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中部東勢地區客家山歌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中部東勢地區客家山歌之研究"

Copied!
40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 碩士論文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Music, Musicology Master’s Thesis. 臺灣中部東勢地區客家山歌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Hakka Folksongs in Central Taiwan, Dongshish Area. 研究生:賴建宇 Graduate Student:LAI Chien-Yu. 指導教授:徐麗紗教授 Thesis Supervisor:Prof . HSU Li - Sha. 中華民國 101 年 1 月 January , 2012.

(2)

(3) 誌 謝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徐麗紗老師。徐老師總是犧 牲自己的假期,並不厭其煩地指導我如何撰寫及修改論文,徐老師對於學生的付 出之用心,可見一斑。同時,也要感謝論文審查委員吳榮順及溫秋菊兩位教授, 在百忙之中撥冗為我審查論文,並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以使得本論文能夠更 加地完善。 另外,也要感謝徐登志老師及江俊龍教授。徐登志老師多年來在地方上對於 客家文化的推廣不遺餘力,在筆者進行田野調查時,提供了許多的建議及參考資 料,並協助筆者進行大埔腔客語音標的校對。江俊龍老師是目前研究東勢大埔腔 客家話的語言學者之一,感謝江老師在年底百忙之中,仍抽出時間給予筆者指導, 使得本論文中有關客家語言的論述能更為完整,在此一併向兩位老師致謝。 最後要感謝的是我的家人,感謝他們在我背後的支持,不僅為我犧牲了許多 假期出遊的機會,更為我處理許多生活上的瑣事,讓我能夠專心在論文寫作上, 終於使得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 筆者身為東勢客家子弟的一員,希望能藉由本論文來為自身文化盡一份心力。 在此,僅將此論文獻給我最敬愛的師長、最親愛的家人及在背後支持、鼓勵我的 朋友們。. 賴建宇 謹識 2012 年 1 月.

(4) 摘 要 縣市合併之後的大臺中市之客家族群,主要居住在東勢、石岡、新社、和平 等以東勢為中心的區域。東勢地區客家居民所使用之客語,屬於大埔腔系統。由 於,臺灣講大埔腔客語的人口明顯少於講海陸腔、四縣腔之客語,因此長年以來 居於文化弱勢。近年來,有關大埔腔客語的相關研究逐漸獲得重視。然則,在此 地區的客家傳統歌謠研究,卻付諸闕如。大埔腔客語與一般所熟知的四縣、海陸 等腔調之客語相比較,所使用的詞彙與海陸腔類似,在聲調部分則與四縣腔較接 近。通見民歌的演唱與語言聲調息息相關,因此本論文以東勢地區客家傳統山歌 為主要探討對象,並試從音樂學角度探討語言聲調與山歌曲調之聯繫。 本文首先就東勢地區的歷史進行回顧,並探討、搜集、整理與本文研究主題 相關的各種文獻,最後再以東勢地區採集所得之客家傳統山歌進行採譜與分析。 此些歌曲內容包含:《臺中縣客語歌謠》(2003 年)出版計畫所採得的錄音資 料以及筆者於 2010 至 2011 年間在東勢地區調查所得之客家山歌,即【老山歌】、 【山歌子】、【平板】等山歌三大調;東勢地區特有之山歌調【滿山趖】;以及其 他小調歌曲。進而根據趙元任的五度標音法,以探討客家傳統山歌中語言聲調與 曲調構成之相關因素。由於近期在東勢地區傳承客家山歌的師傅多來自新竹、苗 栗一帶,從研究結果更可以明顯看出此對於東勢地區客家傳統山歌之影響甚大。 若從東勢地區客家居民講大埔腔客語之本質面來看,其所演唱的山歌調應與運用 其他聲腔演唱之客家山歌有所差異。除了在詞彙、字音念法有所不同之外,在聲 調方面亦有不小差異。此外,將距今九年之前於 2003 年的錄音資料與筆者近期 在東勢地區的採訪所得進行比對後,可以發現前者在曲式及唱腔等方面較為自由, 而充分凸顯客家傳統山歌的質樸韻味。相較之下,後者之演唱在音準、音色各方 面均有較整齊的表現,溯其原因應與歌謠班教師之制式教學模式有關,導致向公 式化演唱傾斜之偏頗現象,而失去了客家山歌應有的本質面貌。. 關鍵詞:東勢、客家山歌、大埔腔、三大調、滿山趖。 I.

(5) Abstract The Hakka communities in Greater Taichung are mainly located in Dongshih, Shigkang, Xinshe and Heping. The Hakkanese in the Dongshih area employ the Da-Pu tone. The population of Da-Pu tone speakers is much smaller than those using the Hakka-S-Xian or Hai-Lu tone. As a result, Da-Pu tone speakers’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impaired. With more recent research, the Da-Pu tone is getting more attention. However, there has still not been much focus on Hakka folksongs in this area. The Da-Pu tone has similarities with the Hai-Lu tone in terms of vocabulary and resembles the Hakka-S-Xian tone in terms of its tone. Folk song singing is very much related to the tone of the language. Therefore, this study focuses on Hakka traditional folk songs in the Dongshih area. From a musicology point of view,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realize how tones in spoken language are related to those used in folksongs. This study looks back at the history of the Dongshih area first, then collects all the related materials and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Hakka folk songs in the Dongshih area. The content includes songs from 《Folksongs in Taichung County》, and also data collected in Dongshih from 2010 to 2011. Furthermore, the study analyzes the components in tones and tunes in Hakka traditional folk song based on Chao Yuen Ren’s Tonal Pitch Vari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ones used in the folk songs are different than in other areas. Other than the differences in vocabulary and pronunciation, the inner tones in 54 and 21 have the most contrast. Also, the study compares the folksongs nowadays with those from 2003. The later ones show more flexibility and singing sty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evious ones have better sound quality. The reasons can be traced to how record companies trained singers and lost the original creativity.. Keywords: Dongshih, Hakka Folksongs, Da-Pu tone,Three major hakka folksongs, Man-San-So. II.

(6)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II. 表次 ………………………………………………...…………………………. VI. 圖次 ………………………………………………...…………………………. VII. 譜例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4. 一、有關客家音樂之研究論著 ……………………………………….... 5. 二、有關客家語言的研究論著 ……………………..………………….. 11. 三、其他相關資料 ……………………………….…………………….... 1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限制 ………………………………………………....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16. 第五節. 論文綱要 ……………………………………………………….... 18. 第六節. 預期目標………………..……………………………………….... 19. 敘說客家民歌 …………………………………………………….... 21. 第一節. 傳統民歌 ……………………………………………………….... 23. 第二節. 創作民歌 ……………………………………………………….... 32. 第三節. 兒童歌謠 ……………………………………………………….... 36. 一、童謠類 ……………………………..…………………………..….... 37. 第二章. III.

(7) 二、兒歌類 …………………………………………………………….... 第三章. 37. 東勢地區的人文概況 …………………………………………….... 39. 各行政區地理概述 …………………………………………….... 40. 一、東勢區 …………………………………….……………………….... 40. 二、新社區 ……………………………………………….…………….... 42. 三、石岡區 ……………………………..………..………….………….... 43. 四、和平區 ……………………………….…………………………….... 45. 第一節. 第二節. 語言介紹 ……………………………………………………….... 47. 一、東勢大埔腔客家話的特色 ……………………………………….... 48. 二、東勢大埔腔客家話的聲調系統 ………………………………….... 50. 三、東勢大埔腔客家話的變調現象 ………………………………….... 54. 第三節. 音樂現況……………………………………………………..….... 56. 一、東勢區 …………………………………….……………………….... 56. 二、新社區 ……………………………………………….…………….... 75. 三、石岡區 ……………………………..………..………….………….... 75. 四、和平區 ……………………………..………..………….………….... 77. 五、小結 ………………………………….…………………………….... 77. 第四章. 東勢地區客家山歌之分析 ……………………………………….... 79. 第一節. 老山歌 ………………………………………………………….... 79. 第二節. 山歌子 ………………………………………………………….... 155. 第三節. 平板 …………………………………………………………….... 188. 第四節. 滿山趖 ………………………………………………………….... 275. 第五節 其他 …………………………………………………………….... 308. IV.

(8) 第五章 大埔腔語言聲調與曲調的關係 …………………………………...... 341. 第一節 字調與曲調之對應 …………………………………………….... 344. 第二節. 歌詞音位與曲調間之對應 …………………………………….... 354. 第三節 大埔腔與四縣腔山歌曲調之差異 …………………………….... 363. 第四節 大埔腔客家山歌的特色 ……………………………………….... 371. 第六章. 結論 ……………………………………………………………….... 373. 參考書目 …………………………………………………………………….... 375. 附錄 ………………………………………………………………………….... 381. 附錄一:田野調查相關資料 ……………………………………………... 381 附錄二:東勢大埔腔客家語的聲母、韻母聲調對照表 …………..…….. 391. V.

(9) 表 次 表 2-1. 臺灣北部、中部及南部客家山歌比較表 ………………………...... 31. 表 3-1. 東勢大埔腔客語拼音聲調表(含超陰平調) …………………….... 50. 表 4-1. 魏精、游春蘭、溫秀貞等人演唱【老山歌】之結腔比較表 ……... 154. 表 4-2. 何劉阿運、邱玉春、溫秀貞等人演唱【山歌子】之結腔比較表 …… 187. 表 4-3. 連三妹、游春蘭、張水妹等人演唱【平板】之結腔比較表 ……… 274. 表 5-1. 東勢大埔腔客語字調與曲調對照表 …………………………..….... 344. 表 5-2. 東勢大埔腔客語聲調與音位對照表 ………….…………….....….... 354. 表 5-3. 東勢大埔腔客語聲調與客家山歌曲調關係表 …………..……..….. 362. 表 5-4. 大埔腔與四縣腔聲調對照表(含超陰平調) ………..……….…….. 363. VI.

(10) 圖 次 圖 3-1. 臺中市行政區域圖 ………………………………………………...... 39. 圖 3-2. 東勢區行政區域圖 ………………………..………..………..…….... 41. 圖 3-3. 新社區行政區域圖 ……………………………………………..….... 43. 圖 3-4. 石岡區行政區域圖 ………….………………..……..……….....….... 45. 圖 3-5. 和平區行政區域圖 ………………..……...………………….......….. 46. 圖 3-6. 東勢大埔腔「陰平」聲調圖 ……………………………………....... 51. 圖 3-7. 東勢大埔腔「上聲」聲調圖 ..………..……………….……..…….... 51. 圖 3-8. 東勢大埔腔「去聲」聲調圖 …………………….……………..….... 52. 圖 3-9. 東勢大埔腔「陰入」聲調圖 ………………..……………….....….... 52. 圖 3-10 東勢大埔腔「陽平」聲調圖 …………..………..………..…..…….... 53. 圖 3-11 東勢大埔腔「陽入」聲調圖 ………………………………..…..….... 53. 圖 3-12 東勢大埔腔「超陰平」聲調圖 ………………..…………….......….... 53. 圖 3-13 林洋港指導興隆里民誠宮子弟班的練習情形 ………………..….... 57. 圖 3-14 筆者和賴仁政及硬頸客家樂團團長朱龍縣(右)合影 ………….... 58. 圖 3-15 劉滿六於東勢農會客家傳統弦樂班錄音現場…………..……..….... 59. 圖 3-16 何春姬於東勢農會客家傳統弦樂班錄音現場…..………….….….... 60. 圖 3-17 謝其國於弘韻客家傳統樂器培訓班上課情形 …..………....…….... 61. 圖 3-18 臺中市客家民謠研進會活動 …...…………………….………..….... 62. 圖 3-19 劉壽雄於上新里、廣興里聯合活動中心二樓教學 ……..........….... 63. 圖 3-20 蘇生勇於東勢區東隆社區歌謠班上課情形 ……………....…..….... 64. 圖 3-21 魏精女士參加第一屆東勢鎮長盃客家歌謠比賽………………........ 65. 圖 3-22 劉黎蘭英女士(左)及徐登志(右)於劉女士住宅……………...... 65. 圖 3-23 東勢國小國樂團參加九十八學年度全國國樂音樂比賽 ………...... 67. VII.

(11) 圖 3-24 大甲河之聲合唱團參加第十四屆中山盃金嗓獎比賽 …………...... 68. 圖 3-25 弘韻婦女音樂協進會合唱團參加 2011 年新丁粄節演出 …….….... 69. 圖 3-26 東勢國小音樂班弦樂團演出情形 ………………..……………..….... 71. 圖 3-27 張運財於土牛客家山歌研習班上課情形 ……..……………..…...... 76. VIII.

(12) 譜 次 譜例 4-1 【老山歌】 〈擔竿上肩減兜〉……………………….………...... 80. 譜例 4-2. 【老山歌】〈跋崎毋上跤橫排〉 ……………………………….... 85. 譜例 4-3. 【老山歌】〈上港落來水底寮〉 ……………………………….... 90. 譜例 4-4 【老山歌】 〈頭上戴笠莫擎遮〉 ………………………….....….... 95. 譜例 4-5 【老山歌】 〈哥上庄妹下庄〉 ………………………..…….…. 100 譜例 4-6 【老山歌】 〈哥日頭妹月光〉 …………………………..…...... 105 譜例 4-7 【老山歌】 〈十七十八就學留〉 ..……..………………….……... 110 譜例 4-8 【老山歌】 〈十七十八就學嫖〉 ………………………...…..…... 115 譜例 4-9 【老山歌】 〈大氣透來哥愛知〉 ………………………….....…... 120 譜例 4-10 【老山歌】 〈千差萬差自己差〉 ……….………………………... 125 譜例 4-11 【老山歌】 〈食茶愛食頭泡茶〉 ……………………………..…... 130 譜例 4-12 【老山歌】 〈大樹倒撇頭還在〉 …………………...…….......…... 135 譜例 4-13 【老山歌】 〈有閒時節唱山歌〉 ……………………………..…... 140 譜例 4-14 【老山歌】 〈人生道德孝為先〉 ………………………………..... 145 譜例 4-15 【山歌子】 〈深山樹子開白花〉 ………………..………..……..... 156 譜例 4-16 【山歌子】 〈攔坦石上晒蘭干〉 ………..………………..……..... 161 譜例 4-17 【山歌子】 〈三隻龍船轉長山〉 ………..………………..……..... 166 譜例 4-18 【山歌子】 〈客家山歌客家音〉 ………..………………..……..... 171 譜例 4-19 【山歌子】 〈莫鬥勝來莫逞強〉 ………………..………..……..... 176 譜例 4-20 【山歌子】 〈世上人生幾十年〉 ………………..………..……..... 180 譜例 4-21 【平板】 〈新買遮子四蕾花〉 …………………..………..……..... 189 譜例 4-22 【平板】 〈新做擔竿兩頭蹺〉 …………………..………..……..... 195 譜例 4-23 【平板】 〈新做擔竿分妹〉 …………..………………..……..... 200. IX.

(13) 譜例 4-24 【平板】 〈日頭落山燒呵呵〉 …..……….............................……... 205 譜例 4-25 【平板】 〈日頭落山紅啾啾〉 …....…………………………...…... 210 譜例 4-26 【平板】 〈絃子鋸知音〉 …………..………………...……..... 215 譜例 4-27 【平板】 〈新做秧船圓叮噹〉 …………………...………..……..... 221 譜例 4-28 【平板】 〈阿妹撿樵一枝燥〉 …..……………………….....……... 227 譜例 4-29 【平板】 〈水筧探水漕漕漕〉 …...…………………...……….…... 232 譜例 4-30 【平板】 〈單身哥子自家烳〉 ……...........................................…... 237 譜例 4-31 【平板】 〈石壁種菜難開根〉 ………………………….....…..…... 242 譜例 4-32 【平板】 〈苦才好食苦才才〉 …………………………….……..... 247 譜例 4-33 【平板】 〈薑嬷好食辣扯扯〉………………………………...…..... 252 譜例 4-34 【平板】 〈十隻手指八個ㄚ〉 ……………………………..….…... 257 譜例 4-35 【平板】 〈鬱愁毋得幾多時〉 ………………….……………..…... 262 譜例 4-36 【平板】 〈有夢而為好自在〉 ……..………………….……..…..... 267 譜例 4-37 【滿山趖】 〈山歌要唱絃要和〉 …….......................................…... 277 譜例 4-38 【滿山趖】 〈你愛山歌教你〉 ………………….……....…..…... 282 譜例 4-39 【滿山趖】 〈送郎送到石崗庄〉 …………………………….…..... 287 譜例 4-40 【滿山趖】 〈阿哥有意妹有心〉……………………………..…..... 292 譜例 4-41 【滿山趖】 〈古井緊打水緊來〉 ………….…………………..…... 297 譜例 4-42 【滿山趖】 〈蕃薯愛種籐愛牽〉 …….………………………..…... 301 譜例 4-43 【都馬調】 〈河壩種薑薑打薑〉 ……………………….....…..…... 309 譜例 4-44 【都馬調】 〈大路蕩蕩妹毋行〉…….…........................................... 313 譜例 4-45 【小調】 〈鬧五更〉………………………………………...……..... 317 譜例 4-46 【小調】 〈十二月古人〉 ………………………………….......…... 325 譜例 4-47 【小調】 〈桃花開〉 ……………………………………….…..…... 330 譜例 4-48 【小調】 〈思戀歌〉 …………………………...……………..…..... 335. X.

(14) 第一章 第一節. 緒 論. 研究緣起與目的. 音樂是人類最寶貴的文化資產之一,同時也是人們抒發情緒的重要工具。民歌 便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抒發情感所得之創作,經由世代的傳承後,成為該族群特有 的文化產物。不同的族群,由於其語言、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及文化傳統等差異, 各自衍生出不同特色的民歌,因此民歌具有其濃厚的社會性與文化性。 民歌通常也被學者們視為口頭文學的一種,主要是以口頭方式進行傳播,此方 式可能因為傳播過程中發生謬誤、傳唱者自行改編,或受外來族群文化的影響,使 得民歌具有其獨特的適應及變異性。 客家人是中國漢族中的重要一支。客家人的傳統民歌通常被稱為「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的形成,也正與客家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根據客家民歌藝人賴碧霞的 說法,客家山歌的特色為:一、歌詞為七言四句且押韻;二、唱詞常使用「諧音」 與「雙關語」;三、使用長短句與虛字(或稱疊字、裝飾音)等特色。1同時,「客 家山歌」也因其「腔」、 「調」之繁多,而有「九腔十八調」之美稱。2由於客家山 歌具有上述的特點及多樣的唱腔,近年來已成為國內外學者們競相研究的對象。 臺灣各地區客家族群所使用之客家語,可分為四縣、海陸、永定、饒平、詔安、 東勢及卓蘭等腔調系統,其中以四縣、海陸等腔調之使用人口佔大多數。3由於人 口數量上所形成的文化優勢,目前臺灣地區客家山歌的傳唱與研究,幾乎都是以四 縣腔為重點,而研究重點則多集中在【老山歌】、【山歌子】、【平板】等山歌調上。 1. 賴碧霞, 《臺灣客家民謠薪傳》(臺北市:樂韻出版社,1993),頁 10。. 2. 「九腔十八調」是用來形容客家戲曲唱腔及曲調的繁多,而非剛好有九個腔及十八個調。所謂「腔」 即「聲腔」 ,是指由特定語言所發展出來的歌樂系統,臺灣三腳採茶的腔是根據四縣腔山歌發展而 來,包括〈老腔山歌〉、 〈上山採茶〉、 〈十二月採茶〉、 〈送金釵〉、 〈陳仕雲〉、〈初一朝〉等。「調」 即「小調」 ,為產生於城市而流行於全國各地的歌曲。三腳採茶所用的小調多半吸收自外地,與其 他族群共用,如〈瓜子仁〉 、 〈十二月古人〉 、 〈撐渡歌〉 、 〈撐船歌〉 、 〈懷胎歌〉 、 〈五更歌〉等歌曲。 鄭榮興, 《臺灣客家音樂》 (臺中市:晨星出版,2004),頁 104-105。. 3. 鍾榮富, 《臺灣客家語音導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2004),頁 13。 1.

(15) 以於二○一○年底經縣市合併的大臺中市而言,其客家族群主要集中在東勢、 石岡、新社、和平等以東勢為核心的轄區,所使用的客家話早期曾被學者歸類為饒 平腔或四縣腔。4然而,近年來根據多位學者的研究,卻認為東勢客家話與廣東大 埔地區的方言頗有淵源。根據江俊龍、江敏華等人之研究,認為東勢客家話和中國 廣東省大埔縣的客家話最相近,故將東勢客家話歸類為大埔腔系統。故現今東勢地 區所使用的客語也被稱為「東勢大埔客語」。5 筆者忝為東勢地區的客家子弟,但幼年時期對於聆聽客家山歌的經驗其實並不 多。基於個人對於音樂創作十分熱衷,因此大學畢業後便投入流行音樂之創作、編 曲及錄音等工作。在工作多年後,有感於近年來客家母語的快速流失,盼望能藉由 客家音樂的創作,為自身文化的保存盡一份心力,乃毅然決定重返校園進修。在考 入臺中教育大學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就讀之後,在與指導教授徐麗紗教授深入討 論後,而決定以客家音樂做為研究主題。然則,目前國內有關客家民歌的研究論著, 大多集中在北部與南部地區,對於中部客家傳統民歌的相關研究,至今仍付諸闕如。 因此,便興起以東勢地區客家傳統民歌做為研究對象的念頭。 筆者在進行田野調查後發現,老一輩的東勢客家人對於客家山歌的演唱似乎並 不熱衷。據「寮下文化學會」會長徐登志指出,6早年的東勢地區由於林業昌盛而 經濟繁榮,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福佬族群遷入。基於生活上的需要,本地區的客家人 大都能同時使用客家話及福佬話,因此,族群文化融合的現象甚為明顯。當年隨著 經濟的繁榮,也造成了市街內酒家的林立。同時,由於經常可於聲色場所內見到演 唱山歌情景,而使得民眾對於山歌產生了負面的印象。職是之故,當時東勢地區的 客家民眾並不熱衷於演唱山歌。反之,一般民眾對於客家山歌的印象,多數是經由. 4. 鍾榮富, 《臺灣客家語音導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2004),頁 15。. 5. 據蘇軒正的研究指出,若以東勢客家話與中國廣東省大埔、豐順等縣份的客家話進行比較,東勢 與豐順的一致性比大埔更高。見蘇軒正,《大埔、豐順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 究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頁1。. 6. 徐登志(1944 - ),臺中市東勢人,臺中師專畢業後返鄉任教 30 餘年,曾榮獲師鐸獎等殊榮。亦 曾多次參與行政院文建會、臺中縣立文化中心之民間文學作品出版工作,對於客家文化相關事務 之推廣可謂不遺餘力,並陸續出版了《徐老師講古》、《大埔音東勢客》、《東勢鎮客家童謠》, 以及客家童謠作曲 6 首外,更在 2005 年帶領寮下文化學會,完成了「臺灣大埔音客語詞典」。現 為寮下文化學會會長。 2.

(16) 觀賞來自外縣市的撮把戲表演而來。7 根據一九八九年出版之《臺中縣音樂發展史田野調查總報告書》所述,東勢地 區的客家山歌演唱,主要是在各社區的老人俱樂部內進行,曾經有胡泉雄、賴碧霞 等人進行零星教學,並無常任師資從事常態性教學活動。8直至一九九七年,始有 來自苗栗的賴仁政於「東勢區農會客家傳統弦樂班」定期開班授課。9教學內容以 【老山歌】 、 【山歌子】 、 【平板】等山歌調和小調類客家歌曲,以及客家弦鼓樂器之 演奏為主。歷經十餘年以來( 「九二一」大地震時曾經中斷一年) ,學員們除了每週 固定上課外,也積極參與地方之演出活動。該班現有學員約三十人,其中十名學員 已有超過十年以上的學習資歷。據賴仁政表示,目前在東勢的客家山歌教學雖是以 四縣腔為主,但基於尊重當地語言腔調之大前提,在教學時並不排斥學員改以在地 的大埔腔來演唱,除非遇到韻腳差異過大時,才會以變更歌詞或改用四縣腔發音的 方式來變通。此外,在創作民歌的傳承方面,則以徐登志、蘇生勇10、吳達明11、 王尤君12、翁喜真13等人最具貢獻,他們於一九九五年成立「大甲河之聲合唱團」,. 7. 「撮把戲」也稱為「搓把戲」或「耍把戲」。是指早年江湖藝人到各地村莊賣藥的一種演出方式。 通常是以「落地掃」的方式演出,並不特別搭一個戲臺,而演員也不需換穿戲服,所演的內容也 多半是小段的、劇情較簡單的戲齣,而且也不限於三腳採茶的劇目。見鄭榮興, 《臺灣客家三腳採 茶戲研究》(苗栗市:財團法人慶美園文教基金會,2001),頁 110。. 8. 許常惠等人, 《臺中縣音樂發展史田野調查總報告書》 (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89) ,頁 138-146。. 9. 賴仁政(1954- ),苗栗縣銅鑼鄉人,師承胡興榮、胡泉雄、彭宏男、莊木桂等名師,近年來主 要從事客家音樂的傳承教學,現任苗栗縣銅鑼鄉中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大襟客傳統客家劇團 和樂團總監。. 10. 蘇生勇(1943- ),生於東勢中寧里匠寮巷,臺中師專畢業後至中嵙國小任教,1999 年自石岡國 中退休。1995 年與邱民雄、蘇永松、徐登志等人共同發起成立臺中縣客家文化協會,擔任總幹事 達 14 年之久,2009 年起轉任理事長。所創作之客家童謠總計有 23 首,2000 年起於中嵙、慶東、 泰昌、興隆等各社區推廣客家歌謠教唱,2004 年出版《客家師父話》。. 11. 吳達明(1927-2002),東勢石角庄人,石角國小畢業後赴日求學,曾就讀東京神田研究學院,返 臺後於東勢國小任教。對於東勢國小合唱團、東勢國小兒童節奏樂團,以及大甲河之聲合唱團貢 獻良多。所創作之客家童謠總計有 15 首。. 12. 王尤君(1970- ),臺中神岡區人,臺中師專畢業後即在東勢國小任教。1997 年起,陸續為徐登 志創作之客家歌謠譜曲,2009 年再應行政院客委會之邀,創作〈老鼠〉、〈蜍螺〉、〈蝴蝶〉等 歌曲。. 13. 翁喜真(1969- ),南投仁愛鄉泰雅族人,臺北師院音樂學系畢業後,先後於南投麒麟國小、東 勢國小擔任音樂教師的工作,1995 年於東勢國小成立合唱社團並擔任指導,1997 年起協助徐登 志錄製客家童謠。2001 年起,擔任大甲河之聲合唱團指揮。除了協助徐登志傳承客家文化外,她 同時還指導「和散那唱詩班」,也創作不少泰雅族語言的作品,對自身泰雅族文化之發揚也不遺 餘力。 3.

(17) 以傳承東勢大埔客家語的演唱傳統,同時也創作及改編了不少大埔腔歌曲。14 筆者在整理田野調查的錄音資料後發現,由於東勢地區的語言系統偏向大埔腔 系統,因此在聲母、韻母、聲調及詞彙等各方面,與四縣腔、海陸腔等其他客語系 統有所差異。原本以四縣腔所演唱的山歌於東勢地區再流傳之後,本地的演唱者為 便於以大埔腔來行腔轉韻,導致在曲調或歌詞方面產生變異。另外,觀察近年來由 本地文史工作者們所創作的歌曲,其曲調之旋法與歌詞的調值增減,亦有相當一致 的現象,顯見歌詞與曲調的結合甚為緊密。據此,可以驗證語言聲韻與民歌曲調間 之相關性。上述情形,即如客家音樂研究者胡泉雄15所指: 山歌就是要唱得字正腔圓,清晰順口,有一個重要的原則,那就是「怎麼講 就怎麼唱」。客家話的語調,永遠是山歌音調的基礎,音調配合語調,才會落韻 合聲。(其實不僅客家山歌,其他民謠也都如此。)16 綜上所述,由於東勢地區的地理環境、經濟發展、人口組成,以及語言結構, 與其他客家地區明顯不同,因此在民歌的發展上與其他客家地區相異。但是,目前 仍未見以本地區客家民歌為題之研究。加上「九二一」大地震之後,許多地方上的 耆老陸續凋零,造成了採訪上的困難。因此,更加深了筆者對於本論文的責任與使 命感。.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本論文以現臺中市轄區內之東勢、石岡、新社、和平等區所構成的大東勢地區 客家族群的民歌作為研究對象,所搜尋、探討和徵引的文獻亦以此為目標,大致分 為客家音樂、文化歷史以及其他相關資料等三部分。茲就此些文獻討論如下:. 14. 大甲河之聲合唱團地址:臺中市東勢區(原臺中縣東勢鎮)東崎街 387 號 2F。. 15. 胡泉雄,苗栗客家人,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從事客家歌謠教學與創作多年,除了編寫客 家歌謠教材外,更創作了數十首客家歌謠,曾榮獲第 15 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胡泉雄,《臺灣客家山歌經典(1)客家山歌萬里揚》(作者自行出版),頁 5。 4. 16.

(18) 一、有關客家音樂之研究論著: 以下列舉有關客家傳統民歌與及兒童歌謠之研究,共十八篇。 (一)楊佈光,《客家民謠之研究》,臺北市:樂韻出版社,1983。 本書原係作者於一九八二年在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的碩士學位論文,是較 早期客家音樂研究領域中的研究論著。作者將其所參與各縣市政府、鄉鎮公所等公 部門舉辦之山歌比賽,以及田野調查採集之資料,彙整後再經過整理分析並據以寫 成本論文。全書之敘述對於客家族群的由來、南遷的經過、分佈的狀況,以及客家 民謠之形成、種類、曲式、伴奏、演唱方法等,有詳盡的說明。 (二)古旻陞,《臺灣北部客家民謠之民族音樂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 究所碩士班,1991。 此論文是以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對臺灣北部客家民歌進行研究,研究對象 為客家傳統山歌調(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及念謠。作者認為臺灣北部客 家民謠係傳承自粵閩贛交界之粵東客家民歌特區。若依據遷移情況、客家語中次方 言的差異、各州府人口、在臺灣的分佈、歌曲結構、伴奏樂器形制、弦樂器所用之 調門等面向加以考據,可發現與粵東北的梅縣客家民歌淵源較為密切。由於兩地的 歌謠在歌詞內容、語言音調、審美習慣和藝術處理等方面之不同,乃致再產生明顯 之差異。同時,又與其周圍地區不同族群的民歌,產生了交融作用並互相影響。 (三)曾瑞媛,《桃竹苗客家童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 班,1992。 本論文係就現有文獻記載加以整理,並對桃園、新竹、苗栗地區客家童謠的名 稱、起源、發展,以及演變情況做概況介紹。作者從客家童謠的功能性,分為娛樂 及教育兩個面向進行考察。並從客家童謠的形式,包括句法組織、押韻方式與修辭 手法,進行探討。接著再由音組織、曲式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例如語言與音樂間 的關係。最後,就客家童謠的過去、現況與未來展望進行總結。. 5.

(19) (四)彭素枝,《臺灣六堆客家山歌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3。 本書原為作者一九九四年於國立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的畢業論文, 主要取自田野調查所得的第一手資料,再以文學、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方 角度,對六堆地區的客家山歌做深入的探討。作者先由臺灣六堆的客家簡史開始敘 述,接著探討六堆地區的山歌形成背景,並對六堆山歌與其他民間歌謠之淵源進行 分析比較。最後所獲致的結論是:六堆客家山歌具有集體性與創作個性結合、口頭 傳承及書面傳承結合、變異性與相對穩定性結合、文學性與多功能性結合、復現性 與時空性等之民間文學特色。本書主要以文學的角度來對客家山歌的歌詞進行研究, 至於在客家山歌的音樂部分,則描述甚少。 (五)劉新圓, 《臺灣北部客家歌樂「山歌子」的即興》 ,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2004。 本書原為作者於一九九九年在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班的畢業論文。 本論文係針對臺灣北部客家【山歌子】的即興現象,進行探討。作者就【山歌子】 即興的過程和意涵進行剖析,並嘗試建立「即興模式」的理論。作者認為客語的聲 調語言(Tone Language)屬性,使得【山歌子】曲調的旋法與歌詞的聲韻有密切關 係,是演唱者進行即興時之重要依據,並憑以創作歌詞。因此,【山歌子】之即興 兼具了文字即興與音樂即興的雙重性,藉此作者並提出客家民歌演唱時「框架」與 「模式」的相對概念。 (六)周雪美,《臺灣客家傳統歌謠的語言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碩士班,1999。 本論文主要研究對象為臺灣客家傳統歌謠。作者從語言的角度出發,進行探究。 先從臺灣客家傳統歌謠概說談起,再分別從歷史語言、社會語言、文化語言、文學 語言、心理語言、交際語言和民俗語言等七個面向,對臺灣傳統歌謠進行論述。. 6.

(20) (七)謝長生,《臺灣福佬與客家民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 班, 2001。 作者首先針對民歌的定義、起源、發展、社會性、功能等各方面進行論述,接 著就臺灣福佬民歌在不同時期的發展進行探討,再列舉臺灣歌謠作曲、作詞者,如 鄧雨賢、李臨秋……等十四位進行介紹。接著,再從客家的淵源、遷徙、民歌的產 生、民歌的特色等各方面進行說明。最後,先將客家傳統歌謠進行分類,並將客家 傳統歌謠的構成,分別從歌詞體裁、即興創作、形式、襯字等方面進行介紹,並以 常見的二十一首客家民歌之來源、背景、意義、內容舉例說明。本論文內容涵蓋雖 廣,但論述重點主要集中在福佬民歌部分,客家民歌的部分則著墨不多,同時也未 將福佬民歌與客家民歌做一完整的比較論述。 (八)麥楨琴,《臺灣客家改良戲之音樂研究:以「平板」唱腔演變為例》,國 立臺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班,2003。 作者首先對客家改良戲曲的形成經過與唱腔進行介紹,並探討【平板】唱腔的 淵源與演變。接下來對蒐集所得之有聲資料及田調錄音進行分析及採譜,並從樂曲 結構、唱詞、演唱詮釋等各方面進行分析。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包 括客家改良戲的形成經過與唱腔介紹。第二章是探討平板唱腔之淵源與演變,並將 小戲過渡到大戲之唱腔音樂演變做一歸納整理。第三章則對搜集之有聲資料與實地 採訪藝人之演唱錄音進行採譜,以呈現改良戲中的平板唱腔音樂。第四章為平板唱 腔之音樂分析,從樂曲結構、唱詞、演唱詮釋等各方面做深入探討。第五章為結論, 對平板唱腔之演變歷程、音樂內涵與演唱特色進行歸納與論述。 (九)蔡玉媚,《臺灣地區福佬與客家童謠比較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 系碩士班,2003。 本論文係針對臺灣地區福佬與客家童謠進行比較研究。除了分析傳統童謠文本 外,還加入了念誦時外在的聽說情境,以兩者互見的方式進行研究。作者將童謠依 文本內容分為:一、搖籃與嬰兒遊戲謠;二、儀式訣術謠;三、兒童遊戲謠等三類, 依聽說情境分類為人物及事物,共兩大類進行討論。作者蒐集了各類型念謠不同的 7.

(21) 異文並綜合整理,藉以探討其流傳變異的方式及影響,並藉此將不同類型的童謠與 其異文交織成一網絡,最後針對福佬與客家童謠間的異同點,進行比較研究。 (十)陳淑惠, 《臺灣地區客家童謠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 修碩士班,2004。 本論文係針對臺灣客家童謠歌詞方面的研究。首先從客家童謠的探析開始,說 明兒歌與童謠的異同,並敘述其發展及探討對兒童的影響。接下來再論述客家童謠 內容中,美感的表現及腔調的多變性,從中論及客家童謠富有的樸素美。作者又將 客家童謠分為娛樂與教育兩大類列舉說明,並進行文學探討及內涵分析。作者同時 也介紹了客家棚頭戲的意義與作用,以及與客家童謠間之關聯。最後則依主題之內 容及形式表現兩方面,對傳統童謠與創作童謠進行比較研究。本論文雖以臺灣地區 的客家童謠作為研究範圍,但並未將童謠依地區進行分類,所蒐集之資料中也未包 含東勢地區的童謠。 (十一)張嘉文,《客家傳統山歌三大調在花蓮地區的傳承與現況》,國立臺北 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班,2004。 本論文係運用田調所得之民族誌與相關文獻資料,藉以檢視客家音樂傳統三大 調在花蓮地區傳承的活動。作者從縱向的歷時性探討出發,試圖定義出客家山歌於 千年傳唱過程中,在不同時空、環境與時代背景下之發展。再從橫向的共時性來看 客家山歌三大調與花蓮客家族群間的互動與傳承關係。接著藉由音樂分析來呈現該 地區客家山歌三大調的現況面貌,並探究花蓮客家鄉民在面對其他族群時,所建構 之具有維繫族群及展現地方獨特性的文化象徵體系。 (十二)郭坤秀,《桃竹苗客家山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在職專班,2004 。 本論文研究對象為臺灣桃園、新竹、苗栗地區的客家山歌,資料來源為此地區 現有文獻、出版品及田調採集所得之資料。作者以文學的角度出發,從時代、社會、 音樂環境等方面,觀察此地區客家山歌的流傳現象,並藉以探討其流傳之原因,以 及在時間變動中的發展情形。作者依據現有客家山歌的數量與文獻,配合社會背景、 8.

(22) 時代、地理,以及人口數量等因素做考察比較,嘗試釐清其對於臺灣其他地區山歌 所造成之影響。並藉由歌詞內容來探討其背後所代表的精神與思想,以及客家山歌 在臺灣民間文學上之價值。 (十三)曾竹賓,《臺灣客家「謎語歌謠」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 所碩士班,2005。 作者蒐集日治時期至今的臺灣客家謎語歌謠後,發現此類歌謠不僅出現在客家 山歌中,也可能被視為童謠或應用於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因此,本論文以臺灣客 家謎語歌謠在「山歌」、「童謠」、「三腳採茶戲」中出現的情形,作為研究的重點, 並以中國少數民族(以畲族為主)及英國傳統的「riddle ballad」(謎謠)為比較研 究的對象。 (十四)彭靖純,《竹東地區客家山歌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 研究所碩士班,2005。 本論文為作者在竹東地區進行田調採集所得之兩千四百餘首山歌歌詞,藉由分 析其形式結構、詞彙運用、音韻安排、表現手法及修辭技巧,以探討客家山歌與竹 東地區民俗風情、內容思想、地方特色之間的連結。作者首先針對竹東地區客家山 歌的緣起與發展進行論述,再針對客家山歌的形式結構、賦比興表現手法、修辭技 巧、音韻安排及詞彙運用等面向進行探討,並依田野調查所得之歌詞內容做細部分 類討論,探析各類內容所涵蓋之範圍,以及反映之思想內涵。接著針對山歌所反應 之當地物質民俗、歲時節慶及民間信仰等面向進行說明。最後則依區域特色分為地 名特色、物產與名勝特色、竹東客家山歌比賽與文學特性等方面進行論述。 (十五)張莉涓, 《苗栗客家山歌研究:以頭份鎮、造橋鄉、頭屋鄉、公館鄉為 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班,2007。 本論文以苗栗縣頭份鎮、造橋鄉、頭屋鄉、公館鄉的客家山歌為研究對象。作 者透過田野調查及蒐集整理之文獻,藉以探究本地區的山歌源流、表現形式、語言 風格、內容特色,以及民俗文化等。全文分為五個面向進行研究:一、在客家山歌 之源起與發展方面,分成地理沿革、客家山歌之定義、客家山歌發展之線索等共三 9.

(23) 個主題進行論述。二、在表現形式方面,分成賦比興表現手法以及修辭藝術兩大類。 三、在語言風格方面,分成釋名(解釋語言風格之義)、句式的複句結構與變化、 音韻風格、詞彙風格等四大類。四、在內容特色方面,分成客家山歌內容探析及客 家山歌特色兩大類。五、在客家山歌所反映之民俗文化方面,分為物質生活民俗、 歲時節俗、婚嫁習俗等三大類進行論述。 (十六)蘇宜馨,《涂敏恆客家創作歌謠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 系碩士班,2007。 本論文係以涂敏恆於一九八一年至二○○○年間所完成的五百一十八首客家 創作歌謠,作為研究對象。作者將其作品分為通俗歌曲、童謠、藝術歌曲、進行曲 等四大類進行研究。第一章探討客家創作歌謠之發展背景,第二章介紹涂敏恆之生 平,第三章至第六章,則是分析涂敏恆之客家創作歌謠,並從中選出三十六首代表 性作品,就其曲調形式,音組織、拍子、曲體結構、音符、休止符、節奏音形、曲 調特色,以及歌詞形式等方面進行分析。 (十七)葉瓊枝,《客家山歌歌詞研究─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為例》,國立中央 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2009。 本論文係以苗栗縣從事客家語工作者劉鈞章所蒐集以數字為句首之 1016 首山 歌做為研究範圍,就其歌詞內容進行分析,說明山歌曲調與歌詞聲調對應之必然性, 以及歌詞中特殊客語詞彙的原意,藉以瞭解數詞對客家人的文化意涵。最後,並透 過客家山歌與畬族山歌歌詞的分析比較,探討客家山歌的起源。論文研究的結果顯 示:一、情歌在本研究山歌語料中占 65.5%,是所有類別中比例最高的;二、透過 山歌譜例和歌詞四縣腔客語聲調的調值進行對照,兩者的曲線發展幾乎是一致或平 行的,這證明了山歌之曲調是直接依附於客家語言聲調的抑揚頓挫,即是「語言與 音樂完全結合」、「字調與歌調合一」。同時也證明了臺灣客家山歌係沿襲自松口客 家山歌,係以四縣腔客語演唱的。此外,從正板山歌、敍事山歌或古歌等三個面向 分析比較,客家與畬族兩者山歌的內容、形式圴大同小異,而畬族三類山歌出現的 年代都比客家山歌早,所以客家山歌的起源應該和畬族有密切的關係。. 10.

(24) (十八)吳思瑤,《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對於臺灣客家山歌發展之影響》,國立 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班,2010。 本論文係以新竹縣竹東鎮公所每年例行辦理之客家山歌比賽,作為研究對象。 作者蒐集歷年來比賽的相關資料與文獻,藉以從中觀察客家山歌在臺灣發展的軌跡。 本論文共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針對比賽本身之歷史、進程、參賽歌詞,以及參 賽者、評審、樂師間之角色定位做出文本整理;第二部分則是針對此賽中曾獲得多 次優勝、出版唱片,或擔任評審之參賽者之音樂進行採樣分析。作者將比賽分成二 個時期,分別就旋律與歌詞契合度、拖腔、襯字虛詞等方面進行研究,最後則是觀 察客家山歌在歷年此賽以來之演變,以及對其他地區客家山歌所造成的影響進行論 述。. 二、有關客家語言的研究論著: 以下列舉以東勢大埔客家話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共四篇。 (一)江俊龍,《臺中東勢客家方言詞彙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班,1995。 作者首先針對客家方言使用者在兩岸及東南亞一帶的分佈情況進行概述,並論 及當前客家方言的研究結果和尚待開發結合的領域。接著敘述東勢地區的地理及人 文景況,並提出修訂後的東勢客家話聲調系統。再來則是有關詞型的研究,分別就 單音詞、複合詞和派生詞進行論述,並將每一種詞彙都嘗試與古漢語、現代漢語共 同語進行比較,並針對單音名詞的「e」詞尾問題做了客家方言的內部比較。接下 來則是分析在東勢客家語中,外來詞的構成及來源,並歸納其特點。最後則是詞義 的研究,以同義詞為代表,運用義素分析法對東勢客家語進行分析,並初步歸納其 差別、意義、色彩以及用法之不同,並於文末附上分類詞表。 (二)江敏華,《臺中縣東勢客語音韻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班,1997。 本論文由東勢地區的地理、歷史、人文概況敘述開始,再依聲母、韻母、聲調 11.

(25) 三方面來說明東勢客家話的音韻系統。作者將東勢客家話初步歸納為二十一個聲母、 六十三個韻母以及六個聲調音位,並整理出東勢客家語的連讀變調規則。接著則是 針對東勢客家語在聲調上特殊的超陰平(35)變調現象進行探討。作者並將東勢客 家語的音韻特徵與中古音系統作比較,透過文獻來考察東勢客家族群的祖籍地,並 將東勢客家語與其原鄉語言作比較,藉以瞭解東勢客家語有別於臺灣其他客家語的 原因。最後作者分別就東勢客家語的音韻特點及歸屬兩方面進行總結。 (三)江俊龍,《兩岸大埔客家話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 班,2002。 作者以廣東大埔縣與臺灣移民的歷史語言關係為中心進行比較研究,並將兩岸 大埔客家語做語音、詞彙、語法方面的比較,分別針對音系特色、詞彙特色、語法 特色等方面進行論述。作者認為兩岸大埔客家語迄今的表現是同多於異,可謂關係 密切,並透過大量語言材料的搜集及比較分析,試圖找出語法形態上的相似和語音 對應規律,在此基礎上確立最原始的語言特徵。本論文嘗試證明大埔原鄉的客家語 與東勢客家語之間,有著深厚的語言親屬關係,然而又各自有不同的語言接觸和發 展,文末並列出原始大埔話的成份及其語言特徵資料。 (四)蘇軒正,《大埔、豐順客家話比較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 職專班,2010。 本論文作者為了釐清東勢客家語的來源,前往廣東省大埔縣、豐順縣進行調查。 首先對大埔、豐順的語言分佈進行概述。再分別對臺中東勢、大埔高陂、豐順湯坑 客家語的聲、韻、調等語音系統進行說明,並以聲、韻、調三個面向,將大埔、豐 順客家語和中古音進行比較,作歷時性縱向的探討。接著說明大埔、豐順客家語的 語音特點,針對東勢的陰平本調(33 調)與變調(35 調)現象,透過與大埔、豐 順的語言比較分析,藉以說明東勢特殊「35」變調的來源。最後則針對東勢、大埔、 豐順之客家語詞彙進行比較,並依內部共同詞彙及差異詞彙作比較分析,藉以分析 東勢客家語的來源、受到其他語言影響的部份,以及自行演變的部分,藉以了解組 成東勢客家語的成分。. 12.

(26) 三、其他相關資料 以下為與本研究有關之相關參考文獻,內容包含東勢地區的音樂景況調查、客 語歌謠,以及民間故事等文獻資料。 (一)許常惠、呂錘寬、徐麗紗、林清財(合著),《臺中縣音樂發展史》(含 田野調查總報告書),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9。 本書是由許常惠、呂錘寬、徐麗紗、林清財等民族音樂學者共同撰文,並動員 地方上許多人士,於一九八九年針對臺中縣境內進行田野調查所完成的著作。全書 共分為《臺中縣音樂發展史》及《臺中縣音樂發展史田野調查總報告書》兩冊。前 者依序以〈臺灣音樂發展史概論〉 、 〈臺中縣原住民音樂發展史〉 、 〈臺中縣漢族民間 音樂發展史〉 、 〈臺中縣西式新音樂發展史〉等四個專題進行論述。後者則是針對當 時臺中縣境內山線、海線、原住民區域,以行政區為單位進行調查後所撰寫的田野 調查日誌。日誌中對當年東勢地區的音樂景況有具體的描述。 (二)胡萬川總編輯,《石岡鄉客語歌謠》(共二集),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 中心,(1992-1993)。 本書為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臺中縣民間文學集》叢書出版系列之一,共二集。 第一集收錄於石岡地區所採集之童謠三十一首、民歌三十七首、民謠五首,附錄中 另包含歌仔調一首、勸世文六首、當代政治社會類十二首作品。第二集收錄兒歌二 十九首、儀式歌謠十四首、節令歌謠三首、一般歌謠一百零五首,附錄中另收錄有 根據受訪者之意潤修之作品六首。本叢書雖資料豐富,但僅限於文字部分之記載, 並未包含有聲資料或是樂譜,甚是可惜。 (三)胡萬川總編輯,《東勢鎮客語歌謠》(共三集),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 中心,(1995-2003)。 本書為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臺中縣民間文學集》叢書出版系列之一,共三集。 第一集收錄於東勢地區所採集之兒歌五十二首、儀式歌謠八首、一般歌謠五十九首, 以及根據講述者之意潤修之二十五首作品。第二集收錄兒歌五首、儀式歌謠三首、 13.

(27) 一般歌謠七十一首。第三集則收錄相思歌十五首、相罵及相褒歌二十五首、怨嘆歌 十二首。本計劃田野採錄人之一的徐登志表示,當年所記錄的錄音資料,雖然大部 分是以念誦的方式,但仍有部分是以歌唱方式呈現,但此系列叢書僅有文字部分之 記載,甚是可惜。 (四)胡萬川總編輯, 《東勢鎮客語故事集》(共七集),臺中縣:臺中縣立文 化中心,(1994-2003)。 此為臺中縣文化中心「民間文學采集計畫」,經調查整理後所得之民間故事出 版品,目前客語故事集部分共有七集。對於東勢地區的客家人文、歷史現象,有具 體的描述。 (五)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臺中縣客語歌謠專輯》 ,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 心,2003。 此為臺中縣立文化中心根據《東勢鎮客語歌謠》中調查所得之歌謠,整理後所 得之有聲出版品(包含歌詞、簡譜及 CD) 。本書共收錄四十首,包含:【平板】十 三首、【老山歌】十二首、【歌仔調】兩首、小調四首、【山歌子】五首、【滿山 趖】四首。可惜書中簡譜採錄之部分的文字資料及所採之樂譜,疏漏甚多,但所附 之有聲資料,卻極富參考及研究價值,為本論文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17 (六)江俊龍主編, 《新編臺中東勢客語故事─第一輯》 ,臺中市:文學街出版 社,2011。 本書共採訪了東勢地區江三妹、徐登志、曾福全、黃秋雲、廖字麒、劉阿盡、 蘇鎮墩、張圭熒等八位客家耆老,講述了二十四篇與東勢相關的客家故事。全書根 據最新版教育部推薦用字及拼音系統作為用字及標音之規範,並將音檔資料數位化 以供未來建置語料庫之用。. 17. 原書中將【歌仔調】以同音之【瓜調】稱之,係指源於歌仔戲的曲調,本書中所收錄之兩首歌曲 其實便是取自【都馬調】曲調。書中所收錄之〈深山樹子開白花〉應分類為【山歌子】 ,而非【平 板】。 〈客家山歌客家音〉應分類為【山歌子】而非【滿山趖】 。 14.

(28) (七)江俊龍主編,《東勢客家歌謠》,臺中市:臺中市寮下文化學會,2011。 本書係以東勢歌謠作為採錄對象,主要受訪者為劉黎蘭英女士及魏江三妹女士。 本書共收錄七十一首東勢地區的客家歌謠,可惜並未附上聲音資料。根據徐登志表 示,由於兩位受訪者年事已高,因此本次田野之採錄,皆僅以念誦的形式來呈現。 本書亦根據最新的教育部推薦用字及拼音系統作為用字及標音之規範,並將音檔資 料數位化保存以供未來研究使用。 回顧上述文獻可以發現,現今有關東勢地區之語言調查研究,雖不若四縣、海 陸等腔調豐富,然而已有初步的成果。相較之下,在民歌方面的調查研究僅見於一 九八九年的《臺中縣音樂發展史田野報告書》以及《東勢鎮客語歌謠》(共三集)、 《石岡鄉客語歌謠》(共兩集)、《臺中縣客語歌謠專輯》,以及《東勢客家歌謠》。 其中包含簡譜及有聲資料者,更僅有《臺中縣客語歌謠專輯》。因此顯見,有關東 勢地區的客家民歌研究確實付諸闕如。.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限制. 本研究以臺灣中部東勢地區的客家山歌作為研究主題,觀察對象為目前在東勢 地區採集所得之客家傳統歌謠。在筆者進行研究的同時,適逢東勢鎮公所進行東勢 鎮志的續修工作,筆者因此受託對東勢地區現今音樂活動的景況進行調查。筆者首 先深入閱讀一九八九年出版之《臺中縣音樂發展史田野調查總報告書》,以瞭解當 年的音樂活動景況,再針對目前東勢地區現存的音樂團體及個人進行了訪談與調 查。 筆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目前東勢地區在客家傳統山歌調及小調部分,主要傳 承團體有「東勢農會傳統客家弦樂班」以及「弘韻客家傳統樂器培訓班」,指導老 師分別為賴仁政及謝其國等二人。前者成立至今已有十三年歷史,為目前東勢地區 最具代表性的團體。合唱團部分,主要的團體有「大甲河之聲合唱團」及「弘韻婦 女協進會合唱團」,前者創立至今已有十五年歷史,因此最具代表性,其榮譽團長 15.

(29) 徐登志也是近年來東勢地區大埔客語創作民歌及兒歌的主要推手之一。 基於以上原因,筆者選擇了「東勢區農會傳統客家弦樂班」及「大甲河之聲合 唱團」、近年來致力推廣東勢大埔客語的徐登志、蘇生勇等文史工作者,以及目前 東勢地區主要的客家山歌指導老師賴仁政、謝其國等人,作為本研究的主要訪談對 象。當然,作為傳統歌謠研究的觀察對象是不能依靠制式化教育出來的假性傳統演 唱者,而必須是深具在地性的地方耆老或素人歌手,方能尋得真正原始的當地傳統 歌謠,並報導確實之活傳統,亦更能使研究的內容更具完整性與說服性。由於當年 錄製《臺中縣客語歌謠專輯》的幾位耆老均已過世或因健康因素無法接受採訪,幸 而得到徐登志之協助,終於順利尋得並採訪今年已高齡八十的素人歌手─劉黎蘭英 女士。唯,受限於時間與能力,筆者尚無法在此次之研究中採訪到更多的耆老,是 為遺憾。基於此,筆者盼望能在未來持續進行觀察與研究時,能將真正在地民間歌 手之演唱呈現出來。 本研究自二○一○年十月蒐集相關資料開始,至預定論文完成期限,即二○一 一年十二月止,共計約十四個月的時間。基於時間及研究對象的限制,本次論文研 究主要針對東勢地區客家山歌進行研究,探討大埔腔客家語言聲調與客家民歌之曲 調的聯繫情形。此外,受限於筆者本身所學,本論文主要以音樂學的觀點進行分析 研究,將不涉及語言學中有關音系、詞彙、語法等較深入議題之探討。.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綜合第三節所述,本論文研究範圍為以東勢大埔客家話演唱之客家傳統民歌。 其中包含了【老山歌】、【平板】、【山歌子】、【滿山趖】等山歌調,以及小調 類客家歌曲等傳統民歌。 由於東勢地區現存尚能演唱山歌之長者已幾近凋零,僅存者也因健康因素無法 接受採訪。幸而臺中縣立文化中心於一九九五年起,委託清華大學進行的「民間文 學采集計畫」,並曾將當年於東勢地區採集之所得,整理出版了《臺中縣客語歌謠 16.

(30) 專輯》(包含歌詞、簡譜及 CD),因此成為本論文的重要參考資料。此外,再加上 筆者田野調查時之錄音資料,以及蒐集所得之文獻、出版品等資料進行分析。其中 包含有劉黎蘭英女士及「東勢農會傳統客家弦樂班」的演唱錄音、以及賴仁政、謝 其國等人所提供之有聲資料。另外,徐登志、翁喜真、蘇生勇等人也提供近年來東 勢地區的創作民歌及兒歌等有聲資料,以及「大甲河之聲合唱團」近年來之演出影 音記錄以供研究參考之用。 茲將本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簡述如下: 一、歷史研究:首先由臺灣地區客家族群的起源與變遷談起,接著對東勢地區之 地理、歷史、文化、語言、音樂等方面進行概述。 二、田野調查:針對現階段東勢地區的音樂活動情形進行調查,蒐集現有的文獻 及出版品,接著再透過錄音及錄影等方式,以參與者的角度進行 調查。訪談對象包含山歌班及合唱團的資深成員、指導老師,以 及創作民歌的作者。 三、資料整理:田調採集所得之資料,加上受訪者所提供,以及筆者個人蒐集所 得之現有文獻以及出版品,進行整理及歸檔。 四、研究分析:首先以東勢地區大埔客家話的七個基本語言聲調(含超陰平調) 的調值為依據,以《東勢鎮客語歌謠》中所附之四十首客家傳統 民歌以及筆者所採錄劉黎蘭英女士之錄音為對象,進行採譜及分 析,並探討語言聲調與傳統民歌曲調旋法間之聯繫。接著再對照 於「東勢農會傳統客家弦樂班」採集所得之錄音,藉以觀察近年 來傳統民歌演唱所產生之變異。最後,再藉由以上研究所得來說 明當地客家民歌發展之脈絡。. 17.

(31) 第五節. 論文綱要. 本論文以「臺灣中部東勢地區客家山歌之研究」為題,全文共分為五個章節, 所討論的內容簡述如下: 一、 緒論:包含研究緣起與目的、文獻回顧、研究對象與限制、研究方法與範圍 等。 二、 敘說客家民歌: 敘說客家民歌的由來及定義。內容包含【老山歌】 、 【山歌子】 、 【平板】、【滿山趖】等山歌調和小調類客家歌曲,乃至近代的創作民歌及兒 歌。 三、 東勢地區的人文概況:首先簡述臺灣地區客家族群的由來與發展,並從地理、 歷史、文化、語言等角度進行回顧。接著針對東勢地區客家族群的活動情形, 進行介紹與說明,進而透過歷史文獻的回顧,再針對現今的音樂團體進行調 查及訪談,對目前東勢地區的音樂現況進行概述。 四、東勢地區客家山歌之分析:以《東勢鎮客語歌謠》中所附之四十首客家傳統民 歌為對象進行採譜及分析,探討語言腔調與曲調之間的聯繫。續再與現今筆者 近兩年於當地所採錄之錄音進行比較,藉以瞭解客家傳統民歌在經過傳播之後 所產生之變異。 五、大埔腔語言聲調與曲調之關係:以本論文中所蒐集採譜的四十八首客家山歌為 例,藉以探討大埔腔客家山歌中,曲調與聲調的對應關係。並以大埔腔和四縣 腔為例,舉例說明客家山歌在演唱時,因語言聲調之不同,所導致在曲調方面 相異的情形。 六、結論. 18.

(32) 第六節. 預期目標. 臺灣地區大埔客家話的使用者,就人口數量上而言,是屬於較弱勢的族群,而 其中大部分的人口都集中在現大臺中市的東勢地區。由於東勢地區的經濟活動開發 甚早,居住於此地的客家人甚早便與其他族群產生文化的融合,這使得東勢地區的 客家文化呈現出與其他地區不同的風貌,進而對本地的民歌發展產生影響。長久以 來,東勢地區的客家民歌研究一直未獲得注意,因此深切期望能藉由本論文達到拋 磚引玉的效果,在未來引起更多人對於東勢地區客家民歌研究的關注。 本研究之預期目標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點: 一、針對目前東勢地區的音樂活動現況進行調查。 二、針對《臺中縣客語歌謠》以及筆者採訪劉黎蘭英女士所採錄之有聲資料進行整 理分析,以音樂學的角度,探討語言聲調與客家傳統民歌中曲調旋法之間的聯 繫。 三、藉由「東勢農會傳統客家歌謠班」採集所得之錄音資料,與《東勢鎮客語歌謠》 中之所附資料進行比對分析,藉以探討客家傳統民歌在於東勢地區流傳後,所 產生的變異現象。. 19.

(33)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alas, Hille, Etgen Calculus: One and Several Variables Copyright 2007 © John Wiley & Sons, Inc.. All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 ‘ content teachers need to support support the learning of those parts of language knowledge that students are missing and that may be preventing them mastering the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