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明清小說中真幻與正邪之思辯與展演

第二節 明清小說序跋與評點中之正邪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小說評點討論真幻時多集中於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尤以藝 術真實為主要討論範疇,較少討論歷史真實的評點,這也凸顯出明清小說序跋和 評點的不同著重點。序跋較關注歷史真實,有「實錄」、「與經史相表裡」、「真不 如幻」等態度,明清小說的序跋作者對此始終莫衷一是。相較之下,小說評點則 較關注藝術真實,情節與人物的「逼真」是小說評點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標。本論 文分別討論序跋與評點,可見二者乃是藉由不同的方式宣傳小說本身的重要和地 位。

第二節 明清小說序跋與評點中之正邪

前行研究討論「正邪」時,多將「正邪」涵蓋於「真幻」的討論當中,如薛 蕾討論「幻」使用於題材內容上的意義,認為神、人、魔之間的奇異變幻,使作 品的神怪世界處於流動轉化的狀態中,因而更富有審美的張力162;馮汝常則討論 幻理作為神魔小說的主要特徵,在幻文(藝術化誇飾)、幻事(奇異幻之事)、幻 理(神魔故事的內在寄寓)中體現163。可見正邪的角色亦會影響至題材內容之真 幻,而正邪之間的「流動轉化」正是神魔敘事的重點,作為神魔敘事的兩大要素,

正邪和真幻的使用範疇雖有重疊處,亦有使用上的差異,因此若欲探討明清小說 神魔敘事之形成,則須分別探究序跋與評點中的「真幻」與「正邪」之意涵,以 便釐清「正邪」在明清小說中的獨特地位與意義,並使「真幻」之意義與重要性 更加明晰,故本論文將分論序跋與評點之「正邪」與「真幻」。

一、序跋中「正邪」之命題、展題與辯證

明清小說序跋中的正邪可包含下列含意:宗教正邪、政治正邪與道德善惡。

雖然正統與非正統尚可結合道德修養的價值評判,然而由於討論上的方便,筆者 暫且分論二者。

(一)宗教:邪氣、邪怪

宗教上的正統與非正統常出現在神魔題材的討論中,時或旁及歷史演義小說 中的神魔情節,常用的詞語有「邪氣」和「邪怪」等。如明代悟真子(萬曆甲寅,

1614 年)《達摩寶傳.敘》:

《達摩寶傳》,釋氏遺文。通達之謂廣大之稱。括盡要道至德。不外三教 正理。鋤完異端邪術以及四果旁門。164

《達摩寶傳》為出身修行傳,序中以闡揚「三教正理」為小說創作之目的,斬妖

162詳參薛蕾:《明清小說批評「幻」審美觀念研究》,頁 22。

163詳參馮汝常:《中國神魔小說文體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年),頁 91-93。

164[明]悟真子:《達摩寶傳.敘》,[明]悟真子:《達摩寶傳》,收入《梁山伯寶卷》351 冊(臺 北:新文豐出版社,2004 年),頁 4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除魔和消滅「異端邪術以及四果旁門」是小說之重點,點出宗教中的「正邪」對 立關係,序中的「正邪」之「邪」既是妖魔,也指向政治上的奸邪。而明末(崇 禎乙亥,1635 年)世裕堂主人《掃魅敦倫東度記.序》則將宗教的「邪」連結 世間誘惑:

昔人撰《西遊》,借金公木母、意馬心猿之義。而此記,借酒色財氣、逞 邪弄怪之談。165

和《達摩寶傳》同樣為出身修行傳的《掃魅敦倫東度記》,則是以「掃魅還倫」

為文本主旨,透過宗教「描寫人情,發明因果」勸善,所勸之「善」是儒家的「忠 良」、「孝友」倫理觀念,可知其以上述儒家觀念為「正」,世間誘惑幻化成的魔 為「邪」,「正邪」的關鍵在於恪守完成「五倫道理」,因此聖賢仙佛也有墮入「邪」

之可能。166在上述明代序跋中,「正邪」概念的運用,亦足見小說題材中神魔與 歷史演義混融的狀況。

(二)政治:以奸為邪

至於政治上的正統與非正統,亦多出現於混合神魔與歷史演義題材的小說,

如明代李雲翔《封神演義.序》(天啟年間,1621-1627 年):

余友舒沖甫自楚中重資購有鍾伯敬先生批閱《封神》一冊,尚未竟其業,

乃托余終其事。余不愧續貂,刪其荒謬,去其鄙俚,而於每回之後,或正 詞,或反說,或以嘲謔之語,以寫其忠貞俠烈之品,奸邪頑頓之態,于世 道人心不無喚醒耳。167

此序指出神魔敘事的背後寄寓著政治意義,故以「奸邪」和「忠貞」相對,前者 為「邪」、後者為「正」,對照「正邪」是為了喚醒世道人心,較偏向政治意義的 指涉。而同樣在天啟年間的履先甫《禪真逸史.凡例》,亦以「奸邪」為和政治 正統相對立的「邪」方:

一史中聖主賢臣、庸君媚子,義夫節婦、惡棍淫娼,清廉婞直、貪鄙奸邪,

蓋世英雄、么麼小丑,真機將略、詐力陰謀,釋道儒風、幽期密約,以至 世運轉移,人情飜覆,天文地理之徵符,牛鬼蛇神之變幻,靡不畢具。168

165[明]世裕堂主人:《掃魅敦倫東度記.序》,[明]方汝浩:《新編掃魅敦倫東度記》(臺北:

天一出版社,1990 年,據金閶萬卷樓刊本影印),頁 5。

166詳參劉苑如:〈《東度記》研究──由「願」與「度」展開的詮釋觀點〉,《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 24 期(2004 年),頁 111。

167[明]李雲翔:《封神演義.序》,[明]陸西星撰,鍾伯敬評,楊宗瑩校訂:《封神演義》(臺 北:三民書局,2007 年),頁 15-16。

168[明]履先甫:《禪真逸史.凡例》,[明]清溪道人編次,《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禪真 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據浙江省圖書館藏本衙爽閣本影印),頁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此序以「史」作為觀察範圍,並對照政治上的「貪鄙奸邪」和「清廉婞直」者,

以解釋「世運轉移」之因。雖然《禪真逸史》是混合神魔與歷史等題材的小說,

但此序對於「正邪」的運用較偏向政治範疇,這也表現出在明末世變背景之下,

文人藉由歷史回應當代政治的心態。

又如彩虹橋上客《後水滸傳.序》:

天下猶一身也。天下之在一君,猶一身之在一心也。一心不能自主,則元 氣削弱,邪氣妄行,遂使四肢百骸,不臃即腫。雖有良醫,莫能救其死。

如宋徽、欽二帝,無治世之才,任用奸佞,以致金人自北而南。169 此序中的「邪氣」是用來比喻政治上的「奸佞」,君主通常為「正」的一方。任 用奸佞使「邪」影響「正」,即是政治的非正統影響正統,其中或許也寄寓了明 亡之思170。以「忠」為「正」、以「奸」為「邪」的二分法,一向是解釋歷史「天 運循環」的方式,這也形成了「正邪不兩立」的明清小說正邪觀。而強調政治意 義的「正邪」觀念,則從另一方面呈現出明末世變之下的文人焦慮。

(三)道德:淫邪、邪思

而結合正邪與道德修養的善惡判斷,明代序跋有臨海逸叟《鼓掌絕塵.敘》

(1631 年):

夫小道可觀,職此故耳。況〈秋波傳〉、〈詩媒記〉、〈紅梅〉、〈桃花〉,梨 園盛傳,幽香噴人,字內融融,茲帙可媲而美焉者。倘謂淫邪賊正,視為 汙蠹之物,桑間濮上,宣尼父何不一筆削去之,其中蓋有說焉。171

「淫」與男女情慾連結,在儒家傳統中被視為「邪行」,但臨海逸叟認為此類風 月題材仍有其意義,因孔子並未反對描寫「桑間濮上」的詩,以此消解「淫」和

「邪」之關聯。而偽託為湯顯祖所作的《豔異編.序》,則以《詩經》「思無邪」

之說淡化《豔異編》的豔情色彩:

雖然詩三百篇,不廢鄭衛,要以「無邪」為歸。假令不善讀詩者,而徒侈 淫哇之詞,領忘懲創之旨,雖多亦奚以為!是集也,奇而法,正而葩,纖 合度,修短中程,才情妙敏,蹤跡幽玄。其為物也多姿,其為態也屢遷。

169[清]彩虹橋上客:《後水滸傳.序》,引自高玉海:《古代小說續書序跋釋論》(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2007 年,據春風文藝出版社 1981 年點校,大連圖書館藏素政堂刊本),頁 66。

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成都:巴蜀書社,1993 年),頁 15。

170詳參高玉海:《古代小說續書序跋釋論》,頁 66。

171《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明]臨海逸叟:《鼓掌絕塵.敘》,收入[明]金木散人編撰:《鼓 掌絕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頁 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斯亦小言中之白眉者矣。昔人云:「我能轉法華,不為法華轉。」得其說 而並得其所以說,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縱橫流漫而不納於邪,詭譎浮 誇而不離於正。不然,始而惑,既而溺,終而蕩。172

此序不但引儒家之說,還化用《六祖壇經》:「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173,改 為「我能轉法華,不為法華轉」,以說明情感能夠影響人心之正邪,必須把持住

「心」,使情感「縱橫流漫而不納於邪,詭譎浮誇而不離於正」。由上述可見「正 邪」之判斷標準,在於人的情感是否踰越道德規範之外。

而清初序跋亦有類似用法,如李漁《三國志演義.序》:

然《水滸》文藻雖佳,於世道無所關係,且庸陋之夫讀之,不知作者密隱 鑒誡深意,多以是為果有其事,藉口效尤,興起邪思,致壞心術,是奇而 有害於人者也。174

序中所指的「邪思」是指《水滸》使人聚眾作亂,故為「壞心術」的文藻,李漁 卻認為《水滸》背後別有深意,而無敗壞世道之企圖。「邪思」之起是由於人的

「庸陋」所致,可見此處的「邪」和人的道德價值判斷相關。由上述分析足見,

明清小說序跋討論「正邪」時多和神魔、歷史演義題材相關,並涉及判斷道德的 善惡。不論在宗教、政治或是道德層面,「正邪」通常是對立的,故序跋中提及

「正邪」時,多強調小說的正面作用,並指出即使描寫「邪」之情節,也多是從

「邪不勝正」的角度出發,甚或有所寄寓,這也呼應了明清世變之下的創作背景,

故將小人和「邪」等同。

二、評點中「正邪」之命題、展題與辯證

(一)宗教

余象斗在《列國前編十二朝》卷 4〈太甲顛覆湯刑伊廢甲〉評點中,批評孔 明未效法伊尹廢劉禪攝政,導致司馬氏篡天下:

吾為釋氏子弟,觀佛教云:不思善,不思惡,不取不捨,心如虛空,能合 萬物。直心正念,即得成佛。若言萬事皆有定數,不由人為,吾寧尊釋教 學佛也。175

172《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明]王世貞編,湯顯祖評點:《豔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0 年),頁 5-7。

173釋法海撰,丁福保箋註:《六祖壇經箋註》〈機緣品第七〉(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 年),頁 177。

174[清]李漁:《三國志演義.序》,收入陳曦鐘、宋祥瑞、魯玉川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下)》, 頁 35。

175[明]余象斗編集,《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列國前編十二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頁 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