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7

3. 寫作表達方式

新聞報導的產製,往往必須盡可能客觀呈現真實的樣貌給大眾知曉,如同傳 播學所討論的,記者必須扮演「守門員」(Gatekeeper)的角色,一方面秉持自身新 聞專業精神對不同新聞來源進行層層把關及篩選,另一方面必須設法兼顧各方觀 點的陳述來平衡報導,確保社會大眾「知的權利」(臧國仁,1998;楊意菁,2015)。 此外,不同新聞工作者對新聞的框架,也會使得同一則新聞事件,隱含不同的立 場解讀(Goffman, 1974)。本研究發現,新聞網站的內容陳述方式如同前述所言,

會引用各方的觀點作為消息來源,因此在內容的前半部會進行大篇幅鋪陳,或者 同一篇內容同時談論多個主題,示範區政策僅為其中一部份或順帶一提的類型。

而在社群網站的部份,使用者同時扮演資訊生產者及消費者的角色(van Dijck, 2009),以及被賦予文本創作者的積極意涵,改變傳統傳播資訊交換模式(施 伯燁,2014)。此外,在語意的表達上,形式多樣化且深具網民語意的巧思及創 意,例如許多具言外之意的網路流行用語及符號、kuso 影片等。而這些表達用語 不同於它字面上的意涵,通常具有挖苦、嘲諷的口吻。因此,也使得社群網站及 討論區為主的社群充斥著負面言論居多。

第二節 研究建議

一、理論應用面

對於理論應用面而言,本研究提供以下建議:

(一) 網路輿情分析與公共管理之探索

隨著網路輿情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公共管理必須尋找新的輿情技術來作為回 應網路輿情的開端。本研究以初探的角度,將立場與網路輿情分析的應用進行討 論。不同於私部門應用正負向情緒來分析顧客對商品的評價,政策偏好所指涉的 立場往往更具複雜及困難。特別是在社會科學領域,公共議題涉及專業性及複雜 性、溝通語意繁雜多變,以及語意背後的言外之意(說反話)。由於本研究僅探 詢到政策立場的階段。下一步,本研究建議可朝向政策論述分析的階段前進,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8

政策立場進一步將正反意見進行更細緻的質性討論,將有助於巨量資料分析與公 共治理理論進行跨領域的對話。

(二) 網路輿情在不同場域及來源之情形

本研究在網路來源的選定是將新聞網站、社群網站、討論區及部落格等四類,

通通納入觀察,希望能初步探究網路輿情的原始樣貌。然而各來源管道的輿情特 性及使用者會有所差異,例如新聞網站偏向客觀報導的內容居多,社群媒體及討 論區則是以網民的互動及討論居多。因此在不同來源的屬性下,會間接影響資料 分析的解讀。此外,本研究僅挑選四大來源主文的部份進行分析,而未將回文納 入討論。後續建議未來研究除了可針對特定網路言論來源進行分析之外,也可以 將回文的部份納入觀察,例如鎖定社群網站的主文及回文來觀察網民的行為及互 動,將更能完整了解特定網路言論的輿情意向及互動。

(三) 人機整合在輿情方法的創新

本研究結合機器與人工的兩者的優勢,一方面以網路輿情分析的途徑取得輿 情資料,另一方面從過去研究較少探究的「立場」切入,進而比較兩者在輿情解 讀的差異。然而,從成本利益的面向考量,機器與人工同時的進行,會使得預算 及人力成本的增加,如建置網路輿情分析的費用、人工編碼員的訓練等。因此,

本研究建議未來研究在人力考量的部份或許可以參考群眾外包的機制來作為另 類人力成本的替代方案,目前陳敦源等(2016)已經嘗試運用群眾外包的機制,

來解決傳統內容分析的缺失,未來有待研究者進一步探究。

(四) 民意調查工作者的啟發

對於網路輿情分析的興起,民意調查工作者或多或少會對此新興工具產生好 奇,本研究認為網路輿情分析工具對於民調工作者「能」的部份在於可提供一個 嶄新方法來撈取網路「大」數據,並且快速獲取在特定維度下網路輿情的發展趨 勢與網民討論的議題焦點。

與其它民意調查技術相比,目前網路輿情分析「不能」解決的問題,除了技 術面待克服的層面,如機器詞庫的訓練、演算法權重的調整之外,還面臨以下挑 戰,第一,網民的意見是否代表社會的主流意見?第二,對特定議題支持或反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9

意見的網民究竟佔多少社會人口比例及其社經背景分佈?第三,如何探詢只有

「潛水」瀏覽但未表態的網民意見以及網路上未公開(權限設定)的言論?因此,

基於前述可能面臨的限制,本研究建議未來民調的研究者應持續整合多元調查方 法來調和網路輿情的不足,如同時進行電話調查、手機及網路調查等方式,以探 求全面的輿情品質。

二、實務應用面

對於政府管理的實務者而言,本研究提供以下建議:

(一) 提供政府觀測網民態度的變化

網路輿情分析所提供的各種報表,如情緒分析的趨勢圖及聲量,可提供實務 者即時知曉網民態度的變化,本研究建議實務者短期可留意負向輿論變動幅度較 大的轉折處,是否有重大事件的發生或是意見領袖的發言,而激起網民的高度關 注。此外,也可針對特定議題進行長期的議題觀測,有助於政府掌握全方位的網 路輿情的趨勢。

(二) 負向輿論優先觀察社群網站

本研究建議實務者未來應用網路輿情分析進行探究時,應將不同網路言論來 源個別觀察,誠如前述研究結果所言,不同網路言論的輿情意向,會受到媒體特 質、發言者特質及寫作風格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輿情樣貌,因此若是僅觀察整體 網路輿情分析的結果會產生偏誤的輿論預測。

政府未來若是要應用網路輿情分析來觀察負向言論的變化,本研究建議可優 先參考社群網站中負向情緒的分析,準確率較高。此外,針對網路社群負向情緒 的高峰期,實務者不妨將新聞網站的分析結果相互對應,了解網路負向輿情的形 成是否受到特定新聞報導的牽動而引起討論。值得注意的是,針對社群網站中正 向情緒的部份,實務者也不得不謹慎應對,因為部份正向情緒的言論可能是帶有

「拐彎抹角」的反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0

(三) 網路輿情可作為民調的第二管道

儘管網路輿情分析於目前仍存在限制,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巨量時代的來臨,

政府決策者勢必須發展新的技術來蒐集輿情,網路輿情分析在資料處理的效率上 都優於傳統輿情蒐集的方式。從中長期來看,本研究建議政策機關可將網路輿情 分析視為民調的第二管道,並且配合民調問卷題目的設計,提供長期網路民意的 觀察。

(四) 網路文本的引導

此外,政府實務者也必須注意網路輿情現實面的問題,其一,機器撈取的資 料有夾雜許多垃圾訊息,容易產生網路輿情失準的情形。其二,目前網路輿情的 言論多半以負面情緒的輿論及酸文居多(如社群網站及討論區的發言),但是探 究其內容可發現,大半內容並未針對議題本身的實質內涵進行瞭解與討論,網民 的討論常常只是情緒的謾罵或一窩蜂表達對政府的不滿。未來政府或許可以設計 一套網路文本,引導網路輿情罵到一個「對焦」的地方,而成為「有意義的罵」, 這樣才能有助於政府與網民溝通的成效。