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敘說客家民歌

第一節 傳統民歌

傳統民歌源遠流長,是伴隨著世世代代的民眾之生活、勞動而一脈相傳下來。

就如「山歌無本句句真」這句話所示,傳統民歌既然源於民眾長期的社會生活,是 集體的創作藝術,故很難尋得原始之作者,但其內容卻真切反映民眾的心聲。客家 音樂研究者楊佈光即將傳統民歌的定義界定為:一、無特定的作詞、作曲及演唱者;

二、經過長時期的流傳並不受時代而改變;三、具有民族性及永恆性。25臺灣歌謠 研究者簡上仁亦認為民間歌謠必須具備之要件,為:一、孕育產生或再生於當地;

二、歷經一定世代的傳承與考驗;三、集體的創作,作者無從考據;四、必須使用 該族群的傳統母語。因此,簡上仁乃認為傳統民歌含括歷史性、鄉土性、民族性、

民間性、文化性以及共賞性等六個特性。26

以上可知,傳統民歌與民間的社會生活關係頗為密切,最富地方特色,且透過 代代口頭相傳的方式而延綿不斷。傳統民歌若依歌唱場合和藝術特點等來區分,通 常可分為「號子」、「山歌」、「小調」和「長歌」等四類。27至於臺灣的客家傳統民

25 楊佈光,《客家民謠之研究》(臺北市:樂韻出版社,1983),頁 17。

26 簡上仁編輯,《福爾摩沙之美—臺灣的傳統音樂》(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

頁1-3。

27「號子」,亦稱為「勞動號子」,是勞動人民為了配合勞動的節奏,而在勞動過程中所創作出來 的;「山歌」是人民群眾在山間野外抒發內心感情的一種抒情小曲;「小調」是人民群眾在日常 生活中所歌唱,流傳比較廣泛的一種抒情小曲,多在城鎮中形成發展起來;「長歌」則是泛指一 些結構較長的大型民歌,包括有風俗性長歌、長篇史詩歌曲等。見王耀華、王州編著,《中國民 族音樂》(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頁 1-3。

24

歌,依流傳地區,可分為北部、南部、中部,及東部等四大區塊,歌曲內容主要包 括山歌和小調。現依歌曲類別、流傳地區、歌詞內容與形式、演唱方式與曲式等方 面,將客家傳統民歌說明如下:

一、歌曲類別

臺灣客家民歌一般分為「山歌」、「小調」等兩大類。28其中,「山歌」即是指「山 野歌曲」,主要分為【老山歌】、【山歌子】與【平板】等三種曲調;「小調」則是指 於城鎮中產生之歌謠,目前仍持續流傳於全國各地者。客家山歌藝人賴碧霞曾將【老 山歌】、【山歌子】與【平板】三者合稱為「三大調」。29然而音樂學者鄭榮興對此則 持相異的看法。30

(一)山歌

山歌係客家先民在山野間從事採茶、挑擔、砍柴、撐船等勞動時,為了解勞、

解悶及抒發思鄉情懷,而放嗓高歌。31同時,為了呼朋引伴,並與對山的友人高聲 談話,或是為吸引異性而哼唱情歌,因而讓簡單的韻律性曲調逐漸演變為完整的歌 曲。32因此,山歌可以泛指勞動號子以外的各種山野之歌,其內容相當廣泛,通常 為抒發內心情感的即興小曲。33山歌的曲式結構比較簡單,歌詞具有即興的特性。34

28 吳榮順曾將針對南部的客家民歌依其來源細分為:一般客家山歌調、福佬系歌舞小調、歌仔戲調、

戲曲曲牌調、原住民民歌曲調、大陸原鄉曲調、六堆地區客家山歌調等七個類別。見吳榮順、謝 宜文,《客家山歌》﹝高雄縣境內六大族群傳統歌謠叢書(二)﹞(高雄縣: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9),頁 29。

29 賴碧霞,《臺灣客家民謠薪傳》(臺北市:樂韻出版社,1992),頁 26。

30 據鄭榮興指出,在傳統客家民間藝人間,並未流行「三大調」之說法。「三大調」一詞顯然是為 了說明客家民歌的音樂體系,而被創造或錯誤引用而成。鄭榮興續認為此種稱呼,源自1961 年 之後,可能是為方便客家民謠比賽時的分組而產生。見鄭榮興,《臺灣客家音樂》(臺中市:晨星 出版,2004),頁 76。

31 賴碧霞,前引書,頁 9

32 鄭榮興,前引書,頁 76。

33 吳榮順,〈臺灣南部的客家音樂〉《民俗曲藝》(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1999),頁 195。

34 王耀華、王州編著,前引書,頁 3。

25

由於,早年客家先民所處環境多為窮鄉僻壤之山林間,因此所演唱之歌謠被稱為「山 歌」。如今,客家山歌的演唱,雖然已不侷限於山野之間,但「山歌」一詞已儼然 成為客家傳統民歌的代名詞。廣義來說,「客家山歌」係用來泛指客家族群的傳統 民歌。此外,客家先民在遷徙的過程中,逐漸吸取其他族群的音樂曲調。客家歌謠 也因其豐富的唱腔及曲調,而有「九腔十八調」之稱。35「客家山歌」依演唱歌曲 之類別,一般分為:【老山歌】、【山歌子】、【平板】等三大類,茲分述如下:

1.老山歌

又名「大山歌」,是客家民謠中最古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曲調。36【老山 歌】之歌詞不固定,演唱者通常以七言四句的形式,再於歌詞中添加適當的襯詞、

襯句演唱;其曲調悠揚、節奏自由,多使用拖腔,主要以La、Do、Mi 等三個音構 成,但會隨歌詞語調而產生變化,即興性較高。由於【老山歌】為先民在山野間的 溝通工具,因此早期皆以徒歌的方式演唱。時至今日,目前演唱時則多以胡琴搭配 伴腔。有關【老山歌】演唱時之句逗規則,賴碧霞認為依序是「四字+三字」、「兩 字+五字」、「兩字+五字」、「兩字+五字」。37而賴仁政及謝其國等人則持相異看法,

認為演唱時應首重詞意之表達,其句逗應依歌詞結構而定,不應拘泥於「四字+三 字」、「兩字+五字」之規定。此外,在演唱【老山歌】時,為了能將歌聲傳遞至遠 方,因此具有演唱高亢、節奏自由、拖腔長以及曲調進行多為大跳躍音程等特性,

35「九腔十八調」是用來形容客家戲曲唱腔及曲調的繁多,而非剛好有九個腔及十八個調。所謂「腔」

即「聲腔」,是指由特定語言所發展出來的歌樂系統,臺灣三腳採茶的腔是根據四縣腔山歌發展 而來,包括〈老腔山歌〉、〈上山採茶〉、〈十二月採茶〉、〈送金釵〉、〈陳仕雲〉、〈初一朝〉等。「調」

即「小調」,為產生於城市而流行於全國各地的歌曲。三腳採茶所用的小調多半吸收自外地,與 其他族群共用,如〈瓜子仁〉、〈十二月古人〉、〈撐渡歌〉、〈撐船歌〉、〈懷胎歌〉、〈五更歌〉等等。

見鄭榮興,前引書,頁104-105。

36 據王耀華指出,【老山歌】另有過山調、高山調、南風調等名稱。見王耀華《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頁 309。

37 賴碧霞曾進一步說明,老山歌必須如此斷句,是因為在山上、田裡或鄉間,你聽到對方唱四個字 的時候,就表示是要跟你對話。如果聽到對方唱兩個字,就表示不是在和你對話。時至今日,老 山歌已非限於田野山間溝通使用,因此歌詞斷句便不一定要按照此規定,主要是要看歌詞內容的 意義與曲調來分。見吳思瑤,《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對於臺灣客家山歌發展之影響》(國立臺北藝 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頁 123-123。

26

類似於中國大陸部分地區「高腔山歌」之特點。38

2.山歌子

又稱為「山歌仔」或「山歌指」,是由【老山歌】發展而來,其歌詞、曲調亦 富即興性。但【山歌子】的音域較窄,唱腔未若【老山歌】高亢與嘹亮,曲調優美 動聽。它與【老山歌】相同,均以La、Do、Mi 等三音做為骨幹音。39此外,在節 奏方面則未若【老山歌】之自由、多變化,其節奏較為規整,屬於有板有眼,通常 為一板三眼之四四拍構成。【山歌子】在演唱時,常使用「板後」與「疊字」的技 巧來添增歌曲的韻味。40雖然我國音樂學者許常惠曾將【山歌子】類比為矮腔山歌,

但若分析此類山歌之演唱特色,不全然等同於矮腔山歌。41

3.平板

【平板】又稱為「改良山歌」或是「採茶」,是由【老山歌】、【山歌子】演變 而來。係為了因應山歌逐漸走入茶園、家庭、戲院等場所之需要,經過改良之後而 得,因此又被稱為「改良調」。【平板】與【山歌子】相同,皆有固定的節奏。在音 組織方面,除了La、Do、Mi 等三個骨幹音之外,還常用 Re、Sol 等音,結束在徵 音(Sol 音),演唱時亦常使用「板後」與「疊字」的技巧來添增韻味。在東勢地區 積極推廣山歌的賴仁政表示:【平板】依唱腔的高低,可分為「高韻」、「中韻」、「低

38 高腔山歌的特性為:曲調具有高亢、嘹亮、激昂、奔放,以及音域寬的特性。曲調進行往往跳動 很大,節奏極為自由而富變化,因而使得拖腔較長,常運用襯詞與襯字,自由延長音的使用也很 頻繁,因此句幅相當長。平腔山歌的特性為:曲調悠長、節奏較為自由,拖腔一般較短,旋律進 行較為平穩。矮腔山歌的特性為:曲調優美而柔和,音域不寬,較少使用大跳音程,節奏較固定,

詞曲結合多為一字對一音,結構短小精幹,一般極少使用拖腔,多使用真聲(大嗓)來演唱。見 宋大能,《民間歌曲概論》(北京市: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頁 131、136、143。

39據客家民歌教學者賴仁政之分類,將【山歌子】分為「正線」與「反線」兩種,其區別在於曲調 的進行,前者為「前低後高」,後者則是「前高後低」。見賴仁政主編,《臺北市傳統客家歌謠教 本》(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頁 38。

40「板後」是一種演唱時所使用的拖拍技巧,此唱法在對於節拍上需要精準的掌控。否則容易變成

「跌板」。「疊字」則是重複唱詞中特定的字,為一種用來加強詞意的唱法,若歌唱者對客語無 透徹之了解,可能反而會畫蛇添足而弄巧成拙。見賴仁政主編,前引書,頁20。

41 許常惠,前引書,頁 147。

27

韻」等三種。42【平板】亦曾被類比為中國大陸的平腔山歌,此種說法同樣值得再 探討。43

(二)小調:

小調歌曲多於城鎮中形成發展,是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所歌唱,流傳比較廣 泛的一種抒情小曲,若將山歌比喻為「山野之歌」,那小調便可被稱為「里巷之歌」。 小調具有固定的曲名、節奏、曲調以及歌詞,因此最容易演唱。其曲調與歌詞原皆

小調歌曲多於城鎮中形成發展,是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所歌唱,流傳比較廣 泛的一種抒情小曲,若將山歌比喻為「山野之歌」,那小調便可被稱為「里巷之歌」。 小調具有固定的曲名、節奏、曲調以及歌詞,因此最容易演唱。其曲調與歌詞原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