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傳統民調與網路輿情之競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近年來 Web 2.0 時代帶來的巨量民意已成為公部門探詢民意的重要來源之 一。特別是網路巨量時代的來臨,巨量資料分析已經成為公部門革新的利器之一。

再者,巨量資料分析工具的興起,是否能進一步取代傳統民意調查,成為政府主 要的輿情蒐集工具,仍在學術界及實務界有諸多討論及疑慮。此外,網路輿情測 量方法的討論以及對政府當前在民意解讀的重要性為何,亦為待釐清的問題之一。

然而,在第二章文獻檢閱的結果下,發現大部份針對網路輿情分析的討論仍以概 念性及技術面的討論為主,如何有效連結網路輿情分析工具在政策面的應用,如 網路輿情的立場解讀則甚少被討論。在國內網路輿情分析在政策面的應用仍屬初 探階段。

基於此,本研究的的三個研究問題將分別以文獻分析法、次級資料分析法及 內容分析法進行回應,前兩個研究問題將以文獻分析法來進行理論層面的討論,

希望透過文獻分析方法,從最初的文獻分類工作開始,了解網路輿情於目前的文 獻中如何被討論,以及網路輿情分析與傳統民意蒐集方式的差異。再者,網路輿 情現今對於政府的重要性、以及分析上可能面臨的問題。藉由文獻分析的結果進 行歸納整理,並且與研究問題進行連結。最後一個研究問題則回應實務界所關心 的問題,也就是網路輿情分析在政策面的相關應用及如何被解讀。研究者採次級 資料分析法及內容分析法進行結果的分析,在現有的次級資料基礎下,將網路輿 情所產出的情緒分析與內容分析所產出的立場分析進行交叉分析,賦予網路輿情 新的政策解讀。

本章將從三個部份來探討,分別為第一節傳統民調與網路輿情之競合、第二 節網路輿情測量方法的討論以及第三節網路輿情的解讀。

第一節 傳統民調與網路輿情之競合

為了回答本研究問題,本節首先就網路輿情的概念性意涵及討論的主題進行 整理、歸納,其次,就網路輿情的蒐集在方法上,與傳統民意蒐集的方法有何差 別,進行文獻分析結果的比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一、 傳統民意到網路輿情

從文獻分析可發現,民意一直是公共行政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在網際網 路尚未出現前,過去對於民意與公共政策之間的互動關係,已經存在諸多研究 討論。部份研究關注的是民意理論性及規範性層面,如民意對民主政治的影 響、民意與公共管理者回應性問題;部份研究則是關注在民意實證性的層面,

如測量民意的概念,也就是運用民意調查方法探究民眾對於政策的偏好。國內 學者對於民意在上述這些層面的探究也有許多研究成果的產出。

傳統對於民意的討論強調的是民意的形塑過程及民意展現力量的方式,然而 在進入網路時代,新媒體對於民意的影響,則成為新的民意研究需重視的課題。

本研究也發現,Web 2.0 網路模式的興起,開始對民意的內涵帶來多樣化的轉變。

首先,在民意主體的部份,民眾透過網路的媒介,被賦予一個新的政治社會身份,

也就是網民的角色,這些網民分散在網路中,以匿名的方式不受限制的進行意見 的表達,大大減輕傳統面對面互動所帶來的壓力,網民與網民之間更能盡情的表 達自己真實的想法並且進行交流、分享。換言之,這些匿名的網民雖然彼此互不 認識,但卻透過網路產生連結互動。

再者,在媒介的部份,各式網路社群媒體工具的崛起,如社群媒體、討論區 等平台,網民在社群平台進行意見表達已成為普遍的現象。橫向連結帶來的便利 性,降低實體世界溝通的成本,網民可在短時間內達到意見的串連及動員。政策 議題或公共事務透過網路的媒介及網民之間的相互關注,進而促使網路輿情的形 成。值得注意的是,部份學者也開始注意到網路輿情所代表的群眾力量可能由是 少數網路活躍者所把持,而非代表主流民意。這些少數意見領袖的發言,在網路 上容易產生「群體極端化」(Polarization)的現象,讓原本小小的聲音放大成巨大 的聲音,而這些聲音往往帶來更多負面效應。從本研究的觀察中也可發現,在社 群網站及討論區的部份確實存在負面情緒的言論居多。

整體來說,本研究認為網路輿情在意涵上的轉變有以下三者,其一,網民指 尖力量的崛起,網民透過網路特定管道進行言論的擴散,形成一股強大的鍵盤力 量,逐漸衝擊政府的治理作為。其次,在網路輿情主體包含網民、其所關注議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及網路媒介三者,不同於過去輿情意指的是不特定的社會大眾,網路輿情的主體 僅限於網路上的發言者。此外,輿論討論的場域也逐漸由實體轉向虛擬網路場域。

其三,從資料結構的特徵來看,網路輿情具備巨量資料的特性,因而,使得民意 調查技術帶來衝擊,傳統民意蒐集的管道,如民意調查方法,已無法有效因應。

巨量資料技術中網路輿情分析成為網路輿情蒐集的新選擇。

綜上所述,本研究首先了解網路輿情是如何在 Web 2.0 的環境下被形塑,

並且使民意的內涵帶產生多元樣貌。並且從網路輿情所涵蓋的三個主體關係

(蕭乃沂等,2014),勾勒出本研究對網路輿情新的定義。藉由本研究在網路輿 情初探性的研究,釐清網路輿情的內涵。本研究將網路輿情定義為:「在網路的 場域中,網民透過各式網路平臺及來源,如社群網站或討論區,發表自身對公 共事務的看法並且形成討論」。

二、 巨量資料分析與傳統民意調查比較

誠如前述所言,在網際網路的興起及民意大環境的轉變下,逐漸對傳統民 意蒐集方式帶來挑戰。第一,網路及手機使用的人數日益增加,研究者及政策 實務者可運用這些新管道來接觸民意,如網路調查、手機調查等;第二,在 Web 2.0 的風潮下,網民在社群平台發言的主動性及參與性增強,許多社群媒體 分析(Social Media Analytics)的應用,如巨量資料分析、網路輿情分析逐漸受到 重視。過去針對不同傳統調查模式的方法比較,國內外的研究已經有許多豐碩 的成果,本研究在第二章也有相關的整理介紹。

拜資訊技術發展之賜,透過電腦運算來收集與分析大量資料,成為社會科學 的另類資料分析途徑,而網路輿情所具備的資料特性,正符合巨量資料分析應用 的時機,不同於傳統民意調查技術從母體中抽出部份樣本進行統計分析,巨量資 料分析則是盡可能分析所有能得到的龐大資料,並且從中挖掘資料所隱含的有用 價值。它所關切的核心,不在於彼此間因果關係而是相關性。換言之,巨量資料 分析講求的是資料的快速和廣度,而非傳統民調所強調的嚴謹因果推論。

關於巨量資料分析與傳統民意調查的不同之處,本研究參考楊立偉(2014)

的比較類別後進行修正,並且提出本研究對兩者的比較,分別從研究對象、資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蒐集方式、資料品質、時效性、資料量、觀點形成及執行程序等七方面進行(如 表 16 所示),針對這七個面向說明如下:

(一) 研究對象

1. 巨量資料分析:特定主題下所有網路上公開發言的網民言論。

2. 傳統民調分析:符合研究主體下的特定研究對象。

(二) 資料蒐集方式

1. 巨量資料分析:運用資料探勘(Data Mining)工具,在網路上撈取網民的意見,

主動性強且可同時蒐集多元的輿情。

2. 傳統民調分析:以問卷設計的方式來詢問受訪者對某些問題的態度。因此,

僅能被動的蒐集特定群體在制式化問卷設計下的意見。

(三) 資料品質

1. 巨量資料分析:透過電腦演算法高度自動化的內容分析,減少人為可能產生 的缺失。

2. 傳統民調分析:存在的抽樣及非抽樣誤差問題。

(四) 時效性

1. 巨量資料分析:即時性高,針對網路輿情快速變動的特性,即時掌握及監測。

2. 傳統民調分析:只能進行靜態的一次性分析,無法即時掌握網路輿情的動態 變化,時效性低。

(五) 資料量

1. 巨量資料分析:可蒐集來自網路各種資料格式,如結構化及非結構化資料,

因此,數量龐大且複雜。

2. 傳統民調分析:以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出能夠代表母體的樣本,並以此推估 母體。一般而言,最適樣本大約是指 1068 份抽樣,大型的研究調查可在擴 大其樣本數,但數量上仍無法與巨量資料分析相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六) 觀點形成

1. 巨量資料分析:可透過電腦演算法進行意見的深入分析,如聲量分析、情緒 分析、意見分析。

2. 傳統民調分析:問卷制式化設計各種量化選項,彈性低。

(七) 執行程序

1. 巨量資料分析:電腦自動化工具的輔助,易執行。

2. 傳統民調分析:須設計訪談或問卷調查及訪員素質訓練,作業繁瑣。

表 16:巨量資料分析方法與傳統民意調查方法之比較 巨量資料分析方法 傳統民意調查方法 研究對象 網路上公開發言的所有網民 特定主體下研究對象 資料蒐集 主動性強且可同時蒐集多元

的輿情

被動的蒐集特定群體在問卷設 計下的意見

資料品質 高度自動化的內容分析 大數據下母體即抽樣

存在抽樣及非抽樣誤差

時效性 即時性高 靜態一次性分析,時效性低

資料量 龐大、複雜 少量樣本

觀點形成 意見可深入分析 量化成選項,彈性低

觀點形成 意見可深入分析 量化成選項,彈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