻加以探討,利用魏米秀、呂昌明(2005)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中文簡式量表(HPLP-S)及胡益進(2009)國立師範大 學新生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態、健康生活狀況及其相關因 素研究中之健康概念量表為研究工具,並請相關領域專家學 者審閱問卷內容而製訂。 (二)向醫院申請研究倫理委員會臨床詴驗審查,審查申請書於2010 年9月20日通過(案號:201009008R)(附錄一),隨即進行 問卷預詴。 二. 預詴: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預約時的基本資料) 1、每位健檢受詴者於預約時必頇填答的資料,該資料由工作人員 或預約者鍵入檢查單位之電腦系統,其內容有姓名、身分證字 號、出生日期、性別、聯絡電話、通訊住址及病歷號碼。. 46.

(58) 2、因前述文獻中,多數學者表示性別、年齡與健康概念及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相關,固本研究選取性別與年齡納入社會人口學變 項中。 (二)健檢問診表 1、健檢問診表(附錄二)是此醫學中心健康檢查民眾必頇填答的 問卷,其內容包含基本資料、家族史、個人藥物史、個人疾病 史與飲食及生活習慣等問題共6頁。 2、因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中,發現職業及教育程度對健康概念及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影響,及社會人口學變項中之代謝症候群 其診斷標準也在此問卷中,故選取職業、教育程度及個人藥物 史當做原始資料進行分析。 (三)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本研究血液生化值等資料來自健康檢查結果,代謝症候群 部分診斷標準(醫師處方使用降血壓或降血糖等藥品)來自健 檢問診表。 三. 預詴進行方式 (一)為了解研究對象對問卷之理解程度、其填答問卷之反應及完 成問卷所需時間,研究者選定非正式樣本約34人進行預詴,. 47.

(59) 針對問卷內容鼓勵受詴者提出建議與問題,以作為問卷修訂 之參考。 (二)將預詴問卷回收後,進行量表Cronbach’s α 內部一致性分析, 結果如表3-4-1。由表3-4-1之結果得知:在自覺健康狀況總信 度為0.812;健康概念總量表信度為0.910;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總量表信度為0.905;根據Nunnally 對於量表使用之建議標準, Cronbach’s α值最好在0.6 以上(Sherer et al.,1982)。故除了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中人際支持行為與壓力管理行為之外, 其餘問卷的內容一致性尚佳。 四. 正式施測: 本研究於2010年10月2日至10月29日進行研究問卷資料的蒐集, 若受測者同意參與此研究,則請受測者簽署「參與研究同意書」(附 錄三)後進行施測。問卷填答完成後,於健康檢查當天收回問卷, 收回問卷後立即檢查其填答完整率,經篩檢後,如有漏答或回答不 清楚者,由研究者同事協助解釋該問題,並由受測者回答該選項結 果並馬上記錄之,以提昇問卷完整率。共發放440份問卷,回收438 份,回收率99.5%,扣除部份問卷回答不夠完整,故實際有效問卷為 435份(98.8%)。正式施測Cronbach’s α 內部一致性分析,結果如. 48.

(60) 表3-4-1,自覺健康狀況總信度為0.885;健康概念總量表信度為0.936;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信度為0.912;各分量表值介於0.655-0.898 之間。將測得結果所得資料加以編碼與整理,進行統計分析與結果 探討,最後依所得結論予以檢討與修改,完成研究論文之撰寫。 表 3-4-1 預詴與正式問卷信度表 構面. 題項內容. 題數. Cronbach’s α值. Cronbach’s α值. 預詴. 正式. 自覺健康狀況 健康概念 臨床健康概念 功能/角色性健康概念 調適性健康概念. 3 18 3 5 6. .812 .910 .764 .813 .881. .885 .936 .743 .844 .898. 幸福安寧健康概念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自我實現行為 健康責任行為 運動行為 營養行為 人際支持行為 壓力管理行為. 4 24 4 4 4 4 4 4. .827 .905 .695 .782 .703 .673 .581 .575. .831 .912 .808 .805 .655 .728 .743 .76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問卷收回後,使用 SPSS for Windows 17.0 版統計套裝軟 體程式進行各項統計分析與考驗,資料分析處理說明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 有效樣本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皆. 49.

(61) 以次數分配與百分率、平均值、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方法進行描述。 二、推論性統計 (一)單因子變異數(one-way ANOVA) 以社會人口學變項為自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 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為依變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 各種不同變項的差異情形;若達顯著水準,當組間變異數同質時以 Scheffe 法進一步進行事後比較;當組間變異數不同質時,則進一 步以Dunnett’s T3進行事後比較,以瞭解其間的差異情形。 (二)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以「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各層面進行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探討各層面之相關情形。 (三)複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以複迴歸分析社會人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對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重要預測因子。 三、本研究的統計考驗設定 α=.05 為統計水準。. 50.

(6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說明研究的結果,全章共分五節加以說明,依次為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資料,第二節、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之現 況,第三節、研究對象健康概念之現況,第四節、研究對象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之現況,第五節、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自覺健 康狀況、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第六節、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之重要預測變項。.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資料 本節將研究對象的基本變項如社會人口學變項,以次數分配、 百分率、平均值、標準差等來描述其分佈情形。本研究對象實際回 收之有效問卷為 435 人。研究對象的個人基本資料包括以下變項, 依序描述如下(見表 4-1-1)。 一、性別 研究對象男性為 265人(60.9%),女性為170人(39.1%)。 二、年齡 研究對象之年齡層介於25~83歲之間,平均年齡51.6歲;40歲(含) 以下為69人(15.9%),41~50歲為130人(29.9%), 51~60歲為156 人(35.9%),61歲以上為80人(18.4%);年齡層以51~60歲居多。. 5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cluding government health establishments such as public health centres and Medical Check-up Centre for Civil Servants, and private clinics including establishments of health

Including government health establishments such as public health centres and Medical Check-up Centre for Civil Servants, and private clinics including establishments of health

正向成就 (positive accomplishment) 正向目標 (意義) (positive purpose) 正向健康 (positive health)..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Topic 4 - Promo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4CAspects of risk assessment and

• 對十八歲以下人士作出危 害或損害其身/心健康發 展的行為,或不作出某行 為以致兒童的身/心健康 發展受危害或損害。..

• 對十八歲以下人士作出危害 或損害其身/心健康發展的 行為,或不作出某行為以致 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受危 害或損害..

• 對十八歲以下人士作出危 害或損害其身/心健康發 展的行為,或不作出某行 為以致兒童的身/心健康 發展受危害或損害。..

When risk factors are high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re low, proximal risk factors. (or stressors) can interact with a person’s long term or underl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