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明清小說中真幻與正邪之思辯與展演

第一節 明清小說序跋與評點中之真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明清小說中真幻與正邪之思辯與展演

小說序跋與評點向來為研究小說的重要材料,也是傳播小說的重要手段105。 正如曹書杰指出,古代小說序跋是研究古代小說發展史和批評理論的重要依據106。 高玉海則進一步指出序跋在續書研究上的意義有三,一是了解小說續作現象的全 貌,以便進一步深入研究;二是歸納續書創作的因素;三是推進對原著的深入研 究107。雖然他是以續書為主要討論焦點,但筆者認為此亦適用於其他古代小說序 跋研究,不論是深入了解小說創作現象、歸納創作因素,以及深入研究文本,都 是序跋在古代小說研究上的意義。林崗認為明清之際的小說評點是第二次「文學 的自覺」,評點的作用則在於「文心」,即「為文者之心」與「文本之心」,由此 可重構古人的批評體系、美學思想與原則。由於序跋與評點的功用不同,前者為 宣傳所用,後者則為針對文本提示重點,故二者使用「真幻」與「正邪」的範疇 和意義皆有差異。前人研究多將兩種材料混合討論,並認為「真幻」與「正邪」

各自的辯證關係有一演進過程108,而較少注意觀念演變之下的潛流,即真幻之間,

以及正邪之間地位和關係的演變。有鑑於上述理由,本論文以為區分二者討論,

較能辨別出明清「真幻」與「正邪」的概念與辯證關係,從布爾迪厄「文化生產 場」109的概念,考察本章所討論的明清序跋、評點與小說,可發現三種材料中所 指涉的真幻、正邪意義各有不同的著重點。本章的第一、二節討論序跋和評點中

「真幻」與「正邪」的命題、展題。第三節再觀察馮夢龍使用此類語詞時的語境 和意義,由於評點的寄生形式而無法脫離文本,故本論文納入馮夢龍其他作品進 行討論110,以凸顯馮夢龍之說在明清小說理論中的獨特性。

第一節 明清小說序跋與評點中之真幻

「真幻」議題在明清小說及其周邊材料開始被強調,可見於各種類型的小說 序跋與評點。前行研究討論「真幻」、「真假」時,通常亦納入「虛實」的討論,

因為兩組概念的意義有相似處,「真」和「實」相近,「假/幻」和「虛」相近111

105詳參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頁 127。

106詳參曹書杰:〈序〉,高玉海:《古代小說續書序跋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年),頁 1。

107詳參高玉海:〈前言〉,高玉海:《古代小說續書序跋釋論》,頁 2。

108「真幻」的討論如薛蕾:《明清小說批評「幻」審美觀念研究》,曹炳建先生指導(河南大學中 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年)。

109文化生產場是在兩條原則之間互相拉扯的場域,兩條原則分別是不能自主和自主的原則,如經 濟場、政治場的力量,都可在文化生產場中展現,而文化生產場的自主程度和時代與國家傳統都 大有關聯,有時文化生產者便必須以自己的原則和這些因素抗衡,筆者認為此概念和本章討論的 小說周邊材料序跋、評點有所關連,故以「場域」的角度觀察上述材料傳達出的不同意義。[法]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年),頁 263-268。

110詳參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頁 7-9。

111相關論述可參曹炳建:〈明人的《西遊記》研究與明代小說審美觀念的歷史演變──論「虛與 實」、「幻與真」、「奇與正」三組重要小說觀念〉,《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11 期(20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乃極真之理。是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123

此處的「真幻」可指涉符合事實與否,和歷史真實雖有差距,但由「言真不如言 幻,言佛不如言魔」已透露出與其符合事實,不如以虛構的敘事表達「極真之理」, 符合史實的描述已非小說家追求的重點,故有研究者認為此序集中探討小說「幻」

的特點與成就,並充分肯定幻想在創作中的地位與作用124。而「幻」在此亦可被 視為寫作技巧,鄧百意指出,吉衣主人(即袁于令)在《隋史遺文.序》中,認 為正史與傳奇的本質區別在於一者貴真,一者貴幻,貴幻者追求「慷慨足驚里耳」、

「奇幻足快俗人」的閱讀效果,可以「不必諧於情」、「不必根於理」125,求真反 不若求幻126。但他主張歷史演義小說也可虛構127,而不同於張尚德「羽翼信史而 不違」之說,可見不同評點者對於同一小說類型的不同觀點。引發筆者思考的是,

和袁于令同樣身處於明末的馮夢龍,又是如何面對立場迥異的歷史演義小說觀?

筆者將在第三節加以說明。

在清代的部分小說理論中,與「真幻」相對應的「虛實」討論,仍維持著虛 實對立的想法,如毛宗崗託名金聖歎作的《三國演義.序》(順治甲申年,1644 年)亦然:「據實指陳,非屬臆造,堪與經史相表裡」128,「據實指陳」使小說能

「與經史相表裡」,可見序跋作者認為小說最大的功能是「補史」。「真假/幻」

和「虛實」之重疊處,在於稗史為「假」,正史為「真」,由於「虛實」牽涉到事 實與虛構之問題,故可和「真假/幻」連結。

值得注意的是,若使用「真假/幻」討論時,可見小說家重視實錄態度改變,

而另一組相似的概念「虛實」改變幅度則較小。此一現象反映出小說家將這兩組 觀念運用於「歷史真實」時的差異,兩組觀念皆可用於指涉藝術技巧和內容題材,

但「真幻」和藝術技巧、小說理論較相關,「虛實」則和內容題材較為相關,尤 以歷史演義較常使用。至於「真幻」與「虛實」亦可用於指涉藝術手法,如真筆

/幻筆、實筆/虛筆等,將於下文「藝術真實」的部分加以討論。

(二)生活真實:宗教/道德真實和假象之辯證

「生活真實」使用在宗教上的意義,可見於元九顯《序警世陰陽夢》〈醒言〉

(崇禎元年,1628 年)則將人生比喻為「幻泡」:

天地一夢境也,古今一戲局也,生人一幻泡也。榮枯得喪,生死吉凶,一

123[明]幔亭過客:《西遊記題詞》,收入蔡鐵鷹編:《西遊記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頁 580。

124文鏡編輯部編:《歷代小說序跋選注》(臺北:文鏡出版社,1984 年),頁 169。

125[明]吉衣主人:《隋史遺文.序》,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據日本東京帝國圖書館所藏名山聚藏版崇禎刊本影印),頁 12-13。

126詳參鄧百意:〈晚明神魔小說創作「幻易真難」的困境與陌生化敘事〉,頁 69。

127文鏡編輯部編:《歷代小說序跋選注》,頁 146-147。

128[清]毛宗崗:《三國演義.序》,收入陳曦鐘、宋祥瑞、魯玉川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頁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影現也。129

元九顯認為天地、古今都是一場幻夢,呼應了《警世陰陽夢》的主旨。既然人生 為「幻泡」,則存在一與之相對的「真實」,「是刻不止為忠賢點化,實野史之醒 語也」130表現出序者所認為的「道德真實」,這也是此書的創作目的。而嶷如居 士《西遊補.序》(崇禎 14 年,辛巳,1641 年)則較重於探討宗教真實與假象 之辯證:

作者偶以三調芭蕉扇後,火焰清涼,寓言重言,以見情魔團結,形現無端,

隨其夢境迷離,一枕子幻出大千世界。131

此處以「夢」和「幻」凸顯《西遊補》中有情的大千世界,並藉由情欲和夢表達 家國之思132,以「幻」的寓言、重言指涉寄寓「真」,肯定道家與佛教「幻」的 作用。

至於明末清初的《後西遊記.序》:「諸佛菩薩,喚醒我無過夢幻須臾,鬼判 閻羅,嚇殺人也只死生苦惱。」133則以「夢幻」指涉人的「死生苦惱」,強調修 心證道之重要性134,由此可見明清小說序跋中「真幻」觀與佛教的連結密切。另 外,還有天隱道人《續金瓶梅.序》則和《西遊補》同樣連結「幻」和莊子思想:

以漆園之幻想,闡乾竺之真宗;本曼倩之詼諧,為談天之炙毅。齊煙九點,

須彌一芥,元會悠其筆底,鬼神沒於毫端,大莫大於此矣!135

序中以「幻想」連結諸子思想,以及東方朔以詼諧諷諫的作用,表達出「幻」和 真實世界的連結,故云「鬼神沒於毫端」,可見描寫鬼神是為了隱喻真實世界,

以「幻」寄寓「真」。由上述可知在明清小說序跋中,若提及真實與假象時,多 為宗教真實或道德真實的範疇,並藉由道家莊子或佛教思想,以抬高「幻」之重 要性,然而「幻」之地位仍舊依附於「真」。佛教的幻夢、莊子化蝶等相關意象

129[明]元九顯:〈醒言〉,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序警世陰陽夢》(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0 年,據大連圖書館藏本影印),頁 1。

130[明]元九顯:〈醒言〉,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序警世陰陽夢》,頁 8-9。

131[明]嶷如居士:《西遊補.序》,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明]靜嘯齋主人撰:《西 遊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據明崇禎本文學古籍刊行社於 1955 年之影印本影印),

頁 3-4。

132詳參高桂惠:〈《西遊補》:情欲之夢的空間與細節的意涵〉,收入余安邦主編:《情、欲與文化》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 年),頁 355。

133《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清]佚名:《後西遊記.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據上海古籍出版社藏金閶書業堂刊本影印),頁 3-4。

134詳參翁小芬:〈《後西遊記》之寓意及其寫作藝術論析〉,《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 19 期(2012 年),頁 43。

135[清]天隱道人:《續金瓶梅.序》,[清]丁耀亢著,禹門三校點:《續金瓶梅》(濟南:齊魯 書社,2006 年),頁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常被使用的典故,使用這些典故是要藉由「假象」凸顯「真實」的重要,由上 述可知明清小說序跋對於「真幻」的態度差別不大。

(三)藝術真實:逼真情節與人物的共同追求 1、逼真的人物性格塑造

關於人物的描寫,如李贄評點容與堂本中,李贄託名懷林所作的〈《水滸傳》

一百回文字優劣〉:

情狀逼真,笑語欲活。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嘔血十石,

亦何能至此哉?此《水滸傳》之所以與天地相終始也。136

「情狀逼真」即是描寫人物的「藝術真實」,李贄將《水滸傳》抬高至「與天地 相終始」的高度。逼真的人物形象雖亦可被歸為生活真實,但從其序之標題「文

「情狀逼真」即是描寫人物的「藝術真實」,李贄將《水滸傳》抬高至「與天地 相終始」的高度。逼真的人物形象雖亦可被歸為生活真實,但從其序之標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