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備人鬼之態──模糊的身分認同與仕/隱之抉擇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無咎。(40 回本,9 回,頁 630)

從馮夢龍的評點:「花酒自是公子本等,何妨師巫邪術,卻使不得。」305亦可見 其教化的觀念。另外,上述引文中有「死生有命」的命定觀念,40 回本增補此 情節也暗示了蛋子和尚屬於「正」的一方,因此最終不會受「邪術」所影響,彌 補了 20 回本中人物形象「後來全無施設」的缺點,可見 40 回本凸顯出神魔敘事 的重要性,以及「妖由人心」的宗教意涵。在「世變」氛圍中的文人表面上以起 義者失敗的下場維護其政治正統,但暗地裡卻偷渡了起義者起義的合法性,起義 者的失敗並非政治立場的不正確,而是由於修練者心術不正而造成,「妖由人心」

和「妖由人興」的主題相輝映,形成《平妖傳》不同於官方立場的歷史解釋系統。

第三節 備人鬼之態──模糊的身分認同與仕/隱之抉擇

馮夢龍在 34 回開場詩描寫王則之亂是「從來叛亂數應然,也是朝廷政未全」

(頁 881),可見世變之下的叛亂起於朝政混亂。雖然叛亂者終將敵不過官方,

最終被官方定位為「邪不勝正」的叛亂事件,但馮夢龍之所以取宋仁宗慶曆年間 的朝政混亂為題材,或許反映出他身處於明末,對於世變前夕的擔憂。馮夢龍《新 平妖傳》中亦正亦邪的角色設定,也可視為明末文人對於出處進退的游移態度。

一、仙/佛或妖──神聖性的消解

狐妖被凡人認為是仙佛的情節,有王則將聖姑姑認為仙姑,以及 40 回本聖 姑姑變化為普賢的情節。首先,是兩種《平妖傳》中的狐妖聖姑姑被認為「仙姑」:

王則心中不勝歡喜,思忖道:「我的渾家去年死了,今日仙姑把這美婦人 與我,豈不是天緣奇遇?」(20 回本,13 回,頁 327)

王則之所以認為聖姑姑是仙姑,是因為其法術高超,使王則以為自己「遇仙」, 此情節轉化了仙境故事常見的遇仙元素,使得仙/妖身分莫辨,仙的神聖性因而 被消解。而在 40 回本中,馮夢龍為了統一聖姑姑與仙姑兩名稱,故安排王則出 莊院後才稱呼聖姑姑為「仙姑」:

瘸師引他離了莊院,出林子來,指一條路,教他回去。王則回頭看時,不 見了瘸師。行不多幾步,蚤到貝州城門頭。王則喫了一驚,道:「卻不作 怪!前番行了半日,到得仙姑莊上;如今行不得數十步,蚤到了城門頭。

原來這一班都是異人,都會法術,來扶助我。我必是有分發跡!」(40 回 本,32 回,頁 867)

305[明]馮夢龍撰,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 2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頁 23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王則由此際遇而加深「發跡變泰」的信心,此類題材藉由仙境故事的包裝,反映 出時人在「世變」背景之下,面對階層流動而渴望身分轉變的可能。對照馮夢龍

「三言」裡發跡變泰的故事,可知其特色有三:一、多描述市井遊民、落魄士子;

二、主題思想多指由貧到富,由賤到貴;三、母題多為感生與異貌、女人與酒、

命運與機遇306。而兩種《平妖傳》裡的王則亦符合此類故事之特色,馮夢龍大致 延續了 20 回本中武人王則「發跡變泰」過程,也重寫了王則的形象(詳見第四 節分析)。與「三言」的寒士、武人發跡變泰故事相對照,可知馮夢龍不只是迎 合當時人們對於此類題材的興趣307,也有其身分認同的焦慮,世變下的文人能否 安定時局,以及出處進退的抉擇,都是此情節反映出的文人心理。換言之,40 回本既反映出下層百姓的願望,也藉由神魔情節反映文人身分認同的焦慮。

以聖姑姑變化為普賢菩薩的形象為例,便可見 40 回本重寫 20 回本時的神魔 敘事手法:

奶奶道:「……只見東南方五色祥雲一朵,冉冉而來。雲上現一位菩薩,

金珠瓔珞,寶相莊嚴,端坐在一個白象身上。我心裏道是普賢菩薩出現,

慌忙禮拜下去。擡起頭來,就不見了。我只道是眼花,這般說起真個是普 賢菩薩,同着這聖姑姑來的。這聖姑姑定不是凡人,據這菩薩出現,的是 他徒弟也不見得。……」說話的,這雲端裏的菩薩是誰?就是聖姑姑變來 的。第二回書上曾說過來:他是多年狐精,變人變佛,任他妖幻,只沒有 甚麼大神通,所以成不得大器。有詩為證:藤蘿牽就為瓔珞,樹葉披來當 道衣。堪笑世人皆肉眼,認真菩薩便皈依。(40 回本,7 回,頁 603-604)

此情節所加入的佛教元素,是為了解釋可辨識「梵字經」者之身分。值得注意的 是,馮夢龍為何選取「普賢菩薩」重寫聖姑姑的形象?又,此形象之神魔敘事意 義為何?根據高婉瑜的研究指出,武則天賴以維繫政權的《大雲經疏》和隋代疑 偽經《普賢菩薩說證明經》(以下簡稱《證明經》)大有關連,因為《大雲經》參 考了《證明經》的思想308,而此經中的普賢菩薩與彌勒佛皆為說法主角,因此高 婉瑜將二經裡的普賢視為具有轉輪王意味的護法,其作用為護持佛經並協助彌勒

309,這正可和變化為普賢菩薩的聖姑姑形象相對應,因為聖姑姑是護持、協助武

306「三言」武人發跡故事共 4 篇:《醒世恆言》卷 31〈鄭節使立功神臂弓〉、《警世通言》卷 21

〈趙太祖千里送京娘〉、《喻世明言》卷 15〈史弘肇龍虎君臣會〉、《喻世名言》卷 21〈臨安里錢 婆留發跡〉。寒士發跡故事共 5 篇:《警世通言》卷 6〈俞仲舉題詩遇上皇〉、《警世通言》卷 17

〈鈍秀才一朝交泰〉、《警世通言》卷 18〈老門生三世報恩〉、《喻世明言》卷 5〈窮馬周遭際賣食 追媼〉、《喻世明言》卷 11〈趙伯升茶肆遇仁宗〉。詳參吳光正、胡元翎:〈「三言」發跡變泰型故 事的母題分析〉,《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 19 卷第 1 期(2001 年),頁 80。

307此類故事多為歷史題材,且多數都出現於元,是元代小說和戲曲創作的一個新潮流。詳參潘承 玉:〈論宋元明小說、戲曲發跡變泰題材的流變及其文化意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6 期(1997 年),頁 88。

308詳參高婉瑜:〈試論「普賢菩薩說證明經」與武周政權的關係〉,《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 類)》第 16 期(2004 年),頁 295。

309詳參高婉瑜:〈試論「普賢菩薩說證明經」與武周政權的關係〉,《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則天的護法形象,符合武則天藉由《大雲經疏》附會自己為「彌勒佛轉世」的史 實310,可見馮夢龍重寫聖姑姑形象的神魔敘事意義,在於藉由混同神魔形象,與 官方妖魔化叛亂者的策略相抗衡,寄寓了世變時代下文人對於正邪、真幻莫辨的 想像。

而 40 回本《平妖傳》普賢菩薩的形象為「金珠瓔珞,寶相莊嚴」、騎白象,

此形象和印度佛教311中普賢三相中的「天神相」近似,出於漢譯大乘經典中後秦 所譯的《妙法蓮華經》: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筆者案:普賢自稱)爾時乘六牙白象王,

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 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 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312

「普賢騎六牙白象」的形象,亦出現在宋代《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

爾時十方面一一方。有一菩薩。乘六牙白象王。亦如普賢等無有異。如是 十方無量無邊滿中化象。普賢菩薩神通力故。……是名始觀普賢菩薩最初 境界。313

雖然藍御菁和陳又華都認為佛經和掃象圖並無互文關係314,但筆者認為「普賢騎 象」和上述漢譯佛典中的普賢形象相似,故不排除漢譯佛典有影響晚明盛行的「掃 象圖」之可能。根據藍御菁的研究指出,晚明名畫家丁雲鵬《掃象圖》繪於萬曆

類)》第 16 期(2004 年),頁 307。

310[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卷 183〈薛懷義傳〉「(載初元年)懷義與法明等造大雲經,陳符 命,言則天是彌勒下生,作閻浮提主, 唐氏合微。故則天革命稱周,懷義與法明等九人並封縣 公,賜物有差,皆賜紫袈娑、銀龜袋。其偽《大雲經》頒于天下,寺各藏一本,令升高座講說。」

同卷〈外戚傳〉︰「永昌中……懷義與法明等造《大雲經》,陳符命,言則天是彌勒下生,作閻 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則天革命稱周,懷義與法明等九人並封縣公,賜物有差,皆賜紫袈娑、銀 龜袋。其偽《大雲經》頒于天下寺,各藏一本,令升高座講說。」中華書局編輯部編:《二十四 史.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頁 3227。可見武后藉由法明、薛懷義編造《大雲經》

以營造「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主(筆者案:指人世之主)」的假象。[唐]《大雲經疏》, 收入《敦煌寶藏》第 47 冊(斯 6502),頁 499。提供武后稱帝的基礎,應是天女當為王的描述:

「舍是天形即以女身當王國土。得轉輪王所統領處四分之一。得大自在受持五戒作優婆夷。教化 所屬城邑聚落男子女人大小。受持五戒守護正法。摧伏外道諸邪異見。汝于爾時實是菩薩。為化 眾生現受女身。」

311張子開指出,此形象奠基於古印度東南部馬圖拉雕刻的菩薩像,和西北部犍陀羅菩薩像。詳參 氏著:〈普賢信仰及大乘普賢形象的演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 7 期(2010 年),頁 61。

312[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 7〈28 普賢菩薩勸發品〉(CBETA, T09, no. 262, p. 61, a28-b5)。

313[宋]曇無蜜多譯:《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卷 1(CBETA, T09, no. 277, p. 390, b19-26)。

314詳參陳又華:《掃象圖研究》,巫佩蓉先生指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頁 3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戊子年(1588 年),基本圖型乃延續自南宋周密描述閻立本之畫作,其圖像內容 為胡僧們持帚浥水洗象,並以巾擦拭。此圖型影響了晚明清初《掃象圖》達到創 作高峰315,「掃象」的諧音為「掃相」,即是破除對於名相的執著316,明代此類描 述「普賢騎白象」的詩文著重在表達「相」與「空無」的佛理概念317。而和丁雲 鵬身處於同時代的馮夢龍,或許也曾見聞當時的《掃象圖》,或是以「掃象」為 題材的詩文,故將此流行的題材運用於 40 回本普賢騎白象情節。「掃相」的意義 也正和 40 回本的「堪笑世人皆肉眼,認真菩薩便皈依」相呼應,嘲諷多數凡人 見佛就拜的盲信心理:

戊子年(1588 年),基本圖型乃延續自南宋周密描述閻立本之畫作,其圖像內容 為胡僧們持帚浥水洗象,並以巾擦拭。此圖型影響了晚明清初《掃象圖》達到創 作高峰315,「掃象」的諧音為「掃相」,即是破除對於名相的執著316,明代此類描 述「普賢騎白象」的詩文著重在表達「相」與「空無」的佛理概念317。而和丁雲 鵬身處於同時代的馮夢龍,或許也曾見聞當時的《掃象圖》,或是以「掃象」為 題材的詩文,故將此流行的題材運用於 40 回本普賢騎白象情節。「掃相」的意義 也正和 40 回本的「堪笑世人皆肉眼,認真菩薩便皈依」相呼應,嘲諷多數凡人 見佛就拜的盲信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